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调配资源

看到杨海帆欲言又止的样子,冯啸辰在心里笑了笑。与杨海帆合作了几年,他对于这位职业经理人的看法越来越好,已经打定主意要把他笼络住了。在总公司里给杨海帆留出4%的股份,只是冯啸辰整个计划中的一部分。再往下,冯啸辰还有其他的安排,现在暂时还没法说出来。

其他几个合伙人,除了在冯啸辰刚刚提出来的辰宇实业公司中占有股份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各自还都有一份与实业公司合作的产业。杨海帆是唯一没有这种股份的,冯啸辰自然不会让他受委屈,只是操作方法上还需要再考虑。

杨海帆负责的辰宇金属制品公司是由菲洛公司和桐川县合资建立的,桐川县占了30%的股权。冯啸辰当初这样做,实属无奈,因为那个时候不允许私人办企业,而中外合资企业又必须有中方的股份。要说起来,桐川县仅占有30%股权,都已经算是打了政策的擦边球,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国家对于中外合资企业的要求是由中方控制,也就是至少占有51%的股份。幸好这个要求只是一个潜规则,并未写入正式的法律文件,所以冯啸辰才能占有七成的股份。

这几年,随着辰宇公司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好,桐川县凭着三成股份拿到的分红一年也有几十万了,这还是因为冯啸辰要求公司要留下一半以上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辰宇公司现在已经成了桐川县的一棵摇钱树,连带着杨海帆在县里的地位都是与时俱增。

如今,国家的政策已经放开,私人办企业已经很普遍,冯啸辰也想过是不是要卸磨杀驴,通过某些运作,把桐川县的那部分股权抽掉。不过,当他把这个想法和晏乐琴、冯立等人商量的时候,奶奶和父亲都表示了反对。他们的理由如出一辙,那就是既然公司能够赚钱,让家乡政府获得一些利润有何不可?这也算是报答家乡父老了。

用冯立的话说:你一个才20郎当岁的小年轻,一年能赚上百万,还不知足吗?给自己的老家留一点利润有什么不行的,以后人家记着你的名字,不比你自己家财万贯更好?

冯啸辰认真琢磨了一下,觉得奶奶和父亲的想法也是对的。天底下的钱是赚不完的,分给桐川县三成利润又有何妨?能够把家乡建设得好一点,让大家多念叨念叨冯维仁、晏乐琴他们的好处,也算是冯啸辰尽了一份孝道吧?中国人还是比较在乎身后清名的,冯立的观念很朴素,也很传统,冯啸辰也只能认同。

桐川县的那30%股权不能动,如果再给杨海帆分一些,冯啸辰自己的占股就太低了。此外,杨海帆原本是桐川县的干部,是自告奋勇去合资公司当中方经理的。如果他最终获得了合资公司里的股份,难免会有人说三道四,这对杨海帆也是不利的。

冯啸辰的打算,是在辰宇金属制品公司之外再开一项新的业务,由杨海帆负责,并以管理层持股的方式,给杨海帆一部分股权。这个安排,冯啸辰不打算在这个场合里说,还是等开完会之后,私下里告诉杨海帆。至于杨海帆会如何反应,冯啸辰基本上也能猜得出来,不外乎表面上坚决地拒绝,而内心又充满渴望。杨海帆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绝对不会甘心一辈子只当一个职业经理人。在即将到来的全民创业年代里,如果不给杨海帆一些股权,只怕是留不住这个人才。

“这件事大家不必再说了。”冯啸辰止住大家的议论,说道:“之所以要成立一个总公司,就是因为我们要把分散的资源加以集中,各家企业要互相支持。另外,咱们还要考虑扩展新的业务,而新业务的扩展,必然要涉及到调配各公司的资金和人员。让大家在总公司占有一定的股份,就是为了调配资源的时候,大家能够心情愉快,不要出现拉后腿的现象。”

