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给大明读书人的一封信(下)

“没有冤枉我”

王玮低声呢喃道,抬头接着往下看去。

“事要人做,人要想把事做好,第一需要知识和技能,第二需要公正忠诚的性格。这世间的一切病况,分析起来,也就不外两种原因。

第一是许多必须干的事没有能力足以胜任的人去做,于是就丢下不去做,或是拉一些知识技能不够的人去做,做得有名无实,敷衍公事,等于不做。

第二是任事的人偶然也有能力很够的,只是没有公正忠诚的心地,处处为个人利害打算,不惜假公济私,贪污作弊,钻营侵轧,诈取浪费,于是举办的事业愈多,愈扰民害国,总之,做得比不做更坏。”

这一番话,可不仅仅用在教育上,各行各业,都能够完全适用。

令得杨宪这封信,格局一下子就高了。

王玮拿着报纸的双手,都有些颤抖,究竟是得要怎样的胸襟,才能写出这封足够让天下读书人都为之汗颜的信件来。

“人存则政举”王玮甚至忍不住轻声读起了下面的内容。

同一时刻。

京城,皇宫,太和殿。

朱元璋和朱标同样也在看这封杨宪写给天下读书人的信。

朱标开口念道:“人存则政举,人不存政就不举,这是古往今来的公例,无法可推翻的。

大明建国不过十年,如果将一个国家比作是一个人的话,那么大明就是刚刚牙牙学语,盘跚走路的孩子。

应该做的事很多,工商业要开发,水师陆军要建设,交通网要织得严密,财政要整理,衙门机构都要合理化——这一切谁都知道,谁都能谈。但是这些事真正做起来,千头万绪,人在哪里?”

是啊,人在哪里?

朱元璋也忍不住顺着想道。

这一封信,哪里只是写给天下读书人的,完全就是一份治国策啊!

朱标接着开口念道:“我们所缺乏的并不是人的数量,而是人的质料。如果没有先把人的质料变化过,其他一切且慢谈,谈亦等于空谈。变化人的质料正是教育的工作,也正是教师先生的工作。建设国家先须培养建国人,培养建国的人先须培养教师。

你尽管觉得这话无深文奥义——大道至理本来都无深文奥义——它却是颠扑不破的大道至理。”

“教育里头,孩子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有了健全的小学,才能有健全的高等教育,即大学教育。”

“小学教育应该是普及的,这就是说,应该是全体国民教育。”

杨宪在这一段话中,充分点明了教育对于大明的重要性。

教育重要,你们从事教育行业的教师自然也重要。

杨宪这一封信刊登出去后,整个大明数千万百姓都看在眼里。

杨宪是让整个大明社会,从上到下,包括从事教师行业的那些读书人,真正认识教师的地位。

而这就等于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正如杨宪这封信里所讲的那样。

“现在一般有志青年大半不愿意当教书先生,一半固然由于他们自己认识不清,还有一半也由于教师这个职业没有挣得它应有的高尚的地位。”

“想要改善如今大明基础教育工作,教师的训练、质料、地位、待遇都非提高不可。”

“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经在做。”

“大明首家培养老师的学校,扬州师范大学,现在已经正式成立,欢迎有志青年报名加入我们。”

“咱们国家,只要有多数有志青年肯以当小学老师为终生职志,有十年二十年的工夫,我们能把一切建国事业的基础都打得很结实,这并非一件很难的事。最要紧的是说做就要做,就要切实地做,不能再延误时机。”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朋友,人生最大的快慰是精神上的快慰。精神上的快慰还有比我在这里所描绘的更真实、更深厚么?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朋友,认清了小学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和它给你的精神上的快慰,你就应该有勇气与决心,把这件建国基础的事业当担起!”

落款是,一个终生教育者。

杨宪这封写给大明读书人的信,化用了后世著名的教育家,朱光潜老先生的文章。

这封信刊登发布后,整个大明为之轰动。

一时间,那些读书人,人人心中生出了一颗从事教育的心。

名利二字。

名排在利之前。

对于读书人而言,更是如此。

不说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了,很多读书人这一生求的就是一个身后名。

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言官,明知赴死,也要直言上谏。

杨宪这封信,不仅写给读书人,更是写给天下人。

等于是告诉天下人,教师的伟大。

只要从事教育,就是为大明,为这个国家在奉献自己。

价值这就上来了。

到了这一步,杨宪相信这些读书人是不可能不上钩的。

当然了,正如杨宪信里所说,要提高教师的待遇,让其挣得属于它应有的地位。

愿意入扬州师范大学念书的读书人,杨宪不仅免去他们所有人的学费,而且还免费提供宿舍楼住宿。

对于经济困难者,学校方面甚至还提供简便的一日三餐。

而那些成绩优秀者,杨宪还会给他们发放奖学金。

顺利从扬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工作包分配。

杨宪能够做的仅仅是提高扬州里头所有学校的教职员工待遇。

如果要推广全国的话,还得和朝廷方面商量。

毕竟如果范围是全国的话,所需要的资金和人手就太庞大了,还得是得有官方出面才行。

杨宪心里正想着此事。

没想到在太子朱标,已经直接找上门来了。

由此可见,杨宪这封公开信的影响有多大。

“杨卿,你可是又干了一件惊天动地,利国利民的大事啊!”朱标一见到杨宪,立马热情走了过来,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

