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假几天

美国植物学家约翰,跟着朱敬伦的军队,可谓是将鹤山、新宁、高要等茶区走了一遍,他采集到了大量的标本,绘制了当地茶区的分布图。

在考察过程中,他多次跟朱敬伦交流。

他告诉朱敬伦,说茶叶这种经济植物,最适合以大种植园方式经营,并且开办现代工厂加工。

约翰说这些,也不是无的放矢。

原来他在考察中国之前,在印度也做过详细的考察,考察了印度的阿萨姆红茶公司下设的种植园和茶厂,他发现英国人在印度已经设计出了几种加工产业的机器,只是由于培育茶种和工人技术的原因,还比不上中国最好的茶叶,但是机器产品的那种品质保障,已经出现了。

约翰之所以能在谈判结束后,立马就来到中国进行调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早就被聘请来了,只是因为一直谈不拢,他才去了印度调查了一下,回来后当时的华若翰才加快速度完成了谈判,他得以以最快的速度出发。

约翰在印度的调查让朱敬伦很受启发,大种植园种植,工厂化加工,这可不就是印度和锡兰茶叶后来超过中国茶叶的根本原因吗。

他一直最担心的就是着中国茶叶的未来地位问题,出于现实考虑,朱敬伦认为,茶叶出口肯定是将来中国工业化最大的外汇来源,出于感情考虑,朱敬伦始终觉得,中国失去对瓷器、丝绸和茶叶的垄断地位,不但是经济损失,更是一种耻辱。

现在瓷器和丝绸技术,早就在全世界扩散了,也就一个茶叶因为西方人接触的晚,还能保持垄断地位,如果有办法,朱敬伦是会不遗余力的将这种垄断地位持续下去的。

因此约翰在印度的考察见闻,让朱敬伦很受启发和刺激。

但约翰说这话的原因,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他当时就建议,希望朱敬伦能允许美国商人在中国经营茶园,因为他发现中国还有很多荒山没有开垦,根据他的调查,那些荒山的地利位置高度、空气湿度、温度,以及土地的状况,都跟当地一些品质优良茶园没有区别,因此他认为那些荒山也是可以开发成茶园的,只可惜当地人没有财力去开发。

这样的荒山在鹤山等县确实还有很多,客家人用了一百多年时间,才将鹤山山区的茶园面积开拓到八万亩,但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县,不可能就只有八万亩山地,只是茶叶开发的成本很高,因为一颗茶树从种下到出产茶叶,至少得三四年时间,没有积蓄的人根本承担不起这个机会成本,所以客家人一百年时间才慢慢积累了几万亩茶园。

而英国人采用股份制公司的形式,直接在伦敦股市上筹集资金,根本就不存在成本问题,因此他们可以大规模的开发印度的山地,一次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的开发茶园,在这种现代经营速度面前,如果中国人不改变,被超越只是时间问题,历史上1890年之后,不但被印度超越,连锡兰的茶叶生产都比中国还多。

所以当时朱敬伦就有些心动,这世界上玩资本运作的,除了英国人可不就是美国人吗。

但是对于引入美国人的资本,朱敬伦还有很深的顾虑,因为土地,作为一个经历过共和国中期各种运动的人,他的思想其实并不开放,对土地依然有一种中国人传统的感情,让他将中国的土地交给美国人经营,哪怕只是荒山,感情上还是很难过关。

因此明知道引入美国人,肯定会极大的提高中国茶园的种植面积,以及种植效率,在跟英国人的竞争中起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他还是没有答应。

真正让他改主意的,还是平息土客械斗最后的时候,当恩平最后仅剩的十万客家人,携家带口的躲进五坑山区的时候,他前去立约,发现十万客家人,绝大多数都是老弱妇孺,青壮竟不足两万,大部分青壮都战死了。

这些人怎么活?

