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出征大军

陶城会盟签订的盟约传回楚国,熊槐第一时间召见了左尹甘茂。

殿中,熊槐将昭雎送回来的盟约交给甘茂,等甘茂看完,问道:“左尹,这次各国合纵,率六十万大军伐秦,以卿对秦王以及秦国的僚机,不知卿以为秦国会如何应对?”

甘茂之前在秦国呆了十几年,而且还在秦国做了多年的丞相,对秦国知之甚深。

此刻听到楚王询问,甘茂略一沉吟,便应道:“大王,秦国核心之地在关中,秦国北地陇西需要防备义渠以及胡人,南郑需要防备楚国汉中,蜀地需要防备巴充两国以及楚国巫郡。

所以,现在秦国能动员的地方,也就只有关中河西两地。

而仅凭这两地,秦国正常能调动二十万大军,满负荷能调用四十几万大军,再多就会伤及秦国元气乃至根本。

再加上不久前秦国夺取魏国河东,然后将河东的田地大量封给立功的将士,这就让秦国的国力被河东牵制了不少。

所以,按照臣对秦王以及对秦国国力的判断,面对这次各国伐秦,秦国最多就只能出动二十万大军。”

说到这,甘茂见楚王微微点头,便拱手道:“大王,韩国虽然已经屈服秦国,但是这是被迫无奈的权宜之计,所以,秦国极难从韩国哪里获得支持,甚至还得防备韩国的偷袭。

如此一来,秦国以二十万大军面对各国六十万大军,还要防备后路被韩国截断。

这种情况下,即便吴起在世,也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

是以,臣推断,这次秦国必定会避免与各国开战,直接退回函谷关,坐等各国联军退走。

只要各国联盟一散,秦国就会再次出兵要挟韩国,然后以秦韩之力威逼魏国。待魏韩两国臣服,秦国便可挟魏韩之力,说服赵国背叛齐国,然后与齐国争夺天下霸主的地位。

这就是利则出兵东向,不利则退保关中。”

熊槐沉吟了一下,然后笑道:“多谢贤卿指点,寡人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甘茂离开后,熊槐又沉吟了片刻,然后吩咐道:“传令,请朝中重臣前来议事。”

大殿中,熊槐看了看群臣,然后将目光放在太子横身上:“太子,令尹与各国签订盟约,这次各国伐秦,我楚国需出兵十万,不知太子你以为,这次我楚国当以何人为将?又从何处调兵?”

太子横一听,立即胸有成竹的道:“父王,秦国司马错、魏冉、白起都是当世名将,寻常之人率兵前往,可能会为秦国所趁。而我柱国亦是当世名将,战功显赫,故而臣以为此时伐秦救韩,当以柱国为将。

至于将士,那就更容易,柱国麾下还有十万久经训练的精锐之师,就在寿郢南部屯田。为了避免征召百姓节省民力,为了展示我楚国的诚意,直接让柱国率麾下大军去救援韩国便可。”

熊槐闻言,当即面无表情的看了太子横一眼。

这话太子竟然也能说出口,让唐昧率寿郢南部的十万大军去,这不是别有用心吗?

他之所以敢深居后宫,而让太子监国,并且还敢让太子的人渐渐在朝中占据高位。

所为者何?

其一,朝中有昭雎、屈原、甘茂三个辅政大臣在一旁牵制太子。

别看现在太子党在朝中声势浩大,一呼百应,但其实现在掌握国中内政的,还是正在主持各地变法的屈原,发往各郡县的政令还是从屈原那里出,而各郡县大部分的丞、尉,还有近一半的郡守、县尹,基本上也是变法派的成员。

只要有屈原在,太子就难以在各地郡县哪里插手,对于这,昭雎与左尹甘茂也是如此,全都在地方插不上手。

所以,朝中的混乱,并不会影响各地。

其二,便是唐昧率领的在寿郢屯田并训练的十万大军。

正是这十万大军,才给了熊槐足够的底气。

只要有着十万大军在,那寿郢就不会乱,寿郢不乱,楚国就不会乱。

若是按照太子横的建议,让唐昧率领这十万大军去韩国,那寿郢之地就剩下州侯麾下专门守卫寿郢的两万大军,还有司败司马翦手中的数千将士,以及城外庞爰率领的近卫军。

如此,一旦太子有异心。

那他就有翻车的危险。

虽然凭借他对太子横的了解,现在太子还不会公然反叛,就算反叛了,凭借司马翦与庞爰两人,加上城中百姓,他还能镇压下去。

但···这种明显的破绽,他是不会露出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熊槐也打算趁这次机会,给那些之前纳粮出兵救国而获得爵位,但爵位无法传承给后人的那些贵族子弟以及商人豪强,给这些人一个立功的机会,让他们成为新法的收益者,让他们站在新法那边,以增强变法派的底蕴。

