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马皇后

第128章 雄才大略马皇后

马秀英也是遛弯刚回来,正坐在花园里透气。

看着自家媳妇,老朱乱糟糟的心顿时就安生了。

一溜烟就来到马秀英身边:“妹子,咱来看你了。”

马秀英眼神里浮出一抹笑意,嘴上嫌弃的道:

“来就来了,晃悠个啥,坐这吧。”

“唉。”老朱屁颠屁颠的在她对面坐下。

“妹子,你的精神比以前好多了。”

马秀英笑道:“是吧,我看着也比前几日好了些。”

“听雀喜说,我的白发都比以前少了。”

“你快帮我看看,是不是这丫头哄我开心。”

雀喜是给她梳头的侍女。

朱元璋凑过来,眼睛还没看到,嘴上就忙不迭的说道:

“真的真的,黑发比以前少多了。”

马秀英有些不确定的道:“伱说什么?”

朱元璋当然不能承认,自己方才嘴快说错话了,不动声色的道:

“你看这几根,前头是白色的,发根是黑色的。”

“这就是白发复黑啊。”

“用他们医家的话怎么说的来着……”

“哦对了,气血充足,白发复黑。”

马秀英还以为真是自己听错了,也就没多想,笑道:

“陈景恪的医术真高明啊,才半年就将我身体调理好了。”

经过半年的疗养,她的身体状况肉眼可见的改善。

原本脸色枯黄,眼睛带着无尽的倦意。

现在恢复到了正常的血色,双颊饱满,眼睛明亮有神。

花白的头发,竟然也有复黑的迹象。

这种前后变化太明显了,熟悉她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带来的好处就是,再也没有人怀疑陈景恪在夸大其词。

以朱元璋这一家子为首,都对陈景恪的医术,有着接近无条件的信任。

怕她掉以轻心,朱元璋连忙说道:

“可不能松懈啊,陈景恪说了你这是陈年顽疾,疗养不能停。”

马秀英很是受用,说道:“好好好,有你看着呢,我想停也停不了啊。”

“你这会儿不应该在处理政务吗?怎么有空到我这里来了?”

“让我猜猜,今天陈景恪要讲课,莫不是他讲了什么事情让你为难了?”

陈景恪要开讲,朱元璋和朱雄英都和她说过。

她也很好奇,这次到底讲了什么。

朱元璋叹道:“让妹子你说着了,他还真给咱出了一个……不,两个大难题。”

马秀英并不意外,反而很高兴的说道:

“难题好啊,难就说明这两个漏洞很大。”

“一旦调整过来,就能让大明更加强盛。”

朱元璋爱慕的道:“还是妹子你大气,比咱还要大气。”

“要你是男儿身,咱情愿变成女人,给你当皇后。”

马秀英心里美滋滋的:“我要是男儿身,一定封你当皇后。”

“好了好了,别贫了,快说什么问题吧。”

朱元璋这才说道:“第一个问题,关于黄河的……”

他将陈景恪关于黄河的分析详细道出。

马秀英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尤其是讲到夺淮入海的后果,她的眉头也紧紧锁住。

一口气讲完,朱元璋说道:“……此事,难办啊。”

马秀英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问道:“第二个问题呢?”

朱元璋又将温寒变讲了一遍,末了怀疑的道:

“你说这个温寒变真的存在吗?”

“要是真的,咱们的子孙,可怎么办呐?”

马秀英深吸口气,她知道陈景恪可能会抛出一个大问题,却没想到竟然如此之大。

人常言夏虫不可语冰,在温寒变面前人和夏虫又有何区别。

还好,老祖宗喜欢记录历史,让我们得以窥探到蛛丝马迹。

“虽然已经说过无数次,但我还是想说,陈景恪的眼光果然异于常人。”

“史书就在那里,不知道多少人看过,唯有他总能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朱元璋听出了画外音,不解的道:“妹子你相信他的话?”

马秀英点点头,认真的道:

“信,在他没有出错之前,他说什么我都信。”

“别说温寒变,就算他和我说明天世界就要毁灭,我都信。”

朱元璋挠了挠头,这话题还让他怎么继续。

马秀英看出了他的想法,笑道:“你能问出,咱们的子孙怎么办,其实心里已经相信了。”

朱元璋倒也没有隐瞒,而是叹道:“可咱身为皇帝,这种大事需要更多证据啊。”

马秀英认同的道:“谨慎是对的,证据不足就去查。”

“他不是已经给出参考标准了吗,先找人将先秦时期写成的书全部查一遍。”

朱元璋苦笑道:“要是能查到证据还好,就怕翻遍了也找不到啊。”

马秀英说道:“找得到又如何,找不到又如何?”

