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感情深厚

“安吉祥到叙州传旨,有什么新的消息带回来?”

清阳今天也正式册立为贵妃,而作为四妃之一的贵妃,地位还在其他三妃之上,但今天的大典是为册立皇后所办,另外三妃(淑妃、德妃、贤妃)又是新嫁女,她好不容易挨到有关她的庆典结束,便心情琐躁的回到长信宫来。

长信宫乃是宫城内最先修缮好的建筑之一,除了正殿、厢殿、左右班院,总计有六七十间房,目前有宫使、随侍女官、宫女及杂役四十余人听候使唤。

虽然还远未到人手最充盈的时候,此时却也体现清阳高过其他妃嫔的地位来。

不过,清阳心里却没有一丁点的满足,回到长信宫,便叫人将长信宫门外的崇福观宫使云朴子接到宫里问话。

虽说天佑帝不崇尚佛道,但在金陵开国后,还是在长信宫门外的皇城内保留了一座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崇福道观,里面的道士也都是净过身的,方便后宫的妃嫔在皇城内就能礼佛崇道。

杨元溥在得知云朴子的身份以及当初被吕轻尘、李普逼退的内情之后,便封他为崇福观宫使,主持崇福观事。

只要清阳郡主有诏,云朴子进出皇宫,还是不用受太大的拘束。

清阳当然不奢望像哈巴狗般贴到杨元溥身边的安吉祥,会给她传递什么消息,但安吉祥到叙州传旨,乃是延佑帝册封韩谦为黔阳侯以赏其功,仪礼颇重,除了安吉祥从宫里挑选的数名宦臣之外,还有礼部的官员随行。

不需要通过安吉祥,韩谦回叙州之后的诸多状况,相信很快就会在金陵城里的诸多角落里传开来。

更何况韩谦老老实实受封,之前的紧张气氛便应该得到消除,而金陵这边的战事也结束有两个月了,清阳都怀疑金陵城的街头,是不是已经又有来自叙州或黔中的商旅出没。

清阳心情烦躁,将云朴子召到长信宫,便想立刻知道叙州的近况——说实话,在知道叙州的近况之后能有什么用,她心里也不清楚。

清阳以往自信能得杨元溥的宠信,同时又为了避免别人会拿她被劫持的事情说事,因而她也是尽可能帮着杨元溥谋算韩谦,但谁曾想她会在婚约这事上弄巧成拙?

虽说杨元溥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清阳心里清楚他多半有怀疑自己暗中为韩谦谋事,毕竟不管怎么分析,婚约这事恰到好处的给韩谦提供了一个提前返回叙州的极佳借口。

要不是她陪哥哥第一次进金陵城之前,前往茅山拜见时,就得到云朴子的指点,她都怀疑云朴子到池州投奔她,这一切都是韩谦安排好的。

想来想去,只能说韩谦对人心的把握妙到极巅。

也许在他将王珺带入繁昌城的那一刻,便已料到,只要有人猜到杨元溥有留下他的心思,多半会拿他与王珺的婚约做文章。

即便不是她,也会有别人跟杨元溥提及这事;又或者杨元溥他自己也早就想到用这种方式一步步逼韩谦就范。

她已无暇细究韩谦在整件事上到底是怎么谋算的,她此时更为自己的处境担忧、焦躁。

如今的皇宫之内,除了太后王婵儿、皇后李瑶外,又多出淑妃、德妃、贤妃三位贵人,出身皆是不凡。

不提作为陪衬的韩道铭之女,郑晖、黄化都是杨元溥极力拉拢的人。

郑晖的幼妹郑昭这次入宫册封淑妃,黄化的女儿黄蛾册封德妃,分得的恩泽雨露恐怕都不会在她之下。

更不要说照旧制,后续还将有九嫔、二十七世妇选入宫中。

说起来,也是韩谦潜入金陵后,看似一枚极不起眼的闲棋冷子,但眨眼间便叫天旋地转,逆转形势。

变化来得太急太快,快到前一刻她还满心想着压制住那个本身就不讨杨元溥喜欢的李瑶便能站稳脚,下一刻却已身在大楚皇宫之内,身遭四周站满强敌。

形势变化之大、之快,叫她此时都还没能适应这短短一年时间里的巨大变化。

虽然她哥在巴南地区,已经攻下最后一座婺僚人的山寨,黔江水道已开,算是在渝州站稳脚跟,但她哥哥权势再大,也仅仅是异国的长乡侯,在此时已经登上大楚皇位的杨元溥眼里多少有些不够看了。

作为江东世家宗阀代表人物的黄化,在杨元溥眼里,就绝对要比她哥哥要更重要一些。

更不要说郑晖不仅是荆襄世家宗阀的代表人物,不要谁这些年在杨元溥身边立下赦赦战功,也忠心耿耿,更是郑氏内部能制衡郑榆、郑畅、郑兴玄等人的关键筹码,重要性更是在黄化之上。

更何况她作为异国的郡主,杨元溥本来就不应该太过宠幸于她。

即便她这些年有些反应,像是孕吐,女人那事也快有两个月没来了,但她心里也没有太多的高兴。

毕竟她作为异国郡主,即便有子嗣生养,即便生养是长子,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也会远远其他妃嫔所生的子嗣后面——除非杨元溥仅有她生养的长子,没有其他子嗣,但是这可能吗?

