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节 闹饷

时间已经到了八月,柏贵是四月的时候离职的,五月大家就断饷了,新14兵勇酝酿了三个月,终于引燃了一股怒意,开始变得不理智了。

朱敬伦这时候反而出面安抚大家。

这几个月他不断的给耆龄呈文,都是不痛不痒的要军饷,耆龄也公式化的回函说没钱,如果不是朱敬伦就驻扎在新安,洋人死脑筋坚持要在新安完税的话,耆龄都不会理朱敬伦,因为还怕惹恼了朱敬伦被他扣押税银。

耆龄可是很清楚朱敬伦的价值的,他这种小人加奸官其实是很聪明的,他借着朱敬伦打倒了柏贵,但却并没有把朱敬伦罢官,因为他也清楚,新安这种地方,要不是过去有个厘局吸引人,根本没人往这里多看一眼,现在税银被他拿走了,这地方还有个鸟用,谁愿意到这地方跟洋人做邻居?

所以他不但要现在留下朱敬伦,只要他在广東一天,他就一直要让朱敬伦留在这里,这样他才能做的长久,做的安稳。

朱敬伦的威望很高,他出面后,士兵的情绪立刻就平息了。

不仅仅是因为朱敬伦给他们发了几年的丰厚军饷,带他们打过许多胜仗,打死的给家里发抚恤金,足够养活老爹老娘或者妻儿,打伤的士兵,也大都安排到了厘局的警察队中继续吃官饷,大家敬爱他,更因为最近朱敬伦干成了一件事,让他在新安一带的名声到了极致,因为他让洋人答应不再割让九龙了。

陈芝廷是五月跟英国人发表伦敦宣言的,七月底这份文件内容就从英国送到了香港,朱敬伦跟港府接洽,合理安排了此事。

收到这份宣言,尽管是一份不太正式的文件,但朱敬伦从中看到了危机,有危也有机。

总的来说,这是一份有成绩的宣言,最大的成绩,就是在这份宣言中,陈芝廷让英国政府公开表态今后在也不在广東割地了,此举大大的安了九龙半岛所有人的心,也安了新安所有乡绅的心,甚至可以说安了整个广東的人心,因为大家以后不用担心英国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了。

但依然有危险的地方,因为陈芝廷答应洋人在九龙司一地,具体是九龙城往南地域可以自由居住、卖地、建房、办厂等等特权,至于放弃管辖权和司法权,当地百姓到时不在乎,可是让洋人踏上他们的土地,这点会让他们寝食难安的。

所有的外交文件,都是利益的交换,利益交换,有得就有失,至少九龙司一地的百姓,会觉得他们没有完全保住土地,会觉得官府出买了他们。

一旦他们闹起来,在给有心人利用,难保不会造出一股对朱敬伦不利的舆论,甚至有人可以无耻到说洋人从来就没想过割地,是朱敬伦把那块地方卖给了洋人,这种人绝对有,而相信这种屁话的也大有人在。

因此消息刚刚传来,朱敬伦立刻召集了所有乡绅,他要引到这股舆论,把不满全都消灭在萌芽状态,首先给用这些人更容易接受的角度,帮他们分析这份文件的意义,告诉他们新安陈县丞,多么的不顾自身安危,去了凶险的夷人国家,多么的大义凛然不顾刀兵的跟夷酋据理力争,最后才用大义让夷酋折服,真心悔过,发誓永远不侵犯广東土地了。

朱敬伦先给陈芝廷的行动定了一个调子,就是他是冒着无比巨大的危险,用无比强大的正气,才压制住了夷人,肯定他的行为是艰难的,他取得的成果是了不起的,这样的调子里下来,后面的事情就好操作了。

果然大家都接受这份宣言很难得,陈大人当真是大清蔺相如,敢当面斥责秦王。可是九龙司的一些小地主和乡绅就不高兴了,一直脸色沉闷。

这时候朱敬伦专门公关他们,告诉他们,陈大人去了夷地,确实看到他们生活困苦,遍地荆棘,所以他们才不要命一样的冒险渡海来到我天嘲,其实只是为了讨一口吃的,试想如果能活的下去,谁会冒险下海,谁会远渡重洋。

