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给大明读书人的一封信(上)

徐妙云和杨宪谈及的问题,是国之根本,是国之存续的——教育问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

靠的就是教育,普及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加大受教育群体基础,任何事情,有了基础土壤,才能开花。

这就是科教兴国。

可目前摆在大明面前有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即便如今杨宪编纂出了汉字拼音等一系列基础教育的教材,可到了具体执行这一步,仍旧需要有人去教,去传授知识。

教师的缺失,是最为根本的问题。

或许在京城、扬州开办各式小学与职业学校,还能够找到了老师。

可放眼整个大明,就算是江南一些地区都捉襟见肘,更不用说是中部、西部,漠北、高丽、东瀛,师资是完全不够的。

在古代,开办私塾教学的先生数量本就希少,因为在杨宪准备开展教育改革、普及全民教育之前,知识是垄断的。

明朝时期,全国官员数量大约20万,还有大量的吏,以及试图通过科举考试出头的人。

一般认为,明朝的文盲率是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也就是约十分之一的人识字,基本都是男人。

而且,这个识字群体主要是在城镇,乡下数量就很少。

比如,明朝很多看起来很不怎么样的太监,能够做到秉笔太监的职务?

而秉笔太监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或者说办公室主任,地位是极高的。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太监基本都是最贫苦的农民担任,要不是真的吃不起饭了,谁愿意把自家孩子送到宫里当太监,这里面识字的人太少了。太监如果识字,就是非常稀罕的事情,很容易高升了。

事实上,在历朝历代中,明代的识字率已经算高了,百分之十五也不少了。明代出现了小说的大爆发,民间还有大量的藏书,都是因为识字的人较多。

比如再往前的元朝就惨了。

蒙古人虽有自己的文字,但大部分人根本不识字,也不想识字。

在元一朝,科举考试也一度被废除,甚至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的说法。

在元朝很长一段时间,读书人地位极低,被认为是毫无用处的人。在马背上厮杀的蒙古人看来,只靠吟诗作对就能成为国家精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读书人的地位都一度排到娼妇后面,就可见一斑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元代民间识字的人就很少了。

朱元璋生于元朝末年,他就不识字。直到朱元璋做了和尚,需要看懂经书,这才开始学习认一些最基本的字。真正学习文化,还得等到他加入义军,成立自己的小班子后。

当时朱元璋加入红巾军后,之所以郭子兴看中朱元璋,除了老朱长相魁梧异于常人外,还有就是觉得这个年轻人聪明绝伦且上进。在别的士兵只顾吃喝玩乐捞钱的时候,朱元璋却向军中的秀才们学习知识,文化水平越来越高。

隋唐之前的话,识字率同样低得吓人。

因为在隋唐之前,知识是完全垄断在那些世家大族手中。

与此时的高丽的情况很相似。

这些世家大族手中掌握了世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拥有浩如烟海的藏书典籍,这一切,他们只会拿在手中,即便是自己不看,也绝不会公诸于世给别人看。

更不用说传播、教导了。

因为知识,就是他们作为贵族阶级维持自己阶级利益最有力的工具,之前高丽那帮子家伙就连这点也是学的我们,而且落后时代版本。

如果普通百姓都学会文字,有了文化,那么他们身为贵族阶级又有什么优势呢。

为什么这个时期,世家大族能够经久不衰,横跨数百年屹立不倒。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只有有文化的人才能当官,而知识文化就掌握在这些世家大族手中,再加上九品中正制,这才会导致这个情形。

在那个有志难申,万事难成的时代,俗世洪流能够站得住脚,已经是千辛万苦,想要出人头地,那是比登天还要难。

隋唐的科举制,确实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普通百姓起码有了一条能够上升的通道。

不少底层人通过科举不仅改了自己的人生,也在各自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要知道日后有着大明第一首辅之称的张居正,其出身更是军户,也就是贱籍,就是往前考其三代,也没有一个可以说得上有地位的人。

科举之后,虽然情况要好太多。

可要是当对象是全体百姓的话,绝大多数想要读书的人,还是苦于无书可读。

如今大明经济在杨宪的努力下,已经往上跳了几个台阶不止,如果没有之前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这次教育改革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普通人家的孩子,要忙着放牛忙农活都来不及,又哪里会有金钱、有时间、有精力去念书。

可以说,杨宪来到大明后所做的一切,早已按部就班,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时代安排好了最好的路。

可即便如此,徐妙云提出的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仍旧不容易。

徐妙云开口道:“学生太多,老师和学校太少。”

“一切交给我吧。”杨宪嘴角微微扬起,露出一抹笑容。“你到时候等着看就行了。”

