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

“现今太仓充盈,赋税也是呈每岁递增之势,在确保各项必要支出的同时,结余以为常态,此兴盛之兆实与诸卿日夜操劳政务密不可分。

但此次宛平县加征一事可以看出,随着商品流通日益扩大,人员流动更加频繁,地方官府所需付出之成本也在逐年上升,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各府州县之财政状况,已无法满足社会进步所带来之种种新需求,是以,地方财税制度须得做一个全新规划,以便及时应对各种新态势的发生。”

宛平县加征事件发生引发了朱由检的反思。

这几年他的视线和注意力大部分放在了谋求全球争霸之上,不自觉间忽视了对国内制度和治国体系的构建,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使他惊醒起来。

大明财税制度必须改革,朝廷集权是对的,但适当放权才会更加适应逐渐繁荣的商品经济社会,财政权首当其冲。

在道路交通条件落后的年代,如果地方官府缺乏足够的财政物资储备,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只能向朝廷禀告并求援。

京畿地区还好说,因为与京师近在咫尺,很多事应对都还算及时,但其他十几个行省和成百上千的府州县,这来回之间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等到朝廷钱粮物资拨付到位,黄花菜都凉了。

“昨日之事可以说给朕及诸卿提了个醒,宛平县就在眼皮底下,可施政之时也会因新生事物之产生而茫然失措,这说明朕及诸卿还是缺少对地方及民情之了解,在制订策略时便会因疏忽而导致失策。”

时代在大步前行,施政者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朱由检对此做了详细阐述,随后便把话题引向财税制度改革上。

千百年来形成的、地方官府只参与征收赋税、而无权去支配,这一现象是时候加以改变了。

虽说现在各地都建有完备的仓房,用来储备粮食物资,以应对不时之需,但这些战略性储备并不丰富,针对的范围和受众还是太小,官府在应急状态时,能够动员的人力太少,能及时得到救助的丁口数量也有限。

比如,某地连日降雨,导致大量农田被淹、道路跳梁损毁严重、无数农户屋舍被冲毁,这时候就需要官府为灾民提供口粮救命,这就需要组织大批人员对灾民进行安置和帮助,要是没有足够的财力,这件事该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

没有足够的银钱物资,你怎么去救灾?被雇佣者不幸遇难该如何抚恤?

再一个,受灾百姓财产损失如何统计?若其家财全部付诸流水,田地颗粒无收,地方官府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助其脱困?

总不能坐视大批屋舍被毁的农户露宿街头吧?天灾过去后,许多受灾农户已无力重建家园,这时候就需要官府出面助力了,而此时地方财政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

官府可以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帮助受灾民众展开生产自救,与此同时,要拿出钱粮帮助灾民修建相对简陋的居所,这种善后才能体现出官府存在的必要性。

朝廷收取赋税的目的之一就是扶危助困,这也是官府最基本的职能所在。

太仓收入再丰沛,却不舍得用之于民,那税收的意义何在?

国富并不值得骄傲,民富才是根本,民富国才强,而不是国富民强。

要解决地方财政有一定的自主权,那就要将皇家和朝廷部分权利进行让渡,在此基础上,朱由检提出了税赋双线的解决方案。

税仍旧是朝廷收取,用于军费开支、各种基础建设、慈善、医疗、学堂、官吏俸禄等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支出上,此一点将不容丝毫改变。

赋将归地方官府留用和支配,不再上缴北京。

此论一出,昭仁殿陷入一片沉寂,随后孙传庭为首当先站起,其余阁臣紧跟,众人齐齐于殿中向皇帝施礼,盛赞圣仁君在位、社稷之福。

重臣们对皇帝如此大气魄、大手笔之举均是感佩之至。

赋向来为天家所用,皇帝竟然把这笔大财无私出让,这种惊天之为怎能不令人感怀备至?

尽管大家都知道,四海商行名下各项产业,每年都给內帑带来大笔利润,但这个世上谁嫌自家的钱多?谁会舍得将每年两百万银币以上的收入一挥手就撒出去?

如此爱民重民的皇帝,前无古人,后也不会有来者。

朱由检笑着摆手让众臣回座,并未顺势就此大夸自夸一顿。

出让赋利只是第一步,随着商品经济社会的到来,朝廷收税进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趋势是肯定的,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央财政让利其中一部分于地方才是最终目的。

军队、工、农,这三者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石,作为统治者,一定要想方设法维护此三者的重大权益,只要基础稳定,其他任何阶层都不可惧。

工人是泛指,其实更准确的概念应该是市民阶层,与农民相加,这就是社会的绝大多数。

如何维护他们的权益?

物质是最有效的手段。

在朱由检指示下,军器监及四海商行旗下各个产业在全大明率先实行了高薪雇工,随后内阁据此制定了最低月薪标准,强制要求大明所有公私作坊店铺照此执行。

经过数年蔓延和传导,大明工人阶层收入普遍得以大幅度提高,许多手艺高超的匠人,每月收入已经接近或达到七品官员的俸禄,这是朱由检最想看到的。

工人阶层是建设大明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付出和辛劳值得这份报酬,要始终保持这个阶层的高收入,这一条必须要写进皇明祖训中,朱家的后代子孙皆不可违,有违者,宗人府可废之。

朱由检在与太子闲谈时,把自己很多理念灌输给了他,令他十分欣慰的是,太子全盘接受下来,在整个对话过程中神情庄重,显然是谨记于心。

朱慈烺并不属于天资聪颖那种,但从小日濡目染之下,品性极佳,三观极正,是一个合格的继承者。

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银币、朝臣建议扩大藩属数量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与喝汤的道理第六十六章 逮获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战略第一百六十三章 围困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惧怕的怪兽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三百七十二章 陈圆圆第八百一十章 给平户藩的大礼包第六百七十章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解剖第五百七十四章 惩处和人事调整第五百九十五章 证据在手、开始抄家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辅之子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四百八十九章 谁强跟谁混第五百一十七章 准备总攻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军队登陆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六十六章 逮获第五百三十五章 战后军队整合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闲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与汉人第八百四十三章 与众不同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卫1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六百零一章 圣上,这事得找块挡箭牌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前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二百零四章 忧虑第四百六十八章 夺门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贵武贱必须改变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议和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赃,你能怎样?第十六章 平叛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镇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敌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战第三百七十三章 争抢第二百二十三章 杀鸡第五百二十章 开花弹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七百三十八章 驻军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安全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检的底线第五百八十二章 蛊惑和算计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敌与布置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四百二十二章 庄元洲的思虑与选择第五百八十三章 后宫闲话第四百零六章 列阵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敌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五百零三章 无人可用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镇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备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五百二十章 开花弹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二百九十一章 细节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军内部的分歧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六百七十章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解剖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