“冯处长说到哪去了,占不占股,该调配资源的时候,我们也没二话,是不是?”姚伟强带着几分尴尬向陈抒涵、杨海帆他们说道。其实,冯啸辰的话还真是说到他心坎上去了,如果没有这个总公司,再如果总公司没有属于他的3%股权,冯啸辰要从金南轴承公司抽调资源的时候,姚伟强心里肯定是会有些疙瘩的。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知道总公司也有自己的一份股权,哪怕只是区区3%,姚伟强还是觉得心里舒服了许多,盼着总公司能够蓬勃发展,这样他那3%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值钱了。

屋里几个人,除了杜晓迪没做过生意,脑子转得慢一点,其他人也都一下子就想明白了冯啸辰的用意。在没有辰宇实业公司的时候,大家都是各干各的,虽然都与冯啸辰合伙,与其他企业之间却没什么关联。冯啸辰搞出这样一个辰宇实业公司,还给大家分了一点股权,大家就被拴到一根绳子上了,有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意思。

下一步,冯啸辰肯定要以辰宇实业公司的名义来扩展新业务,届时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调配各家企业手里的资源,大家还没法反对。可以这样说,这百分之几的股权,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权利,还包括着义务。拒绝这些股份,那就是不打算与冯啸辰在其他领域里合作,这就相当于是不给冯啸辰面子了。

想明白了这点,大家也就没法再反对冯啸辰的安排了。不管怎么说,冯啸辰毕竟也是在向他们让利,而且以冯啸辰的逆天能力,说不定又弄出一个什么赚钱的业务,届时大家就能够坐着分钱,何乐而不为?至于说调配资源啥的,其实不也是冯啸辰自己的资源吗?他想怎么用,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反对呢?

看到大家都接受了前面的安排,冯啸辰便开始布置下一步的任务,具体到每个人头上,都有一些新的思路。

春天酒楼这边,冯啸辰要求加快扩张的步伐。他让陈抒涵不要打算自己去建分店,而是要在目标城市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通过合股经营的方式来建立分店。春天酒楼的经营理念是比较超前的,实力也比时下大多数的个体饭馆要强得多。陈抒涵完全可以在各地招募合作伙伴,通过向他们提供资金、输出管理模式以及菜品来帮助他们做大。在股权分配方式,冯啸辰认为让合作方占有五成甚至六成都无所谓,现在是跑马圈地的时候,在一个城市里早一天建起分店,就能够早一天占领这里的市场,即便只是拿到四成的利润,也胜似一无所获吧?

辰宇金属制品公司将更名为辰宇轴承公司,除了原有的油膜轴承业务外,还将发展滚动轴承业务。冯啸辰知道,未来几十年都将是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轴承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增长,直至成为全球最大的轴承市场。按照后世的发展水平来看,仅中国市场一年的轴承销售额就达到2000多亿元,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市场。

“海帆,轴承公司的发展,要有长远眼光,着眼于21世纪,着眼于全球市场。为了做到这一点,公司要加强技术研发,培养高级技术工人,不惜重金留住那些工人技师,这些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财富。”冯啸辰盯着杨海帆交代道。

杨海帆自信满满地说道:“你放心吧,啸辰,我们目前就在这样做。前年招聘进来的年轻人,经过老师傅们的培养之后,现在已经有相当一批人能够独当一面了。研发中心这边,闫百通老师和陈工搭档,干得非常出色,我们的一些新产品,在欧洲市场上都是有竞争力的。”

“管理人才这边的积累怎么样?”冯啸辰又问道。

“目前我们的管理班子已经基本搭起来了。副经理范加山,是罗冶的王处长介绍过来的,原先是罗冶的党委副书记,老爷子很正直,人品好,也懂技术,在公司里很有威望,我不在公司的时候,他基本上能够把公司的管理全部挑起来。管生产的副经理刘刚,是我从东山市工业局挖过来的,他在那边是个科长,也是不甘心在机关里虚度年华,所以办了停薪留职,到公司来当生产副经理,能力很强。还有就是何阿姨,那可是咱们公司的大管家,财务、后勤都由她管着,全厂干部职工没一个人不喜欢她的。”