杨宪与徐妙云说话间,一道人影从外头走了进来。

“东家.徐小姐也在。”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刘坤。

刘坤恭敬地朝着徐妙云行了一个大礼,然后起身向杨宪汇报道:“东家,你吩咐的学校已经盖好竣工了,我已经验收过了,没有问题。东家什么时候有空,可以亲自去看一下。”

“你办事我放心。”杨宪轻笑道。

当年第一次见刘坤时,他还只是一个为了家里弟弟妹妹能有饭吃,跑出来到工地上做工的青涩少年。那个拉着大棚蔬菜肚子上京,回来时还会把王月悯给他的糕点小费上交的可爱男生。

一晃数年过去,他已经是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湖广两地救灾行动的指挥官,期间包括与灾民直接接触,代表明记与官府方面沟通对接,一系列事情办下来都是滴水不够。

“学校?什么学校?”徐妙云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开口问道。

扬州已经有了培养高端人才的扬州大学,以及普及教育的扬州小学,还要建什么学校?

“扬州师范大学。”杨宪开口笑道。

这就是他用来解决徐妙云那个问题的办法。

不仅是扬州,下一步在京城也会跟着建一所金陵师范大学。

“师范大学?”

“就是用来培养老师的学校,如今咱们大明不是缺老师吗,那就培养一批老师出来。”杨宪开口笑道。“真有这么容易吗?”徐妙云还是有些不放心。

要知道这可不是去市场买菜,有钱就行。

这可是培养老师。

“你回去安心等消息就是了,过两天你就会看到了,我办事有不靠谱过吗。”杨宪开口笑道。

徐妙云内心安定了下来,站在她眼前的这个男人永远那么自信,永远那么光芒万丈。

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

这世上任何男人站在他面前,都会失去光芒与颜色。

徐妙云并没有说,这些日子有不少勋贵找上了徐达,为他们的儿子上门求婚。

毕竟徐妙云如今的年纪,早就已经到了婚嫁的年龄了。

甚至已经过了。

可徐妙云始终没有松口,为了躲避,甚至从徐府直接搬了出来,日常生活工作全都放在了大明女子学校那里。

这一切的一切,徐妙云都没有和杨宪说。

因为她想不到自己有什么理由,又该以什么样的身份与杨宪说这件事。

回过神来。

徐妙云抬起头,映入眼帘的依旧是那一张温暖和煦的笑脸。

一如当年,她拉着对方,从扬州一路赶回京城救治徐达时一样。

“那妙云就在京城,恭候先生的好消息。”徐妙云微微一笑,施身行礼,然后转身离去。

对于徐妙云的担忧杨宪当然知道。

因为对于读书人来说,所有人最终的目标都是当官。

当然了如今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政务员。

全天下就没有几个读书人是自愿当教书先生的,你看那些私塾先生的年纪就可以看出。

全都是上了年纪,仕途无望的。

身上最多也就有个秀才身份,最后为了糊口而选择在家乡开办私塾收学生。

可杨宪知道,即便是如今多了政务员这条路。

还是有一部分读书人消化不了。

尤其是在经济条件富裕地区。

于是杨宪准备给天下的读书人写一份信。

他要告诉这些读书人,不能仅仅为了做官而去读书,定义一个读书人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也不仅仅只是这个。

杨宪这份写给天下读书人的信,刊登在了大明日报与江南日报上。

信的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我叫杨宪,还算有些名声,无论好的还是坏的,想来你们应该都认识我。”

“我有很多头衔,扬州知府、大明第一个封狼居胥的读书人、发明家、企业家、慈善家、儒学改革者、新学创始人”

“请大家都忽略掉这些身份,因为在今天,这封信,是身为教育家、扬州大学的校长杨宪和你们的对话。”

“我写这封信给你,假定你是一个有志的青年,如果你真正不小看自己,你一定会明白我向你作这封信里的劝告,不是小看了你。天地君亲师,这句话你们一定不陌生,每个人嘴上都念着尊师重道,而且你们都是从孩童蒙学一路走过来的,我相信你们也一定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我现在可以明确告诉你们,教育不仅重要,而且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可是到你们准备职业或是选择职业时,你们又总觉得教书先生,是穷途末路。你有别的事可干,就干别的事,没有别事可干时,只得当教书先生。你以为这是不得已,你叫苦,你甚至引以为耻。甚至还讲出,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这样的话来。”

“朋友,你们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不是一个矛盾?”

“这矛盾后面是不是藏有虚伪的心理和不彻底的思想?你认为应该做的重要的事而自己不肯去做,希望旁人去做,因为你嫌做这事清苦。这是逃避责任,是自私,是贪图世俗人所谓荣华富贵,是看到危险而不出力救济,只苟偷一日之安。世间事大半误于你这种人和你们存在的这种心理。

你问一问良心,我这一番话是否冤枉了你?”

