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第185章 军队自有军队的规矩

第185章 军队自有军队的规矩

陈景恪的法子很简单,宣传,引导:

“……普通百姓即便想剃发,碍于宗族势力也不敢轻易尝试,军户就没有这种顾虑了。”

宗族,是以血缘聚集在一起生活,形成的群体。

而军户是以家庭为单位,随机分配在一起,管理他们的是朝廷任命的军官。

所以军户没有宗族关系约束,他们唯一要在意的,就是军官们的意见。

而明朝初期的军官,尤其是基层军官,基本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

对什么长发短发就更不甚在意了。

况且,陈景恪可是得到了徐达和蓝玉的支持。

徐允恭往那一站,大多数军官都会主动配合他们的工作。

“所以,我们要让展开宣传,让修筑新都的二十万军户,明白长发的缺点,知道短发的好处。”

“然后,再由我们这些剃了短发的人,亲自去做引导。”

“我相信,他们会做出对他们最有利的选择的。”

朱标眉头微皱,他觉得这么做就是多此一举,军官下令谁敢不剃发?

脸上刺字都没人敢说话,更何况只是剃发。

但他也明白陈景恪的意思,让将士们理解这么做的原因。

否则等新都修好回到家,他们又会将头发蓄起来,到时候一切都是无用功。

“这二十万将士,就是最好的宣传员……”

“他们的家人,已经被打散安置在河南各地。”

“将他们分成十组进行轮休,每个组休息一个月,让他们回家去看看……”

“如此,也可以让他们每年,都能和家里人团聚一些时日。”

“等他们回到家,就会向家里人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影响到更多人剃短发……”

“所有迁徙来的军户都剃了短发,就能影响到更多的普通百姓。”

“再加上周王府的配合,不出两年就能完成改风易俗工作。”

朱标点点头说道:“虽然你的办法有些麻烦,但胜在稳妥,我同意了。”

陈景恪欣喜的道:“谢殿下。”

朱标又问道:“不需要我下令,让河南各地方衙门配合你吗?”

陈景恪说道:“暂时不用,等这二十万军士剃了发开始轮休,殿下再下旨效果会更好。”

朱标不再说什么,写了一道手谕:

“好,就按照你说的办吧。有这道手谕,伱可以随意调动这里的人和物。”

陈景恪接过手谕,说道:“谢殿下,臣告退。”

从朱标这里出来,徐允恭问道:“现在怎么做,召集将士们?”

陈景恪摇摇头,拿出自己编写的新版《防疫手册》,说道:

“宣传需要教材,先找工匠将这份手册印刷出来,然后再进行下一步。”

这份手册主体内容和之前的没区别,只是更加的详细,更加的贴近于生活。

重点讲了长发的不便和危害,提倡剃短发。

为了吸引更多人主动阅读,甚至还写了鸡舍、猪圈、羊圈要怎么垒,怎么搞卫生。

还有一些简单的技术,比如榨油。

现代知识普及,大家都知道榨油就是蒸熟、磨碎、挤压。

剩下的就是工艺和出油率高低的问题。

这玩意儿就是常识啊,有什么可普及的。

然而在古代,这技术也同样是保密的,不是专业榨油的,很少有人知道原理。

可以说,写这本书陈景恪是煞费苦心。

修建新都,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工匠,搞印刷的自然也有。

陈景恪拿着朱标的手谕过去,没人敢不听。

没几天,带着松墨香的新版《防疫手册》就出炉了。

陈景恪一口气让印刷了两万册。

在这个过程中,周王朱橚也赶来洛阳会合。

他变得愈发成熟稳重,只是那一双眼睛有点渗人。

看人的时候,总感觉是在研究,哪里比较好切一般。

一见面,朱橚就说道:“老师,这次你可是让我大吃一惊啊。”

陈景恪笑道:“怎么了?”

朱橚说道:“推行剃发,不符合你一贯低调的性格啊。”

陈景恪开玩笑的道:“总要有人去做的,本来以为你这个徒弟会站出来,可等了这么久也没见你有什么动静。”

“没办法,为师只能亲自出手了。”

朱橚故作委屈的道:“我倒是想出手来着,只是没有你这么聪明,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这不是一听到你的召唤,就赶紧过来了吗。”

陈景恪笑道:“还算你知道尊师重教……”

师徒俩寒暄了几句,就聊起了医术方面的事情。

朱橚确实有天赋,进步很明显。

就外科实操方面,已经远远将陈景恪甩在了身后。

陈景恪唯一比他强的,也就内科和现代医学理论方面了。

不过他也只是对人体方面,有了一定了解。

想真正成为合格的外科医生,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

讨论过医术,两人才开始聊这次的剃发计划。

陈景恪将自己的计划详细讲了一遍,然后说道:

“你先去和方孝孺碰面,安抚那些已经剃发的役夫。”

“同时以周王的身份为剃发站台,防止河南的官吏、士绅宗族,迫害剃发的百姓。”