又或者照最初的打算,她就应该老老实实沦落成蜀国联络大楚的一枚棋子。

只是,她真的甘心吗?

“从叙州回来的人,老道还没能接触到,但船队进水关时,老道闲来无事,带着两个徒儿登栖云山,看到有四艘新造的大型快帆战船在城外直接叫水师派人接收过去——这种看上去载量要超过四千石的大型战船,目前仅有叙州能造,想必是传旨官从叙州直接带回来的,”云朴子说道,“而看那四艘船吃水极深,想必在叙州时就载满货物回金陵来……”

五牙军水师想要恢复元气,并扩编为左右两部,绝不仅仅缺四艘大型战船,更不要说金陵城要进行近乎重建般的修缮、城内外有大量的饥民需要进行赈济,投入的粮秣物资更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不过,传旨官能从叙州带回战船及上万石的紧缺物资,哪怕以后要用赏赐的形式返回叙州的这次进贡,但也在一定程度也表现出韩谦温顺谦卑的姿态……

清阳心里暗想,倘若杨元溥与韩谦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那她在婚约这事受到猜忌才有可能减弱,她才有可能为自己稍稍做些辩解——而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讲,韩谦只要回到叙州能安分守己,总是好过师徒二人搞得血腥遍地!

清阳心里暗暗琢磨着,不知道杨元溥的心态会不会因此发生些微妙的转变?

“今日册封大喜,贵妃心情似乎不是很好?”云朴子试探性的问了一句。

“什么喜不喜的,难不成得封贵妃,就该高兴了?”清阳幽幽说道,“我这几天正读前朝国史,有名有姓得封贵妃者,前朝总计有三十五人,最终能得善终者仅十八人。云道长,你觉得我作为一个远嫁大楚、无依无靠的异乡郡主,即便是得封贵妃,就应该很值得高兴吗?”

作为前朝孤老遗臣,又是出身宫禁的宦臣,云朴子对前朝宫禁之事最为熟悉。

不仅仅贵妃,进入权力斗争核心的后妃,都有近一半人未得善终,而她们被废或者被杀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年老色衰,也不在于没有子嗣,主要看参与朝堂斗争的胜负。

不论是为自身或家族的切身利益,或主动或被动卷入朝堂之争,成者安享荣华富贵,败者或身居冷宫,或削发为尼,或失去身家性命。即便还有相当多的后妃并没有参与朝堂之事,却也无辜沦为朝堂斗争的牺牲品。

即便是贵为皇后,前朝也总计有二十九位,其中六人死于政敌毒手,两人死于争宠,一人失踪,一人自杀,一人获罪赐死,两人被废幽禁至死,不得善终的比例也超过四成。

清阳郡主此时的惴惴难安、惶惶终日,云朴子也颇为感慨,说道:“陛下这段时间都到以前的郡王府宿夜,老道听说李皇后却也时常过去陪寝。”

“李瑶十二岁就嫁给陛下,风风雨雨五六年,感情深厚也正常。再说了,十二岁的女娃子不懂风情,现在都十七八岁了,还不知道讨好男人啊?再说她长得也不差,总比今天纳入宫里的三个歪瓜裂枣强多了。”清阳有些丧气的说道。

云朴子说道:“说来奇怪,老道听说起初乃是信昌侯李普并不得陛下欢心,连累李皇后也不怎么得宠幸,娘娘就没有细想,陛下与李皇后的感情怎么又突然变得深厚了呢?”

“……”清阳看向云朴子,问道,“朝堂之上是有什么微妙变化不成?”

