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七章 殿中

梁国礼部侍郎郭端铎,十月十六日携梁帝朱裕国书抵达金陵,商谈缔结和约之事。

郭端铎在鸿胪寺的官员陪同下住进相当于国宾馆的都亭驿。

尚书省与崇文殿仅隔着一道宫门,沈漾带着张潜,穿过宫门往崇文殿走去,北风吹刮而来,卷得高大宫墙间的落叶,在甬道上打着旋儿。

张潜官袍之内仅穿了一身薄夹袄,没想到这寒流说来就来,下午时在阴冷的衙署里就冻得够呛,走出来被寒风一吹,他禁不住直打哆嗦,拢着手往崇文殿走去。

“啪!”走到大殿檐下,张潜便清晰的听到大殿深处传来砚台一类物品砸碎在磨石地上的清脆声音,紧接着便听到延佑帝气急败坏的尖叫道:

“既然棠邑什么事情都谈妥了,梁军也都叫他们放过境了,朱裕所许的好处也都被他们收入囊中,那便叫他们继续跟梁使将这出戏演下去得了,一定要将朕拉出来做什么鬼捞子傀儡?你们一个个胆小如鼠,怎么没有人跑到他问一问,他到底是大楚的臣子,还是梁国的臣子!”

张潜迟疑的回头看了沈漾一眼,沈漾却装作没听见。

“沈相到了。”守在大殿门内侧的陈如意看到沈漾、张潜走过来,大声招呼道。

张潜随沈漾走进大殿,看到延佑帝黑着脸坐在御案之后,几名青衣小宦正慌忙的将御案前砸碎的砚台以及笔架、镇纸等其他物件收拾起来。

沈漾只当看不见,走到御案前揖礼道:“沈漾见过陛下。”

“给沈相赐座。”杨元溥生硬的下令道。

沈漾刚坐下,正要回禀鸿胪寺官员与梁使郭端铎见面的情形,便见陈如意又鬼鬼祟祟的走过来说道:“太后与吕宫使过来了。”

杨元溥还在气头上,坐在御案之后不动弹,沈漾则与张漾、陈如意走出大殿,迎接太后及吕轻侠等人。

“沈相怎么不将韩道铭、陈景舟都请到崇文殿来,问一问他们到底跟梁国谈妥了什么,还有什么是需要我们配合好他们唱好这出戏的?”太后王婵儿冷眼看向沈漾问道。

“太后欲召韩道铭、陈景舟问策,他们此时也在尚书省,不麻烦派人去跑一趟。”沈漾回道。

“……”王婵儿迟疑了一会儿,挥手让身后的侍宦跑去宫门外的尚书省,将韩道铭、陈景舟一并喊到崇文殿来。

两边就隔一道宫门,一盏茶的工夫过后,韩道铭、陈景舟便通禀走入崇文殿,给延佑帝、太后请安。

杨元溥心头怒气未消,还是在殿里伺候的姜获使了一个眼色,叫小宦端了两只锦墩过来,叫韩道铭、陈景舟能坐在殿中说话——不管怎么说,韩道铭之女韩淑惠在宫为妃,断没有其他人都坐着,却叫韩道铭站着回话的道理。

杨元溥、王婵儿到底是忍住没有怒斥棠邑与敌国勾结之事,对姜获擅自给韩道、陈景舟端座也视如无睹,毕竟还不是撕破脸的时候,但他们心口的怨气难消,看到韩道铭、陈景舟也不吭声问话,大殿里一时间气氛压抑之极。

“不知陛下、太后相召,有何吩咐?”韩道铭等了片晌,才张口问道。

看到陛下、太后都黑着脸不吭声,沈漾也垂眉看着新换的官靴,张潜他连屁股都不敢坐实了,当然更不敢在这种场合随便插话。

殿里侍候的宦官,除了姜获、陈如意颇为自在些外,其他人也都一个个提心吊胆,就怕今天有什么变故,他们沦为迁怒的对象。

临了还是得赐座坐在沈漾下首的吕轻侠,慢悠悠的张口打破沉默,说道:“陛下、太后召韩尚书、陈侍郎过来,是要问一问你们对梁军从棠邑借道过境之事,到底知悉多少?”