“这是我新编写的《防疫手册》,你在全河南地界推广此书。”

朱橚将书接过来,说道:“好,师父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

之后他就启程前往黄河工地,在出发前也将自己的头发剃成了短发。

以此作为对自己老师的支持,也是对医学的支持。

这几天徐允恭也没闲着,私下拜访了徐达和蓝玉的老部下,表明了来意。

这些人早就接到过书信,自然是非常配合。

对于剃发,大家都觉得无所谓。

既然两位大佬吩咐这么做,那咱们就剃了。

更何况徐允恭都剃了,他们就更没有心理障碍了。

他们还觉得陈景恪的办法,将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

完全可以直接下令,让下面的人将头剃了,省时省力。

徐允恭好说歹说才将众人给劝住。

然后如此这般安排了一番,总算是将事情给敲定。

直到这时,陈景恪才召集了一众中高级将领。

将书籍分发下去,确保每个小旗(十人)都有一本。

并要求所有人都熟知其中的内容。

然后愿意剃的就剃,不愿意剃的也不要强迫。

诸将自然满口答应。

但事实是,他们也只是嘴上说不强迫。

回去之后就下令,部下所有人都要学习防疫手册内容。

然后所有人都要将头给剃了。

如果谁的兵没剃头,那就别干了。

不过这些将领们也不是一味地强迫,而是亲自带头做表率。

也不知道是哪个大聪明想到的主意,几十位高级将领大庭广众之下集体剃头。

然后就是数百位中级军官,也集体剃头。

他们这些军官都带了头,下面的士兵总不能还有怨言了吧?

对陈景恪和徐允恭也有了交代。

这个消息一传出,立即就成了洛阳的大新闻,不知道多少人跑来围观。

陈景恪得知此事,别提多无语了。 他也终于知道了,军方的办事风格。

突出一个直来直去,别搞那么多弯弯绕绕。

不适合。

同时还明白了,为什么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自己就在他们身边呢,都能给整这么一出。

要是不在身边,还不知道给整成什么样子呢。

以后可不能那么天真的以为,上面下达什么样的命令,他们就会去执行。

或者说,自己以后和军方的人打交道,最好先考虑他们的行事风格。

不要想当然的制定政策,下达命令。

事已至此,再说别的也晚了,将错就错吧。

他就派人到围观的人群里,到处宣扬防疫知识,重点是剃头。

不管大家信不信,总之病气论和剃头防疫,都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要知道,这里可是新都修建工地。

汇聚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商人,这些人离开后,也将这件事情传播了出去。

就连新版的防疫手册,也借着他们的手流传出去。

无形中,为后续短发的推广,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吧。

总之,剃发的事情,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直接完成了。

不过推广剃发的事情并没有结束,陈景恪的目的不是让这些士兵剃发,而是让他们明白为何剃发。

然后去当宣传员。

虽然将官们用自己方法,一步到位完成了剃发工作。

可宣传还是要一点一点进行的。

所幸,大明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在军中推广防疫手册。

将士们虽然了解的不甚清楚,却也是知道一些的。

现在学习起来接受的更快。

再加上有军官们督促着,大家学的很快。

学过之后,也明白了为何突然要剃短发。

从原本的无所谓,慢慢的开始变的支持起来。

尤其是当军官们通知,等大家都学成之后,会将所有人分成十组,每组轮流休假一个月。

让他们回家,去给家人宣传防疫手册。

本来说好的,修好新都后,允许大家退役回家过普通人的日子。

现在突然多出一个月的假期,大家自然非常兴奋。

谁不想回家见见家人,抱着婆娘滚床单啊。

更何况朝廷说给每一家都分配了土地,到底怎么样他们还没见过呢。

也想回去看一看自家的耕地是什么样子的。

于是大家学习的动力就更足了。

为了早点回家,甚至主动监督周围的同袍。

从被动变成主动,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没多久,大部分人都熟练的掌握了防疫手册的内容。

很多人已经可以用手册上的知识,来反驳那些反对剃发的人了。

而方孝孺和朱橚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

一是黄河河堤顺利修好,已经开始放水。

白英正用逐渐增加水量的方法,来检验河堤的质量。

同时也在用束水攻沙之法,进一步冲刷新河道。

二是剃发的役夫也已经安抚好了,而且更多的人加入了剃发行列。

原因很简单,周王朱橚顶着一头短发出现,就是最好的表率。

连皇帝的亲儿子都剃发了,而且还是封地在开封的周王,大家顿时就没了后顾之忧。

三是按照计划,方孝孺每隔几天就写一篇文章,有时候是攻击礼法的,有时候是学术变迁史。

有时候是一片讽刺性文章,比如《蚊对》。

借物喻人,讽刺了某些人高高在上,剥削百姓。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某些人很自觉的对号入座,气的原地升天。

