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

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

“陈景恪。”

李善长缓缓将自己脑海里的人说了出来。

“他?”李祺连连摇头:

“怎么可能,他才多大,怎么能做出如此大手笔的布局。”

“就算他真有这种本领,又如何取信于陛下?”

李善长看了他一眼,说道:“如果你有他的能力,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取信于陛下了。”

“额……”李祺被噎的语塞,理是这么个理,可您老人家这么说也忒伤人了。

“不是……您真觉得是他啊?”

李善长也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点头道:

“太巧了,巧到我不得不信。”

李祺疑惑的道:“什么巧?”

李善长说道:“他出现的时机太巧,你想想,陛下是从何时开始布局的。”

他自问自答道:“一切都开始于陈景恪出现后不久……”

“先是组建内阁,然后重启科举……”

“以前我以为这一切都很正常,陛下废除丞相之后,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四辅官制度和内阁制也有相像之处,是陛下自己想到的也正常。”

“可现在想想,太不正常了。”

李祺追问道:“哪里不正常?我为何看不出来?”

李善长回道:“那是你不了解陛下,他若有了什么想法,会先施行然后在施行过程中一步步调整。”

“就以四辅官为例,刚刚设立时就是个空架子,很多规矩都是施行过程中慢慢修改而成。”

“可是内阁不一样,它一出现各项制度就非常完善。”

“从建立到现在,只进行过微调,基本规则依然是最初的那些。”

“说明这项制度是经过无数次推演的,这完全不是陛下的风格。”

李祺想想,确实如此。

倒不是说朱元璋做事冲动,不顾后果什么的。

而是一项新制度,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需要在实施的时候进行调整。

内阁的基本框架,竟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确实有点诡异了。

李善长又说道:“再说科举,陛下确有重启科举之意,此事我也早已知晓。”

“所以之前从未考虑过有何异常,现在回想,也有异常之处。”

李祺想了想,道:“名额分配和刀笔吏磨炼?”

朱元璋的对科举的改动也就这两点,异常之处也只可能在这两个地方。

李善长摇摇头道:“是名额分配。”

“陛下之前废除科举,就是觉得科举进士能力不足,不堪大用。”

“经过十余年思考,能想到用这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并不奇怪。”

“但名额分配制度不一样……”

“各地贫富不同,读书人的水平有差距……”

“从而导致有些地方取中的进士过多,有些地方可能几十年都出不了一个……”

“这种事情,在没有发生之前,很少有人能想到。”

“伱仔细想想,包括糊名制、誊抄阅卷,全都是在出现纰漏之后,才做出的改进。”

“而这一次,还没出问题,陛下就先将漏洞堵住了。”

李祺嘴巴张了张,他本想说,或许是之前的朝代出过这个问题。

但唐朝时中原才是核心,南方还是流放罪犯的地方。

北宋也差不多,虽然没了燕云十六州,但北方依然富庶。

南宋直接偏安一隅,也就无所谓南北之分了。

说起来,还真没有可借鉴的先例。

最终他只能说道:“这不正说明陛下高瞻远瞩吗?”

李善长摇摇头道:“我了解陛下,他若是有这样的眼光,当年就不会废除科举了。”

这话着实有点不客气,但李善长说出来,却很有信服力。

李祺依然不相信这是陈景恪的主意:

“就算是有人为陛下出谋划策,也不一定就是他啊,或许有别人呢?”

李善长反问道:“除了他还能是谁?”

“皇宫看似密不透风,实则一举一动都在世人的关注之下。”

“如此大才,进入皇宫就犹如锥入囊中,根本就无法隐藏。”

“你可曾听说,宫里出现什么神秘人了?”

李祺摇摇头,确实没有。

可他依然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陈景恪布的局。

他入宫的时候才十三,今年也不过才十五岁,得多妖孽才能做出这样的布局。

李善长也知道,仅凭这些确实不足以让人相信,不过他有更多的整局。

“那群算学人搞出来的事情,你也知道吧?”

шшш. ttκan. ℃ O

“新算学就是出自陈景恪之手,这已经得到了证实。”

李祺点头道:“新算学确实不凡,但这也只能说明他算学较为高深吧?”

李善长说道:“如果只是新算学确实算不了什么,可你想想新钞上的新数字。”

“新钞出现的时候,新数字才出现不久,还未真正传开。”

“陛下又怎么会将一种刚出现的数字,印在宝钞上?”

“而且还出现在好几处显眼的地方。”

шωш .TTκan .c o

“只有一种可能,新数字和新钞,是同一个人做出来的。”

李祺哑口无言,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

李善长年龄大了,一口气说这么多话,有些气短。

停了一会儿,等气匀了才继续说道:

“太子组建金钞局,提前半年就开始研究宝钞,研究经济之道……”

“他们手里还有一本书,上面记录的全是此道知识。”

“此书是从何处而来?”