“吕宫使是问梁使郭端铎从北淝水河乘船一路抵达金陵之事吗?”韩道铭装糊涂的问道,“梁使借道入朝觐见陛下与太后,欲两国交好,棠邑也是照朝廷律制派兵护送,这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

姚惜水没想到在崇文殿里,韩道铭这头老狐狸,比其父韩文焕还要奸滑,竟然这会儿都敢信口雌黄的狡辩,杏眸怒怨,伶牙俐齿的质问道:

“韩大人真是会装痴卖傻,棠邑与敌梁勾结,前后不仅有六千梁军从棠邑借道前往蔡州,棠邑甚至暗中护送梁帝朱裕归返河淮,你们难不成真以为做得天衣无缝、人鬼不知吗?”

“姚织造原来是要问这个啊,但梁军借道之事,难不成新津侯之前都没有禀报太后与姚织造吗?”韩道铭疑惑的问道,“织造局有刺探州县之权,职方司有刺探边境军情之权,难不成新津侯没有禀报,织造局、职方司就一点都没有察觉到前后有六千梁军精锐从南阳借道前往蔡州吗?这事怎么能赖到棠邑头上来了?”

韩道铭不管姚惜水粉脸涨得通红,在她张口反驳之前,便朝杨元溥说道:

“启禀陛下,七月时棠邑的斥候便发现方城往蔡州南部方向有人马密集通过的迹象,但当时襄北在外围防备甚严,棠邑斥候也无法靠近刺探更多的情报,当时还以为襄北趁河淮混乱之际,有意出兵夺蔡汝二州——韩谦还就这事与微臣、陈侍郎沟通过多次,还想着劝告襄北新得梁州不应贪多,当时却也没有料到会是暗中助关中梁军过境前往蔡州。”

“韩尚书,你信口雌黄,污蔑新津侯,当真以为陛下是三岁小儿好欺?”姚惜水气极而笑,没想到韩道铭当着杨元溥、沈漾的面,竟然敢指鹿为马、信口雌黄到这一步。

“姚织造太激动了,韩某人有些浅薄了,就想问一句,姚织造凭什么断定新津侯就没有欺瞒太后、陛下?难不成织造局手里确有梁军从棠邑过境,而没有从襄北过境的真凭实据?”韩道铭问道,“姚织造也应该知道,韩谦也不会什么事情都告诉我这个当大伯的,姚织造要是真有证据在手,也好让我知道有没有被欺瞒……”

姚惜水张口结舌,一时叫韩道铭问住在那里。

这一刻,吕轻侠也眼神凌厉的朝韩道铭看过来。

杨元溥、沈漾这时候皆迟疑的朝姚惜水、吕轻侠两人看过去。

张潜也糊涂起来,他们之前是满心猜测必是韩谦与梁军勾结,但听韩道铭一说,却又觉得未尝没有李知诰跟梁军勾结的可能,毕竟梁军从南阳境内穿过更加便捷、能更加掩人耳目。

而不要说当世为了权势父子手足相残早已经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秘事了,即便李知诰等人与晚红楼同属前朝神陵司一脉,但也并不能意味着李知诰为了个人的权势,就绝没有瞒过姚惜水、吕轻侠暗中跟梁国交易的可能。

一定要说,陛下他自己以及站在他身后伺候的崇文殿内常侍陈如意,又何尝不算神陵司一脉?他们的利益何时跟吕轻侠、姚惜水她们完全一致过,陛下跟太后还不是一直都有闹不愉快?

再者说了,从临江侯府崛起算起,李知诰与在座诸多人的关系,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改变;李知诰每次都差不多极务实的选择最利于他自己的转变。

李知诰在梁方想要抵挡赵孟吉、王孝告的反扑,想要好好消化梁州,甚至有谋蜀的野心,他也有与梁军勾结的动机。

毕竟此时蒙兀人占据晋地后,兵锋极甚,换作他是李知诰,即便占据梁州也不会急于插入关中,那暗中与梁军结盟,无疑更符合襄北的利益。

姚惜水一张粉脸涨得通红,这时候才更深刻的理解到什么叫百口难辩。

她当然不可能承认最隐密的那层关系,而此时说织造局、职方司与襄北有着更紧密的联系,能随时掌握襄北的动向,能确认梁军绝无从襄北过境的可能,也不合适。

襄北军与她们勾结联系极密,本来就是杨元溥心头大恨,她此时承认这点,非但不能释清什么,反倒更有可能会被韩道铭再倒打一耙,栽赃她们早已经牵涉到梁军过境之事里。

“真是没想到韩大人话锋如此犀利,”吕轻侠说道,“梁国这次拿寿春、凤台、霍邱三城出来议和,但这三城现在都被棠邑夺得,难道这都不能证实棠邑早就暗中跟梁国勾结吗?”