可以说,这后一个理由是最重要的,不容他人阻拦。

想着,熊槐看着太子横摇头道:“太子的建议的确万无一失,能保证我楚国不会战败,而且还能宣扬我楚国之兵威。

但是,这次各国伐秦的盟主乃是齐国,而齐国的主将乃是触子。

触子只是后起之秀,乃是晚辈,如何能与我楚国名将柱国相比。若是寡人让柱国带着我楚国最精锐的大军去参与会盟。

如此,各国联军是听触子的,还是听柱国的。

若是联军听柱国的,那么触子十有八九便会带着齐国的三十万大军回国。若是联军听触子的,那寡人还有柱国全都丢不起这人。

所以,这次出兵救韩,令尹、柱国、司马都不能作为主将,这次的主将人选,当选以为军中后起之秀。”

此时,台下的太子横快速瞄了台上的父王一眼,暗叹道:“父王果然已经对我戒备甚深了,不会露出半点破绽。”

另一边,熊槐则吩咐道:“本次伐秦救韩的人选,寡人决定以方城守襄成君疾为主将,近卫军统领庞爰以及将军屈恢为副将。

至于大军,从柱国麾下调五万大军,并方城、上蔡两地五万大军,共十万大军,以伐秦救韩。”

太子横一听自己否决了自己举荐的柱国唐昧,然后换上跟他又灭门之仇的襄成君疾。虽然他知道襄疾跟韩王几瑟关系莫逆,情同兄弟,用襄疾作为主将,可极大的表达楚国对韩国的善意。

但他心中还是忍不住一寒。

散朝后,熊槐又留下司马景缺,然后将朝中大臣的那些有同大夫爵的贵族子弟征调入伍,让他门加入军中,参与伐秦救韩行动。

第一百八十八章 吴城第五百九十章 转封 中第九百三十三章 父子第二百七十一章 求和第八百八十一章 多喜临门第一千两百五十三章 示警鄢陵第一百八十八章 吴城第九十一章 韩军败退第四百六十九章 北境风云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献地第二百零一章 燕王拒齐第六百九十三章 浑水摸鱼第二百三十七章 扣留苏代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尝君第九百二十一章 年华易逝第一百五十章 戒心第一百二十章 秦韩退兵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齐国灭亡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自及第三百八十八章 死士第四百七十八章 张仪猝死第一百六十九章 神铁第四百零九章 邀战第二百一十四章 济阳城下第二百一十四章 济阳城下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蓼莪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烹杀第五百四十九章 劝降第九百八十四章 逃亡第七百五十九章 大火起兮第九百二十九章 公孙衍薨第三百七十一章 初议第七百一十四章 汉北第八百一十八章 吴侯献女第八百六十七章 淮北之地两百里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令尹之才第三百七十五章 分兵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齐聚寿县第五十六章 诱秦攻齐第一千两百二十八章 垂死病中惊坐起 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越国北上第九百七十七章 责罚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不战自崩第一百九十六章 旺财第三百九十四章 欺诈第八十四章 征召封君第九百八十四章 逃亡第五百八十一章 来者不善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渐进第四十二章 初议军功第八百八十八章 兵发即墨第八百二十九章 越地风潮第一千两百五十三章 一急一缓第一百八十章 调回唐昧第九百三十四章 在陈第三百章 会盟第六百零三章 信心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赏赐第二百五十一章 樗里疾离都第一千零二章 大势第一百三十五章 初置司空第八百九十四章 拆分江东第一千零二十章 异变第四百六十一章 韩国响应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封城分军第四十九章 犀首入楚第九百六十九章 进谏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齐国灭亡第六百四十四章 成败第一千零二章 大势第七百六十四章 巴地皆反第六百零二章 杀机第七百四十五章 开始第六百四十二章 恶战第九百六十一章 突围而出第二百四十章 秦王崩 (中)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触手可及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出征大军第四百七十七章 东进西出第七百二十三章 利剑出鞘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混乱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再接再厉第六百一十一章 析邑攻防战 上第一千两百六十六章 如同二君第一千两百五十三章 一急一缓第八百六十三章 暗潮涌动第八百四十三章 授人以渔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赵雍求教第五百八十七章 矛盾第二百零五章 仁义第三百六十九章 暗交第四百六十五章 楚韩联军第九百三十五章 军议第五百九十七章 请辞第五百八十八章 恐惧第四百六十一章 韩国响应第一千两百零五章 父子情深第一百五十五章 季子接子第四百四十七章 游说第四百一十六章 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