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九章 变通

钱穆、松江府嘉善县人,他的父亲钱彦林是当地有名士绅,更是被誉为民族英雄的明末少年英杰夏完淳的岳父,也就是说,钱穆是夏完淳的小舅子,还有重要的一点,夏完淳与钱穆尚处年幼时,便拜了陈子龙为师,而不管是陈子龙还是夏允彝、夏完淳父子,都是朱由检非常敬重之人。

钱彦林性格豪爽、为人仗义,原先的历史中,在大明亡时他积极参加抗清,组织义军,后来因掩护夏完淳的老师、抗清义士陈子龙而被捕,和女婿夏完淳同一天为国捐躯,浩然正气,可歌可泣。

其两个儿子都是有才名的人,和夏完淳也非常要好。

长子钱熙风姿玉立,才气纵横,也是夏完淳最敬重的同辈人之一,在夏完淳十六岁时便因参加抗清活动,积劳成疾去世,夏完淳伤心不已,曾写下“千古文章未尽才”的悼语。

钱熙之弟钱默八岁即能写诗,十五岁成进士,和完淳也有唱和,亦有神童之誉,并为夏完淳写过一篇《神童赋》,被传为佳话。明末家破人亡后,钱默流浪各地,不知所终。

由于朱由检穿越而来,现在的历史已经偏离了原先的轨道,无数人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变。

崇祯十年中试的夏允彝,已经从长乐知县被擢为福州知府,夏完淳这位少年英才于十六岁在老家晚婚,现携妻子家人租住京师东城,他本人也以举子的身份就读于皇家理工学院,准备参加明年的春闱。

钱熙因自幼身体积弱,已于崇祯二十一年间病逝,而今年十七岁的钱穆却并未在上科中试,因其仰慕吴伟业才华之故,现以举子身份入职皇明周报做了一名采编。

钱穆才华横溢,为人正直,虽出身官宦世家,但因受老师陈子龙的影响,自身并没有沾染什么恶习,十七岁的年纪却并没有娶妻纳妾。

入职报社后,更是以四处奔走、体察民情、为民仗义执言为己任,昨日夜市风波便是明证,虽说行举有鲁莽之嫌,但其为国为民的满腔热忱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在事发后,因为有朱媺娖的介入,钱穆回到报社并未将遭遇刊发于第二天出版的报纸上,这一点可以得出结论:这位少年郎昨夜之举纯粹是出自公心,并不是为了邀名,其明事理的作风还是颇为令人称道的。

在理清了各方面关系背景,知悉了宛平县加征初衷后,朱由检吩咐下去,召集阁臣于昭仁殿议事。

要说这国运跟每个人的气运真的有相似之处,那就是越顺的时候,干什么都顺,点子越背,真是喝水都能呛着。

随着各方面局势的彻底转好,大明国运也逐步走上正轨,各地持续多年的天灾也呈现出大幅度降低的态势。

往年每到夏季,内阁每天都会接到诸如水患干旱、桥塌路陷等等坏消息,阁臣们不是会商某地灾情,就是行文各地官府,划拨钱粮物资救灾的同时,允许地方官动用权利展开积极自救,尽量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重大威胁,确保更多黎庶生命财产安全,可以说内阁从上至下几乎每天都忙的焦头烂额。

但是从崇祯十七年起,地方官府每年上报天灾的紧急奏报逐年递减,尤其是今年,时值仲夏,眼看着暑天即将过去,各地请求拨付钱粮物资救灾的本子却是寥寥无几,这般国泰民安的景象也让内阁大佬们舒心无比,身心轻松之下,甚至有阁老在入夜后,穿着宽袍大袖的道袍,轻车简从深入闹市之中,如常人般尽享各种美食,此种场景可是历朝历代极少有过的。

“不知圣上因何召集臣等前来?

莫非夏日炎炎、酷暑难当之下,圣上欲领臣等往后海一游?”

国事日盛之下,就连一向严肃的首辅孙传庭也难得的开起了玩笑。

大明皇帝有邀约重臣于夏日前往后海避暑的习惯,但这一切自天启年间便戛然而止。

局势败坏如斯,皇帝和重臣们哪还有心思乘凉避暑,朝堂上整日除了争吵就是谩骂,皇权日渐式微之下,群臣私心更重,君臣之间离心离德,从而导致局面的进一步恶化。

“哈哈!

若是孙卿不提,朕都忘记这茬了!

明日上值之后,卿等处置完各自公事,便去后海休憩一日!

大伴,稍后吩咐下去,叫宫人准备妥当!”

朱由检从善如流,笑着接下了首辅的话茬,随后侧身对一旁的王承恩嘱咐道,王承恩赶忙躬身应下,群臣自是起身施礼谢过。

这位皇帝虽说很多时候喜欢独断专行,但对臣下却称得上宽厚仁慈,从不因小节而恶人,与之相处既感亲切又不因此失去敬重,这种氛围实是令人舒适的很。

“朕今日招卿等入宫,所为乃是宛平县加征一事,想来诸卿已有耳闻,卿等对此有何建言,尽可畅所欲言!”

昨夜郭松年回返之后,立即找到知县宋元利、县丞孙吉林,把刚刚发生的一幕详细告知,三人紧急商议一番,连夜把加征一事的原委写进题本,并于今日上值的第一时间送入内阁之中。

“启禀圣上,宛平县之题本,臣等均已览毕,虽说其有擅专之过,但其情也属无奈。

臣以为,圣上曾再三申明以利民、恤民为根本之国策,今宛平县未经朝廷同意,便强自加征附加费用,虽情有可原,但擅权之风不可助长,故宛平知县人等当处以罚奉三月,以儆效尤!”

孙传庭起身施礼后,禀明了内阁对宛平县诸官的处罚建议,所用的是未经上令越权自决的名堂,处罚的力度也算合理,毕竟官员俸禄大涨的情形下,罚去三个月收入也是很让人肉疼的一件事。

“此事就依内阁之议吧,旨意稍后便发出!

不过,宛平县此举倒是引起朕的些许联想。

现今赋税之额度近在朝廷掌握之中,地方官府周转起来十分不利,朕以为,此事倒是有可变通之处!”

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鲜人打算送礼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盗之间的关系第三十八章 大战2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第六百八十六章 两个汉奸奴才教导新主子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兴市场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业第四十八章 巡视第八百章 太子听政、安抚郑芝龙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乌拉、极有可能的大清内讧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镇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第七百零七章 带着文臣武将去靶场第一百一十六章 冲突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五十六章 接应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六百零八章 又发财了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五十章 残暴第六百零八章 又发财了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盗之间的关系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四十五章 郑芝龙第六百九十章 未来的接班人选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万民同贺第六百二十九章 对皇帝的人身攻击第六十二章 秘议第七十三章 处置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四百七十三章 难以应对的阳谋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三百五十八章 圣意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八百八十四章 孙克敌的执政之路第六百三十三章 临死也要带着别人陪葬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七百零九章 现皇后找前皇后诉苦第十四章 大生产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谋而合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七百二十章 零伤亡、报仇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关第四百八十九章 谁强跟谁混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三百九十四章 发兵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贼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战略第七百二十章 零伤亡、报仇第五百一十五章 赵武的猜测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动第三十章 预谋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个理想主义者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五百零一章 新设府县与驻军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检的底线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十二章 李邦华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五百四十八章 开海面临的阻碍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体系的建立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迁,只靠着纳粮可不够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卫2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三百零二章 趋利第三百一十章 献策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间之奇女子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战列舰、大型商队远航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七百三十二章 陈奇瑜的策略第七百一十六章 错估形势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