“当然不能,”韩道铭朗声说道,“韩谦早在入夏之前制定好入秋动员十万兵马收复霍邱、寿春、凤台三城的详细作战计划。不要说河淮一片混乱,就算是河淮不乱,霍邱、寿春、凤台也早已经是大楚的囊中之物。梁国此时也定然是看到这点,让出这三城,不过是顺水人情而已,微臣实在是想象不出,韩谦何需背负通敌之名,去换这三城?又或者说吕宫使以为这三城真是什么了不得的筹码?”

“……”吕轻侠见韩道铭、陈景舟有备而来,也难争什么口舌之利,便不再作声。

韩道铭继续说道:“即便形势确有必要与梁军暂时缓和关系,只要时间上能允许,韩谦也一定会先请示朝廷。”

“……”沈漾听到这里,都忍不住咳嗽起来。

不过,韩道铭能爬到这个位置,怎么可能为张口胡说八道脸红,朝杨元溥行礼说道:“请陛下明察。”

“棠邑能动员十万兵马,真是好威风啊!”姚惜水忍不住冷笑嘲讽道。

“同样一句话,微臣只是想说明大楚兵强马壮,完全不需要屈膝讨好去换回寿春、凤台、霍邱三城,却不想从姚织造嘴里说出来,却显得微臣居心叵测,这大概是所谓的人言可畏吧,”

韩道铭长叹一声,感慨说道,

“微臣也早就听到朝野之前大肆流传长乡侯篡位之前就与棠邑暗中有所勾结的事情,但事实上呢,助长乡侯篡蜀成功后,新津侯得梁州及旧金州,硖州也并入湖南行尚书省,棠邑得到了什么?韩谦明知道参与此事,没有什么利益,但在知道临晋侯在沧浪城决意率诸部入梁州之后,还是第一时间派人劝谭育良率部援蜀。此外,蜀国拿不出二十万缗钱的岁贡,也是韩谦心软,心想蜀国以后也是大楚的藩邦,当多休谅蜀国的难处,最后同意接受渝南一小片不毛之地,除了每年代蜀国出这笔岁贡,还额外从官钱局挤出三十万缗钱支借给蜀国,以便能尽快稳定住蜀国紧张、动敌的局势。韩谦愿意做这些事,说到底凭的是对大楚一片耿耿忠心。微臣以为,要是继续纵容朝野上下妖言惹众,寒了忠良之心,实非社稷之福啊!”

姚惜水没想到韩道铭巅倒是非黑白起来,真真是睁着眼说瞎话,但韩道铭的每一句话,却又不容她们反驳。

就单纯拿助长乡侯篡蜀这事来说,棠邑获利明面看上去确是获利最小,以致他们消播消息说韩谦早就暗中跟长乡侯勾结之事,在韩道铭等人的引导之下,朝野也陆续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

只是她没想到,韩道铭这一刻还要在杨元溥眼前,将这水搅浑掉。

“韩尚书这话,便要问沈相信不信得过了。”姚惜水冷笑道。

她知道杨元溥对她们戒备极深,但却会倾向听信沈漾的意见。

见他们两派争吵,这时候还是将球踢到他这边来,沈漾苦涩的咽了口唾沫,说道:“蒙兀人兵锋之盛,确实有些出乎之前的预料,而此时与梁国和议,使梁军能集中力量打通经河洛、函谷关与关中的联络,从北面遏制住蒙兀人的兵锋,也于大楚有利,陛下应当速下决断。”

见沈漾还是一副息事宁人、搁置争议的态度,姚惜水气鼓鼓的闭住嘴。

“好了,与梁使议和之事,尚书省全权负责,尽快拿出条陈来再行讨论。母后也应该累了,劳烦吕宫使、姚织造护卫,孩儿就不送母后回慈寿宫了。”杨元溥仿佛一头困兽,被关在笼中,不知道这一刻还能信任谁,这时候只能心力憔悴的将其他人都赶走。

