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 推举与考核

昭雎闻言一脸的慎重,屈原所说的事情,他同样也了解内情。

但是县尹一职,不是王族成员担任,就是国中的大贵族担任,他们的能量也很大。更合况,这次屈原不仅想要收回县尹的权利,更要从封君手中争权。

这事的难度极高,一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

可是!

昭雎再次看了看楚王与屈原,若是大王真的决定在国中进行变法,那么他出言反对,同样也会惹得楚王不喜,更站在了楚王以及变法的对立面。

这同样也很危险。

昭雎想起几十年前秦国的那场变法,在国中贵族势力已经被极为虚弱的情况下,依旧遭到极为激烈的反对。

为此,商鞅大行杀伐,渭水两度为之赤。先说变法不好的人被杀了一批,后来说变法好的人同样也被杀了一批,整个秦国都为之侧目。

想起这两日来,血染郢都的情况!

现在,楚国还没有正式开始变法,已经有一大批县尹封君为之流血了。

但,昭雎心中十分清楚,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不久的将来,或者是三年,或者是五年,又或者是十年,还是要流血的,而且可能不仅仅只是流一次血。

未来哪一方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昭雎心中没底。

一旦站错队,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而且还会赔上身家性命。

此时,熊槐见昭雎久久没有回应,又见昭雎头上冒出的汗水,似乎心中正在激烈的思考。

等了一段时间后,才笑着道:“柱国,今日贤卿与往日相比,可是大为不同啊!,往日贤卿才思敏捷,对答入流,怎么今日如此纠结,迟迟未能决断呢?”

昭雎闻言,立知楚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而且必须要他表态。

要坚定不移的跟楚王站在一起,要么旗帜鲜明的反对此事。

以他现在的地位,以及与楚王的关系,根本无法保持中立。

想着,昭雎立即应道:“大王,此事乃是我楚国近百年来的以此大变局,关乎我楚国接下来数百年的国运,臣不敢轻易回答,以免误国误己。”

熊槐一听误国误己之言,便知道昭雎的嗅觉的确非同一般,已经从这两天的事情中,闻到了大变局的气息。

对于昭雎的试探,熊槐直接给出了肯定答复。

于是,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不错,此事的确需要慎重考虑!”

说着,熊槐便不再催促。

昭雎闻言,心中有了底,缓缓点了点头。

这些年,楚王的心思越发深沉,令人难以捉摸。

先前为灭亡越国,隐忍十余年,也准备了十余年,然后一击必中,越国一战而亡。

显然,这次楚王真的决定再次开变法,肯定也是准备许久了,现在,已经箭在弦上,或者箭已离弦,贸然站在楚王的对面,极为不智。

当然,这次楚王针对地方,与他们这些在朝的大臣关系并不大。

而且,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对他们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可是,若站在楚王这边,那么剩下的,那就是楚王准备的如何了。

想着,昭雎立即开口问道:“大王,若是在各地设立县尹的属吏,那么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员,不知这些人,从何而来?”

熊槐看了昭雎一眼,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楚国贵族虽多,但是,一下子增加数倍的官吏,还是有所不足。

不过,这个问题他早就有了解决变法。于是,缓缓开口道:“关于官吏的问题,这很好办,可在朝中选拔一些人才外任,另,还可让各地县尹郡守封君推荐贤才。寡人会下诏,诏令各地,今年各地必须推荐一人来郢都,然后寡人会亲自出题对这些人进行考核,择其优着而用之。”

“而且!”熊槐顿了顿,又道:“若是官员依旧有所不足,那么寡人会在太学中对众学子进行出题考核。无论是各地举荐的贤才,还是太学学子,只要通过考核,但凡才华出众,寡人绝不吝啬爵位官职,哪怕是一县之长,也不是不可的。”

众人听楚王说完,全都点了点头,并没有出乎意料。

举荐或者推举,在各国甚至楚国,都是很流行的,而且在齐国,早在管仲之时,就已经开始举荐考核制度。齐国的淳于髡与邹忌,便是以举贤而闻名于外。

现在秦国的甘茂便是被张仪所举荐,楚国的陈轸,也是被昭阳推荐给楚王的。

这事虽然正常,但这种各地长官都必须推荐一人的事情,各国都还未发生过。

此时,唯有景翠脸色有些不正常。

毕竟,举贤用能是令尹的职责,现在却要楚王下诏各地长官都为国举贤,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他这个令尹的失职。不过令尹是举荐国之大贤,这地方属吏的事情,景翠即没那么多人,也拉不下这种脸。

