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

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

在确定了白英的身份之后,陈景恪当即就说道:

“殿下,不若将白英招来,由他亲自讲解改道之事。”

“若他有真才实学,可授予官职,让其负责改道之事。”

朱标也没有犹豫,立即下旨召白英前来见驾。

在等待的时间,陈景恪仔细研究了白英的计划,越看就越觉得可行。

尤其是第二种改道方法,让他想起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治水之法:

束水攻沙。

明末潘季驯发明创造,影响了之后数百年。

即便到了新世纪,这种方法依然被广泛使用。

就是不知道束水攻沙法,能不能和白英提出的第二种改道之法相融合。

如果可以的话,那将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接下来几天,他一直在完善自己的方法。

只是他并不懂得如何治水,不知道自己想出来的法子可不可行。

朱标见他如此上心,更是欣慰不已。

这也是他对陈景恪,最满意的地方之一。

谦虚谨慎。

不论什么事情,不懂就从不胡言。

遇到不懂的事情,又肯虚心学习研究。

这样的人才,下嫁一个女儿给他,也不是不行啊。

他脑海里不禁回想起,当初老三朱㭎的提议。

不过不着急,还有的是时间,再等等再说。

七日后,白英终于赶到。

一个身材高大的壮年汉子,这体格一看就是山东大汉。

皮肤黢黑,浑身肌肉坟起。

这也符合他现在的身份,为了谋生,在大运河当河工。

看他风尘仆仆的样子就知道,定然是日夜兼程赶来的。

见到皇太子,他的样子有些拘谨。

反倒是朱标有些意外,他本以为这么厉害的治水专家,就算不是文质彬彬,也应该是个儒雅之人。

没想到竟然会是一个壮汉。

不过人不可貌相,他倒也没有轻视。

朱标本想让白英休息一天再谈正事,谁知他自己却毫不在意,表示现在就能谈。

“本就是做粗活的人,走这点路不算什么,还是先谈大事要紧。”

浓重的山东口音,让陈景恪倍感有趣。

朱标点点头,问道:“这黄河改道之法,是出自你手吗?”

提起自己的专业,白英变得自信起来:

“回殿下,正是草民所写。”

“去年草民听京中回来的人,说起黄河回归故道之事,就上了心。”

“对山东河南境内的水系,做了全面的了解……”

朱标惊讶的道:“你从那时就开始研究此事了?”

白英回道:“是的,俺们山东太需要黄河了,自从改道就没有过几次好年景……”

“俺当时就想,别管是真是假,先了解一下吧。”

“万一是真的,俺的法子或许会有用。”

朱标赞道:“好,位卑未敢忘忧国,此心可嘉。”

“谢殿下夸奖。”

白英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期盼的问道:

“殿下,朝廷真的要让黄河回归故道吗?”

都到这会儿了,朱标也就不再隐瞒,颔首道:

“是有这方面的计划,但是否可行还有待商榷。”

白英激动的道:“太好了,太好了,这下俺们山东有救了。”

看着他失态的样子,朱标并未生气,只觉得他真性情。

“你的改道之法我看过,写的很详细。”

“不过我不懂治水之法,也不知此法是否可行。”

“还需经过工部商讨验证之后方可确定。”

“且黄河改道之事事关重大,也需说服群臣同意。”

“伱可敢与我一起入京,说服工部和群臣?”

白英一脸慷慨无畏的道:“草民愿往。”

朱标更加的满意,说道:“不用怕,将你知道的说出来即可。”

然后他指了指陈景恪:“这位是太孙伴读陈景恪。”

“黄河改道就是他最先提出来的,你们可以好好聊一聊。”

“啊?”看着十四五岁的陈景恪,白英忍不住惊讶出声。

不敢相信这么宏伟的工程,竟然会是他想出来的。

陈景恪露出八颗牙齿,笑道:“白大哥,多多指教。”

白英连忙道:“不敢不敢,陈伴读喊我白英便可。”