这个问题立刻戳的朱敬伦的心很痛。

这些严重缺乏劳动力的残余客家人,被人赶到山区,他们将很难活下去,因为无论是开发茶园,还是开垦荒地,他们都没有本钱。土客械斗中,客家人为什么比广府人更玩命,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广府人被赶出自己的土地后还能够去投亲靠友,而客家人却将陷入绝境。就朱敬伦看到的情况来说,械斗之中,广府人的伤亡,大多数都是直接被杀,而客家人的伤亡,很多都是因为失去土地之后的饥饿,械斗四五年,双方互相攻守,不知道已经饿死了多少这样的人。

朱敬伦是经历过饥荒的,他不但认为饥荒是一种悲剧,更认为那是一种罪恶。

正是这种罪恶,让朱敬伦改变了初衷,对要饿死的人来说,土地交给谁能让他们活,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而不是什么狗屁感情问题。

所以他当即决定,允许美国人在当地承包荒山,开发种植园,但是美国人必须雇佣那些客家妇孺,客家妇孺不缠足,善于走山路,体格普遍更健壮,平时就是主要劳动力,雇佣这些人开发茶园,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技术上,她们中的大多数本身就掌握种植茶叶技术。

美国人没有道理拒绝,于是朱敬伦就跟一个美国人达成协议,巧合的是,这个美国人正是偷盗茶叶被杀的托马斯的表弟,还是唯一的亲人。

至于为什么要美国人,而不是招引伍家、潘家这样同样有实力的中国大商人。

一来,是伍家和潘家读大种植园经济模式也不熟悉,他们自家大多都是直接去茶区采购,还是从茶贩子中采购,很少直接去茶园收茶,他们只要等在武夷山下的小镇上,自然有人翻山越岭帮他们运来他们想要的东西,伍家虽然有茶园,但却都是分散的小茶园,是过去从一个个欠债的茶户手里收上来的,跟大种植园那种集约经营模式相去甚远。

二来,朱敬伦还在考虑一个品牌和渠道的问题。做品牌跟做产品不同,做品牌属于商业范畴,就他了解,最品牌还是英国佬和美国佬做的最好,后世全世界许多知名的品牌,虽然分数各国,但背后站的都是英美大财团的身影。

还有渠道问题,这个时代,美国人可是中国第二大产业进口国,仅次于英国,去年英国人在广州进口了四十万担茶叶,美国差不多进口了二十万担。这个时代,受到宗主国大英帝国文化的影响,美国人更热衷于喝茶。后来因为他们自己掌握不了茶叶的控制权,国内政客们转而支持美国人喝咖啡,因为南美很多咖啡种植园都是美国人经营的。

当二战之后,美国文化开始强势起来,他们反过来将咖啡馆建的英国满大街都是,导致英国人每年消费的茶叶量持续下降。

所以让美国人拥有一个茶叶渠道,这很重要,这很可能影响到将来美国人的饮料选择,从大角度来看,这将让茶叶跟咖啡两大饮用作物的较量中,在美国这个世界经济高地,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如果这个时代美国人依然要走向霸主,那么还会随着美国文化的输出,将茶叶带向更大范围。

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将从茶叶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还意味着饮茶文化更大范围的传播。

三来,朱敬伦其实也是给中国引入一种生产模式,由目前世界上最懂得搞大种植园经济的是美国人,将这种经营模式带入中国,朱敬伦相信,只要看到这种模式的效率,伍崇曜这种巨商们,肯定会开始模仿的,朱敬伦毫不怀疑他们的模仿能力。因此引入一家美国种植园,还算是引进一个大资本农业的种子。

也因为是种子,所以朱敬伦暂时只给一个美国人颁发了特许。

为此一开始华若翰还通过约翰表达过,希望能让所有美国人得到这种许可,朱敬伦对美国公使的解释是说,如果以条约的形势将这种特权赋予美国人,那么英国人、法国人等欧洲国家会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同时获得这种权力,那么美国人的特权也就没有意义了。