总不能对某某某说,本令尹看你才能不错,决定举荐你做某某某县县尹的属吏。

这不仅是羞辱他人,而且也在羞辱景翠自己。

此时,昭雎见景翠没有开口,立即应道:“大王英明,若是依靠此法,的确能快速解决官吏不足的问题。”

说着,昭雎又慎重问道:“大王,不知各地封君哪里,大王准备如何处理。”

熊槐闻言露出沉重之色。

封君不比县尹,县尹就算无罪,身为楚王,也可以直接将县尹调走。

但是封君不行,就像这次,就算封君触犯死罪,楚王可以处死他,也难以插手封君封地之事。

此时,屈原见楚王没有说话,跟楚王已经进行过沟通的他,立即开口道:“大王,这次出现大量封君私通伪王,全都是因为封君与大王疏远的缘故。故,臣以为,为了加强大王与各地封君的关系,理应派出大贤前去担任令尹,以协助各地封君,让各地百姓也能沐浴大王的恩泽。”

“令尹!”昭雎喃喃了一声,心中一松的同时,也心中一紧。

好在楚王还保留着理智,并没有对各县一样,对封地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必然会激起各地封君的激烈抵触。

但是,令尹一职,不仅可以处理政务,必要时,还有统兵之权,可以说最重要的官职。

原本,昭雎还以为楚王会安排一个太傅之类的职位,不想却是令尹。

若是封君们不愿呢?

想着,昭雎便问道:“大王,此事是否需要与封君们商议?”

第二百一十四章 济阳城下第九百二十章 战争之始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心乱而退第九百八十三章 根源第五百四十二章 合围第一千两百八十二章 齐魏讲和第四百九十六章 甘茂来楚 下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连雨第十四章 私门之请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大将军赵雍第一千两百八十一章 魏相田文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昭常归来第九百零六章 招祸避祸第二百一十一章 煮枣第三百二十四 赏赐第二十五章 私情公用第五百二十八章 献地第七百三十章 举荐何人?第二百五十三章 涌动第二百五十五章 拜祭第四百零三章 送马第三百九十一章 援军第二百八十八章 估计重施第四百五十一章 自愿相滕第八十八章 战船上岸第八百六十五章 抵达淮阴第七百八十八章 二政第七百七十六章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策秦晋第二百六十八章 求见第八百二十六章 天子一怒第三百七十二章 夜访第四百六十二章 赵国宗室第五百八十一章 来者不善第四百三十章 围杀第五百八十四章 弱智乱心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来袭第八百二十八章 吴水尽赤第一百三十一章 齐越再战第九百九十五章 不公第九百一十九章 火中取栗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杀人第五百六十章 威逼三事第九百三十九章 韩相韩辰第九十七章 风雨已至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汝坟第一千两百二十三章 剑指子青第一百五十九章第三百五十六章 试探第七百四十九章 范环使秦第八百二十一章 国之宝也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田文之谋第三百零九章 议单骑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韩王来第八百四十五章 赏赐第三百二十八章 杀机第三百八十九章 广而告之第二百四十二章 谋秦第三百六十八章 战第七百零五章 黄泉路上等着第一千两百二十七章 垂死病中惊坐起 上第二百八十四章 战末第一百九十四章 庸县许行第六百四十三章 三十步外第六百章 心伤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今夜起事第一千两百六十六章 如同二君第五百六十四章 最后的障碍第六百四十七章 消息第一千两百四十二章 君不密则失其国第七百二十四章 味同嚼蜡第五百四十九章 劝降第五百六十章 威逼三事第六百八十九章 倒戈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盟成第六百七十章 闻战则喜第二百六十八章 求见第一千两百二十四章 气郁于内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反应 上第三百八十四章 如常第一千两百零七章 谒者黄歇第二百六十六章 义渠求和第四百三十八章 瓜分第八百二十五章 当堂晕倒第九百九十九章 以宋制齐第九百八十章 接踵而来第六百五十一章 兵不厌诈第八十章 一将功成第四百七十三章 会盟韩国第八百八十七章 齐国退兵第七百五十六章 闭营不出第六百八十五章 外援第三百四十三章 借粮第二百二十六章 连楚伐齐第八百六十章 宋宫之中第三章 王佐陈轸第二百二十九章 避战不出第五百七十六章 纷至沓来第五百二十八章 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