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节 士大夫的救民策

如果不是欣赏陈芝廷这样的士大夫身上的民本主义思想,朱敬伦甚至都会将他轰出去。

陈芝廷的说服,初听之下完全是胡说八道。

城市工人阶层,作为摆脱了农村束缚的一个群体,在传统观念中,确实跟流民无异。

王朝时代,对流民的处理,一般是择地安置,重新将他们纳入农村共同体之中,用土地束缚住他们。

但现在是工业时代,怎么看,这些工人的生产力都远高于农民,朱敬伦想要的,是给工人建立基本的保障体系,让他们在社会危机中不至于生活无着,走向伟大的革命道路,可以说朱敬伦的考虑在革命者看来,是反勭的,是打算用福利收买工人。

可陈芝廷竟然表示应该将这些工人重新迁回农村,让他们重新变成农民,这简直就是不可理喻,朱敬伦一瞬间感觉到自己竟然跟这样的人共事了几十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但是慢慢听陈芝廷的说法,竟然也听出了一些道理来。

“前些年城里市面不景气,很多城里人回乡,城里市面好了,就又回去了。所以城里市面不景气,官府就该让这些农民返乡,而不是给他们发救济。人都留在城里,没有活干,不管有没有救济,迟早都要出问题的。”

陈芝廷的说法让朱敬伦也不由得点点头。

这是一个事实,这些年每次经济危机,都是农村容纳了最大量的失业群体,没有完全破坏的乡村传统社会,给了第一代进入城市的工人一条后路,这种现象在后世也经常发生,农村被称作城市的劳动力蓄水池,也是城市危机的最大缓冲地。

工人在城里失业,活不下去了,回农村就能生活,原因无非那么几条:一种是可以依靠宗族和亲戚救济;一种是自家在农村还有土地,或者一两亩,种地虽然富不了,但在经济危机时期也饿不死;一种是在城市工作多少有些积蓄,在城里生活成本太高,回农村可以享受到低生活成本,更能挺过经济危机时期。

社会关系表现上,一些人是个人进城,也就是农民工形势,兄弟姐妹甚至老婆孩子都在乡下务农;一些人是自耕农家庭,但却没有变卖土地,将土地免费借给或者租给别人耕种,城里过不下去了,一家老小回农村还有后路;还有一些人,在农村的时候,种的是宗族里的公地,城里活不下去了,回农村,宗族还会给他们分地。

这样的情况十分普遍,因为自耕农本就很普遍,宗族现象也很普遍。

真正那些在农村没有地的纯粹佃农,进入城里成为产业工人,这才是纯粹的无产阶级。可即便是这样的无产人群,真的在农村连一个亲戚都没有的,其实也很少。

所以这些年农村才成了经济危机期间,城市最大的稳定器。

“所以,没几个工人真正找不到饭吃。一百个人里,在城里没有活干,在乡下没有亲戚,没有宗族的,也没几个。官府要管的,就这么几个人。”

陈芝廷说着,朱敬伦越来越觉得有道理。

但他还有疑问:“可要是城里人回乡,他们的族人、同乡不愿意分地给他们怎么办?农村的地也是不够分的吧。”

农村土地不够种,这才是农村人进城最大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于生存的压力,而不是城里富庶生活的拉力,说不好听点,工业化初期,城里的生活并不值得羡慕。

陈芝廷说道:“确实有这些现象,有的家族不太和睦。这就得让官府出面了,找他们的族长说情,总得让人活着啊,更何况是自家亲戚。”

朱敬伦笑道:“光说情怕是不行,可以立法。宗族土地本就是公田,是他们祖先留下的,每一个族人都有权力种。平常时候不算,经济危机的时候,这些族人有权要求重新分地。”

朱敬伦暗想,这样就解决了一大半城市工人经济危机期间的生活。

可问题是:“那些不是宗族的田产怎么办?进城的佃户怎么回去?”

纯粹的地主和佃户组成的农村数量也不少。

陈芝廷道:“重新厘定田产,只要城里人回乡,土地均分耕种。”

这倒是一个办法,尽管可能把土地划分的更小,原本就一人一亩多的,可能降到一亩以下,但经济危机时期,是选择让一部分人饿死,还是选择让大家一块挨饿,但所有人都饿不死,这不是一个问题。

朱敬伦还有一个问题:“那外乡人呢,现在九龙、赤湾这样的大城市里,有大量的外地人。”

陈芝廷道:“回原籍!”

朱敬伦摆摆手,这好像不是一个问题,这年头只有籍贯,可没有户口。

如果能通过现代化的管理能力,将农村人送回原籍生活,可以说经济危机期间,农村能平衡绝大都数社会问题,即便有个别彻底失去原籍关系的城市第二代,第三代工人,经济危机期间城市也不至于瘫痪,总有一些工作机会给他们的。再大的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大部分人失业的情况。而农村可以容纳绝大部分人回去,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没有破坏的巨大福利。08经济危机的时候,几千万农民工返乡,也没见中国怎么样,这是西方任何国家都做不到的,不管多么先进的福利体系都承受不了。

但朱敬伦的目的不仅仅是在经济危机期间,解决社会动乱问题,他的根本目的是富民。

“如何富民?”

