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

陈芝廷已经七十三岁了,他说今年是他的一个坎。

他的身体没有出现问题,远离了政治的尔虞我诈,这些年修身养性,反而更健康了。

他不是一个强硬的人,当年跟朱敬伦的政治斗争,也主要出自于执政理念的不和,而不是对权力的争斗,所以最后他被朱敬伦排挤出官场,他并不恨这个皇帝,相反,他自始至终坚信这个皇帝是一个千古名君,生在这个时代,成为这个人的臣子,是一件幸事。

试问,哪朝哪代的皇帝,敢像这个皇帝一样,将农民的赋税全都免除,哪个皇帝会为了救灾而亲自耕田。

道德上,朱敬伦是无可挑剔的,他不崇尚享乐,他的皇宫比不上洪秀全的天王宫,比不上清廷的紫禁城,甚至就是江南一些豪门的私家园林都比朱敬伦的皇宫豪奢。

心胸上,朱敬伦也是无可挑剔,他有容人之量,当年即便无法容忍陈芝廷的时候,也是主动逼他离开,没有通过任何流血的方式发动政变。平时除了个别施政之外,能将国事全部托付给文官,这在宋朝之后的中国,已经消失很久了。

能力上,朱敬伦更是无可挑剔,当年朱敬伦用一句“陈芝廷来当皇帝,我当首相”的话逼陈芝廷辞官,但这句话本身,陈芝廷甚至认为很合理。他真的认为自己的能力,根本就比不上皇帝。

所以他辞官回家之后,并不恨皇帝,但他有遗憾。他无法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孑然一身,他看到了太多跟他观念不一样的变化,这让他很忧虑,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但陈芝廷也没有干预朝政,他是有这个影响力的,从尚书令上退下来后,他就成了乡下的名望,传统乡贤文化下,他是当地当之无愧的乡村士大夫领袖。

多次公局请他出任局总,他都拒绝了,因为他进入了公局,原本是配合地方官府的公局,很可能凌驾于当地县衙之上,他这个局总的话,恐怕比当地县令的还要好使,这是给官府惹麻烦,最后官府跟公局关系会变差,改变现在的合作局面,开始争斗。

这些潜在危险,他一个做了几十年尚书令的人还是看的出来的,所以他安安分分在乡村做一些事情,做的最多的,就是改善乡村教育,发动当地士大夫搞一些善事,他捐出了很多俸禄,给新安县修了很多条路,修缮了不少学堂,甚至还当了一年的乡村教师,但发现很多百姓将孩子想方设法转入他所在的乡村学校后,他就辞任了。

本以为自己会就此终老,可没想到皇帝又召见他,陈芝廷心中一团火焰再次燃了起来。

他有太多的问题想告诉皇帝了,他有太多的观念想要表达了,他甚至觉得,如今的国家正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而最大的错误,就是教育。

坐着火车到了南京后,陈芝廷顾不得鞍马劳顿,第一时间进宫拜会皇帝,将自己的担忧一股脑的道了出来。

“陛下,我们的学堂,书本它都歪了。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它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朱敬伦点点头,他赫然发现,陈芝廷所说的这些道理,跟以前又有所不同了,以前的陈芝廷是不可能关心这些的,不是没有爱民的意识,而是当时是以国为重,当时面对的是西方列强侵凌的压力,但是必须增强国力。

现在这些压力已经解除,中国自身就已经是一个列强,不但不用惧怕西方列强的侵略,还能跟西方列强一起参与瓜分世界,所以救国的危机感已经不存在了。

现在陈芝廷坚持的,不是救国,而是救民。

但陈芝廷有些偏颇了,人口往城市流动,这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一种经济规律,工业化必然伴随城市化,如果教育有这种问题,也只是适应了工业化的需求而已。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乡村的农业文化,显然在看到人都向往城市,向往奢华和享乐的时候,士大夫阶层会变得忧虑,会觉得百姓失去了淳朴的心态。

种粮吃饭,种棉穿衣,这是传统的男耕女织文化,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这本就是工业时代专业化分工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工业化的结果确实是让农村“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因为资源在往城市聚集,即便给农民免税了,城市的工商业还是可以通过贸易,将成本转嫁回农村,农业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这本就是一种经济现象。

十多年没见,陈芝廷的观念不但没有改变,长期留在农村,反而让他变得更加保守了。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颗为民请命的心没变,重要的是他士大夫的精神没有消退。

政治上用保守派并不是什么大的错误,西方国家的保守党实力强大,也没见西方衰败。

所以朱敬伦不关心陈芝廷的思想问题。

反而问道:“陈大人,身子骨可还康健?”