“之前我还在疑惑,现在想来定是出自陈景恪之手。”

李祺忍不住问道:“您怎么断定是他所写?”

李善长说道:“因为之前他经常为这些人讲课……”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在传授这些人算学知识。”

“现在想来,传的根本就是经济之道。”

李祺质疑道:“金钞局那么多人,若他传的是经济之道,怎么可能一点风声都不泄露。”

李善长说道:“他只需要教少数最有天赋的人,然后这些人再去教其他人,秘密自然就能守住。”

“而且就算有风声传出,你会信吗?”

李祺下意识的摇头,现在他都不敢相信,更别提外面传的了。

李善长说道:“军户制,当初多少人劝说陛下都没用。”

“可是现在,陛下却不声不响的想要变革。”

“只可能是有人说服了他,并且给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你且拭目以待,用不了多久,陛下就会有后续措施跟进。”

李祺依然不愿意相信。

倒不是他不相信有天才,可天才也要有个度啊。

能做出这种布局,已经不是用天才二字能形容的了。

李善长自然能看出他的想法,叹了口气道:

“其实我也不愿意相信,这样大的手笔,竟出自一个少年之手。”

“不过现在还有一个办法,能够验证我的猜测是否为真。”

李祺连忙问道:“什么办法?”

李善长说道:“以我对陛下的了解,如此天才他一定会想办法,彻底将双方锁定在一起。”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联姻……”

“陈景恪才十五岁,家中三代单传,联姻对他的作用更大。”

“如果我的猜测为真,或许用不了多久,他就要成为驸马了。”

“陛下的女儿里,与他年龄相仿的就是福清公主。”

“所以……你就等着吧,很快就会有消息传出了。” 李祺也不禁点头,这确实可以作为依据。

虽然大明不是很重视驸马的出身,只在乎人品和才能。

陈景恪这两方面倒是都没问题,但他太孙伴读的身份,反而让他不太可能成为驸马。

能让朱元璋无视这一切,将公主嫁给他。

陈景恪就算不是布局之人,也定然与此人有极深的牵连。

李善长忽然感慨的道:“是我小瞧了他啊。”

“之前以为他不与读书人为伍,反而和那群学算学的搅浑在一起,难有大作为。”

“现在才知道,他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做。”

“或者说,他不能这么做。”

如此有才,还和读书人叫混在一起,皇帝不忌惮才怪。

王莽可就是读书人共同推举出来的。

李祺点点头,忽然想起一事,说道:

“爹,您能想到这些,会不会有别人也能想到?”

李善长自信的道:“不会,只有对陛下有着极深了解的人,才能发现其中的异常。”

李祺一想也是,方才他不就认为,陛下高瞻远瞩吗。

估计大多数人也都和他一样的想法。

只有对陛下了解极深的人,才能察觉到事情不对。

说到这里,李善长忽然顿了一下,道:

“有一个人或许也知道……不,他一定知道。”

李祺好奇的问道:“谁?竟然比爹还了解陛下?”

李善长深吸口气:“徐天德。”

要说了解陛下,徐达肯定不比自己差。

得到提醒,李祺才猛然想起,陈景恪和魏国公府走的最近。

其母冯氏和徐达的妾室孙氏关系莫逆,他本人和徐允恭更是至交好友。

在这种情况下,徐达不可能猜不到背后的真相。

李善长赞叹道:“难怪,难怪魏国公府和陈家的关系这般好。”

“之前我只以为,是因为陈景恪治好了徐天德的背疽。”

“现在看来,根本就是早已经发现了陈景恪不凡,想要提前下注。”

“好一个奸猾的徐天德,不声不吭又抢了个先。”

李祺也终于有些相信父亲的判断了,说道:

“我们要不要也与他结个善缘?”

李善长点点头,又摇头道:“是应该结个善缘,但不能你我去做。”

“让公主出面,与福清公主交好。”

姐妹之间交好,本就是正常的。

而且这种搞好关系的成本也非常低。

如果李善长的猜测是错的,那也无所谓,就当是增进姐妹感情了。

如果猜测是对的,那收获就大了。

总之就是,稳妥。

这时,李善长才对儿子说道:

“对了,陛下让你负责黄河改道之事。”

“你尽快和白英见上一面,问清楚该如何着手。”

“记住,改道之事以他为主,你是去辅佐他管理好人员和物资的。”

“啊?”李祺被这个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整个人都呆住了。

——

随着小会议的结束,迁都和黄河改道两件大事,快速传播开来。

整个应天沸腾了。

不是因为黄河改道,对应天百姓来说,黄河改不改道和他们没啥关系。

他们关心的是迁都。

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要迁都?

如果真的迁走了,那我们岂不是没办法当京畿之民了吗?

