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

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

竟然有这么多家豪商大户被查?

得知具体数据,陈景恪很是惊讶。

上百位官吏被下狱他能理解,毕竟假钞在他们的治下泛滥,这个责任是逃不掉的。

收拾他们,是合乎礼法的。

况且只有这样的霹雳手段,才能震慑其他官吏,为宝钞新政保驾护航。

可这么多家大户被查,就有点夸张了。

要真有这么多家参与造假,假钞的数量至少要翻十倍不止。

所以,这其中必然有无辜之人。

不过陈景恪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缘由。

他们或许没参与造假钞,但并不意味着在别的方面也是清白的。

更何况,朝廷摆明了在清理地方势力,直接给他们安个造假钞的罪名,省时省力。

再说了,真要仔细算起来,他们和造假钞的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么是姻亲,要么是生意上的伙伴,要么就有别的亲密关系。

也确实很难撇清自己。

朝廷的这次雷霆行动,效果很显著。

首先就是各地方的衙门,对金钞局和新政的重视程度,再次提高了几分。

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都要不打折扣的配合对方的工作。

各地方势力,也都收起了小心思,不敢再轻易的打宝钞的主意。

很多没被查到的造假窝点,更是纷纷销毁证据。

就算他们自己不想收手,也会被盟友逼着收手。

当然,要说彻底消灭,那是不可能的。

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

但已经不足以对宝钞新政造成冲击了。

且随着盐商的入场,市面上流通的宝钞越来越少。

他们弄出来的假钞越来越不好出手,暴露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之后时不时就会有造假钞的人落网,并牵连出一大票的大户富豪和官吏。

朱标成了最忙碌的人,在大局稳定后,又马不停蹄的开始巡视地方。

路线已经规划好:

从应天府开始,经浙江、湖广、陕西、山西,然后折返去河南、山东,最后回返应天。

其目的只有一个,推行宝钞新政,为下一步新钞发行扫清障碍。

他去的这些地方,全是南北最富裕、最繁华,也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只要新钞能在这些地方发行流通,其他地区就不再是问题。

朱标不在京城,可就苦了朱元璋了。

必须要自己批改奏疏,处理大小事务。

虽然有内阁帮忙,但当了几个月甩手掌柜,他已经适应了悠闲生活。

猛地一下加大工作量,他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一天要问好几遍:

太子到哪了?

怎么才走到那啊?

几时能回来啊?

这个不孝子……

然后老朱就将主意打到了朱雄英身上。

这天他拿着厚厚一摞奏疏,来偏殿找到朱雄英,慈祥的道:

“乖孙啊,来皇爷爷教你处理政务吧……就从批阅奏疏开始。”

朱雄英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虽然老朱培养他可谓尽心尽力,处理政务什么的也从不背着他。

可还真的从未正儿八经,教过他批阅奏疏。

所以,他自然是很感兴趣。 于是祖孙和睦的一幕就出现了,老朱手把手教他处理政务,并讲解为何要如此处理。

朱雄英学的很认真,一边学习,还一边和自己所学印证,感觉收获良多。

其实朱元璋也一样,自己单独处理政务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可教孙子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朱雄英学懂一个道理,他就更感到开心。

渐渐的,他的想法也变了。

从原本想找个‘苦力’,到现在喜欢上了这种教学工作。

不过朱雄英年龄毕竟还太小了,见识远远不够,心思也不够成熟,慢慢的就积累了很多疑惑。

老朱确实不是一个好老师,他先是给朱雄英解释,见解释不通就拿出更多同类型的奏疏。

希望通过量的积累,来让朱雄英明白其中的道理。

有些问题,确实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

但有些问题这么做,只会加重疑惑,让他更加的迷茫。

不过还好朱雄英不是闷葫芦性格,有问题就去找陈景恪求教。

陈景恪虽然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作为医生,心理学是必学的。

再加上行医过程中接触的实际病例,网上看到的信息……

他对教育还是了解一些的。

对于朱雄英的很多问题,他都给出了解答。

有些问题暂时无法解释,也会帮他开解。

有句话说的好,解决问题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制造问题。

老朱灌鸭式教学产生的问题,很快就超出了他的解决速度,朱雄英心中积累了大量的疑问。

这些问题,有些无所谓,靠着时间就能找到答案。

有些问题会影响到他的思维成长的。

没有办法,陈景恪只能找到老朱,将问题讲了一遍,然后苦口婆心的道:

