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明朝那些太监

张斌为什么要如此巴结讨好曹化淳呢?

很简单,因为他曾细细回想脑海中关于明朝历史,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大明的起起伏伏竟然跟太监有莫大的关系。

细数大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就会发现:

皇帝独裁,大明发展的好好的;

文官当权,大明也发展的好好的;

太监全力配合皇帝又或是文官治理国家,大明还是发展的好好的;

但是,一旦太监独揽朝政,那大明绝对要经历一场浩劫,祸害甚至能延绵几十年!

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个独裁皇帝,他是相当忌讳太监干政的,鉴于前朝宦官乱政的教训,他对宦官管理特别严格,不让宦官认字,不让宦官作外臣,不让宦官穿官服,不让宦官品级超四品等等等等。

规定完那么多规定后,他还在宫门口挂起一块三尺高的铁牌,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所以,洪武一朝,太监都蹦跶不起来,再加上朱元璋也算是个有本事的皇帝,所以,老百姓过的日子越过越好,史称“洪武之治”。

接下来,明成祖朱棣就有点坏规矩了,因为他是篡位当上的皇帝,所以很多外臣他不相信,很多秘密的事,也只能让内臣来干。

于是,永乐朝出现了一个很有名的太监,郑和。

按郑和的资历,他要干政甚至是当权其实并不难,因为他少年时便转入燕王府伺候朱棣,可以说他是在朱棣身边长大的,朱棣对他是相当信任的。

更重要的,他还跟随成祖皇帝朱棣参加了“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此,成祖皇帝甚至专门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的军衔,可见成祖皇帝对他的看重。

还好,郑和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太监,他对明成祖相当的忠心,成祖皇帝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绝对不打折扣。

于是,就有了流传青史的“郑和下西洋”,他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航海家、外交家,为大明的外交、外贸、甚至是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明也呈现出难得的“永乐盛世”。

接下来的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两朝,还是没有太监干政,因为这个时候一心扑在外交和航海事业上的郑和还在,其他小太监,没人能踩着他出头。

宣宗和仁宗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使大明的国力达到了极盛,史称“仁宣之治”。

连续经过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大明可以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按道理接下来应该能安享最少几十年的太平盛世,可惜,接下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忘了太祖朱元璋的警告,重用太监王振!

这王振一上台,立马把太祖朱元璋挂在宫门口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摘下来,砸了个稀碎,以此来宣布,大明朝的太监雄起了!

他的确雄起了,他勾结内外官僚,诛杀正直官员,专横跋扈,权势熏天,不可一世,举朝称其为“翁父”。

结果,大明却是痿了。

这个“翁父”差点把大明给瘟了,他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又指挥大军到处乱窜,二十万明军被几万瓦刺骑兵杀的屁滚尿流,一百多名随驾从征的文臣武将全部战死沙场,就连英宗皇帝都被瓦刺部俘虏了,硬是创造出一个土木堡之变的奇迹。

土木堡之变差点断送了大明数百年的基业,盛极一时的大明开始陷入急速衰败中,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都受其影响,朝纲败坏,民不聊生。

直到明孝宗弘治年,孝宗皇帝朱佑樘罢免奸佞,重用贤能,严加节制宦官,在他的治理下大明朝终于有了起色,百姓又开始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

可惜,好景不长,他儿子明武宗朱厚照又不计教训,重用宦官刘瑾,这个刘瑾欺上瞒下、党同伐异、纳贿自肥、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

整个正德朝被他搞得乌烟瘴气,到处都是叛乱和民变,外寇也乘机开始入侵,好不容易经过弘治中兴缓过一口气来的大明又被他整的民不聊生,祸乱一直延续到后面的嘉靖和隆庆两朝。

到了隆庆开关之后,大明总算慢慢恢复了一点元气,这个时候又出了个有名的太监冯保,不过这个冯保却不专权,反而与张居正配合,推行新政,大明因此走上中兴之路,史称“万历中兴”

后面出现了国本之争,明神宗对大臣极度不满,开始耍脾气,以连续不上朝作为报复,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以致朝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

但是,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西北哱拜之乱,西南播州之乱,东瀛大军入侵朝鲜,大明连年大战,却场场都获得了胜利,不得不说,文臣争是争,但还记得国家安危,宦官却是只为争权夺利,完全不顾国家安危。

像后面明熹宗天启年间的魏忠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为了争权,肆意诛杀异己,以致朝政混乱,内忧外患不断。

他争权的确争赢了,到天启后期,整个朝廷几乎全是阉党,世人都只知有九千岁,不知有皇上了。

但是,大明却完蛋了,紧接着,崇祯朝,大明亡国!