天要塌了啊。

可不能迁啊。

然而他们说了根本不算,只能自己私下抱怨。

读书人群体的反应就比较两极化了。

要么特别支持迁都,应天的地势确实有点问题。

中原是华夏龙脉所在,理应将都城放在那里。

更何况还有别的好处。

剩下的都是非常反对迁都的,劳民伤财,太折腾了。

然而他们说的依然不算。

真正能影响到此事的是百官。

但对迁都这个事儿,百官的反应比较平淡。

皇帝一直想迁都,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凤阳都城可是建了足足六年,足见皇帝迁都的决心有多大。

这次宣布的虽然有点突然,但还在意料范围内。

而且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也确实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地点。

他们比较关注的是黄河改道。

黄河改道牵扯太大了,河南山东以及整个淮水流域……涉及的区域太广了。

但凡还有点责任心的,都很难不关注这件事情。

虽然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改道好,可真正实施了,要说心里不忐忑那是骗人的。

都怕万一啊。

对于凭空冒出来的白英,有人嘲笑他不知死活,但了解他的人,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毕竟,这是一个为了家乡甘愿赴死之人。

当然了,要说百官最关注的,还是军户改革。

还是那句话,大家都不傻。

朱元璋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怎么可能还猜不到真正用意。

就是要搞军事改革。

这可不是个小事儿。

军队要是闹出乱子,那问题可是比黄河改道失败还要严重。

所以皇帝到底要如何改革军制,这是眼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不只是文官关心,武将更关心。

五军都督府第一时间就走门路,去打听消息。

自然是什么消息都没打听到。

皇帝只是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们尽快将二十万军户抽调出来。

同时下令户部,在洛阳各县为这些军户划分土地。

而且不能让他们住一块,要打散安插在各村落之间。

并准备农具、种子等物品。

务必要用最快的速度,将这些军户安置妥当。

虽然五军都督府很是不情愿,但也不敢违背皇帝的命令。

只能在不影响边防的情况下,从各地抽调了二十万军户移交给户部。

而户部更不敢怠慢,户部左侍郎邱广安亲自坐镇洛阳,安置这些军户。

就在这纷纷扰扰中,远征云南的大军凯旋归来,不日即将抵达应天。

三百月票的加更奉上。

顺便求个票。

大家有多余用不到的票,请尽情像我砸来。

我不嫌多的。

感谢。

(本章完)

135.第135章 太孙天命在身第238章 没有枪头一样能杀人第331章 陛下,时代变了第277章 内阁的核心问题第264章 动起来的大名136.第136章 扒皮王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182.第181章 把裤子脱了再说话第285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第300章 闪电战第260章 无题第306章 师徒谈心第77章 成为时代的探索者第23章 再出手215.第214章 太孙出巡218.第217章 无题第289章 政变183.第182章 秃驴,竟敢勾引公主。218.第217章 无题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103.第103章 我搞定无酸纸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289章 政变第81章 老朱觉得自己又行了第344章 血染淡马锡(上)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229.第228章 万物之理第295章 思想武装第298章 无题第23章 再出手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第334章 我们已经被渗透了第259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第289章 政变127.第127章 如果万一呢。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108.第108章 自己人好办事181.第180章 培养圣人?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第290章 布局和收获第42章 惬意的朱标196.第195章 徐家要出皇后啊209.第208章 无题100.第100章 廷议第56章 别拍咱的马屁第12章 大幕开启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90.第90章 做人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198.第197章 儒家不可废219.第218章 改土归流163.第162章 抠抠搜搜的像什么样子232.第231章 扣你一个月俸禄第330章 什么帝国主义行径啊157.第156章 蓝玉:请太孙示下第338章 设立新衙门209.第208章 无题113.第113章 这些可都是棋子第295章 思想武装第43章 暴毙第20章 听你爹我的第84章 徐达还朝第248章 什么吕宋,叫楚国224.第223章 太孙长大了223.第222章 心怀鬼胎176.第175章 黄河决堤第261章 乱认祖宗第37章 需要拉拢的人才第45章 葬礼?秀场!第57章 实践106.第106章 再搞定变色油墨第291章 这就是大明第289章 政变第32章 马皇后一刻三惊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93.第93章 妖僧姚广孝第268章 无题187.第186章 定黄第260章 无题第42章 惬意的朱标193.第192章 化学源于爱情?163.第162章 抠抠搜搜的像什么样子116.第116章 老朱的文学天赋第75章 竹书纪年第349章 政治是妥协的产物第35章 大本堂开课178.第177章 独眼石人第83章 让他当驸马?第298章 无题224.第223章 太孙长大了165.第164章 谁说儒生讨厌改革第294章 又一新课程第81章 老朱觉得自己又行了第10章 险恶的政治斗争第44章 这孩子,能处159.第158章 蓝玉:谁敢居功自傲我杀谁150.第149章 太孙好像有点不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