他可不是那种迂腐不通人情世故之人。

恰恰相反,能在大运河上谋生,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见过。

对人情世故了解的比一般人更清楚。

他自然知道太孙是什么人,更知道陈景恪是谁。

当年揭榜救父的故事,传的可是非常广的,到现在都还在流传。

只不过已经改的面目全非了。

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是揭榜救父和赵瑁案的结合版。

主角揭皇榜救太孙,娶公主当驸马,一手掀开赵瑁案。

各种和贪官污吏做斗争。

相关剧情可以说越来越丰富,被他斗倒的贪官也越来越多。

陈景恪自己也听说过相关故事,只能说啼笑皆非。

他有预感,将来很可能会发展成,不亚于包青天的庞大系列。

白英自然也听过这些故事,他更知道前不久太孙坠马重伤,也是这位陈伴读治好的。

对他来说,陈景恪属于传说里的人物。

现在亲眼见到陈景恪,且还是太子如此隆重介绍。

很显然,在皇家眼里他不只是个郎中,还有着更重要的地位。

再加上黄河改道计划,竟然是他提出来的。

白英心中又多出了几分感激,所以姿态放的很低。

陈景恪对他也很尊敬,一口一个白兄。

这更让白英感动,心中对陈景恪的好感直线上升。

朱标见两人相处甚欢,也就没有再说什么,转身离去。

他一走,氛围更加的融洽。

两人对着那张地图,开始了详谈。

白英本就是民科出身,说的都是大白话,就算没读过书的人也能听懂。

所以即便陈景恪不懂治水,也很容易就能明白他的意思。

了解越多,对白英就越是佩服。

确实考虑的非常全面,甚至连迁徙百姓的事情,都考虑到了。

新河道走哪里,为何要走这里,需要多少人,开挖多少天……

就连周围的百姓往哪里迁徙等等,全都在计划之中。

可以这么说,如果确定这条河道可用。

朝廷都不用再制作实施计划,直接将他的计划拿来用就行了。

不过陈景恪并未给予肯定的回应。

还是那句话,黄河改道是大事,需要经过专业团队验证才行。 最忌讳的,就是不懂行的人,只听了几句就热血沸腾的开干。

往往会坏大事。

白英讲解完之后,他就将束水攻沙之法讲了一遍。

听到这种方法,白英震惊了,连连道:

“天才,真是天才般的想法。”

“若早有此法,也就不会有黄河夺淮入海之事了。”

“陈伴读果大才也,难怪能想到黄河改道之法,白某佩服。”

陈景恪只是谦虚道:“此法我也是听他人说的,不敢当白兄夸奖。”

白英只以为他在谦虚,心中更是佩服。

陈景恪也没有多解释,而是说道:“不知束水攻沙之法,可否用在黄河河道建设之上。”

白英肯定的道:“可以,实在太可以了。我已经有许多想法了,不过还需要完善。”

陈景恪也欣喜不已,道:“能用到就好,白兄可以慢慢思考。”

之后两人也没有再多谈,白英连续赶路,又忙碌到现在,早就有点熬不住了。

陈景恪亲自为他安排了住处,并交代人好好照顾他。

等一切安排妥当,陈景恪就去见了朱标。

一见面就开口说道:“恭喜殿下,喜获良才。”

朱标也不禁笑了起来,道:“能让你陈景恪都认为是良才,看来此人确有大才。”

“本来我还在担心,由谁来主持黄河改道之事,现在问题全解决了。”

陈景恪狡黠的道:“何止是黄河改道,将来开通广通渠,恢复隋唐运河,重新梳理淮水水系……

“这些事情都可以交给他去做啊。”

朱标忍俊不禁:“你还真是不客气啊。”

陈景恪理所应当的道:“谁让他有这个能力呢,这叫能用就往死里用。”

朱标笑道:“好,你这句话我记住了,以后你莫要叫苦。”

陈景恪一张脸顿时就苦了下来,给自己挖坑啊。

接下来几天,朱标又对洛阳周边的情况做了调查。

京畿之地指的可不只是脚下这一块儿,而是一大片区域。

既然已经决定要迁都于此,就有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次陈景恪并没有跟着他外出,而是留在洛阳和白英一起,讨论修筑河道之事。

不得不说,白英确实是这方面的天才,很快就拿出了一套较为可行的方案。

“有了此法,我们就可以利用水流将小河道拓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一开始也没必要将河堤修筑的太高。”

“多余的人力抽调出来,将河堤修筑的更宽。”

“既可以降低改道的风险,又能为后续加高节省成本。”

陈景恪也很认同,说道:

“黄河淤积是需要时间的,改道完成之后再慢慢加高也可以。”

很快,白英又头疼的道:“可是冲刷出来的泥沙怎么办,总不能全堆积在下游吧?”

陈景恪笑道:“白兄糊涂了啊,每隔一段距离就修筑一道水闸,作为泄沙口。”

“将泄沙口放在低洼的地方,又能淤积出大片的良田。”

白英一拍大腿,道:“妙啊,此法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陈伴读不学治水实在太可惜了,否则必为一代治水大家。”

陈景恪含笑不语,自家知自家事,他这都是剽窃前人经验罢了。

但白英却以为他对治水不感兴趣,再想到他神医的身份,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心中则在此感叹,真是天才啊。

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高深的医术,只是略微了解,就在治水上提出了如此多开创性建议。

之后白英就开始完善新的改道之法。

陈景恪没有在再参与进来,也无力参与,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新都上。

不过他对于建筑设计也不懂,能想到的不多。

首先就是必须要将下水道系统,和排水系统搞好。

而且还必须要具有前瞻性,将道路弄的尽量宽一点。

除此之外就没有了。

新城设计成什么样子,功能区如何划分,这些都有专业人才去做,他插不上手。

至于不花一分钱建一座新都城,他更没有那个本事了。

别说是他,二十一世纪那么多大佬也没做到啊。

最典型的例子,当年的浦东,后来在首都旁边修建的新区。

那可都是国家实打实,投入真金白银修建的。

包括国外开发新区,也没见谁能不花钱就建起来的。

难道是所有大佬脑子集体短路了吗?