说道富民问题,陈芝廷目光一闪,显然他的观念,让他对这个问题极为敏感。

但他遇到的问题又太复杂。

叹了口气:“难矣!”

长叹一声后道:“草民这些年与乡民长谈,百姓苦矣。佃农最苦。官府虽不征税,但地租极重,所产半者归地主。一户小农,耕地六七亩,所得不过两三亩,一家三口尚能糊口,四口之家就要挨饿。若遇灾荒年景,少不得借债度日,常年背上高利贷。官府虽然不许,但卖儿卖女乃是常事。”

朱敬伦皱起眉头,卖儿卖女的问题他知道,官府管不过来,而且农村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为,规避了法律禁令,法律不准买卖人口,但大量的童养媳出现了,他家养不起,放在我家养,给我儿子当媳妇,这官府也要管?

这些童养媳从小给人干活,挨打挨骂,张大了给人当媳妇,说不好听点,跟大户人家过去的下人没什么不同,而且还不好管理,认定这算买卖人口吧,确实很多穷人养不起女儿,给大户人家当童养媳,总好过溺婴,或者遗弃。

“必须减租减息啊!”

朱敬伦叹道,这让他想起了历史上的减租减息运动,得到的民心支持,可以让某组织从农村起步,干掉蒋家王朝,这说明老百姓是多么的渴望能够减少租息啊。

陈芝廷叹道:“谈何容易啊。我见过许多户地主,就是靠吃佃户的租息过活。我问过他们,何不减少租息,他们说,没有租息,他们凭什么要放债?如果不让地主吃租息,老百姓灾年就借不到粮食,到头来苦的还是百姓。”

陈芝廷说的是真心话,因为这跟陈家没有厉害关系,他们是典型的宗族,而不是地主,陈家的土地是陈姓人家在种,大多数都是公田,即便也有租出去的,也是租给同族,租息不是用来享乐,租息是也是公产,除了用于祭祀祖宗,还用于学堂和赡养孤寡的善堂。

“你有没有主意?”

朱敬伦问道,陈芝廷显然比他更了解农村,又在乡下蛰伏了十几年,相比考虑过相关的问题。

陈芝廷道:“唯有放公债。灾难官府救济,寻常年间,佃户遇到点小灾小病的,不能让他们借地主的高利贷。官府给他们放低息公债,将来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只是怕财政上吃不消。”

朱敬伦道:“是啊,几亿农民,哪年没个千万人遇到点事。都靠财政,财政得破产。”

但这事不能不做,朱敬伦脑子里飞快的想着,将地主从农村高利贷中排除出去简单,但之所以是高利贷,不是低息贷款,从经济学上看,是以为风险高,一个个一穷二白的佃户,想低息借贷是不可能的,没有银行会做这种生意。所以能控制佃户人身的地主成了大债主,他们能保证收回来。

用公益来做这件事的话,巨大的成本是一个考虑,财政是支持不住的,必须降低每年几千万人可能借债的风险,这需要一笔巨大的低成本资金。

“保险!”

朱敬伦说道,什么样的资金成本最低,当然是保险基金了。难怪后世各国都将福利保险化,没有一个国家说用财政来给全民养老。

中国现在的情况,还牵扯不到养老,因为老百姓的观念是养儿防老,政府不给他们养老,他们恨不到政府头上。现在要关心的是,很多人因病而穷,因灾而穷,是抗风性能力差的问题。

“保险?找何人保险?”

保险陈芝廷并不陌生,社会上早就出现了很多保险公司,比如徐润等大买办都在经营水火保险等业务,最早是洋人办的,现在都是中国资本家在办,很多银行都在办。

让几亿农民找这些保险公司,朱敬伦相信如果政府给特权,有的是人愿意办,但问题是商业保险自身的风险,让政府不敢放心交给他们。一旦他破产,几千万农民受累。所以必须是一个不会破产的保险公司来办。

“不找别人,我们自己办!”

朱敬伦设想的是政府出面来办,政府不会破产,这保险公司也就不会破产,同样也不会去经营风险性的商业投资。

陈芝廷叹道:“可佃户买不起保险啊?”

朱敬伦道:“这都不是问题。佃户才有多少。农民中完全没有自己土地的,没有公田耕种的,只租种地主土地的佃户,怕十人中只有一两个罢了。用十个农民承担这一两个佃户的保费还是绰绰有余的。况且一旦办了保险,也就不用担心地主灾年不放贷了,减租减息的收益也可以放进保险中。”

朱敬伦已经觉得强令大地主减租减息了,那么减少的租息,除了一部分归还佃户,大部分他都打算放进保险基金中,预防这些佃户在遇到灾荒。

到这里,朱敬伦的乡村政策已经明确了,那就是从吃租息的食利地主身上剥夺资源,再分配到最穷的佃农身上。这对大地主是不公平的,他们的土地也不是白来的,而是他们的奋斗或者他们祖宗的奋斗得来的,比如伍崇曜家族在乡下也有庞大的地产,他们是靠经商得来的财富。现在限制他们财富的增值,这对他们公平吗?