“陛下,我知道您望孙成龙心切,可太孙才九岁啊。”

“您这样教很容易出问题的……应该循序渐进慢慢教。”

“况且,我以为现在提高他的眼界,培养他的思维方式,比学会批改奏疏更重要。”

“您现在的教育方式,就是在扼杀太孙的自我个性啊。”

朱元璋不确定的道:“咱真的过了?”

陈景恪说道:“您想想,当年是如何培养太子的。”

这一对比,就更明显了。

太子先接触一些简单的奏疏,等十几岁学有所成,逐渐接手部分政务。

到朱雄英这里,步子迈的就有点大了。

朱元璋尴尬的道:“嗐,是咱心急了点,以后会挑一些有特点的奏疏给他。”

说完,老朱心里叹息一声,偷懒计划失败。

之后他没有再如这般教朱雄英,而是挑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奏疏,拿给朱雄英让他练手。

能不能给出解决方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知道朝廷会遇到这方面问题。

然后让他思考,为何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

如此一来,效果就出来了。

朱雄英轻松了不少,对国家的认识也更加清晰。

这其中陈景恪也出力甚多,经常帮他分析问题。

这天,朱雄英又拿着一份奏疏过来:

“景恪你快来看看这个,是工部拿出的治黄之策,你看看怎么样。”

(本章完)

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第302章 窃取国运148.第147章 军功爵制第12章 大幕开启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251章 新的课题219.第218章 改土归流第246章 是的,我们灭了一个国家第316章 伟大思想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119.第119章 新钞问世惊群臣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108.第108章 自己人好办事第338章 设立新衙门第251章 新的课题第274章 团队力量90.第90章 做人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第258章 得偿所愿86.第86章 我能治啊第15章 太孙伴读195.第194章 组建水师衙门第328章 神灵就是小偷第44章 这孩子,能处138.说下加更的事情吧120.第120章 神乎其技第276章 朱标要强化内阁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第313章 见闻第270章 这就是朱雄英第240章 你的算计也太可怕了第66章 傲娇的父子俩第83章 让他当驸马?170.第169章 江南重税第302章 窃取国运第319章 天竺攻略141.第140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第365章 沧海第285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44章 这孩子,能处第311章 用工荒222.第221章 太简单了没意思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106.第106章 再搞定变色油墨197.第196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100.第100章 廷议第254章 何为盛世163.第162章 抠抠搜搜的像什么样子162.第161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第40章 演戏第10章 险恶的政治斗争第263章 无名宰相189.第188章 老狐狸们的课第280章 你的心真脏啊第277章 内阁的核心问题第83章 让他当驸马?第361章 各人的命运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第33章 学问哪来的?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请假一天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第25章 明心志第57章 实践170.第169章 江南重税第318章 洛下学宫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114.第114章 历史没有立场第33章 学问哪来的?107.第107章第41章 丞相彻底成为过去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马耕地136.第136章 扒皮王第46章 回家第305章 阶梯性收税第299章 继续无题100.第100章 廷议第274章 团队力量228.第227章 力学第326章 有钱任性150.第149章 太孙好像有点不正经第283章 留声机第259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第37章 需要拉拢的人才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173.第172章 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第292章 河西战略第17章 六部全军覆没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155.第154章 两个亿啊两个亿183.第182章 秃驴,竟敢勾引公主。157.第156章 蓝玉:请太孙示下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马耕地第246章 是的,我们灭了一个国家第73章 皇恩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