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雄主之治国,则为之计深远(4k)

“咱都已经把那帮子胥吏打成贱籍了,怎么可能还会有胥吏之害?”朱元璋脸上露出不可置信的神情,反问道。

那表情仿佛是在说,咱都已经把那帮子胥吏的地位拉到与倡妓同等了,还要怎么做。

历史上,朱元璋也是第一个对胥吏这个集团下如此重手的皇帝,可在杨宪看来,这远远不够。

杨宪轻轻摇了摇头,开口道:“陛下确实是把那些胥吏打入贱籍了,可这在臣看来,这做法只能治标,却远远无法治本。”

“因为胥吏变的只是他们的身份地位,可他们手中的权利,并没有变。位卑,而权重”

后世,曾做过一个社会实验,展示一项关于地位与权力共同产生之心理倾向的研究成果。在实验中,位高权重者、位高权轻者、位卑权轻者表现差别不大,而位卑权重者的表现则明显更为恶劣。

简而言之,就是心理会更容易偏激与扭曲。

杨宪接着开口道:“被打入贱籍,也就意味着胥吏们后代三代都不得参加科举。”

朱元璋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得意之色,这是他认为做得最正确的决策。

一脸疑惑地看着杨宪。

朱元璋闻言不由得一愣。

而且到了三代天子之后,届时新的大明天子对于各地衙门的掌控势必要远不如朱元璋。

整个衙门,那些胥吏,别看人家是贱籍。

因此贱民只有在自己内部通婚。

州县衙门中,粮库是胥吏徇私舞弊、发家致富的重灾区。因为粮库里面全是谷物,倒腾抽换的余地比银库、料库更大。县粮库也叫“常平仓”,一个中等人口、收入的县,一般存量维持在3000至5000石不等。

朱元璋的脸色也是逐渐地阴沉了下来。

各胥吏家族不断通婚,他们的儿女继承胥吏的职位,继续与其他胥吏家族通婚。

与贱民为婚这种行为,看作是破坏伦常、有辱祖宗、混淆血统的行为。

杨宪在一旁,将如今大明胥吏政策下的胥吏之害,一一剖析在朱元璋面前。

诚然,按照如今大明的律令。

绝大部分的胥吏一旦成为胥吏后,也别说什么三代之后脱离贱籍了,基本上他们整个家族就世世代代在公门中充当胥吏的角色,或是手拿水火无情棍的衙役,或是看牢房的狱卒,或是文员刀笔吏

既然考不了科举。

那么他们便会更加绞尽脑汁地在各大衙门里盘根错节起来。

这样来看的话,他的办法可不就只能是治标吗,只不过是在自己在位的时候,见不到胥吏之害而已。

他们才真正明白,一个人,即便是做到了县令的位置,他想要做的事情和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衙门中只有胥吏这个群体是铁打不动世代经营!

大明后期。

在朱元璋看来,元朝正是因为让这些胥吏有了做官的机会,才让他们做大。

可这帮子家伙是世代传承的。

届时,手中握有不亚于地方父母官权利的胥吏们,由于无法晋升,他们到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为自家谋取私财这上面来。

结合胥吏这个特殊的职业,此时就会造成一个奇特的现象。

只要堵住胥吏们的上升渠道,那么就能将胥吏之害减到最少。

轻则受到舆论斥责,重则受到法律惩处。

朱元璋正得意之时,杨宪忽然开口问道:“陛下有没有想过,你在彻底地堵住这些胥吏们的上进之路后,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一旁的朱标听到这,脑海里忽然一道灵光闪过,脱口而出道:“他们会变本加厉!”

而如今他不仅堵住他们胥吏,而且连这些胥吏的儿子、孙子、曾孙子的未来,一并判了死刑。

以此往复,最多只需要三代人。

整天琢磨的就是如何从朝廷、从百姓手中榨取钱财,在他们眼中完全没有天地良心这一说法,无所不用其极以捞钱为毕生之事业。

朱元璋脸上露出一丝怒容,可顺着朱标的话一想,他也意识到了事情好像有些不对劲。

一个地方衙门里的胥吏,就会变为互为姻亲的胥吏的天下!

一旦成为了胥吏,就等是整个家族的希望都会湮灭。

等于说朱元璋原本用来制裁这些胥吏的手段,反倒是逼他们抱团。

真的到了那个时候,这各地衙门,怕是真的要让这些胥吏世家给操控了。

可当他们真正坐到县令这张椅子上的时候,他们才知道,就算是要一县管好也是要殚精竭虑,小心翼翼的。

而他县令呢,只不过是一个流官而已!

要知道,大明一朝胥吏是贱籍。

对于这些胥吏,县令们是既要倚重,又要提防,稍微一个拿捏不准,就要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明朝中后期,很多县官在上任之前,也是满怀壮志,觉得自己是一县之长、百里之侯,可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拳脚,匡济天下了。

还能发生啥,咱都把他们能够做大的路都给堵死了,他们还能掀起什么风浪来不成。

而良贱不婚!

