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六章 以武制文

张斌回到京城这一天并不是特殊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对大明来说却至关重要,因为永兴帝朱慈烺采纳了太师卫国公张斌的建议,决定进行大明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改制,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内阁!

这次改制从形式上来说对大明以往的制度并没有做太大的修改,因为大明内阁从洪武朝开始就有了,并非永兴帝临时起意设置的一个机构,而且内阁协助皇上处理奏折也是一开始就有的功能,并非张斌为了揽权胡乱定出来的制度,严格来说这次改制就改动了一句,那就是将批红的权力下放给内阁。

当然,这批红权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权力,从实质意义上来说,批红权就代表了最终决策权,将最终决策权下放,这是大明历代皇帝想都不会去想的问题,就算如天启那样的糊涂蛋也只是默许魏忠贤代他处理政务,这个批红权他也没有说过要给魏忠贤。

朱慈烺之所以会答应将批红权下放给内阁主要还是被形势所迫,因为通过张斌的提醒,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确没有办法处理完越来越多的政务,难道活活把自己累死吗,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他唯有想办法变通,而张斌提出下放批红权的建议之后又通过各种方法解除了他心中几乎所有顾虑,所以,他才会勉强点头同意了这个建议。

这天晚上,张斌也没有休息,因为接下来的改制对于大明来说太重要了,他必须考虑周全,同时也必须尽快把章程写出来,以免节外生枝。

内阁主政肯定比什么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要好,这个他十分清楚,因为能进入内阁的都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官场老手,论治国,他们肯定比一个关在紫禁城中完全与外界脱节的皇帝厉害的多。

但是,就因为他们太厉害,有一点就不得不防,那就是结党营私,蒙蔽圣听,胡作非为。

这种事在大明历史上出现的太多太多了,尤其是万历朝以来,浙党、齐党、楚党、东林党、阉党等等以掌权谋取私利的朋党层出不穷,大明都差点毁在他们手里,这点如果不做预防,那内阁主政不但不会让大明长治久安,反而有可能让大明迅速走向衰落,甚至是灭亡。

怎么防范这个问题呢?

张斌想了一晚上,终于想出了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

这个办法,说简单一点就是以武制文,或者说用推举出来的勋贵来监督文臣。

大明自立朝以来分封的勋贵不知道有多少,光是洪武勋贵、永乐勋贵和永兴勋贵这三个比较大的群体加起来就不下百人,而这些勋贵享受这皇室赐予的尊贵地位和荣华富贵,对大明却没有一点作用,或者说,他们对大明的朝堂的一切几乎都没有什么发言权。

浪费这么多资源,养这么多勋贵,没起到一点作用,这样显然是极不合理的。

当然,让这些勋贵参与朝堂的管理也不行,因为他们大多在军方有强大的背景,而且大明所有屯卫几乎都归他们管辖,一旦让他们参与朝堂的权力斗争,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到时候肯定会出现勋贵权势熏天,威胁皇权的情况,所以,这个口子不能开。

但是,让他们监督文臣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任何执政的权力,但是大明的兴衰却跟他们有很直接的关系,大明一旦完了,他们的尊崇的地位和荣华富贵必然也跟着没了,他们的结局甚至会比平民百姓还惨。

所以,他们绝对是大明除皇室以外最不想让大明完蛋的人,让这帮人来监督文官,应该是最理想的,再奸诈的奸臣,再权势熏天的权臣对他们来说都是个屁,他们一个个都有强大的军方背景,能怕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吗。

这个最大的隐患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就好办了,第二天早朝之前,张斌便写出了一个详细的章程。

按他的想法,这次改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扩大内阁,将批红权下放给内阁。

以后,内阁大学士将增至九人,六部尚书直接兼任内阁大学士,上面再设内阁首辅一名,内阁次辅两名。

这票拟还得写,不过是由六部尚书兼任的内阁大学士来写,以后朝廷各衙门和地方各级衙门呈上来的奏折都必须写明是呈交给六部哪一部的,这样就省去了内阁首辅分发奏折的环节,也避免了很多猫腻产生。

而批红则由内阁首辅和两名内阁次辅负责,这三个人,一人负责两个衙门,一旦哪个衙门的奏折出了问题,不但这个衙门的尚书要收到惩罚,连带批红的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第二,加强监督,将都察院从施政体系中独立出来,同时由所有勋贵推选出九名最具权威的勋贵,定期协助皇帝问政。