当然,不排除想到此法的人是绝世大才。

超过了二十一世纪所有大佬。

反正陈景恪是做不到的。

他最多就是在规划新城的时候,对部分功能做出建议。

说白了,他这个穿越者,目前除了医术具有实际动手能力。

别的方面,都还停留在耍嘴皮子阶段。

出个主意还行,真要去实操,会沦为笑柄的。

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有今日的地位。

靠的就是医术,前瞻性目光,以及超出时代数百年的积累。

所以他也坚守这条线,只出主意,只提供参考意见,别的一概不问。

就如这次迁都,他只给朱元璋等人分析都城的各要素,具体选哪座城池。

我也不知道,你们自己考虑。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了三月份,朱标终于完成了考察,准备启程返回应天。

陈景恪则有点舍不得,还是在外面自由自在的。

而且应天可是还有个大麻烦等着他呢。

不过这事儿决定权不在他,他也没有办法,只能跟着收拾行李。

就在出发前一天,一个消息传来,彻底解除了他的担忧。

李文忠病死了。

要不是不合适,陈景恪都想扬天大笑。

这是老天爷都在帮我啊。

但下一个消息,让他心中一凛。

朱元璋处死了所有为李文忠治病的医生,要不是马皇后求情,这些医生的家人也会被杀。

即便如此,也全部被流放。

这个消息让他沉默了许久。

朱标的表情就比较平淡了,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一天。

不过他还是加快了脚步,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应天。

李文忠是他表哥,又是曹国公,于情于理他这个太子都应该出面的。

经过几日赶路,船队顺利到达应天城外。

看着巍峨的城墙,陈景恪的心情舒缓了不少。

但他却不知道,有一桩不知是好还是坏的大事,正在等着他。

今天真的是难受,键盘坏了,买的新键盘还没有到。

码字的时候,一半时间都在和按键做斗争。

痛苦。

不过三十块钱的双飞燕键鼠套,为我工作了两年多,也辛苦它了。

是时候让它退休了。

(本章完)

第19章 当然听皇帝的第332章 因为我们是兄弟啊第17章 六部全军覆没第243章 吕宋112.第112章 方孝孺疯了?第36章 能不能换句话?161.第160章 皇权不下县?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第333章 没有龙傲天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第6章 锦衣卫带来的危险第241章 汉四郡169.第168章 毛骧:好像哪里不对210.第209章 阳谋第251章 新的课题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141.第140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104.第104章 大户就是养肥的猪208.第207章 禅让就是笑话第4章 力挽狂澜第1章 揭皇榜204.第203章 谋高丽第342章 无题第57章 实践141.第140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165.第164章 谁说儒生讨厌改革197.第196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217.第216章 生产力改变生活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184.第183章 兄弟齐心第287章 朱元璋的无力第251章 新的课题218.第217章 无题194.第193章 琉璃动人心第50章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第250章 南洋攻略第36章 能不能换句话?第295章 思想武装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第332章 因为我们是兄弟啊第294章 又一新课程第8章 御下201.第200章 税99.第99章 你们父子逗大家玩是吧第275章 百万常备军第12章 大幕开启138.说下加更的事情吧204.第203章 谋高丽189.第188章 老狐狸们的课153.第152章 你就这么想喊我姑父?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第315章 赶鸭子上架215.第214章 太孙出巡第325章 再造乾坤第59章 无意中改变历史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100.第100章 廷议第3章 夺嫡旋涡第300章 闪电战第311章 用工荒第7章 将计就计第85章 咱的乖孙怎么样101.第101章 我朱元璋岂能让百姓吃亏111.第111章 出关226.第225章 我不养闲人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征第249章 传说中的大人物第282章 来自学生的质疑162.第161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第257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116.第116章 老朱的文学天赋87.第87章 病之源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第41章 丞相彻底成为过去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开线了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第257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203.第202章 没那么简单(新年快乐!)157.第156章 蓝玉:请太孙示下173.第172章 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179.第178章 福报?剥削!第64章 朱雄英突袭方孝孺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121.第121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第309章 那啥无题第291章 这就是大明187.第186章 定黄第258章 得偿所愿136.第136章 扒皮王第339章 属于华夏的学问235.第234章 谁最会讲荤段子第275章 百万常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