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再论战略之争

《明史;孙承宗传》中记述了孙承宗与王在晋关于战略问题的一段辩论,内容如下:

孙承宗问:“筑关在八里内,新城背即旧城趾,旧城之品坑**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新城可守,安用旧城?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

王在晋答道:“关外有三道关可入也。”

孙承宗又问:“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

王在晋答道:“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

孙承宗接着问:“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今不为恢复计,画关而守,将尽撤籓篱,日哄堂奥,畿东其有宁宇乎?”

最后,王在晋“无以难”。孙承宗“乃议守关外”。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孙承宗认为新旧两城在八里之内,而旧城外又有城防壕沟和设施,如果重城的士卒发生溃散,那一不小心就会陷于自家的品坑**与沟壕之中,新旧两城之间,南面是水,北面是山,溃卒无路可逃,如果都拥于旧城之下,那到底是开门放他进来,还是不开门听任他们在外?

王在晋告诉孙承宗,山上有三座山寨,若有逃溃可以奔向那里,而旧城也有三道关口可以进入。

孙承宗反驳,兵法乃是置之死地而生,为什么要为他们提供逃跑的便利?

于是王在晋无言以对。

可能有些人会以此为依据,认为王在晋主张筑山海重关是错误的,孙承宗反对的理由是很充分的。

不过,听我往下讲,您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在比《明史》更早、更可靠的《三朝辽事录》里,也有一段孙承宗和王在晋关于战略问题的辩论,在这本书里,“无言以对”的不是王在晋,而是孙承宗。具体内容如下:

大学士孙承宗奏:“臣时执偏见谓经臣议诚然,独是八里为两城,而旧城之坑壕空营当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当四万。则四万之退步跟将及之,而一不戒,将城下之备尽为我设,北山南水既无旁出,而贼方拥此四万于旧城之下,开关延之不可,闭关谢之不可。将城上之备,又为我设,而城中惊溃无问也。经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臣遂无以应。”

在这篇奏疏中,王在晋在孙承宗的不停追问下,不得不透露出一个秘密:那些品坑**和壕沟既是为敌而设,又是为逃散士卒而备的,它们能代替截杀逃兵的督战队进行弹压,实际上就是要将士兵们“置之死地而后生”。

王在晋知道“边兵善走”,而且实战中,兵败如山倒,杀之也不能止,而且截杀逃兵的督战队也会一同崩溃(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只有品坑**和壕沟能够起到阻止士卒逃跑的作用。

在实战中,只要不开“三道关门”,重城的士兵退守山寨也难以保命,实际上陷于死战的境地。

筑山海重关,一方面能够“以两城以固其心”关键时刻又可轻易将士卒“置之死地”,激发他们的斗志。

但是这个事情又不能让士兵们知道,否则没人愿意去守重城了。

听了王在晋的解释,孙承宗“遂无以应”。

《三朝辽事实录》和《明史》所记载的内容基本相同,关键在最后部分,王在晋回答了孙承宗的问题,《明史》中没有记载。两者哪个比较可靠呢?

《三朝辽事实录》记录的是奏章,《明史》则是根据前人所言编写的。

王在晋“无以难”是别人说的,孙承宗“无以应”是自己说的。

《三朝辽事实录》编写在前,《明史》编写在后,前者不可能有先见之明去回答后者的问题,后者倒是有可能略去前者的内容。

哪个可靠,一眼就可以看出。

退一万步来讲,即使《明史》更真实可靠,孙承宗的论调也完全是站不住脚的。

兵法中确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但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是一种可能性,还有一种可能是置之死地生不了,而是全军覆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很多,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双方军事实力以及战略战术安排,把士兵们逼得没有后路就一定能打胜仗吗?

荒唐!

现代的军事强国不仅不把士兵“置之死地”,而是千方百计为他们留生路,有些甚至在开战前要求士兵不要做无谓的牺牲,最后关头要放下武器投降,这并没影响人心和战斗力,也影响不了战争胜负。

王在晋在山上为逃兵们设几个山寨,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一定会导致军心涣散吗?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让士兵们活着回来,继续效力,远比做无谓的牺牲要好得多。

孙承宗认为王在晋设山海重关给士兵留了后路,就否定筑山海重关,没有什么道理。

我们再退一万步,即使给士兵留了后路不好。

但是世上没有任何事物只有优点没有缺点,或是只有缺点没有优点。兴一利必生一弊,关键在于我们权衡利弊,进行取舍。

战略选择也是如此,筑山海重关即使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问题要比筑宁远城小得多。

第六章 屁股向前的进攻第七章 东郭先生和狼第十一章 以毒攻毒第十五章 以战求和第六章 正确认识魏忠贤及其它第四章 诛杀毛文龙第一章 浪子回头第五章 项城之战和二打开封第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最后鉴定——性格决定命运第八章 袁崇焕的疑点第七章 东郭先生和狼第九章 兼并第七章 东郭先生和狼第四章 拉链门事件第七章 下雨收衣服喽第十二章 皇太极称帝第三章 赶鹤上架第五章 乌龟战术第八章 合伙第二章 星火燎原第九章 袁崇焕语录第十章 打仗与踢球第一章 浪子回头第三章 两个拳击手第七章 孙传庭复出和柿园之役第五章 乌龟战术第十二章 对党争的最后鉴定第五章 一女事二夫第一章 何去何从第一章 浪子回头第七章 下雨收衣服喽第五章 魏忠贤:繁华过后是落寞第九章 开铁悲歌第六章 襄城之战和水淹开封第一章 梃击案第十五章 潜伏第十章 好大的胆子第五章 魏忠贤:繁华过后是落寞第二章 非卿莫能办之也第八章 两只蝴蝶第十章 杨嗣昌败亡第十一章 东林的覆灭第十二章 大妃殒命第十四章 谁是大忽悠第八章 围剿与反围剿第五章 一女事二夫第十五章 潜伏第六章 托塔天王李三才第七章 张献忠复叛第八章 三藩叛降第十章 辽沈大战第十二章 孙承宗落幕大凌河第四章 杨鹤抚局的失败第五章 夺情三人行第一章 女真问题的由来第九章 缠夫追烈女第十章 辽沈大战第十章 摊牌第一章 浪子回头第九章 袁崇焕语录第九章 开铁悲歌第五章 洪承畴按下葫芦起了瓢第十一章 以毒攻毒第八章 围剿与反围剿第八章 围剿与反围剿第二章 无为而治第四章 杨鹤抚局的失败前 言 一段隐晦的历史第九章 扳倒莽古尔泰第五章 洪承畴按下葫芦起了瓢第四章 诛杀毛文龙第四章 翻案第五章 东林党的真面目第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最后鉴定——性格决定命运第五章 项城之战和二打开封第五章 后金建立第十三章 别拿太监不当干部第一章 民变的性质第一章 称王第十章 杨嗣昌败亡第五章 一女事二夫第十四章 无间道第六章 襄城之战和水淹开封第八章 三藩叛降第一章 浪子回头第六章 己巳事变之外围诱敌深入第八章 一朝天子一朝太监第十五章 以战求和第六章 己巳事变之外围诱敌深入第一章 一个倒霉的皇帝第五章 魏忠贤:繁华过后是落寞第八章 围剿与反围剿第十五章 以战求和第九章 开铁悲歌第八章 袁崇焕的疑点第十三章 别拿太监不当干部第二章 红丸案第三章 赶鹤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