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四章 以吴制越

见楚王点了点头,昭滑继续道:“大王,因季逢乃是吴侯之子,身份非比寻常,牵一发而动全身,故而臣才如此小心翼翼。”

熊槐一怔,诧异的看着昭滑道:“贤卿这是何故,如今吴地为我楚国所有,别说区区一个季逢,就是正是季氏一族,也要听从我楚国的号令,若是愿意归附我楚国,那季氏就可以继续做吴侯,若是不愿,那季氏一族生死皆在我楚国之手。

如此小心翼翼,可不像贤卿的风格。”

昭滑摇头道:“季逢志大才疏,虽然不足为虑,甚至季氏一脉对我楚国而言也算不得什么。但是我楚国想要快速统治吴地,就需要季氏的支持。只要季氏不反对我楚国通知吴地,那么吴地的吴人就更加不会反对,只要吴地之中占据多数的吴人愿意听从我楚国的统治,那么吴地势单力孤的越人就只能随大流,而无法反抗。

只要吴地能向我楚国归心,那么南方的越地也就可以迅速归心。”

说到这,昭滑拱手道:“大王,如今这天下,几乎大战不断,长则三年两战,短则一年一战。面对如此激烈的战争,若是将我楚国八万精锐放在江东吴越这个大后方,以致我楚国面对各国时,常常力有不足。臣窃以为此举十分不妥。”

熊槐闻言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八万大军放在江东屯田,的确是极大的浪费,但是楚国为了彻底控制江东,短时间内还无法将这里的大军调走。

并且,为了控制江东,熊槐还同时将昭滑唐昧留在这里,两大重臣坐镇江东,实在太浪费了。但是江东新附,这还不得不让他们留在这里。

当初秦国灭亡巴蜀,张仪与司马错就同时留在巴蜀,张仪在蜀地修建成都城,司马错在巴地镇守。两年后成都城完工,秦国关中万户百姓迁到成都,张仪这才返回咸阳。而司马错则在巴蜀呆了十几年,直到上次各国伐楚,秦国无大将可用,这才将司马错调回。

但,司马错一走,已经归附十余年的蜀地立即发生叛乱···

熊槐估摸着,江东虽不比巴蜀偏远道路难行,但是,留下一个重臣驻守十年,这还是必须的。

当然,这一两年内,昭滑与唐昧都无法从江东脱身。

另一边,昭滑见楚王点头认同他的看法,心中窃喜,再次开口道:“大王,臣以为,为了快速控制江东,我楚国可以采取以吴制越之策。”

熊槐一怔,没想到这昭滑又提出一个快速消化江东的策略。

对这,熊槐从来都不嫌办法多。

“以吴制越?请将军细说一二,寡人愿闻其详。”

“唯!”昭滑拱手应了一声,然后开口道:“江东虽然是我楚国从越国手中夺取的,但是吴地与越地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吴地百姓多是吴人,虽然已经归附越国,但是终究还是吴人,心中决然没有为越国复国的意思。

我楚国兵临江东,江东吴人纷纷开门迎降,而没有决死守城,这便是明证。

同时,吴国为越国所灭,所以,虽然现在我楚国占据吴地,但是吴地的吴人却没有仇视我楚国的想法。而且,吴国被越国灭亡多年,吴人的反抗屡屡遭到越人镇压,直到近百年来,已经不见吴人有任何复国行动,这就说明大部分的吴人已经没有复国的意思。

是以,臣以为,我楚国要想在吴地建立统治,彻底控制吴地,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说到这,昭滑咽了咽口水,继续道:“但是,越地则不然,越人与我楚国有亡国之恨,而且越人以为若不是越国内乱,越王被叛逆所杀,越国还不至于一战亡国,所以许多越人还不服气。

虽然我楚国可以将那些表现出对我楚国即位不满的越人迁到其他地方去,可以防范于未然,避免越人起来反抗。但是,亡国的刺已经扎在这代越人的心中,要想让越人听从我楚国号令很难,让越人为我楚国而战更难,非数十年之功不可。”

熊槐点了点头:“寡人也知道,短时间内让越人不反抗我楚国统治,能按时交税,能按时服徭役,这就够了。想要让越人为我楚国而战,那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说到这,熊槐看着昭滑笑道:“这些情况寡人知道,不知贤卿所说的以吴制越是什么意思。”

昭滑笑着拱手道:“大王,臣在江东多年,跟吴人越人都有所接触,是以,臣在跟吴人越人交往之时,发现这江东虽有吴人越人,但其实,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吴人越人,有的只有吴地人越地人,或者说吴国灭亡后,就只有越人,现在越国也灭亡了,吴人越人就都变成了楚人。”

