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

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

“承惠,三百六十五文……客官您是用宝钞还是铜钱?”掌柜的客气的道。

朱雄英拿出一张五百文的宝钞:“宝钞,原价是吧?”

看到宝钞,掌柜的脸上笑容又灿烂了几分,忙不迭的道:

“原价原价,面额是多少,我们就按照多少计算。”

朱雄英满意的点点头,将宝钞拍在桌子上:“好,找钱吧。”

掌柜的似乎怕他反悔,抢夺似的把宝钞收起来,快速拿出一串铜钱:

“给您一百三十五文,您收好……”

一同递过来的,还有一个包装好的小木匣,里面装的是那支金钗。

朱雄英皱眉道:“这么多铜钱,没有百文宝钞吗?”

掌柜的陪笑道:“哎呦您海涵,我们这里还真没有百文宝钞。”

朱雄英不乐意的道:“可是方才我明明看到,抽屉里有很多宝钞。”

掌柜的面色不变:“客官您肯定看错了,我们这里真的没有百文宝钞了。”

朱雄英摇摇头,也没有再说什么,收起铜钱和金钗就离开了。

陈景恪和徐允恭紧随其后。

走到一处人少的地方,朱雄英高兴的道:

“你们看到了吗,现在各家店铺都收宝钞了,还是原价,皇爷爷的新政生效了。”

陈景恪摇摇头道:“那是因为盐商在大肆收购,若盐商停止收购,宝钞的价格马上就会降下来。”

“到时再想用宝钞购物,恐怕那个掌柜就是另外一副嘴脸了。”

徐允恭也颔首道:“盐商们为了争抢宝钞,已经将价格提高了面额的一成。”

“那五百文宝钞,他转手一卖就是五百五十文。”

“所以你刚才问他要一百文的宝钞,他才会假装没有。”

朱雄英的兴奋劲儿消失了,叹道:“你们两个,就不能让我高兴一会儿吗。”

“哈哈。”两人都笑了起来。

陈景恪安慰道:“不过新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百姓对宝钞的看法。”

“等新宝钞发行,将能更快速的建立信任。”

朱雄英点点头,随即又疑惑的道:“为何不趁现在,百姓最信任宝钞的时候发行新钞,而是等到三个月后呢?”

徐允恭也不解的看向他,此事金钞局的人也大多都很疑惑。

陈景恪解释道:“如果现在发行新钞,是否允许盐商用新钞购买食盐?”

“如果允许,那发行新钞将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不允许,盐商就只会收购旧钞,不会收购新钞,百姓会怎么看待新钞?”

朱雄英两人略微一思索,顿时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盐商甚至溢价收购宝钞,若是允许用新钞购买食盐,多少都不够他们收的。

发行新钞也就没了任何意义。

若是不允许,那盐商只收旧钞不收新钞,两相对比,百姓就会认为新钞不行。

提前发行,只会起到反作用。

等两人都想清楚其中的道理,陈景恪继续说道:

“三个月后发行新钞,恰好赶上征收夏税,百姓可以直接用新钞交税。”

“只要朝廷按照面额,回收百姓手中的新钞,就可以初步建立信誉。”

“再有朝廷修建的仓库做配合,新钞就能正常流转起来……”

“一旦百姓习惯使用宝钞,信誉自然而然的就建立了。”

朱雄英点点头:“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陈景恪趁机展开了教学:“新政的施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若考虑不到位,施行不得法,良政也会酿成恶果。” “王安石变法就是如此,他的初衷是好的。”

“可他的很多政策过于理想化,施行也不得法,最终反而让百姓损失惨重。”

“新钞也同样如此,早发行三个月,晚发行三个月,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朱雄英一副受教了的模样。

陈景恪又补充了一句:“更何况,对百姓来说宝钞也算不上什么良法。”

“啊?”朱雄英和徐允恭都惊呼出声。

这话可就有点大逆不道了。

关键,陈景恪自己就力主推行宝钞,现在又为何会说这样的话?

陈景恪笑道:“不能理解对吗?”

朱雄英和徐允恭同时点头,太不能理解了。

陈景恪叹了口气道:“有没有宝钞,对百姓来说有影响吗?”