说到这里,杨海帆嘿嘿地笑了起来。他说的何阿姨,正是冯啸辰的母亲何雪珍。她原本只是新岭一家大集体企业里的普通职工,辰宇公司成立之后,冯啸辰安排她到桐川去,目的是让她当个监工,毕竟这么大的产业,没个自家人盯着也不行。谁曾想,何大妈挂上个副经理的头衔之后,活力迸发,把分管的财务和后勤工作抓得有声有色,让杨海帆都叹为观止。可见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区别只在于有没有被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第八百六十二章 等一等人民第五百零七章 是冯助理派来的第五百六十八章 罗冶的人来了第二百一十五章 一分钱都不用花第五十三章 物归原主第七百四十章 能力对等才能当朋友第七百四十四章 人才问题第六百七十七章 夹道相迎第八百一十九章 盲人骑瞎马第五百七十五章 动了谁的奶酪第六百一十二章 别听他吹牛第八百三十三章 例外条款第二百零五章 我们不是来抓人的第六百八十八章 还是慎重考虑一下为好第四百九十七章 打一炮换一个地方第三百四十七章 不应当向您隐瞒第六百零一章 给我一个理由第二百二十章 这么一个二愣子第一百七十章 开张大吉第八百一十三章 雷霆万钧第二十三章 我去买两个馒头第十九章 这个人借给我好不好第七百四十九章 榆北三日游第五百六十六章 熟人好办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强中更有强中手第三十六章 困油第六百七十章 我们楼里的清洁工都懂第六百四十八章 赊账第四百九十二章 这是因为咱们自己会造第八百四十三章 次贷危机来临第七百五十五章 教科书般经典的操作第六百四十九章 紧急任务第十八章 部长气得住院了(为盟主柳影2012加更)第二百一十一章 一项换两项第七百五十二章 不得不降价了第六百一十九章 找人买单第七十三章 万物复苏第六百二十八章 唯一一根救命稻草第一百一十九章 何不食肉糜第十章 知青点故人第三十四章 很多东西没看明白第七百八十七章 英雄救美第八百六十七章 转变身份第八百五十五章 欧洲企业很机智第七百五十二章 不得不降价了第四百七十七章 要注意小节第五百五十七章 上个月还有钱呢第九百一十五章 你们需要一个重装办(大结局)第六百零一章 给我一个理由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第一百九十五章 返回南江第二百二十六章 国家工业实验室第七百二十七章 经营非洲第一百二十二章 知道自己命苦第二百八十五章 牛烘烘的姚总第五百四十一章 三代堆型第一百三十六章 有电用不完第二百八十章 要讲规矩第一百七十六章 我就是个纨绔第六十五章 拒腐蚀而不沾第五章 登门拜访第三百六十一章 挖掘机哪家强第三百四十二章 这件事不平常第二百九十四章 指点迷津第十七章 利用他们的竞争关系第五百五十六章 冯助理要剪羊毛第七百六十七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第三百三十三章 所谓的论资排辈第三百六十一章 挖掘机哪家强第五百五十三章 后发优势第九百一十四章 中国人已经撑住了第七百六十八章 闲不住的晏乐琴第二十四章 貌似忠厚而已第二百零六章 要一个正式的证明第六百三十章 冯啸辰的大气魄第七百五十六章 牛不牛第二百二十九章 地方上的态度第九百一十章 前店后厂第三百六十二章 陈抒涵的个人问题第一百三十六章 有电用不完第二百二十三章 这种鬼点子第四百五十章 我来承包第三百零二章 阿瓦雷项目的变故第八百六十五章 一个重要的窗口期第六百八十三章 能不能派上用场第七百零九章 太便宜了第六百一十八章 组团出海第一百一十六章 原来是上级领导第三百七十七章 机器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应力方程第三百一十三章 长江后浪推前浪第七百三十七章 太有预见性了第八百四十四章 三条策略第四百四十五章 暮气沉沉第一百零四章 小冯真是一员福将第六十八章 中国是一个大国第七百八十章 阮守超的小伙伴们第六百五十三章 你比较有经验第二百八十四章 标准件集散地第六百一十章 要取得他们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