良民和贱民是不能通婚姻,实行良贱不婚的规定,这是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

“他们敢”

而等到三代之后,胥吏之害真正爆发之时,只会比原先任何朝代都要来得凶猛。

粮食有一个固定的保存期,因此就给胥吏们留下了很大空间。他们通常会以谷物存放时间过久容易霉变为由,向知县老爷建议贱价出卖,然后再换同等数量的新谷。

从程序上来讲,这种以旧换新的做法是被法律所允许的,知县也都会照章办理。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就走样了,粮库中很多好谷也被充贱谷卖掉,而陈谷也会以新谷被买进,这一进一出便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库吏在期间,还会上下其手。

可只要不是做得实在是太过分。

县官们即便是发现了有库吏亏空的事情,不但不会追究,还会想方设法给他们瞒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弥补亏空。而且千万不能逼得太急,一旦狗急跳墙,福祸真是难以预料。

这可都是各地历任县官们,总结的血一般经验教训。

一开始也不是没有正直的知县,可他们无不是付出了惨痛的教训。

因为像这样的库吏,不碰他,还能保证离任办移交时有个账目与实物相符。如果堵死了他们的发财之路,到时就会弄点麻烦给你瞧瞧。

他们反正是贱籍,舍得自己身上一身膘。

可对于这些县官来说,县令只是从政生涯的第一步啊,之后还有更好的前途等着他们,犯不着因为这件事把自己拖下水。到了清朝,胥吏之害则更是变本加厉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些胥吏在一邑则蠹一邑,在一省则蠹一省,在一部则蠹天下。

嘉庆皇帝曾有一句名言,叫做“本朝与胥吏共天下”。

因为嘉庆皇帝清楚地知道,整个带清朝廷就是建立在一个又一个这样的胥吏上面。

朱元璋越听,脸色就越难看。

又是好心做了坏事吗?!

又是一股自己极力打压的势力,结果反而因为自己的所做所为,让原本那团自己想要扑灭的火,反而是越烧越旺!

当初低俸,非但没有治好贪腐,反而肥了天下官员,让官员们越来越贪。

如今将这些胥吏打成贱籍,反而是埋下更大的胥吏之患!

如果不是杨宪今日提出来,日后真到了他哪个后世子孙在位时,胥吏之害彻底爆发,到时候不知道要多埋怨他这个老祖宗呢。

朱元璋原本以为,自己只需要在律法上,将所有的禁锢全都拉到了极致,就可以轻松地将这些人控制在朝廷的掌控之下,不让他们为非作歹,祸害家国百姓。

制定最严苛的惩处贪官的律法,剥皮萱草,将胥吏打入贱籍。

这些所有动作,朱元璋都是按照这个来的。

只是他忘了四个字。

这四个字,叫做物极必反!

官员们拿着最微薄的俸禄,却有着最严苛的惩处,这就造成一个情况,他们为了活下去(薪俸不够)就会去贪,而且一贪就是巨贪,反正都是个死字。

胥吏同理,老朱将他们所有上升的通道尽数堵死,无路可去的他们,便只会选择利用手中的权利牟利。

洪武年纪,胥吏之害根本还看不到一丝半点的影子。

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如日中天的大明朝。

可雄主之治国,则为之计深远。

听到杨宪的各种描述之后,朱元璋和朱标脑海里几乎已经看到了几十、上百年后,大明朝各处衙门之中,充斥着胥吏与主官叫板的画面。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都是当世英杰。

他们自然不会以为杨宪是在危言耸听,他们心中十分清楚,如果没有外力干涉,大明就这样按部就班发展下去的话,杨宪先前所讲的胥吏之害的场景是绝对会发生的。

要知道一个县,朝廷命官就寥寥数人而已。

除了县令,县长书记于一身。

剩下的还有县丞,相当于后世副县长兼政法高官;主簿,秘书长;典史,公安局长,教谕(教育局长)等等,他们和县令一样,都是朝廷命官,在吏部里面挂号,穿官袍,戴官帽。

除此之外便全部都是胥吏。

拿现在一个县来说,公务员上万人,可正科级(县局、乡镇长)领导才多少。

如果下面的人,全都是姻亲关系,铁板一块的话,上面这些领导的政策又怎么能畅通执行。

朱元璋眉头紧皱,看着杨宪,开口问道:“杨国公,那么这胥吏之害,要如何根治呢?”

杨宪闻言,轻轻一笑,开口道。

“陛下是否还记得,你召我过来,最初是谈论什么事情。”

事情绕了这么久,终于又是给绕回来了。

要不是杨宪开口,朱元璋和朱标都已经被胥吏之害的问题给吸引住,而忘了如何安置那些读书人的事情。

朱标有些不确定地开口问道:“杨卿的意思是让这些读书人去代替衙门里的那些胥吏?”

杨宪点了点头。

要论综合素质而言,原本这些胥吏也就识两个字而已。

而这些书生不仅识字,而且还知农时,晓天伦,显然要更加适合这个位置。

让这些读书人去当胥吏,等于是让他们下基层锻炼,直面老百姓。

也有助于,改一改他们身上那股略显腐朽的儒生气。

朱标开口问道:“可那些读书人愿意去做胥吏吗?”

