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

门阀世家?

朱标突然感觉到自己有些困惑,怎么又有门阀世家的说法了?

堂堂皇帝,还能怕门阀不成?

李世民也不是什么弱势的皇帝,那可是唐太宗啊!

整个唐朝最猛的皇帝,或者说,在历代所有皇帝里,都是有数的利害的皇帝了。

这种级别的皇帝,朱标真的无法将其代入苏璟所说的境地之中。

“苏师,学生不是很明白,身为皇帝,总不至于惧怕一些世家吧?”

朱标直接将自己的疑惑问了出来,和苏璟交流就是这么的直接。

苏璟也没觉得多意外,朱标毕竟只有这般年纪,虽然有许多名师教导,但总有没学到的东西。

而且世家门阀这里面的道道,大部分的老师,都不可能去教导朱标。

“太子,你以为门阀世家是什么?”

苏璟也不着急,时间还长,可以慢慢说。

朱标想了想说道:“学生以为,所谓门阀世家,便是一个个庞大的家族,他们之中人才辈出,声名远播,有着名望和财力,这便是门阀世家。”

苏璟微微点头:“倒也不算是错的,只不过门阀世家比你说的还要厉害些,在唐朝之前,可是有着千年世家百年国的说法。”

“意思么,自然就是说一个国家传承也就是几百年最多了,但是这家族呢,却是可以传承千年,而这样的家族,才有资格被称为门阀世家。”

“举个例子,就说弘农杨氏吧,他们的祖先杨喜,一开始是汉高祖刘邦的郎中骑都尉,也就是个管理宫廷车骑门户的武官,但在斩杀项羽的战斗中,杨喜抢到了项羽的一部分尸身,因此被封为了赤泉侯,这才有了之后传承千年的弘农杨氏。”

“别看杨喜即便是被封了赤泉侯依旧没什么威望,好像泯然众人,但他的曾孙杨敞,却是汉昭帝时代的丞相。杨喜的八世孙杨震,更是被称为‘关西孔子’,官至太尉。杨震之子杨秉、之孙杨赐、曾孙杨彪(杨修之父),都官居太尉,后世称为“四世三公”,即世代官居高位。”

“即便是五胡乱华之后,杨氏依旧屹立不倒,甚至到了北周时期,还出了一个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没错,隋朝的皇帝便是弘农杨氏的子孙。”

“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当皇帝之前,其实也是陇西李氏的人,隋唐皇帝的交替,说的夸张些,就是几个门阀世家之间平衡交涉的结果。”

“这说这样的现状,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会不会对其他的世家有所警惕呢?唐朝的五姓七望,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全都是当时声名显赫之世家,在整个大唐朝廷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了苏璟的这一番科普,朱标算是明白了过来。

原来唐朝的时候,门阀竟然是这般严重的事情。

“可是苏师,不是隋朝就开创了科举制了么,既然有科举取仕,那这朝中,也不会只有门阀士族子弟吧?”

朱标又有疑惑了。

苏璟笑道:“问的好,这个问题,其实很有说法,科举制出现,到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也就是真正做到取仕不问出身,其实还是有着一段时间的,或者说,是得益于一件事。”

“在科举制出现之前,普通人怎么当官呢?一般的方法叫做举孝廉,比如东汉末年的曹操,那就是举孝廉当官的。”

“如果只论举孝廉,其实也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毕竟品行好的人当官,才更有可能当好官。”

“但事实是什么呢,如果你不是门阀世家的子弟,根本不会有人举荐你,因为朝中为官的都是门阀世家的人,他们不会举荐自己的亲属后辈,却是可以互相举荐。如此一来,门阀世家的子弟继续入朝为官,利用自己的权力反哺家族,使的家族更加壮大。在这般情况之下,世家变得越发的强大,印象力不断的扩大。”

“到了唐朝的时候,甚至是皇帝赐婚都不如与拿下大家族的联姻,而像是王维这般的才子,也只能靠着‘入赘’的方式才能入朝为官,可见当时即便有着科举,但当官这件事,还是牢牢的掌握在门阀世家的手中。”

“魏征虽然是士族子弟,但和那些个大的门阀世家相比,只属于寒门,能反哺家族的程度有限,或者说,不会让魏家快速的壮大,他当宰相,李世民十分的宽心。”

苏璟说的有些渴了,拿起一旁的水壶咕嘟咕嘟的就喝了起来。

朱标沉默不语,一直都在仔细的回忆着苏璟刚才说的话。

门阀世家,似乎对于整个王朝来说,都是一个毒瘤。

“苏师,您刚才说的是唐朝之前是吧。”

朱标突然开口朝着苏璟问道:“那为什么唐朝之后,没有这个问题了呢?”

“学生了解的,现在大明似乎并没有那么多的门阀世家,不,应该是千年以上的门阀世家,根本没有!”

朱标听的是真认真,从苏璟的话语里,听到了不同的东西。

苏璟将水壶塞子塞上,然后道:“嗯,我的确是这么说的,科举制真正走上历史正轨的一个事件。”

“不知道太子可曾听过一首名为《不第后赋菊》的诗。”

《不第后赋菊》?