在西方尤其是英美倡导的私产神圣观念中,这是最大的不公平,可是对千千万万穷人来说,谁为他们想过。说白了,这还是少部分人的公平与大部分人的公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朱敬伦坚决站在大部分人一边考虑问题。

陈芝廷道:“不知这保险都保些什么?”

朱敬伦道:“保的是孤寡没人养老,保的是孤贫看不起病,保的是穷人吃不起饭。”

陈芝廷一愣:“这不就是个善堂吗?”

朱敬伦笑道:“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大号的善堂。但跟善堂不一样,善堂是一些善人办的,救济是随心所欲的,是他们说了算的。但农村保险不一样,得有严密的章程,得让真正需要的人受益。而且现在不是救贫,不是救苦,现在我们还只能做到救死。让那些活不下去的人能活下去,所以只能救最穷,最苦的人。”

朱敬伦的想法中,只需要让社会最底层的十分之一的佃农,能够做到不卖儿卖女也能活着,让他们的基本生活跟那些自耕农看齐,能吃饱饭,每年还能扯几尺布做衣服。这是最基本的再分配了。

至于更高层面的,还得等制度建立起来后,慢慢发展。

“皇上圣明!”

陈芝廷觉得他除了说这几个字外都不知道说什么了,他内心隐隐激动,这件事做成了,是多么大的功业啊。

“陈大人,救民的问题我们现在谈完了。该谈谈富民了!”

接济穷人是陈芝廷最关心的,但朱敬伦却认为,那只是最基本的,做到了不值得骄傲,没做到是执政者的羞耻。

他要搞财富再分配,可不仅仅是让最穷的人活下去,而是让绝大多数人生活能过的更好一些,让现在这种绝大多数人都是穷人的社会,变成绝大多数人都是中等收入的社会。

第五百四十八节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十五节 行动(3)第一百四十一节 人民动员起来了第六百零五节 反弹第七百二十节 头痛的铁路问题第四百三十四节 兵工厂大掌柜第两百节 瞎眼石人第三百八十四节 工业革命种子 2第三百七十三节 湘军撤围第六百三十三节 工业革命降临第八百一十八节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第40节 真假巴夏礼第六百零七节 代价并不高第五百九十一节 东清铁路第七百九十一节 明俄满蒙协定第一百五十七节 立约毁约第七百九十四节 让电老虎去撕咬第五百八十一节 台湾问题后续第六百八十节 能战方能谈第三百三十节 发行债券第八百零九节 中国的世界政策第四百一十节 继续扩大茶叶优势第七百零一节 战争间歇请假几天第三百三十六节 柏贵离粤第六百七十六节 新明英商约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第七百七十二节 休斯敦大会战 2第八百一十六节 向贫富分化说不 2第三百六十五节 长江战役第三百九十七节 场外游说 1第八百零九节 中国的世界政策第八百零六节 德国人的讹诈第五十八节 内斗之势第一百五十七节 立约毁约第五节 离开第37节 不得不扯进来第三百八十三节 工业革命种子 1第七百八十三节 日本狮子大开口第二十一节 取信(5)第七百五十九节 阿拉斯加的总督第一百八十一节 伦敦宣言第三百六十五节 长江战役第三百四十八节 挖天国的墙角第七百九十一节 明俄满蒙协定第七百五十二节 在墨西哥外交战第一百三十一节 给个甜枣第六百零五节 反弹第三百九十四节 压力重重的宰相第七百零九节 新加坡谈判第二百九十五节 控制财政第三百五十八节 大任务第三百二十三节 争夺地盘第七百四十八节 大明的盟友第五百四十四节 小看了英国人第六百三十节 深化改革 1第三百二十节 发美国人的战争财第二次新加坡和谈第六十二节 炮声就是信号第六百六十节 大明财阀第十四节 行动(2)第三十节 愿与你结拜第五百八十四节 大不列颠之桥第八百二十九节 笼罩欧洲的恐怖第一百八十一节 伦敦宣言第八十二节 双枪队第六百二十八节 终于可以大张旗鼓了第三百一十六节 九龙开港第五百七十八节 大事件之台湾问题 1第七十节 帮办团练第六百八十八节 军事准备第六百五十二节 情况激化第一百二十三节 瑞典顾问团第六百六十八节 唐郝合作第八十六节 英军也喜欢鸦爿第一百一十节 谈判中止第三百九十三节 最后的罪恶之城第六百二十七节 铁路狂热第七百五十节 美国人的反攻第三百四十一节 威震天下第43节 实话第四十八节 舍身第三百九十三节 最后的罪恶之城第三百四十九节 洪秀全死了第八百三十节 参观日本缫丝厂第七百二十节 头痛的铁路问题第三百一十节 引入竞争第一百七十八节 投机第七百七十节 越来越像政客第六百三十七节 英国的小动作第九十六节 骗来的城池第五百六十四节 教育改革 1上架第七节 应募第一百二十四节 招募炮兵第七百九十九节 新都城和新国名第四百二十六节 建设特色商业社会第一百二十八节 互相指责第44节 逃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