把英国描述的跟这些人想象中的蛮荒之地一样,让他们升起同情之心。告诉他们,陈大人也是一时抱有恻隐之心,加上皇帝确实把这片土地赏赐给夷人定居了,陈大人也不能太忤逆圣意,见夷酋有悔过之心,也不能看着他们死,所以陈大人就小小的答应了一些他们的要求。

比如允许他们在九龙买地居住,办厂子做工讨条活路。换句话说,他们不过是买地,又不是夺地,这买卖讲究一个你情我愿,如果九龙司的人不肯卖,他们还是不能在哪里居住。

但是朱敬伦保证,如果有洋人强买的事情发生,官府绝对不是坐视不理,他会亲率大军踏平香港。其他乡绅反正自家的地保住了,也就踏实了,跟着朱敬伦一起劝说九龙的乡绅,告诉他们既然不想让洋人住到九龙,不卖地不就完了吗,谁家敢卖地,大家一起收拾他。

这样才糊弄住了这些人,朱敬伦相信,用不了多少年,他们的土地还是会卖的,西方资本的力量是挡不住的,赤湾发展了两年多,现在赤湾村的村民就已经开始变卖祖宗土地了,因为他们抵挡不了洋人出的让人难以拒绝的价钱,现在几乎整个村都因为卖地发财,开始大兴土木了。

这样的场景,恐怕都用不了两年,就会在九龙上演,毕竟他们距离香港更近,其实并不是不了解洋人,道理上英国人本来也就不是来夺地的,他们是来管理这些百姓的,要说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恐怕他们做的比清政府更好。

只是因为有邓家等少数地主在香港的不公平遭遇,让大家误以为洋人帮助香港人夺了九龙邓氏的土地,加上朱敬伦的引导,短时间内形成了一种洋人夺地的假象,时间久了,他们会回过味来的。

但朱敬伦心里认定,即便他们将来看到洋人管理的优秀,朱敬伦也有信心不让他们向往洋人,中国人渴望被西方人统治,是朱敬伦前世当外交官时代一个深深的耻辱,在这个时代,他一定要做到,让朱敬伦觉得生活在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

解决了九龙乡绅的后顾之忧后,那份宣言就成了纯粹的功绩,朱敬伦约见所有的乡绅,向他们通报这个好消息,同时大肆感谢他们做出的努力,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洋人望而却步,放弃了割让土地的野心。

乡绅们则表示全都是朱大人领导有方,都是陈大人不畏艰险,尤其是朱大人,作为县令统领一方,不管是带领大家跟洋人对抗,还是派出陈大人为大家请命,这都是朱大人的功劳,朱大人才应该记第一功。

就这样,朱敬伦帮助新安百姓守护九龙土地的事迹,在新安短短几天就传遍了,整个县这一年来,天天练兵,憋着一股劲等洋人割地来的时候跟他们玩命,现在发现不用玩命了,哪个不高兴,哪个不说朱敬伦的好,这让朱敬伦的威望上升到了极致。

就在这时候士兵开始闹饷了,其实也几个月没拿到钱,家里盖了房子娶了媳妇的,媳妇天天抱怨,钱总是没够的,他们这些年攒的钱再多也不够,因为还得生孩子,供孩子读书,给孩子攒钱盖房子,攒钱娶媳妇,哪一样不要钱。

几个月没见钱后,他们就去找财务部的军官吵,那些军官也好几个月没见钱了,他们找谁说理去,一来二去就吵了起来,吵到最后就动手了。

但动完手其实还是蛮后悔的,都是本村本土的乡亲,很可能就是佃户家的孩子,打了地主家读书识字的儿子,一想到这些发饷的,平日里也没有短过他们一分钱,想到他们的好,就颇为后悔,这时候朱敬伦出面,很快就平息了此事,还当众说不怪这些军官,都怪自己,怪自己没要来钱,士兵又说不怪朱大人,都怪省府那些吏。