当然,大明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一个人,但是,不可否认,正是因为他祸乱朝纲,诛杀异己,将正直的文官几乎杀了个精光,才造成了后面崇祯朝无能臣可用,再加上天灾不断,战祸连连,大明这次没能再撑过去,轰然倒坍了。

纵观整个大明朝的历史可以看出来,太监的确可以左右大明朝的发展。

正直忠诚的贤宦与皇帝又或文臣配合,可以促进大明的发展,永乐盛世的郑和和万历中兴的冯保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专横跋扈的奸宦一旦独揽大权,大明不死也得脱层皮,正统朝的王振、正德朝的刘瑾和天启朝的魏忠贤都是很明显的例子。

第一六六章 终于熬到头了第二五〇章 这钱还是不够用第四十二章 擢调王徵第三十章 留着磨洋工第三一四章 再立新州府第十六章 张斌再出山第一二〇章 重组关宁铁骑第二十五章 蕲州李氏第三十九章 分割第三十六章 秦淮风月第五章 惊天大案第五十四章 大败荷兰第三十七章 金陵旧院第三十一章 明朝那些太监第二十五章 又想玩诈降之计第八十九章 迁移饥民第五章 赐猛将两员第二一六章 成都破第三章 第一次升堂第二十九章 卖关子第二章 门生第六十四章 震撼人心第八十四章 从车轮舸到轮船(下)第九十七章 胡乱攀咬第二七五章 白捡一块殖民地第六十八章 好戏上演第三十九章 绣楼姑娘第二章 偶遇孙传庭第七章 装病拖延第三十五章 自生火铳第六十七章 升堂审案第十二章 混蛋相亲第一六五章 美人相赠第六卷 第三十四章 秦军第二十四章 推广中成药第六十九章 建奴之祸第五十三章 挺进辽河第四十一章 门牙给你敲掉第一四六章 了结第一〇二章 崇祯傻眼了第三章 一步登天第一〇三章 跟建奴决一死战第一二九章 后金铁骑覆灭第七十一章 宫廷三大案的疑云第三十六章 秦淮风月第五十六章 多多益善第十五章 葡萄牙服软第二十四章 赚钱第二十五章 崇祯暴怒第二十七章 天子一怒第十章 查抄贪官污吏第二十八章 奸计第一六四章 敲响警钟第五十二章 测试第一九六章 中兴大明从抄家开始第三十七章 各自布局第六卷 第三十四章 秦军第二二七章 投降也不会停止进攻第六十三章 准备开战第五十一章 建奴投降第一二八章 玩骑兵过时了第三卷 序章 天启的恩怨情仇第一三五章 献首功第二九六章 英荷终低头第九十二章 灾情蔓延第五十二章 崇祯下注第六十九章 激将萨摩藩使第三十四章 抄家第二二三章 永乐勋贵第八章 讨价还价第八章 不破不立第十七章 纳捐助饷第十六章 新城新气象第二七九章 自酿的苦果第二十二章 王徵进京第六十九章 明争暗斗第四十章 建城和铸炮第二五一章 裁军势在必行第三十三章 挺进关中第二十五章 自保第七十四章 被染红的浑河血日第三章 围剿第三〇五章 加强监察第六十一章 进谗言第四十三章 规划第十五章 糜烂第十五章 毕自严告状第四十一章 匆忙撤退第十五章 毕自严告状第五十四章 提刑按察使第十七章 荷兰总督的无奈第七十一章 宫廷三大案的疑云第六十九章 海盗巢穴第三十九章 兵临海州第二十九章 权欲熏天第六十六章 无法无天第六十八章 好戏上演第二十七章 天子一怒第三章 农民军来了第十六章 张斌再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