进入金陵城、住进皇宫大内之后,她要比在岳阳里更不得自由。

虽然她在长信宫的几名随侍女官,都是从蜀都带过来、可以信任的老人,但现在规矩重了,不要说出皇城了,连皇宫都不得随意出入。

而除了在岳阳时用惯了七八名宫女,此时长信宫里其他新增的四十多宫女、杂役都是内侍省选派过来伺候的。

彼此都小心翼翼的,都怕说了什么犯忌惮的话,清阳这段时间都没有怎么见到杨元溥的面,除了云朴子这么一个消息源外,自然也不是很清楚朝堂上有什么新的变化。

“信昌侯爷此时也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两个儿子、一个女婿、一个养子、两个侄子,要么是军中的中流砥柱,要么是军中的后起之秀,女儿现在又是当朝皇后,只要能生养男丁,九成九是太子人选——他要是没有其他什么野心,也应该心满意足了,”云朴子说道,“我听说在决定沈漾的去留问题时,即便有王琳的遗书,太后与郡王爷以及郑榆、郑畅几位大人都是有所犹豫的,溧阳侯甚至直接建议叫沈漾在广德多留两年,等广德二三十万妇孺安置后再将沈漾调回中枢任相,最后是信昌侯爷支持陛下现在就将沈漾调入金陵执掌宰府之事。”

清阳却是不知这事,但信昌侯府及晚红楼与早年支持杨元溥的诸多内情,她是清楚的。

不管李普早年随其兄李遇南征北战,还是金陵事变后他被信王算计致使桃坞集兵户损失惨重之后又毫无反抗余力的被韩谦夺走兵权,这些都说明李普在统兵治军诸事是有缺陷的,也限制住李普个人的声望。

能力低有能力低的好处,杨元溥也就无需对自己的岳丈李普太过忌惮他会有什么过份的野心。

另外,李普多多少少也有自知之明。

在组建右广德军时,李普就将都指挥使的位子让给顾芝龙,而自己甘居其后,以广德军制置副使兼领宣州刺史甘愿给韩谦他们担当副手、负责协调宣饶歙三州的钱粮事务。

这就极大缓解了杨元溥与李普因早期矛盾而导致的紧张关系。

在沈漾的问题上,李普站出来支持杨元溥,实际上是在杨元溥与太后之间选择了杨元溥,这也就难怪杨元溥与李瑶这段时间“感情深厚”了。

只是想通这节,更叫清阳气郁,多少有些可怜巴巴的盯住云朴子问道:“云道长可有什么教我?”

“陛下出宫就府最初的两三年间,韩谦陪侍左右,授以权谋,陛下叫王琳‘自尽留书’,又组建缙云司,以兴诏狱,可见陛下甚得韩谦这方面的真传;这或许也是陛下最忌惮韩谦的地方,”云朴子说道,“我这些日子也屡屡反思,郡主伺候陛下身侧,倘若以权谋佐之,成之未必能居功,不成反遭犯忌,而陛下少年便有大志,也非沉溺美色之人,思来思云,陛下经世致用之学有所欠缺,贵妃倘若能在这方面多花些水磨工夫,或许会有些效用。”

“经世致用?”清阳冷哼一声,泄气的说道,“这四个字说起容易,但满朝文武有几人能当得了这四个字,云道长你未免对我期待太高了吧?难不成云道长你能不时进宫来向我传授经世致用之学,叫我能提高眼界与见识?”

“我今日到李知诰将军府上拜访,讨来一本书,娘娘闲来无事可以读一读。”云朴子从宽大的袍袖取出《天工匠书》增补篇,放到几案上。

“这真是从李知诰那里拿过来的?”清阳瞥了一眼那厚达两寸有余的书册,狐疑的打量着云朴子。

“云老道不敢欺瞒娘娘。”云朴子说道。

“信昌侯与陛下都冰释其嫌了,李知诰与信昌侯乃是养父子,有什么跨不过去的坎?”清阳知道当年的内情,自然不是那么好唬骗,这时候盯着云朴子的脸继续追问道。

信昌侯李普早年与杨元溥的矛盾,最主要就是试图全方面的将杨元溥当成傀儡控制,这事张平、柴建、李冲、姚惜水等人都在吕轻侠与李普的指挥下直接卷了进去。

当时也是韩谦联合李知诰,趁柴建、李冲等不备,强行解散掉当时基层武官都有信昌侯府私兵及晚红楼弟子充任的侍卫营,另行从桃坞集兵户之中选拨良家子,在沈漾的主持新组建了忠于杨元溥个人的侍卫营。

这也是李知诰与信昌侯府从此分道扬镳的根源。

不过,杨元溥与信昌侯李普都冰释前嫌,不再追究旧事,也在皇宫大内用张平执掌内侍省,李知诰与信昌侯即便不提养育恩情,又有什么解不开的结,想着通过云朴子结识自己?