朱元璋解释道:“找到证据,就可以公布天下,名正言顺的做准备。”

马秀英嗤笑道:“没想到你朱重八还这么天真,你以为那些所谓的证据别人就肯相信了?”

“就算他们相信了,南方出身的官吏和读书人,就愿意让你大动干戈?”

“你不会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待北方边防的吧?”

朱元璋脸色变得很是阴郁。

南方官吏对朝廷北伐很是不以为然,尤其是对塞王的态度,摆明了很讨厌。

为何?

一开始朱元璋还以为,他们是反对分封。

后来才明白,他们反对的其实是北伐。

塞王的目的可不仅仅是防守,还有个功能是拓土。

先稳住脚跟,然后一步步北上,蚕食北元的地盘。

他们巴不得将北方当做包袱甩掉,然后朝廷关起门,在南方过奢靡的日子。

这也是朱元璋一直想迁都北方的原因。

若是让他们知道温寒变,知道寒冷期就要到来,就更有理由放弃北方了。

马皇后说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不知道或许会更好。”

朱元璋情不自禁的点头,是这个理。

马皇后继续说道:“而且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为何秦汉隋唐,仅靠北方就足以维持朝廷运转?”

“那时候的南方,可还是用来流放犯人的蛮荒之地。”

汉唐人口最高超过四千万,基本全靠北方自给自足。

大明才六千万人口,南北方加起来,都感觉有些吃力。

朱元璋咬牙切齿的道:“还不是唐朝灭亡之后,北方陷入动乱。”

“宋朝无力夺回燕云十六州,只能偏安南方……” “元朝朝廷又疏于管理,甚至将北方大片良田划为牧场……”

“长达数百年的混乱,让北方彻底荒芜了下来……”

马皇后颔首道:“你说的都对,但还有个原因你忽略了。”

“什么原因?”

“黄河。”

“黄河?”

马秀英说道:“是的,黄河夺淮入海,河南和山东失去了最重要的水源。”

“大片靠黄河灌溉的良田,成为下等田。”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还真是,河南和山东历来是北方最重要的产粮区。”

“没了黄河的水源,严重影响到这里的粮食产量。”

说到这里,他猛然醒悟过来,道:“妹子,你这是支持黄河回归故道了?”

马秀英肯定的道:“为何不支持?”

“黄河夺淮入海,破坏了淮水水系,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而少了黄河水灌溉,又让北方变得贫瘠……”

“如此两处都受害,国家也要背负沉重的负担。”

“回归故道,对两地都大有好处……”

“且北方初定,人口不算多,还未真正安定下来。”

“迁徙黄河故道附近的百姓,还比较容易。”

“等过上几十年,再想做就更加不可能了。”

“而且你知道为何南方人反对北伐,甚至希望放弃北方吗?”

朱元璋怒道:“他们目光短浅,自私自利。”

马秀英摇头道:“不,是因为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无法自给自足。”

“不论是北伐还是后续经营北方,都需要南方支援粮草物资。”

“这会加重南方百姓的负担,他们自然不愿意。”

“如果河南和山地两地再次富庶起来,朝廷就能减少对南方的依赖。”

“他们也就不会再如现在一般,反对北伐了。”

щщщ¤ttk an¤c○

“用陈景恪的话来说就是,全局都盘活了。”

“所以,黄河回归故道,势在必行。”

朱元璋陷入了沉思,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啊。

而且减少了对南方的经济依赖,那些南方官吏,也就不敢在咱面前支棱了。

南方人也就不会再和现在一般,歧视北方人了。

我不吃你家大米,你有什么资格豪横的?

大明全靠我们北方人,在前方抵御外敌,应该我们反过来俯视你们才对。

这一下,真的是将全局都给盘活了啊。

马秀英继续说道:“温寒变的问题更简单,不论它是否是真的,眼下都不重要,也不影响治黄之事。”

“它不是真的,黄河要回归故道。它是真的,那更要将黄河扳回来。”

“在河套、晋陕之地种植草木也是一样的。”

“为了让黄河长治久安,朝廷必须增加这里的草木数量。”

“陈景恪不是说了吗,现在正处在由暖转寒的节点。”

“降水线还没有完全移走,河套和晋陕的雨水还算充足。”

“趁这个机会,扩大当地的草木数量。”

朱元璋被她说的热潮澎湃,恨不得马上就大刀阔斧的改革。

只是作为皇帝,他还保持着理智:

“现在朝廷哪有经历去种草种树啊。”

马秀英笑道:“你把问题想的太复杂了。”

“收集草种,让士兵骑着马跑一遍,撒在那里就行了。”

“一场大雨下来,草就长出来了。”

“种树要麻烦一点,不过也不是没办法解决。”

“让人寻找耐寒耐旱的树,最好是那种折一根树条,插在地里就能发芽的那种。”