“没有宝钞还有铜钱,况且百姓本来就很穷,平日里也用不到什么钱币。”

“没有钱影响也不大,大不了用粮食、布帛交换物品。”

朱雄英反驳道:“朝廷不允许将粮食、布帛,当做钱币使用啊。”

都不用陈景恪说话,徐允恭就出声解释道:

“民间其实一直都是以物易物,朝廷根本就管不了。”

见朱雄英无法理解,他想了想又说道:

“百姓种了粮食,如果拿去卖钱,会被粮商压价,白白损失一部分。”

“所以他们需要什么东西,都是直接用粮食换。”

“需要铁器,就拿粮食去铁匠铺换。”

“需要布,就和会织布的邻居换……”

“朝廷总不能派人去乡下,挨家挨户的盯着他们吧?”

说到这里他忽然停住了,脑海里闪过一道灵光,顿时明白了陈景恪的意思。

朱雄英则挠了挠头,没想到乡下竟然是这种情况。

同时也隐约明白了一个现实,朝廷对民间的掌控力其实并不强。

不过这会儿他并未多想这些,而是问道:

“可是,宝钞给谁用了?”

陈景恪说道:“给城市里的人用了。”

“只有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对钱的需求才比较大。”

“朝廷的禁令,真正约束的是他们。”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也有的是办法规避。”

“没有宝钞,他们依然有别的办法来应对。”

“大不了使用粗制滥造的私钱,自古以来都是这么过来的。”

“而有了宝钞,他们还要承担贬值的风险。”

“所以我才说,对于百姓来说,宝钞还真不一定就是良法。”

朱雄英默然不语,他懂了,可心里并不开心。

“既然宝钞非良法,为何朝廷还要发行宝钞呢?”

陈景恪说道:“因为宝钞对朝廷有利……”

“如果朝廷的政策得法,也是能惠及百姓的,只是没有那么直接。”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一时半会儿我也很难和伱讲清楚。”

“等回去了,我再慢慢给你解释吧。”

(本章完)

第29章 惊叹的朱重八第14章 生活处处是神话168.第167章 吾死,汝等自为之。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193.第192章 化学源于爱情?113.第113章 这些可都是棋子第315章 赶鸭子上架200.第199章 钱钱钱第81章 老朱觉得自己又行了第252章 构建帝国体系第284章 给朱标上课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第349章 政治是妥协的产物152.第151章 他还得谢咱呢166.第165章 新都设计图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第316章 伟大思想第260章 无题第259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89.第89章 恩及父母第70章 开启华夏纪元第353章 社会模型第359章 南洋清除计划231.第230章 无题第286章 意外之喜第23章 再出手202.第201章 摊丁入亩第2章 大明嫡长孙第323章 安置成年亲王第34章 新篇章155.第154章 两个亿啊两个亿206.第205章 陈景恪的成长第1章 揭皇榜第9章 脑回路不正常的陈远184.第183章 兄弟齐心131.第131章 犹豫啥,联姻啊。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60章 老狐狸178.第177章 独眼石人第360章 无题157.第156章 蓝玉:请太孙示下第240章 你的算计也太可怕了第304章 气运第266章 破王廷第64章 朱雄英突袭方孝孺第267章 合格的宰相第292章 河西战略第318章 洛下学宫第333章 没有龙傲天第67章 温馨的一家四口195.第194章 组建水师衙门232.第231章 扣你一个月俸禄第252章 构建帝国体系第259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第57章 实践第84章 徐达还朝第342章 无题第250章 南洋攻略224.第223章 太孙长大了第60章 老狐狸104.第104章 大户就是养肥的猪第8章 御下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243章 吕宋170.第169章 江南重税第64章 朱雄英突袭方孝孺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15章 太孙伴读第263章 无名宰相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计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么?第275章 百万常备军第31章 朱元璋的弊政第308章 新书构思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196.第195章 徐家要出皇后啊164.第163章 功勋九转第254章 何为盛世第334章 我们已经被渗透了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么?第255章 我毕生的追求第260章 无题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第269章 好男儿,当如是。90.第90章 做人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148.第147章 军功爵制第297章 建文?嘉文?第268章 无题第298章 无题春节快乐第238章 没有枪头一样能杀人第303章 你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第300章 闪电战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第76章 因时而变第54章 目标,倭国第81章 老朱觉得自己又行了第29章 惊叹的朱重八第47章 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