所有人都有感触,几个月没法钱了,朱敬伦都穿的破衣烂衫的,怪谁去,当然怪上面当大官的贪婪,先是小声的抱怨,接着大声的诉苦,后来就只剩下高声谩骂了。

看到这种情况,朱敬伦立刻让大家集合,当着所有人的面,让营级的军官都出列,然后告诉大家,要带着这些军官去广州府论理,给大家讨要军饷。

朱敬伦带着五十来个营级以上的军官赶往广州,士兵们纷纷说朱大人的好,同时期望朱大人能给他们把钱要回来。

朱敬伦以前给耆龄的呈文都是不痛不痒的说没钱,从来没有什么激烈的言辞,威胁是半个字都没有说出来过。

会哭的娃儿有奶吃,你不使劲哭穷,谁会给你钱,耆龄看到朱敬伦的呈文,觉得不算激烈,那就没有到最穷的时候,当然不会给钱,回函也总是提别的地方更困难云云。

可是谁想到,朱敬伦不威胁则已,一威胁直接就带兵来了。

第五百四十九节 统一教育第七百七十五节 休斯敦大会战 5第四百零四节 迎娶第四百四十九节 各方联动第三百七十六节 整肃军纪第三百零二节 奕欣的应对第七百八十二节 李鸿章的后路第六百六十二节 兵工厂私有化第六十一节 十万百姓十万兵第四百零一节 遗留问题第三百一十一节 教育体系第七百六十二节 朝鲜东学道起义第六百八十二节 拉胡雪岩一把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第八百一十一节 国际局势复杂化第六百三十八节 太平天国最后的希望第七百一十三节 湄公河三角洲之谋第四百四十四节 大明的威势第八百三十节 参观日本缫丝厂第七百六十节 饮马墨西哥湾第一百九十二节 拉拢穆克德讷第七百三十五节 请洪秀全帮个忙第七百七十二节 休斯敦大会战 2第三百三十五节 开科举第六百九十四节 百团大战第一百四十六节 谁不服我打谁第九十八节 虚张声势第三百七十节 基于道义的谈话第三百八十八节 明清和谈第九节 翻译官第六十二节 炮声就是信号第三百五十七节 人头滚滚第四百五十二节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六百四十九节 日本的态度第三十三节 擒王(2)第七百一十节 战火扩大第六百四十节 天王必须死第七百二十六节 复杂的南洋问题 1第七百八十二节 李鸿章的后路第六百七十九节 越南乱局第一百九十五节 横扫千军第九十六节 骗来的城池第三百六十六节 徐荣村的大买卖第七百四十一节 美国华人大起义第六百二十八节 终于可以大张旗鼓了第三百三十五节 开科举第十九节 取信(3)第七百五十八节 皇权威信的下降第一百八十五节 机会来了第四百二十五节 传统和现代第一百零九节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五百六十八节 子嗣问题第六百七十节 私有垦殖地第六百五十一节 留给日本的时间不多了第一百二十八节 互相指责第七百四十节 北伐的地缘顾虑第七百一十一节 北极熊的冲击第一百零三节 千年宗族第三百六十四节 楚军撤退第五十五节 围三阙一第六百零六节 付出的代价第一百七十九节 推销自由贸易第五百六十节 富则变第五百八十节 议割台湾第八百一十二节 列强分赃会议第四百五十一节 克虏伯大炮与铁甲舰第八百一十九节 用的只是这个身份第七十一节 敌国外患者第六百五十四节 动真格的第二十四节 跟班第七十二节 广东是个好地方第四百四十八节 趁乱发财第一百四十二节 把人民组织起来第七十节 帮办团练第一百四十八节 以新会为大本营第三百五十节 一群传教士第二十七节 侯进第四百三十三节 官办企业改革第四百一十九节 打造工业乡绅第七百四十六节 夏威夷海战第一百二十九节 瞒天过海第四百二十八节 锦纶堂第三百二十四节 控制军权第六节 还得进城第三百四十二节 谁来准备黄袍第三百一十一节 教育体系第六百七十节 私有垦殖地第八百一十四节 夹缝中的国家第七十八节 登陆第三百四十八节 挖天国的墙角第五百八十二节 启蒙第三百五十节 一群传教士第四百三十四节 兵工厂大掌柜第一百八十七节 火星第五百七十三节 打断日本伸出的爪子第六百五十六节 战争财第五百五十三节 军火买卖第六百七十九节 越南乱局第四百节 贸易谈判 2第七百八十节 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