朱敬伦提醒美国人,如果跟英国正面竞争的话,美国未必能够胜出,因为英国人不但可以在中国跟美国竞争开办种植园,同时他们还独占在印度的种植园。

同时朱敬伦还告诉华若翰,如果美国人一定要通过条约来取得这种权力的话,那么朱敬伦将没有参与的资格,他必须去bj跟朝廷谈,而跟朝廷谈的话,美国公使也觉得,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他最后也接受了这种私下的许可,放弃了对程序正义的追求。

引入一家美国种植园,把资本农业制度带入中国,把美国品牌经营方法带入中国,给中国茶在美国寻找到坚定的地位,等等方法都完成了,但对于中国茶叶的未来来说,起码朱敬伦还能做更多。

但这要他派出的使团到欧洲后才能进行了。

第五十一节 封港第六百八十七节 组建战时内阁第九十四节 全靠演技 1第四十七节 请缨第八百一十七节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一百二十四节 招募炮兵第四百三十七节 等香饵的金鳌第九十三节 伪军守的碉堡更好打第七百八十二节 李鸿章的后路第三百二十三节 争夺地盘第五十五节 围三阙一第六百五十二节 情况激化第六百一十八节 太平洋铁路第六百三十五节 法国的困境第一百三十四节 赫德要权第一百四十一节 人民动员起来了第一百四十二节 把人民组织起来第六百三十节 深化改革 1第六百三十七节 英国的小动作第六百五十节 军队有思想了第36节 巡抚拉拢第七百九十九节 新都城和新国名第一百一十三节 厘局弊病第三百一十节 引入竞争第一百零七节 经济大收获第八百零五节 不可避免的战争第一百五十一节 万民书和打官司第36节 巡抚拉拢第八十节 练兵第六百三十二节 肥皂是新产业第五百五十三节 军火买卖第二十九节 想分一杯羹第八百零四节 中国的东亚秩序第六百二十一节 两路出兵第五百八十六节 争夺云南大铁路第四百一十一节 大明的铁甲舰第三百零一节 借洋款第三十节 愿与你结拜第三百零八节 外交独立第六十五节 底线第七百二十七节 复杂的南洋问题 2上架第七百一十五节 屠杀蓝衣军事件第六节 还得进城第35节 见柏贵第七百四十七节 愤怒的美国第三百零九节 一个标杆第一百二十一节 美国人的野望第一百一十六节 求才若渴第七百一十三节 湄公河三角洲之谋第三百三十四节 候补官选拔制度 2第七百八十六节 大明的傀儡政权第七百三十八节 不是已经开战了第六十四节 发动总攻第六百五十五节 占领长崎第五十五节 围三阙一第七百零九节 新加坡谈判第四百零一节 遗留问题第三百四十五节 楔形冲击第五百五十二节 怡和丝厂第四百四十五节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七百四十节 北伐的地缘顾虑第六十节 中间人第九十三节 伪军守的碉堡更好打第三百八十六节 搬迁工作第六百五十节 军队有思想了第一百一十九节 十三行巨鳄第一百三十五节 交代后事第六百三十八节 太平天国最后的希望第七百一十六节 利益分享第七百九十七节 海军军备竞赛第七百八十九节 日德纷争第四百四十四节 大明的威势第五百六十一节 军事改革 1第三百五十三节 信仰崩塌第七节 应募第七百零四节 顺化战役 3第四百五十节 李鸿章的准备第四百三十三节 官办企业改革第三百九十一节 中国种族的悲哀第三百一十二节 诺贝尔的事业心第七百四十一节 美国华人大起义第五百八十一节 台湾问题后续第九十三节 伪军守的碉堡更好打第五百八十八节 天国从此不太平第六百零四节 唯一责任政府第六百六十三节 唐大买办第一百二十三节 瑞典顾问团第十一节 谋城第五百九十八节 太平洋铁路重新开工第40节 真假巴夏礼第十四节 行动(2)第二百九十三节 发兵肇庆第三百五十九节 危机第一百三十五节 交代后事第五百九十三节 专利法的颁布第六百七十四节 凛冬将至第十五节 行动(3)第五百七十四节 美国人在背后第七百二十五节 大明犯了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