“太子殿下。”杨宪开口道。

“杨卿,在你之前,历史上可从没有想到过,开设一个机构专门用来培养教书先生。”朱标由衷赞叹道。

“尤其是师范二字,用的实在是点睛之笔,师者,人之模范也。”

杨宪开口道:“这世上老师的风评之所以会到如今这个地步,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因为私塾先生们稂莠不齐,鱼龙混杂。通过师范大学的培训教育后,起码能够保证从这里出去的教师,能够达到一个最基本的合格水平。”私塾先生虽然整体社会地位不高。

可由于学识、人格修养等的不同,私塾先生个体的社会声望也存在很大差异。

一些知识渊博、教学有方的私塾先生往往会获得较高的社会声望,如《滇志》所载江西人黄良卿,博学能诗,嘉靖间游宜云南,乡人延为师,一时士大夫多出其门。

有的私塾先生则是由于学识或人格方面的欠缺,不仅误人子弟,有时甚至洋相百出。明代田汝成在其《西湖游览志余》中载有一则流传颇广的笑话,大意如下:有个塾师在授《论语》时,将“郁郁乎文哉”念成了“都都平丈我”。当新来的塾师念成“郁郁乎文哉”时,学生都吓跑了。时人作诗嘲曰:“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这类笑话极尽贬低嘲讽私塾先生之能事,显然有恶作剧成分,但不可否认,的确有相当一部分滥竽充数的私塾先生,误人子弟,在招致世人轻视的同时,也降低了整个塾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以后所有在学校授课的老师,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

持证上岗,永远是保下限的最佳方法。

朱标听了连连点头。

“杨卿,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扬州师范大学的学生,由谁来授课。”

毕竟是老师的老师,这点朱标不得不慎重。

杨宪开口道:“扬州大学的第一批师范生,将由我亲自指导,教学团队大部分都是扬州大学的毕业生。”

“扬州大学最老的那一批老师,以及后面这些毕业的学生,他们之中在特定学术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人,我将这批人称为教授。”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高学府出来的人才,去做官施展抱负治国之才自然要有,但绝不是全部。

大明的未来,需要更多能够从多方面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的各式人才。

科研人才、教育人才、文学家、天文学家.

“因此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这上面,扬州政务方面,大概会腾不出手。”杨宪开口道。

原本还有鲁明义可以帮忙。

可鲁明义马上就要高升,远赴西安府任新知府去了。

调令都已经下来了,不日就将启程。

朱标闻弦歌而知雅意,开口笑道:“杨卿放心,李进由于任期表现优异,吏部那边已经发文了,决定拔擢他为扬州同知。”

李进虽然是状元,起点比一般人会高,从六品起步。

可这才没几年,已经是一府同知了,由此可见朝廷对他能力的肯定。

同知品级为正五品,放在后世相当于一个市的实权二把手,正厅级别,狂飙里的大反派赵立冬也就这个级别。

听到这,杨宪就放心了。

“我会在近期制定出一套有关教师的评级制度,评级的原则方法,以及相应职称的老师,能够获得多少薪酬。”杨宪顿了顿,接着开口道。“为了应对这场教育改革,太子殿下,我建议改制国子监,重组教育部,专门负责大明与教育有关的一切事宜。”

“我知道了。”

朱标神情严肃,重重点了点头。

六部之外,再增设一个教育部。

这期间会涉及到多少权力纷争,利益纠葛。

尤其是对于礼部来说,要知道原本国子监属于它的下属机构,如今却要将其改制独立出来,成为和它平起平坐的存在,礼部的堂官们能乐意看到吗。

从古至今,但凡涉及到机构改革,无一例外,都会受到阻力。

机构合并如此,机构部门独立亦是如此。

更何况,开设独立于六部外的教育部,这是开历史之先河。

可即便明知道有这么多困难在,朱标仍旧只回了三个字。

那就是我知道了。

这就是史上第一太子,朱标。

至于学校方面。

杨宪目前并不打算像后世一样,开始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

而是将其简化为两种。

一是代表初级教育的小学。

二是代表高等教育的大学。

教师职称设置,则是施行并轨制,初级教育与高等教育并无高下之分。

小学系列主要分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

大学这边则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因为以目前大明的社会现况,搞那么多分门别类显然不现实,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知识可以教,又不是后世。