正如朱标所说的,读圣贤书出来的读书人,往往自视甚高,这些低贱的胥吏,他们根本就不放在眼里,又怎么可能会去做呢。

“以如今胥吏的地位,这些读书人自然不可能会去当。”杨宪轻轻摇了摇头,开口道。“这种情况下,就算有人愿意去当胥吏,我也只会怀疑他的初衷。”

“一个好好的读书人,如果不是想着去做拿徇私枉法,中饱私囊谁愿意由良变贱呢?”

杨宪顿了顿,接着开口说道:“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胥吏从贱籍之中给抬出去,并且不限制胥吏之后参加科举。”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宗旨,打通胥吏们的上进之路,让胥吏们有希望上进,只有这样才能让胥吏这一潭死水,给盘活,让他们流动起来。”

“一个池子想要保证不浑浊,那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必须保证,这是一潭子活水。”

活水!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俩,眼睛都是一亮。

是啊,这样一来,两难自解。

等于是同时解决了两个难题。

杨宪果然还是那个杨宪。

这天底下,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得住他。

朱元璋不由看了杨宪一眼,七年前,也就是洪武三年。

在那座破败的扬州城,第一次见杨宪时,这小子正在炖一锅子鸡汤在分给扬州城仅剩的那十几口百姓。

一转眼,七年时间过去了。

杨宪还是那个杨宪,而且好像变得越发年轻了,只有那双眼眸能够看出一丝岁月的痕迹。

就在朱元璋感慨时。

一旁的朱标却仍旧皱紧了眉头。

第32章 羊毛加工作坊第48章 懵逼的李九江301.第296章 选错了对手(4k)第300章 贱籍胥吏,与倡优同籍(4k)第129章 官民一则 均田均粮第15章 背锅的老刘268.第266章 铅笔与战船第138章 残次品第5章 高高在上的人,无法注意到低到土里的第110章 蝴蝶的翅膀293.身体不适,再请一天假240.第238章 大明军神倒了第45章 田园之乐第141章 现代科学实验273.第271章 局中局217.第216章 鸟和鸟语第149章 怀疑人生沈万三233.第231章 挖山第61章 最熟悉的陌生人第340章 天意自古高难问(4k)第21章 生意302.第297章 洪武大帝,只争朝夕!第15章 背锅的老刘第68章 你懂什么叫墨菲定律吗173.第173章 新税的威力第45章 田园之乐174.第174章 加封太傅第359章 你看过死亡的颜色吗?(4k)170.第170章 舔一舔第58章 杨宪的三五计划第365章 红袖添香,为爱发电(4k)189.第189章 此事再议(4k)第329章 自古天家无亲情 新的酷刑(4k)162.第162章 报纸的威力第142章 大明的神剑255.第253章 相公,我想去明记纺织厂工作175.第175章 勋贵们的挣扎第51章 你这新鲜韭菜味不对啊第4章 把这些稻苗给本府拔了第138章 残次品第317章 洪武十年即将过去(4k)280.第278章 洪武海战!(4k)第87章 这个人究竟是谁?第72章 北伐第一功,大明神候!第52章 韭菜197.第197章 救赎之道就在世界地图之中(4k162.第162章 报纸的威力233.第231章 挖山第130章 一条鞭法第40章 京城纸贵第362章 科学萌芽,杨帆远航(4k)第97章 我希望在那一天,别人也会把我当成是277.第275章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201.请病假一天第315章 给大明读书人的一封信(上)第33章 各自满意第325章 这样的人,不该死!(4k)第78章 身心俱疲的朱标159.第159章 本宫就在这,听说你有话要说?第29章 稻香粥第43章 应对盗版的三俩计182.第182章 欺天了(4k)第77章 瑞雪未必兆丰年第25章 亩产1500斤!251.第249章 轻工业区的设想第90章 算计第93章 仿范公法第82章 不敢贪 不能贪 不愿贪第23章 天字第一号勋贵273.第271章 局中局第108章 科举改革291.第288章 这天下到底是我的,还是你儒家277.第275章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168.第168章 大明军工厂第307章 人老成精(4k)第332章 义务兵与志愿兵(4k)第133章 意外惊喜第54章 只要能前行一步,那也是前进了第57章 洪武三年冬第34章 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有衣服穿第71章 绝望的王保保第42章 父与女第361章 天下之色,皆男胜女(4k)272.第270章 要多少,有多少第44章 腹黑第47章 心里苦的人第363章 属于大明的环球航行(4k)第352章169.第169章 洪武五年 夏第341章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4k)第64章 本来打算以普通人的身份跟你们相处第144章 给大明首富的一点点震撼第89章 吃糠拉稀第93章 仿范公法第63章 失利!214.第213章 倭寇作妖第83章 刀 刀柄 刀鞘185.第185章 鞑子们,时代变了(4k)第305章 聪明的胡惟庸(4k)215.第214章 航海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