温州府,永嘉县。

一处衙门,书吏员王玮看着手中的大明日报内容,心神俱震。

因为王玮当时就是一个教书先生。

趁着胥吏改革的东风,如愿考上了政务员,如今在县衙工作,平常负责衙署文书处理。

他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触动,那是因为杨宪这封写给天下读书人的信上的内容,像一把手术刀般精准看破了他的内心。

当时的王玮不正是因为科举改革后,仕途无望。

一个30岁,上了岁数的老秀才为了糊口只能回乡下教书吗,当时他但凡还有其他一条路走,都不会做此选择。

因此当后来胥吏改革的公告一出来,他第一时间便是报名参加了政务员考试。

并且最后成功考上了政务员。

王玮仍然记得当时拿着政务员录取通知书回到自己的私塾后,看着那一个个孩子和他们做了最后的告别。

那些孩子一开始还以为,只是与往常一般的放学告别。

王玮直到现在仍旧还记得,当孩子们知道今日告别之后,这一声再见喊出,他们眼前的这个男人就不再是他们的先生时,他们那脸上的表情。

甚至,他们以后是否还会有其他先生授课,也不一定。

因为教书先生本就稀缺。

你问一问良心,我这一番话是否冤枉了你?

没有冤枉我。

王玮在内心轻声开口道。

第13章 奇货可居258.第256章 究竟谁在为百姓做事第309章 狗链(4k)第348章 缺钱?找老杨啊!(4k)193.第193章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4k)第112章 朕有降龙之力?!189.第189章 此事再议(4k)159.第159章 本宫就在这,听说你有话要说?第14章 地底之下,还有地狱263.第261章 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学生191.第191章 圣人耶?(4k)第353章 各自的新年礼物(4k)第351章 见雪是雪,是一种幸福(4k)216.第215章 老兵不死215.第214章 航海王第135章 一堆破烂第4章 把这些稻苗给本府拔了283.第280章 徐达的震撼(4k)182.第182章 欺天了(4k)第345章 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4k)第324章 真正的勇敢(4k)207.第206章 失败与失败的相遇186.第186章 大捷!(4k)第137章 缩影173.第173章 新税的威力第354章 女真灭族(4k)第76章 下面没有了206.第205章 无鞘的刀(4k)236.第234章 少女当家249.第247章 超越谥文正的诱惑222.第221章 从未听过如此无理的要求第330章 这条线是强者用来约束自己的(4k)第70章 且听龙吟第24章 秋收第58章 杨宪的三五计划255.第253章 相公,我想去明记纺织厂工作第7章 神秘小瓶第85章 扬州大开发294.第290章 自古得位之正,莫过于大明!(240.第238章 大明军神倒了第98章 赈灾的两道生命线第302章 建立政务员体系(4k)第100章 这是什么神仙日子?第77章 瑞雪未必兆丰年第100章 这是什么神仙日子?156.第156章 手中当有刀第87章 这个人究竟是谁?第104章 野望156.第156章 手中当有刀第19章 外地来的土包子289.第286章 狗东西,你们也配说儒学?!(202.第201章 扬州大学 蒸汽启蒙(4k)第340章 天意自古高难问(4k)291.第288章 这天下到底是我的,还是你儒家283.第280章 徐达的震撼(4k)247.第245章 白银帝国(第三更,求订阅,求174.第174章 加封太傅180.第180章 神机营201.请病假一天第305章 聪明的胡惟庸(4k)第74章 大功德第125章 看懂也得说看不懂,这才是懂(第三第90章 算计151.第151章 天价代理费第120章 未开封的考题第35章 红楼问世第61章 最熟悉的陌生人第130章 一条鞭法第65章 你管这叫还成?第95章 老伯,咱们本家啊第61章 最熟悉的陌生人第326章 兄弟们啊,上位呀,还是对咱们亲(第69章 神算259.第257章 耀眼的太阳191.第191章 圣人耶?(4k)274.第272章 倭人治倭254.第252章 羊群效应163.第163章 奇怪的男人163.第163章 奇怪的男人第350章 四个女人一台戏(4k)279.第277章 黄桃罐头(4k)第21章 生意第100章 这是什么神仙日子?第79章 我对钱没什么兴趣153.第153章 会淹死人的266.第264章 从吃的饱到吃的好(4k字)第83章 刀 刀柄 刀鞘第61章 最熟悉的陌生人第92章 他杨宪能做,朕不能做?第53章 第一场雪第68章 你懂什么叫墨菲定律吗第87章 这个人究竟是谁?155.第155章 心中当有尺174.第174章 加封太傅第342章 他爷爷是皇帝,他父亲是太子,这是232.第230章 比起逻辑,我更愿意相信杨宪199.第199章 权与钱的初次合作(4k)210.第209章 儒子不可教!166.第166章 草原259.第257章 耀眼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