朱标愣了一下神,脑海里随即开始思索这首诗文的内容。

只不过,想了好一会,朱标还是没能找到这首诗相关的内容。

“学生不知。”

朱标摇头。

苏璟丝毫不意外,这首诗虽然在上辈子还算挺有名的,不过在大明,并不被人所熟知。

苏璟说道:“那我便念与你听听,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苏璟念完,朱标当即道:“好诗,杀意十足!这位诗人是谁?竟然有如此之气势,相当厉害!”

苏璟淡淡道:“这位诗人名为黄巢,原本是唐僖宗李儇时候的读书人,出生在盐商家庭,可谓是家境富裕,从小便展露出了不俗的诗才,然后他去参加科举了,却接连没有通过,然后恰逢关东大旱,唐朝官府又加重了税负,直接导致了王仙芝起义,黄巢对于朝廷彻底失望,然后也举起了一支义军,反抗唐朝的统治,这次事件便被称为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最巅峰时,便是黄巢带领了三十万农民起义军杀入长安城,然后黄巢做了一件在当时看起来非常血腥残忍,但对于后世影响却是无比之深厚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无数普通人,因为黄巢人生有了转机。”

“太子可知道黄巢入长安之后,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朱标摇了摇头道:“学生不知道。”

苏璟笑道:“他带领着自己的起义军,逮着那些门阀世家的人杀,当时的长安城内,聚集了诸多贵族,其中不乏千年世家,而且都是千年世家之中的核心人物,但黄巢将这些门阀世家全部屠杀了干净,就算是李唐皇室的人,他也没有丝毫的留情,用彻底的肉体毁灭,将这些门阀世界给从世界上磨灭了。”

“而当时的诗人韦庄在黄巢起义屠杀长安之后,进入城内看到了诸多景象,做出了一首诗,名为《勤妇吟》,诗中写道‘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可以说,正是因为黄巢起义对于门阀世家的肉体毁灭,导致传承千年的贵族,直接从华夏版图上消失,此后的科举,普通人便有了正常的晋升渠道,朝廷也不会再被那些门阀世家所掌控。”

“唐朝之后的王朝,便再不需要担心世家门阀的问题了。”

苏璟说完,朱标整个人都陷入了震撼之中。

历史中的事件,竟然还会有这般深远的影响。

门阀世家,仔细听来,简直就是一颗毒瘤,而这颗毒瘤,无比的根深蒂固,简直到了难以拔除的地步。

而这个黄巢,一场农民起义,竟然将这个毒瘤彻底的清除了。

这般重要的事情,此前朱标发现自己竟然未曾听自己的老师提及过。

但仔细想想,这件事,其他人又怎么能看到苏师这般深远?

或许在其他人眼里,这就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农民起义。

但其实,这是一场影响后世无比深远的事件。

朱标看向苏璟,眼中满是崇敬之情:“苏师,学生受教了。”

苏璟淡淡道:“太子,历史之中,许多事情看似简单,但背后都隐含着深意,你作为太子,日后要管理大明,有些事情,便是要看的深刻些。”

“学生谨记苏师教诲。”

朱标朝着苏璟恭敬行礼道。

苏璟则是说道:“好了,我这说的嘴皮子都有些累了,先歇会,待会再继续。”

别看是苏璟考校朱标,但实际上一直在说话的人却是苏璟。

这么高强度的内容输出,是真的累。

“是,苏师尽管休息便好,学生不会打扰苏师的。”

朱标立刻道。

苏璟也不做多想,直接闭眼眯了起来,起了个大早,这会还真是有些困的。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苏璟醒了过来。

一睁眼就看到朱标手里拿着一本《史记》正在认真的看着。

“太子,车上颠簸,若是看书,时间长了,会伤眼睛的。”

苏璟开口提醒道。

眼睛可是相当重要的器官,虽然苏璟会做眼镜,但他不希望朱标小小年纪戴上眼镜。

朱标立刻把书收了起来,苏璟的话,他向来是无条件信任的。

“苏师,您要喝水吗?”

朱标拿起水壶问道。

苏璟摇头:“不用了,咱们还是继续刚才的话题,太子之前说了唐朝兴盛的原因,不过只说了一个政治方面,后面应该还有吧。”

先前要不是朱标扯到魏征和李世民之间的君臣关系,苏璟也不至于掰扯了一大堆。

不过呢,黄巢起义这事,苏璟还是觉得很有必要讲的。

这件事情的影响,可不仅仅到明朝,甚至苏璟上辈子,影响依旧没有衰弱。

如果不是黄巢起义,那么很有可能如今的华夏,就会变成和隔壁邻居一样的状况。

“是,苏师。”

朱标点头,当即继续道:“唐朝兴盛的第二个原因,便是经济,唐朝恢复了战乱中受到破坏的生产与交通,在全国范围内开垦荒地、修筑水利、建造运河、发展城市等。”