清阳有时候是有些偏执,但不意味着她蠢。

“李将军与信昌侯爷现在是没有什么一定迈不过去的坎,”面对清阳咄咄逼人的凌厉眼神,云朴子淡然说道,“但问题在于,李将军此时跑上门磕两个头认错,与信昌侯爷父子俩重续恩义的话,对李将军可没有什么好处啊——贵妃,你想想看,陛下再信任信昌侯爷,南衙禁军、武德司侍卫亲军十四路兵马、十四位都指挥使,除是信昌侯爷担任枢密副不说,有三位都是信昌侯府嫡系,在军中影响力未免太大了一些。更不要说李秀、周数、高隆、苗勇、邓泰、周元、文瑞临、李碛等将臣,即便是信昌侯府与太后及晚红楼那边分道扬镳,也都是会站到信昌侯爷这边的嫡系……我觉得站在陛下的角度,多半是不希望看到李将军与信昌侯爷冰释前嫌,倘若李将军真要跑到信昌侯爷跟前磕头认错,陛下也只能将李将军调到其他位子予以重任。而站在信昌侯爷的立场,他膝前二子李冲、李碛皆有干才,他也大概更希望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更有出息吧?”

“……”清阳沉默着看着庭院里的芙蓉花,没有作声。

云朴子继续说道:“李将军与信昌侯爷重续父子之情,看似水到渠成之事,但贵妃站在李将军的立场上,这父子之情要不要重续?”

“这份厚礼,我收下便是,”清阳这时候才将《天工匠书》增补篇从桌上拿起来,随手翻看了十数页,问道,“要是陛下问起这事,我该怎么应之?毕竟这里面的东西,主要也是传自叙州吧?”

“倘若陛下有注意到,又或者娘娘直接进献给陛下,都没有什么问题——《天工匠书》初本是出自叙州,但增补篇乃是李将军与麾下的书办谋事研读天工匠书有所感悟,翻找以往的将作书册增补进去的。”云朴子说道。

清阳心想杨元溥即便与李普冰释前嫌,但也应该更希望看到李知诰彻底脱离信昌侯府自立门户;而李知诰也应该是希望通过她将这本《天工匠书》增补篇进献上去,以表明这点吧?

不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她盯住云朴子,狐疑的问道:“李将军可有许云道长什么好处?”

“云老道存在的价值,大概也就多结识几个贵人。”云朴子也不否认,却也不说到底得了什么好处,只是含糊的笑着说道……

第五百四十七章 形势第六百七十章 未知数第五百五十四章 绝户计第二百六十七章 冯缭(三)第六百一十二章 溃败第二百零五章 说田第六百五十三章 手诏(二)第六章 山居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送给你第二百五十二章 棋局第五十三章 用间篇第五百七十章 忠言逆耳第三百八十六章 人心第六十四章 胭脂第六十章 家兵进城第五百四十一章 选择第二百一十七章 锻造之事第二百零九章 缙云楼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杀第六百二十六章 顺水推舟第十五章 信任第二百九十四章 长乡侯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第三百五十九章 病逝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二百九十六章 缓追(一)第三百二十七章 献策第四十三章 教训家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石坝第八十三章 快速帆船的造法第四十九章 慷慨第六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四百七十四章 风起第二百八十八章 马不停蹄第三百零二章 诊病第六百八十四章 宫禁第六百零五章 意图第五百八十八章 长街第八十九章 袭寨第四十五章 烧石第二百零五章 说田第五百五十四章 绝户计第五十七章 杀戮第一百八十三章 溃败第七百五十章 战役(五)第三百五十一章 劫持第三十二章 投子博戏第三百五十七章 新帝君臣第一百二十四章 暗计第三百六十二章 太妃第六百零二章 迎亲(二)第六百零九章 发动第三百九十三章 会合第六百一十六章 回京(三)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一百八十一章 说逃第五百四十章 屈服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十六章 侯府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归金陵第一百二十七章 重金第六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七百五十六章 关中(三)第三百七十九章 归乡第三百九十章 山水之隐第七百一十七章 驱逐第五百六十六章 妖言惑众第五百六十四章 密折第六百二十八章 诡局第三百零四章 选择第三十七章 书出惊心第三百六十七章 蜀使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患第五十一章 爷孙第四百二十八章 短兵(三)第五百六十章 梁帝居心第六十三章 选人第三十九章 故作大方第一百四十五章 骗局第一百零五章 审讯第二百二十五章 皇陵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五百一十五章 来意第二百章 安排第一百六十七章 叙州刑徒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该渡江第五百四十章 屈服第七百一十七章 驱逐第三十章 疫水疏第五百三十四章 相依第二百一十章 王府供奉第三百八十九章 弃城第四百四十三章 进城第一百零三章 龟山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三百九十六章 应对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四百五十五章 鸡鸣寨第七百六十七章 贺礼第一百九十六章 再见马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