太后王婵儿、吕轻侠他们离开,韩道铭、陈景舟也告退离去。

沈漾站起来,却没有离开,而是跟殿中侍侯的姜获、陈如意说道:“还请姜大人、陈大人暂且回避一下。”

姜获、陈如意看向杨元溥,虽然沈漾要侍宦回避与杨元溥密谈也是不合规矩的,但杨元溥许可的话,他们也不会硬要留在殿中自讨没趣。

杨元溥挥了挥手,示意姜获、陈如意等人都到殿外去。

“与其徒劳的猜测幕后的真相是什么,陛下这时候更需要的是甄别哪些人是能信任跟任用的,”沈漾说道,“不管怎么说,陛下乃是大楚之主,即便有人心存不臣之意,但大楚更多的士子、将卒,都将功名利禄的念头寄托在陛下的身上,陛下断不可自暴自弃。”

“沈师教我。”杨元溥说道。

“陛下当务之急应先调左武骧军及李长风归京,确保京畿无虞……”沈漾说道。

“韩道铭说棠邑能在淮西最多动员十万兵马,不是虚夸?”杨元溥凝重的问道。

“如有必要,应该还不仅此数。”沈漾说道。

不算叙州,淮西五州此时人丁接近一百二十万,青壮男丁有三十六七万人之外。

与其他州县服徭役、兵役为苦差不同,淮西青壮人人争募。

韩谦在淮西推行新政,制置府到州县再到乡司,对基层的组织控制体系极为严密。虽然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但必要之时,棠邑三丁抽一,动员、集结十一二万兵马,绝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

而京畿此时仅有两支侍卫亲军以及右龙武军驻守江东,总兵力不过五万。

襄北的战略重点被韩谦成功的转移到西翼去了,随州北部的桐柏山、淮阳山缺口仅驻以七八千精锐兵马,形势最恶劣时,即便信王杨元演站在朝廷这一边,在总兵力相比较棠邑,也不再占优势了。

这也是韩道铭刚才敢在大殿上胡说八道的底气所在。

杨元溥沉默着不作声。

沈漾继续说道:

“除了将左武骧军调回来,陛下还应该趁着西面、北面无事,从侍卫亲军提拨一批与诸系没有瓜葛的青年将领,在杜崇韬或周炳武的率领下,从赣江南下进行清源军,同时还要确保两江、湖南的财赋皆在陛下的掌握之下,那势态再坏也不至于会坏到那里……”

“……”杨元溥过了良久,才疑惑的问道,“李长风、李秀与李知诰、吕轻侠她们走得这么近,太后也对他们言听计从,真就可以放心任用吗?”

见李知诰的背叛,终究是令杨元溥如梗在喉,沈漾心里暗叹,左右五牙军水师覆灭之前,多好的形势竟然沦落成这样?

当然,杨元溥没有质疑杜崇韬、周炳武可不可用,能不能信任,也算是进步了。

沈漾稍稍整理思绪,继续说道:

“江阴侯黄虑与陛下有郎舅之情,其人也素来没有什么大志,褒国公黄化更是希望江东的局势能稳定下去,值得陛下信任。张蟓当年虽然没有追随李遇一起归隐,但这些年一直都安分守己,可见他对局势看得很透,最终更多会想着明哲保身,张封没有什么需要特别防备的,杜兵部、周枢密使就更不用说了——而昌国公府及李长风的故人,与李知诰他们走得近,主要还是二皇子被接到慈寿宫扶养,说到底他们将希望寄托在二皇子的身上,而非寄托在李知诰或吕轻侠的身上,这里面是有区别的。一来是陛下将来未尝不能立二皇子为嫡,二来李知诰及吕轻侠真要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野心,受郡王爷影响的李长风、李秀等人,也不会随意附从。这次右神武军滞留沧浪,之后杀入梁州,韩谦能使李长风、李秀先一起西进,也应该是看透这点……”

“沈师也认为长乡侯篡蜀之事,乃是韩谦早就在幕后参与密谋?”杨元溥问道。

“是或不是,并不重要,”沈漾说道,“韩谦能做到不取其利先争人心,陛下又何必追问是或不是呢?”

杨元溥沉吟起来,良久又问道:“沈师说这番话,特意叫姜获、陈如意回避,是非他们也不可信任?”