这两类学校能办成功,就已经足够了。

要知道现在才是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

等日后取得一定成果了,在慢慢设立中学过度。

科教兴国。

杨宪可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

扬州师范学校出来的老师,功绩点肯定算在杨宪头上。

日后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功绩点也算在杨宪头上。

等到桃李满天下,全大明都是杨式新学门徒时,一代接着一代人,那功绩点将会达到一个可怕的天文数字。

杨宪到时候,准备用这些功绩点,直接进行下一次科技变革。

一场真正的科技变革。

一旁的朱标听着杨宪的讲述,那双眼睛越来越亮。

如果教育真能成功,岂不是在数十年后,普天之下将再无白丁,那种开创一个黄金大世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了。

朱标心中有一个信念,越发坚定了。

那就是在眼前这个男人的带领下,大明将万世不朽!

他爹朱元璋怎么样,朱标不管。

可等到他以后上位,一定会奉杨宪为大明国师。

让他成为大明这艘无敌战船的舵手。

第56章 古董羹301.第296章 选错了对手(4k)第88章 欺君罔上?第319章 你什么档次,跟我吃一样的菜肴?!第25章 亩产1500斤!第52章 韭菜300.第295章 一场不合时宜的大雨(4k)第315章 给大明读书人的一封信(上)第123章 会试结束第81章 达摩克斯之剑299.第294章 外表温文儒雅,内里其实是个疯第51章 你这新鲜韭菜味不对啊155.第155章 心中当有尺第37章 徐达买衣189.第189章 此事再议(4k)301.第296章 选错了对手(4k)207.第206章 失败与失败的相遇274.第272章 倭人治倭第17章 扬州工人现状158.第158章 我说是就是第8章 制盐大业253.第251章 为个人牟利,为家牟利,为国牟240.第238章 大明军神倒了204.第203章 蒸汽机的原理238.第236章 狭路相逢!第363章 属于大明的环球航行(4k)179.第179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24章 秋收第359章 你看过死亡的颜色吗?(4k)197.第197章 救赎之道就在世界地图之中(4k第60章 君子如玉第301章 雄主之治国,则为之计深远(4k)第322章 贪官奸,清官要比贪官更奸!(4k)第300章 贱籍胥吏,与倡优同籍(4k)第90章 算计第322章 贪官奸,清官要比贪官更奸!(4k)第135章 一堆破烂第336章 或许,我是说或许(4k)187.第187章 若是漠北也丢了,我们还能去哪203.第202章 中书省的阴谋208.第207章 碰撞出了成功167.第167章 军器局第一任局长第46章 上京,卖菜!第123章 会试结束第340章 天意自古高难问(4k)301.第296章 选错了对手(4k)298.第293章 高丽王,别光喝酒,吃菜啊!第92章 他杨宪能做,朕不能做?第48章 懵逼的李九江第130章 一条鞭法第68章 你懂什么叫墨菲定律吗第311章 东瀛与高丽(4k)第28章 风靡京城218.第217章 光与暗262.第260章 刘老伯,你的学生有大出息啊169.第169章 洪武五年 夏208.第207章 碰撞出了成功176.第176章 朱棣的远见第9章 人人都吃得起盐的大明盛世263.第261章 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学生第353章 各自的新年礼物(4k)278.第276章 扬州烤鸭(4k)234.第232章 整个日本都为之疯狂!229.第228章 大明军队进村啦!第134章 上山下乡232.第230章 比起逻辑,我更愿意相信杨宪194.第194章 放眼看世界(4k)第121章 沉默,沉默,还是沉默第33章 各自满意153.第153章 会淹死人的207.第206章 失败与失败的相遇302.第297章 洪武大帝,只争朝夕!233.第231章 挖山217.第216章 鸟和鸟语250.第248章 压抑的吕氏(第三更,求月票,第40章 京城纸贵275.第273章 礼物279.第277章 黄桃罐头(4k)第68章 你懂什么叫墨菲定律吗第330章 这条线是强者用来约束自己的(4k)第6章 我真是天才第122章 被算计的李善长(第三更)第103章 不战而胜而屈人之兵第64章 本来打算以普通人的身份跟你们相处253.第251章 为个人牟利,为家牟利,为国牟第91章 臣举荐一人,可解灾情第358章 大明的卫生改革(4k)151.第151章 天价代理费第27章 明记甜品铺256.第254章 全球第一纺织厂295.第291章 权责统一(4k)第121章 沉默,沉默,还是沉默第324章 真正的勇敢(4k)第344章 求仁得仁 (4k)第315章 给大明读书人的一封信(上)第9章 人人都吃得起盐的大明盛世第122章 被算计的李善长(第三更)第29章 稻香粥第308章 开启认父模式(4k)第87章 这个人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