第八百四十一章 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

按照朱由检的安排,太子自大婚之后便以化名在六部轮流观政,每部一年,期间不与部堂高官接触,只是安静地做一个基层小官,这样才能更好的体察利弊,以便将来执政后不为人欺。

只有多与下层人氏打交道,才能知道社会的诸多阴暗面,衙门里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无处不在,尚书派、侍郎派、郎中派等等小团体之间龃龉之事时常发生,作为观政的新人,一进衙门后受到的各种排挤、呵斥、算计才是人生真实体验,见识过这些手段后,朱慈烺才会慢慢成熟起来。

昭仁殿议事结束后,阁臣们恭送皇帝回后宫,之后便返回内阁,根据朱由检今天的指示,制订赋税改革方案细则,并明确在下一个财年开始实施。

朱由检在后宫用罢午膳,逗弄了一会儿几个幼子之后小憩半个时辰,随后带着王承恩再次回到乾清宫,翻看了几本司礼监批红的内阁奏本,没发现什么疏漏之处,随后便依靠在龙床上,陷入到对大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之中。

要想让大明各地经济发展的更好,百姓们得到更多实惠,财权下放只是手段之一,更重要的还是要想办法搞活地方经济,增加社会财富总数,使朝廷手中可分配的资源增加,这才是长久之计,而这一切都需要顶层设计的引领和指导。

现在的大明经济发展应该需要什么样的模式呢?

在长久思考过后,朱由检思路渐渐明晰起来。

几天后皇明周报署衙一间采编室里,钱穆正在逐字逐句校对自己的稿件,一名书办从院内匆匆而入:“钱采编,主编老爷请你过去一趟!”

钱穆停下手头的活计抬头看向这名书吏:“你可知主编何事找我?现下便去?我这手头还有差事没有做完!”

“小人也不知何事,主编只是吩咐叫钱采编这便去!小人还有他事,还请钱采编自去!”

这名书吏恭谨回完话后转身离去,边走边在心里嘀咕着:“这世家公子就是如此傲气,别的采编一听主编老爷找,早就二话不说拔腿就走,生怕去的晚了惹大老爷不快,这位倒好,还惦记着手上这点事,一看就是不会做官之人,将来也没多大出息!”

待书吏走后没过多长时间,钱穆校对完稿件,然后唤过一名采编室的书办,将稿件交到他手中,叮嘱几句后才出了屋去往主编朱舜水所在的院落。

发生在前几天的夜市风波并没有传扬开来,钱穆知道事发第二天,朝廷便已经暂停了宛平县加征,对于此事,他还是觉得较为欣慰的,虽说事情的结局肯定是公主殿下干预才造成的,但要不是自己为民鸣不平的话,也引不来贵人关注此事,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岂不是已成定局?

钱穆于崇祯二十年中举后便来到皇家理工学院就读,后因仰慕吴梅村的缘故,放弃学业进入皇明周报就职,此举得到了恩师陈子龙的大力支持。

正是在陈子龙的劝说下,父亲才并未勉强他继续参加科考,而是任由他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自从大哥年纪轻轻便因病离世后,他父亲的性格变得更加豁达通透,对于儿子的选择再无过多干预,只希望他能够愉快的过完此生便好。

在皇明周报就职的两年时间里,受到吴梅村的影响,钱穆从一个标准的不识人间疾苦的世家子弟,变成了现今对平民百姓有着强烈同情感的正义之士。

尤其是吴梅村于京郊收留了秀芝一家,并在与钱穆饮酒闲谈时,将秀芝一家的悲惨境遇做了详解后,钱穆更是当场悲叹不已。

这个世上原来不只是宝马香车,竟然还有无数苦命人整日挣扎于死亡线上。

皇帝随后御赐“天下良心”的牌匾更是激发了他的满腔热忱,有了如此大的靠山撑腰,报社就该为天下百姓仗义执言。

参加科考,中试做官,也只能造福一方百姓,而报社完全可以为天下人发声。

这件事坚定了他留在报社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钱穆一路低头思考着,不知不觉间便来到不远处的主编公房,正在走神的他迈步进屋,一不小心与正要出屋的张岱撞了个满怀。

“对不住了!小子适才正在考虑他事,未曾留意与您,还望赎罪则个!”

钱穆站稳身形,冲着正捂着脑门子的张岱拱手施礼致歉,但语气里并没有太多的尊重之意。

在亲身体察过无数次的事态民情、深知升斗小民的诸多困苦状况之后,钱穆对张岱这种自称极爱美婢美食**的世家子弟产生了浓重的厌恶感,尽管对方也是才华出众之辈,但在他的心目中,张岱这种才华对于解百姓之难毫无用处,远不如一个鞋匠木匠技艺来的重要。

“无妨无妨,钱采编整日忧国忧民,老夫岂能怪罪与你!哈哈哈哈!

快些进去吧,舜水兄正在里面!”

张岱笑着揶揄了这位后起之秀几句后举步离去,钱穆整理了一下衣冠走进屋内。

“钱采编来的正好,老夫有事要交待与你!”

主编公房宽敞明亮,分为正堂与左右两厢,朱舜水日常在右厢办公,看到钱穆进来后,他放下手中的狼毫笔笑着招呼道。

由于钱穆尚未及冠,所以还没取表字,朱舜水也是直接称呼他的职差。

对于这名年轻的采编,朱舜水还是很有好感的,才华横溢不说,品性上佳,办差从无功利之心,丝毫没有借机扬名的心思,所编写的文章也是精彩无比,深得同僚好评,在报社内名声颇佳。

“钱穆见过主编,不知主编招我来此有差事何分派?”

钱穆冲着朱舜水深施一礼,随后直接开口问道。

对于朱舜水,钱穆是发自内心地敬重,这位主编不仅身具大才,其倡导的务实主义风格也很合乎钱穆的认知。

“钱采编且坐,今日找你来确是有事要让你去办。

老夫打算让你离开报社一段时间,去往一处所在做一番详细了解,大概需月余时间,不知你可愿往?”

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边军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六百零八章 又发财了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七百六十五章 战前闲话第一百四十一章 番薯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八百六十七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获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贼的名义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三十章 预谋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赛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赚钱干一件大事第八百八十六章 长远规划第四百九十四章 圣驾亲临第一百章 心安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军事观察团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陆第六百七十章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解剖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战是走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对大明发展的特殊贡献第一百三十九章 图谋第三百九十四章 发兵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八百一十四章 诱敌出击、断其后路第七十一章 京营1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三百三十三章 赏功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三百三十一章 会商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临城下、搜捡土著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二百三十四章 开端第七十九章 凤阳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五百五十五章 赵小娘子的婉拒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枪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宫里的一把火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一百四十章 宋应星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门前的流血事件第三百零一章 诱惑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七百六十五章 战前闲话第五十七章 破敌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战略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个梦想第九十五章 城内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机炮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击1第五百八十二章 蛊惑和算计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五百六十七章 国子监里不是有人吗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第七十一章 京营1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灭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问题到了解决的时候第七十一章 京营1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还是太过年轻了第七十八章 陈家第六百三十六章 苏州府抢了首功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二百零四章 忧虑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险中求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饭食可比富户、话痨管事第二百二十章 忧虑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惩治妾身吧!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变之日、同样的方式、不同的人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级制度第三百八十九章 惨胜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无策第八十五章 请托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