“能不能信任并不重要,关键人心是会变的,陛下在宫里也要用更多的人,而不能将信任寄托两三人身上,”沈漾说过这话,又犹豫了好一会儿,才下定决心的说道,“倘若先帝真有什么密诏留给陛下,也希望陛下尽早毁去。沈漾并非说先帝有什么错,实是错过繁昌的机会之后,陛下就不应该再想着密诏之事了……”

杨元溥眼神阴翳的看着大殿之外的暮色。

沈漾安静的看着大殿早早点燃起来的明烛,不知道杨元溥有没有听明白他话里的意思。

就当前的形势,杨元溥只要能放下心里对人的猜忌,无论是杨恩,还是杜崇韬、周炳武,都是天佑帝留下来能用、用之便堪能称为柱石的老臣老将。

眼下的形势,需要将他们真正用起来,使他们有掌兵、掌权的机会,使他们的嫡系亲信及子侄、门生有机会进入侍卫亲军及枢密使、兵部任职,而不是叫他们徒有兵部尚书、枢密使的虚名,手下没有几个能用的人手。

那样的话,他们如何真正的掌握枢密院及兵部的权力?

特别周炳武、杜崇韬半辈子戎马,手下都有一批干练的嫡系武将能信任,也能确保他们所掌握的兵马,战斗力不会差到哪里去。

只要做到这点,沈漾相信大楚的形势不至于会坏到哪里去。

看杨元溥的犹豫与迟疑,沈漾内心深处也是难以避免泛起一阵阵无力感来,不过,他相信杨元溥还是会将左武骧军调回京畿的,不会听任韩谦的计谋得成,将李长风、李秀等人留在梁州给李知诰扎钉子。

“微臣先告退了……”沈漾微微揖身,告退出了崇文殿。

第一百三十九章 安排第七百九十四章 劝嫁(一)第四百四十八章 婚约第二百零八章 世妃第四百五十六章 不满第二百八十七章 听信第三百零八章 天凉好个秋第二百四十九章 双炉炼铁第二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见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五百零二章 新使第一百九十八章 偶遇第一百二十章 身世第二百二十五章 皇陵第二百九十七章 缓追(二)第六百九十六章 靴子落地第六百八十四章 宫禁第七十八章 筑城第三十章 疫水疏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六百五十四章 手诏(三)第十九章 侍讲沈漾第三百二十一章 谋蜀主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五百七十三章 巢湖第七百八十七章 蜀国君臣第一百九十二章 寄望援兵第一百九十三章 非战之过第五百七十七章 交易第一百六十二章 奚氏族人第三百章 水土不服第二百八十八章 马不停蹄第四百九十六章 试探第四百七十八章 逃狱第十一章 进城第六百二十章 北上(一)第六百二十三章 山间第二十三章 翻手为云第五百九十九章 宫中(二)第七百四十七章 战役(二)第二百三十三章 召见(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分兵第五百九十三章 秘议第一百四十四章 无计第七百六十章 洛阳(一)第六百二十七章 初春第六百二十二章 北上(三)第七百五十一章 大捷第七百六十一章 洛阳(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募兵第三百二十四章 热闹第五百一十五章 来意第八十七章 变速第四百一十七章 人心第五十七章 杀戮第五百六十六章 妖言惑众第五十五章 秘曹左司第四百四十章 秘密第二百六十八章 番民士人第一百九十章 缺口第六百八十二章 半阕残词第五十六章 有仇报仇第七百三十七章 夺寨第二百七十五章 守株辰阳第三百一十九章 琴似故人第一百八十五章 金陵来使第五百一十七章 未雨(二)第三百八十五章 偏锋第四百五十八章 酒店第一百四十章 增减第四百九十八章 招安(二)第六百九十四章 喧宾第二百三十四章 心意顺逆第四百四十六章 心扉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三百零二章 诊病第七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二十五章 文死谏第六百五十一章 秘使第六百一十三章 大捷第五百六十七章 讯问第一百三十九章 安排第三百四十九章 夜营第六百九十章 求去第二百一十九章 炉火纯青第二十五章 文死谏第一百四十一章 潜忍第一百五十二章 盐事第六百零四章 迎亲(四)第三百六十一章 刺史人选第三百四十一章 奉诏第四十四章 培养方向第一百一十四章 偷吃第七百四十七章 战役(二)第三百九十一章 秘窟第三百六十五章 过河拆桥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鱼第三百二十一章 谋蜀主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六百一十八章 监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