以后都察院只有监察的权力,没有权力施政,也就是说,他们可以监察百官,但是却不能再直接参与施政。

而九名推举出来的勋贵平时并不过问朝政,每隔三年,京察或者大计的时候他们才会协助皇帝来考察官员的施政成果。

这个改制的章程内容并不是很多,却耗费了张斌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以致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都晕晕沉沉,两个眼皮子直打架。

他毕竟有点上年纪了,而且刚从数万里外的欧陆赶回来,又熬了个通宵,精力不济,纯属正常。

永兴帝朱慈烺也显得十分的疲惫,他虽然年轻,但连熬两个通宵之后他也有点顶不住了,这个时候,他是真希望能赶紧将批阅奏折的事交给内阁全权处理了,这样搞下去,他真怕自己会英年早逝。

这天的早朝就这样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了,刚从欧陆赶回来的太师卫国公内阁首辅张斌整个早朝都没有说一句话,皇上也是心不在焉,很多事情他甚至都懒得跟朝臣啰嗦,直接就是一句再议,连怎么议,什么时候议都没有说。

他们的表现着实有点奇怪,满朝文武甚至都开始暗自担忧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太师卫国公覆海数万里出使欧陆,回来之后竟然一句话都不说。

而皇上的表现就更奇怪了,这皇后刚生了个太子,国丈也刚好回来了,皇上竟然没精打采,难道是皇上和太师卫国公闹矛盾了?

如果这两个人闹矛盾了那可不得了,大明朝堂必将掀起一股滔天巨浪!

第四十九章 情敌乍现第二四〇章 解决蒙元问题第二七一章 荷兰人望风而逃第十九章 一堆好苗子第三十六章 消耗第一七四章 造势第一五三章 翻脸就翻脸第十四章 投其所好第一九〇章 再探诏狱第二十一章 八员虎将第一卷 第五十二章 间作稻第四章 辽东风云变第一二三章 重振昔日雄风第二五一章 裁军势在必行第二十一章 招抚郑芝龙第二十六章 昏君奸臣第一二九章 后金铁骑覆灭第五十章 率军冲阵第四十章 卢阎王第二十一章 京城内鬼(上)第一七七章 开干第三十四章 抄家第四十五章 积木第四十四章 大手大脚第三十七章 是时候研制枪炮了第二四八章 都想当包工头第十章 儿媳妇第二十三章 步子太大第二五四章 没落的帝国第二八一章 小克伦威尔公爵第二五〇章 这钱还是不够用第九章 不齐心第二十八章 赐名成功第二十三章 整编第一三四章 要么投降要么死第十四章 说服英国公第三十八章 闭门羹第三〇〇章 论太子的重要性第五十一章 穷的叮当响第一五二章 兔死狗烹第九章 建奴又来了第五十四章 要钱要命第三十一章 银票第四十九章 战斗力瞬间爆表第四十章 建城和铸炮第五十三章 致仕名臣第二十四章 推广中成药第二三七章 来一场大迁移第七十六章 下一盘棋第十三章 功过全凭一张嘴第十九章 乔迁新居第十九章 搭救袁崇焕第二十一章 开源节流第二十一章 招抚郑芝龙第一一四章 上当了上当了第二十章 恐怖的土地兼并第二章 门生第八十一章 东林无能第四十八章 主考官之争第七十九章 东番九卫第三十六章 唐世济进去了第十六章 戚家军威武(下)第八卷 第十三章 又一记响亮的耳光第四十六章 疯狂乱咬第六十九章 海盗巢穴第八卷 第一六〇章 谁利用谁第二十九章 击鼓鸣冤第五十一章 建奴投降第一二九章 后金铁骑覆灭第一六五章 美人相赠第四十六章 拉开序幕第二十三章 药圣之后第四十九章 战斗力瞬间爆表第四十一章 佛郎机炮不好做第五十五章 暗夜偷袭第二〇二章 送钱送粮第十一章 无法无天第二六四章 谁也弄不懂的策略第三十章 留着磨洋工第八章 通风报信第二十四章 赚钱第二十一章 买官卖官第一五五章 谁收拾谁第二十九章 罗汝才扛不住了第十九章 葡萄牙人遭殃了第一七七章 开干第二八六章 复兴的希望第二章 教毛文龙做人(上)第十二章 偷鸡不成蚀把米第二十七章 天子一怒第五十章 首功第二十三章 整编第九章 你们想造反吗第七十章 小鬼子被坑惨了第二六二章 海上漂泊很危险第七十九章 东番九卫第二四七章 好日子与穷亲戚第五章 两边都惹不起第六章 县衙有内奸第二十八章 奸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