陈芝廷道:“谢陛下挂念,草民吃得饱,睡的足,且能活些年呢。”

在家乡的时候,他常跟他感叹说他老了,在朱敬伦面前,他却要表现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状态。

朱敬伦笑了笑:“那就好。我还担心陈大人年事已高,不能出山了呢。”

陈芝廷挺直了腰杆,心中一颗石头落地,朱敬伦召见他,果然还是要他出来做事的。

他也不表态,就仔细听着。

接着朱敬伦将自己对社会的担忧,还有自己的想法跟陈芝廷说了一遍。

结果陈芝廷的想法把朱敬伦吓了一跳,朱敬伦打算建立福利制度,陈芝廷却表示,应该将城里容纳不下的人,都迁回农村去,他将城里的无产阶层工人看作是过去的流民。

————————————

本文中“穿衣不种棉”一段话,是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这种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虽然反工业,但对人的关心,是值得尊重的。

第六百零九节 制衡第一百七十节 误判第七百零七节 岘港会战 2第一百零八节 军事大欺诈第五节 离开第五百四十九节 统一教育第一百八十五节 机会来了第六百三十九节 希望还是噩梦第七百九十四节 让电老虎去撕咬第七百九十二节 中国统一的过程第七百九十七节 战列舰时代到来第七百一十九节 十年保护期第四百二十七节 捣毁机器运动第六百七十八节 法越战争第六百五十八节 东亚霸权第一百五十六节 英法援军第四百一十一节 大明的铁甲舰第三百八十九节 登基第三百五十四节 忠王九千岁第七百七十二节 休斯敦大会战 2第九十五节 全靠演技 2第一百一十六节 求才若渴第五百五十三节 军火买卖第四百二十七节 捣毁机器运动第一百四十一节 人民动员起来了第三百一十节 引入竞争第三百七十八节 以登基为契机第六百七十八节 法越战争第一百五十五节 水口公约第七百九十四节 让电老虎去撕咬第一百二十节 瑞典人的意外收获第一百七十七节 使团第二十五节 大红包第五百八十五节 金融市场的想象力第八百二十七节 马德里阴云第一百零七节 经济大收获第三百四十六节 告捷第七百四十七节 愤怒的美国第五百四十七节 登高必跌重第六百八十七节 组建战时内阁第五百五十六节 不要让人绝望第一百六十四节 我叫何士文第一线第七百八十四节 日军攻占北亰城第六百四十一节 琉球灭亡第六百二十七节 铁路狂热第一百七十五节 升官发财的黑狗第八十一节 参战第三百七十六节 整肃军纪第八百二十七节 马德里阴云第一百零二节 方山借款第五百七十五节 赫德的改变第七百六十四节 授旗第一节 广州陷落第三百九十七节 场外游说 1第三百零二节 奕欣的应对第二次新加坡和谈第七百七十六节 伦敦和谈 1第六百八十九节 外交准备第七百二十二节 瓜分南洋会议第八百一十四节 夹缝中的国家第七百六十七节 尤卡坦海战第六百四十三节 琉球人的态度第八百二十一节 加利福尼亚危机第四百三十九节 金融战第四百三十二节 敕建丝厂第九十八节 虚张声势第七百六十二节 朝鲜东学道起义第一百五十八节 神经病一样第六百五十九节 工业革命的冲击第七百七十八节 一样的甲午第八百零五节 不可避免的战争第五百四十四节 小看了英国人第六百五十九节 工业革命的冲击第一百三十一节 给个甜枣第七百一十节 战火扩大第七百一十三节 湄公河三角洲之谋第五十二节 回城第六百二十八节 终于可以大张旗鼓了第五百六十四节 教育改革 1第四节 如何处置第二百九十六节 控制广东 1第九十节 探访新安第七百六十节 饮马墨西哥湾第六百六十六节 官僚集团与皇权第一百六十五节 张千山的麻烦第七百三十七节 战前的外交准备 1第六百八十四节 赫德的活动第一百三十三节 借美国说事第六百六十四节 特许股份公司第三百九十八节 场外游说 2第八百一十七节 士大夫的救民策第六百零一节 搅屎棍子第五百八十二节 启蒙第七十五节 雇佣兵第九十四节 全靠演技 1第七百三十一节 大明的财团时代第八百一十四节 夹缝中的国家第一百三十八节 夺情第七百五十八节 皇权威信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