现在那群儒生,已经顾不上什么短发不短发了,正全力围剿方孝孺。

从他的作品到人品,进行了全方位否定。

一时间方孝孺可谓是臭名远扬。

但他根本就不在乎,随便骂,我要是生气算你们赢。

之前他准备效仿第欧根尼,走自己的路,随便别人怎么说去吧。

但现在他发现,还是骂人涨‘粉’快啊。

已经有不少人写信,和他探讨学术。

很多人虽然不敢明言,却已经透露出对他文章的认同。

而且他还骂出经验来了。

不能单纯的骂,要夹杂一些正儿八经的学问和观点。

也不能骂的太直白,大家都是体面人。

和泼妇骂街一样,总归是不美的。

他发现借物喻人、指桑骂槐的招术特别好使,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后面又写出了《鼻对》、《鼠说》等讽刺文章。

还借着这个机会,将唯物观和唯心观的概念给讲了出去。

这两个概念一出,让他彻底成为了某些人口中的叛徒。

就连许多原本作壁上观的大儒,都忍不住下场进行讨论。

有认为荒谬的,也有认为这种方法颇有可取之处。

就在这种争议和讨论中,方孝孺的学问为越来越多人熟知。

认可他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在学术圈拥有了一席之地。

朱橚那边的工作,就没那么顺利了。

毕竟只是一个藩王,还不是塞王这种实权藩王,朱橚的话语权并不是特别强。

河南的官吏确实不敢招惹他,但阳奉阴违还是能做到的。

你想推广防疫手册,我们不阻拦。

但想让我们帮忙推广,门都没有。

面对这种局面,朱橚还真有些没办法。

陈景恪就写信告诉他,不要着急,只要能护住剃发的百姓就足够了。

至于推广短发的事情,主要还是看洛阳的二十万军卒。

——

二十万短发男在工地干活,带给人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在这里工作的文官,彻底沉默了,在没有一个人敢公开反对剃发的。

很多工匠也心动了,想着是不是也剃掉?

不过他们也只敢想一想。

这些工匠都是匠籍,在这个时代约等于奴隶。

上面的官吏不发话,谁要是敢将头发剃了,后果会很严重。

要说模仿最快的,还是商人。

他们肯定不会给自己剃短发,但会要求自己的奴仆伙计剃发。

理由都是现成的,防疫健康卫生。

很快就进入到了十二月,天气越来越寒冷,晚上外面的温度已经到了零下。

新都建设的进度,也被迫放慢。

就在这时,朱标突然下达了一条命令:

“留下一支人看守新都,其余人全部放假,上元节过后重新开工。”

(本章完)

192.第191章 不结婚就想生孩子?第81章 老朱觉得自己又行了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87.第87章 病之源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109.第109章 他是最高明的棋手第33章 学问哪来的?100.第100章 廷议第261章 乱认祖宗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这种病146.第145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抢女婿183.第182章 秃驴,竟敢勾引公主。198.第197章 儒家不可废第297章 建文?嘉文?第343章 火烧锦衣卫衙门第32章 马皇后一刻三惊第305章 阶梯性收税第347章 明朝的苏武第24章 奇药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第60章 老狐狸第12章 大幕开启201.第200章 税第292章 河西战略第336章 人才掠夺计划150.第149章 太孙好像有点不正经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235.第234章 谁最会讲荤段子225.第224章 此生仅有的机会208.第207章 禅让就是笑话第294章 又一新课程第243章 吕宋235.第234章 谁最会讲荤段子136.第136章 扒皮王第306章 师徒谈心第284章 给朱标上课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151.第150章 内部提纯135.第135章 太孙天命在身90.第90章 做人第81章 老朱觉得自己又行了第267章 合格的宰相第323章 安置成年亲王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145.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第315章 赶鸭子上架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126.第126章 温寒变第7章 将计就计第236章 我去第311章 用工荒第77章 成为时代的探索者172.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164.第163章 功勋九转第329章 提防瓦剌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第287章 朱元璋的无力204.第203章 谋高丽第9章 脑回路不正常的陈远第344章 血染淡马锡(上)第15章 太孙伴读第334章 我们已经被渗透了第82章 心眼真多啊第286章 意外之喜第8章 御下121.第121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131.第131章 犹豫啥,联姻啊。第15章 太孙伴读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第257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第351章 无题第2章 大明嫡长孙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202.第201章 摊丁入亩184.第183章 兄弟齐心第241章 汉四郡148.第147章 军功爵制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第246章 是的,我们灭了一个国家137.第137章 朱标酿成的恶果(求月票)第283章 留声机134.第134章 天命加身第326章 有钱任性142.第141章 被吓出病的李文忠第12章 大幕开启205.第204章 某高丽(完)第291章 这就是大明第276章 朱标要强化内阁第67章 温馨的一家四口204.第203章 谋高丽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第264章 动起来的大名第242章 新罗婢219.第218章 改土归流131.第131章 犹豫啥,联姻啊。182.第181章 把裤子脱了再说话107.第10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