“嗯?”熊槐迟疑的看着昭滑。

昭滑见楚王看过来,拱手问道:“大王,不知大王以为居住在吴地的人,与居住在越地的人,同样吃着稻米,同样出则乘舟,说着同样的语言,用着同样的文字,过着同样的生活,还有同样的风俗。

如此,应该如何区分他是吴人还是越人。”

熊槐闻言,顿时哈哈大笑。

现在他明白昭滑所谓的以吴制越的意思是什么了。

不错,虽然江东还有吴人越人之分,但是这只是因为原本的国家不同,而不是说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或许吴国还没有灭亡之前,吴人越人还有一些区别,但是越国统治吴地两百年后,尤其是越国将都城迁到吴城后,吴人与越人的区别基本上已经消失。

而之前吴人与越人的争端,更多是内部的地域之争,就跟乡党之争一样,而不是种族之争。

更何况,越人吴人的风俗本来就没有多少差别,对普通的百姓而言,越王的统治与吴王的统治,都没有多少区别,以前他们怎么生活,现在他们还是怎么生活。

既然越人吴人本身没有本质的区别,而越人与吴人对楚国的态度又截然不同,那么,对楚国而言,就有了一个更好的选择。

只要楚国先掌控难度较低的吴地,然后通过吴地制衡越地,必然可以加快越地归化的速度。

而且,吴地归化后,还可以用吴人的力量来控制江东。

如此,或许只需十年的时间,楚国就可以从江东抽走大部分的兵力,而不是白白的将兵力闲置在这里。

想着,熊槐看着昭滑不由露出一股笑容。

原本他还在考虑,等一段时间后,究竟是将昭滑留在江东,还是将唐昧留在江东,现在,听完昭滑的计策后,结果不言而喻,不用再迟疑了。

第五百九十一章 转封 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围攻秦国第二百六十九章 进言第四百九十四章 消息第九百二十三章 改弦易辙第一千两百一十三章 群臣请命第五百六十八章 援军到来第六百五十章 连环第二百五十三章 涌动第六百八十五章 外援第三百一十五章 窒息第六百九十章 条件第九百四十八章 和谈中第一章 楚国怀王第八百七十五章 燕国惨败第六十一章 再议巴国第九百七十九章 刺杀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夜宴第一千零九章 卒飘如风 下第一百五十二章 始筑襄阳第二百一十章 交战第九百二十五章 背叛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重罚第四百二十二章 前夜第七百三十三章 农家墨家第四百一十章 贿赂第九十二章 攻破秦营第四百四十九章 交易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辞封第三百一十四章 初胡服第四百六十五章 楚韩联军第三百二十七章 应变第九百五十二章 急转直下第五百二十一章 抵达吴城第七百三十五章 应变之策第九百八十四章 逃亡第一千零五十章 逃亡第六百七十六章 撤军求和第一百一十九章 韩使入楚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诏令第六百八十八章 鹖冠子第五百零八章 风起吴城第三百六十三章 收尾第八十八章 战船上岸第二百九十九章 求援第七十三章 兵力集结第八百四十七章 利出一孔第九百二十六章 惊变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撤军第五百三十四章 使者第四十章 欲废肉刑第二百一十八章 田需猝死第四百九十三章 魏章背秦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强攻坚城(二合一)第一千零三章 夏泽无水第一千两百七十六章 两国互市第五百五十一章 仇恨第三百七十九章 谣言第一百五十三章 太子羽翼第五百六十二章 襄阳之外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反应 上第七百三十三章 农家墨家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慰问第六百七十四章 投降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福无双至第七百三十二章 自荐之策第三十九章 断体不生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蝉脱壳第二章 满朝恭贺第一百九十七章 中山之议第八百八十五章 水师北上第七百九十六章 忠臣第九百八十七章 暗流第八百一十七章 疯癫若狂第五百九十四章 洛邑第九百零二章 时局艰难第二百一十一章 煮枣第一百四十章 两个秘方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突如其来第八十一章 大梦初醒第五百零五章 昭鱼薨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举借债第一千两百七十四章 加大力度第五百六十七章 会稽城中第二百五十四章 接见第五百五十一章 仇恨第八百五十五章 恩威并施第一百九十章 越蒙第七百七十九章 上庸之战七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如期而至第九百九十四章 送礼第八百九十五章 举贤荐能第四百三十九章 示弱博情第五百三十八章 决战 三第四十三章 昭阳和泥第五百四十一章 恶战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策秦晋第三百五十四章 出血第三百三十七章 祥瑞第六百零三章 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