“这些措施,是基建工程,看上去好像不会直接产生多少经济利益,但却是民生的保障。同时,在商业方面,唐朝的对外贸易并不少,派遣使节或商人前往西域、天竺、东瀛等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

“与大明不同的是,唐朝对于商人并没有那么严格的管控,商人的子孙是可以考取功名的,商人世家也逐渐形成,这对于商业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到底是一直跟在苏璟身边学经商的,朱标在经济方面,见解还是相当不错的。

苏璟满意的点头道:“不错不错,在这经济方面,说的基本上没有遗漏的,看来太子并不是只看了书,也有自己的总结,这很好。”

这夸赞是苏璟无比发自真心的,就朱标这些总结,绝对是下了苦功才有的。

“苏师谬赞,学生仅仅是贯彻了苏师的教导而已。”

朱标无比谦逊道。

他这话同样是发自真心的,苏璟教给他的读书学习还是整理归纳的办法,是真的好用。

学习,本身也是一件需要技巧的事情。

“行了,咱们俩就别互相恭维了。”

苏璟笑了笑:“你继续吧,还有呢。”

朱标正色道:“经济之后,便是军事,唐朝初期有李世民打下的底子,军队实力无比的强大,周边各国也不敢侵扰,当然,也有和亲这样的事情。”

“但总的来说,是强大的军事实力,保证了唐朝的正常稳固发展,这才有了唐朝的盛世。”

政治、经济、军事。

朱标对于唐朝的总结,还真是让苏璟相当的惊喜。

苏璟笑道:“太子,你还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 

第251章 约谈朱标,徐达的困惑第28章 因为人太多了第211章 老朱忧心火上头,马皇后妙计定乾坤第257章 以诚待人就是这么待的吗第129章 苏璟的手段第218章 朝堂乱象,严惩不贷第73章 这天,真的有道吗?第515章 光明磊落赵荣臻第467章 好话要说,狠话也要说第477章 皇帝难当第153章 税务审计第342章 串门串出个大动静第20章 朱标献策,惊喜的老朱!第474章 敲打李管家第81章 常遇春的恳求第110章 大明孟德尔第219章 胡惟庸点题,世家宝论事第420章 女真?同化不就行了!第317章 牢房拉扯,让步是不可能的第6章 “劫富济贫”!第490章 都是神医惹的祸第407章 论战争中的粮草保障第252章 狡兔死,走狗烹第44章 朱标再拜师第188章 沐英谈军略,朱棡论《墨经》(求月第162章 没事,科举会停第369章 一惊一乍成何体统!第140章 老朱的小心思第210章 遇险怎么办?在下苏跑跑!第505章 佛道儒在唐朝的发展第231章 骑虎难下朱亮祖!第478章 温州府,谢春芳第257章 以诚待人就是这么待的吗第484章 麻烦朱樉的事第461章 老朱的心思李善长猜第234章 再回嘉祥县,人性之恶!第190章 鸳鸯阵惊沐英,皇子齐力共撼鼎!第224章 瑞雪兆丰年,融化和导热!第469章 不怕麻烦刘半仙第319章 姜还是老的辣第16章 朱标的任务第325章 目无君父,心无大明第427章 老朱和苏璟的默契第223章 两点论和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185章 信息的传播,朱标明悟!第304章 左还是右第170章 天子的局限性,老刘的近视眼第110章 大明孟德尔第129章 苏璟的手段第343章 左丞相,韩国公,政客!第238章 回京倒计时第170章 天子的局限性,老刘的近视眼第294章 科举教育体系第314章 诸王行动!第149章 前三往往有四个第188章 沐英谈军略,朱棡论《墨经》(求月第238章 回京倒计时第415章 科学和迷信第389章 神机妙算刘半仙第54章 朱标的承诺第485章 创造需求和创造市场第309章 杨宪出手,死亡倒计时第82章 马尔萨斯陷阱第425章 这是火药?第289章 科举之弊,人才之论第483章 不,我不读书第393章 我不干还会有人干的第199章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第330章 真正的理由第509章 知府和府丞,不太对的关系第430章 苏璟,出现了!第305章 混乱的朝局,苏璟的点拨第11章 怎么样,有没有兴趣跟我干第20章 朱标献策,惊喜的老朱!第405章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第98章 为什么不能是真的第517章 孟松眼中‘佳婿’第342章 串门串出个大动静第142章 月饼还得是鲜肉的第523章 是不是草率了第168章 卡奥斯震撼,再见刘伯温第19章 黄金分割率,又是天道!第527章 回家第508章 超越时代半步是天才,超越时代一步第3章 你觉得他们不配吃吗!第263章 重农抑商,对立统一,稳定与不稳定第84章 李善长问对胡惟庸第257章 以诚待人就是这么待的吗第490章 都是神医惹的祸第5章 看来你们还是不懂第531章 此事太过简单第277章 古今之变,堪比孔圣第20章 朱标献策,惊喜的老朱!第193章 一硫二硝三木炭,嘭!第12章 与我何干第425章 这是火药?第296章 宋濂的思想教育第98章 为什么不能是真的第138章 何为国家第201章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