“等下雨了,就让人趁着地面有水赶紧插上,能活几棵是几棵。”

朱元璋连连点头,这个法子确实不错。

马秀英继续说道:“不过比起种,保护更重要。”

“那里荒漠化的主因就是过度垦荒,过度砍伐,过度放牧。”

“那就迁一部分出来……”

“嗯,将贫瘠地区的人,迁到土地肥沃的地区去,将朝廷控制的良田分给他们。”

“然后就先从贫瘠地区,开始种草种树。”

“如此既不影响百姓生活,又可以增加草木数量,何乐而不为呢。”

朱元璋兴奋的道:“好好好,妹子这法子好,咱马上就命人去做。”

马皇后横了他一眼,道:“你糊涂了啊,这种事情,哪能由你直接提出来?”

朱元璋不解的道:“啊,咱不能说吗?”

马皇后解释道:“可以是可以,但最好让臣子主动提出来,你顺势同意。”

“而且你不是对工部那位王尚书不满意吗。”

朱元璋怒道:“酒囊饭袋,都上任半年了,还未将工部理顺。”

“治黄历来是朝廷头等大事,这都多久了,才拿出治黄疏。”

“而且还是照搬前人之法,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他这个尚书是做到头了,咱这就给他罢免了。”

马秀英也完全赞同,这位王尚书是挺忠心的,也很清廉,但能力确实不行。

“王尚书忠心耿耿为官清廉,迁走另作他用即可,罢免就太过了。”

朱元璋冷哼一声:“哼,既然妹子你给他求情了,咱就给他一次机会。”

马秀英继续方才的话题:“你就将黄河面临的难题,告诉群臣,让他们想办法。”

“然后私下再放出风,就说北方贫瘠,皆因少了黄河水灌溉。”

“如果黄河能回归故道,河南和山东就能重新富庶起来。”

“到时候你就看群臣如何反应,看看有没有人能提出真正可行的办法。”

“如果有人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拿出解决办法。”

“那定然是有才干的人,你就可以重用他,然后让他冲锋在前。”

“你只需躲在后面,为他提供便利,挡住各种非议就可以了。”

到时候就算出了问题,朱元璋躲在幕后还有转圜的余地。

如果他自己拿出全套改革方案,到时候群臣的火力就会集中在他身上。

不出问题还好,出了问题就是死局。

朱元璋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连连点头道:

“妹子你说的太对了,咱就这么干。”

(本章完)

105.第105章 十年后让位给你201.第200章 税第333章 没有龙傲天第77章 成为时代的探索者第248章 什么吕宋,叫楚国221.第220章 啥条件我们都答应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284章 给朱标上课第45章 葬礼?秀场!第264章 动起来的大名第243章 吕宋123.第123章 你说的对,但我很难受第264章 动起来的大名231.第230章 无题181.第180章 培养圣人?107.第107章161.第160章 皇权不下县?197.第196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141.第140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第333章 没有龙傲天201.第200章 税166.第165章 新都设计图第337章 解缙的震惊138.说下加更的事情吧第20章 听你爹我的229.第228章 万物之理192.第191章 不结婚就想生孩子?第236章 我去第9章 脑回路不正常的陈远231.第230章 无题187.第186章 定黄第351章 无题第331章 陛下,时代变了142.第141章 被吓出病的李文忠第249章 传说中的大人物第335章 永恒的变132.第132章 因为尊重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167.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第59章 无意中改变历史第302章 窃取国运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第14章 生活处处是神话167.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181.第180章 培养圣人?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第75章 竹书纪年第285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第348章 屠杀继续第240章 你的算计也太可怕了第59章 无意中改变历史191.第190章 海贸啊118.第118章 君臣之道第246章 是的,我们灭了一个国家第269章 好男儿,当如是。121.第121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第267章 合格的宰相134.第134章 天命加身第73章 皇恩浩荡第271章 进退有据196.第195章 徐家要出皇后啊207.第206章 妙锦让问的160.第159章 陈大师教我生儿子吧167.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第41章 丞相彻底成为过去第25章 明心志第66章 傲娇的父子俩118.第118章 君臣之道154.第153章 这画面不对啊第46章 回家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158.第157章 蓝玉:太孙心里有我第54章 目标,倭国第79章 扩招的缘由第55章 正义执行146.第145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抢女婿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第59章 无意中改变历史第238章 没有枪头一样能杀人231.第230章 无题第47章 货币174.第173章 蓝玉宝刀未老啊第72章 共创佳话第330章 什么帝国主义行径啊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第299章 继续无题第312章 敢于打烂一切116.第116章 老朱的文学天赋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马皇后第24章 奇药第338章 设立新衙门第311章 用工荒112.第112章 方孝孺疯了?第60章 老狐狸197.第196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第41章 丞相彻底成为过去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