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第184章 什么重要?

第184章 什么重要?

路上,陈景恪将蓝玉的佩刀给了徐允恭,这把刀在他手里,比在自己手里更有作用。

此时他代表的是魏国公和永昌侯二人。

徐允恭自然明白他的意思,毫不犹豫的就接了过来。

看着他把刀挂在自己腰上,陈景恪笑了,笑的很大声。

他接过的是一把刀,也是和永昌侯府结盟信号。

意味着魏国公府和永昌侯府,会在很多事情上保持一致。

考虑到蓝玉太子党的身份,也意味着徐达在向太子靠拢。

以前徐达谁都不支持,包括朱标。

他是标准的皇党,只支持朱元璋。

朱元璋让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让效忠谁,他就效忠谁。

不论那个人是朱标,还是别的什么人。

但在朱元璋没有开口之前,他效忠的只有朱元璋一个人。

徐允恭虽然没有办法全权代表徐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的态度。

他是认可朱标这个太子的。

虽然有没有徐达的支持,朱标的地位都稳如泰山。

但多了军方第一人的认可,会让他行事更加方便。

作为太孙伴读,陈景恪自然很乐于见到这一幕。

更何况,徐允恭还是他好兄弟,更是双喜临门。

站在甲板上,看着越来越小的应天城,徐允恭忽然开口道:

“我知道你一向很大胆,但听说你要剃发的时候,还是感到很震惊。”

陈景恪笑道:“是不是觉得头发很重要?”

徐允恭收回目光,说道:“头发被儒家赋予了多少意义,我不说你也知道,难道还不重要吗?”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有些时候很重要,但也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

“最开始我也以为,发型很重要。”

“不但儒生反对剃发,就连百姓也会反对。”

“直到我想起了一些事情,才醒悟过来。”

“很多东西都是我们以为它很重要,实际上也不过如此。”

徐允恭好奇的道:“哦,伱想到了什么?”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你说短发和脸上刺字,天下人更在乎哪个?”

徐允恭毫不犹豫的说道:“肯定更在乎刺字,剃发几个月就长出来了,刺字那是一辈子都洗不掉的屈辱。”

陈景恪脸上浮出一抹笑意:“那你可知为何会有‘贼配军’这个称呼?”

徐允恭回道:“唐末朱温怕自己的手下的军卒逃跑,就强令在所有将士脸上刺字……”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露出恍然大悟之色。

陈景恪看着滔滔江水,开口把他没说的话接了下去:

“其他军阀也纷纷效仿朱温,给手下的将士们脸上刺字。”

“按照道理来说,如此奇耻大辱,将士们应该群情激愤。”

“将朱温和效仿他的人乱刀砍死,维护自己的尊严才对。”

“可事实上是,这件事情就这样顺利的推行了下去。”

“没有人站出来反抗,至少没有任何反抗的记载。”

“等宋朝建立,也并未将这羞辱人的法令改掉,继续在人脸上刺字。”

“所以,宋朝的军人脸上都是刺了字的。”

“自古以来,只有罪犯,还是那种罪行非常严重的罪犯,脸上才会刺字。”

“再加上宋朝重文轻武,军人地位低下,于是就有了贼配军这样的蔑称。”

“可是面对这种赤裸裸的羞辱,也同样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抗。”

徐允恭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

如果不知道那段屈辱史,有人告诉他,给所有军人脸上都刺字。

他肯定会认为那个人疯了。

你这样羞辱军人,大家肯定站起来造反啊。

然而事实是,没有。

从唐末朱温开始,一直到宋朝灭亡。

三百多年间,从未有军人因为反对脸上刺字造反。

这个对军人极致羞辱的法令,还是被元朝废除的。

所以,短发长发真的很重要吗?

恐怕只是大家以为的很重要。

陈景恪又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以为姓氏重要吗?”

徐允恭想回答很重要,但嘴巴刚张开又合上了。

重要吗?

改姓这种事情,在普通人中间经常发生。

主人要求奴仆跟自己姓。

很多奴仆为了讨好主人,也主动改姓。

大户人家的家生子是哪来的?

都是父祖辈改姓,然后世世代代为奴,才成为家生子。

权贵豪强、读书人就很重视姓氏吗?

历史上姓氏更换最频繁的,恰恰是高门大户。

有的是避祸,有的是跟随的君主赐姓,有的是在某地定居而改姓。

理由有很多,但最终的结果都是改姓了。

姓氏,按照礼法来说,应该用生命去捍卫的东西。

可事实上,只是一个筹码足够,就可以随意更换的东西。

陈景恪笑道:“所以,你懂了吧。”

“很多东西,其实并不重要。”

“是我们把它想象的很重要。”

“尤其是和利益、生命比起来,更是无足轻重。”

“头发很重要吗?”

“和生命健康比起来,又有几个人会在乎?”

“以前没人剃发,只是没人告诉他们,长发的危害。”

“现在,就由我们来告诉他们这一切。”

“他们自然会做出,对他们最有利的选择。”

徐允恭重重点头,说道:“我明白了,你果然从不打无准备的仗。”

“看似冲动,实则将一切都考虑进去了。”

陈景恪摇摇头,叹道:“其实这件事情,我也有失算的地方。”

他就将鼓动役夫剃发,却没有想好后续保护措施的事情,说了一遍。

“应该先宣传剃发的好处,然后再找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率先剃发,从而带动百姓剃发。”

自上而下的改良叫变法,自下而上的改良叫革命,而革命就意味着流血牺牲。

“还好,方孝孺帮兜了底,否则恐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徐允恭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波折,心中不禁为他感到庆幸,对方孝孺也多了几分好感。

“你吃亏在太年轻,没有经验。”

“经历过此事,以后你做事就会更加周全。”

陈景恪点点头,如果经历过这件事情,还没有任何成长。

那他也不用想别的了,一辈子躲在幕后当个幕僚吧。

不过宣扬剃发,确实不是冲动为之,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前世大家总是情不自禁的陷入误区。

以为古人更重视礼法,不像现代人礼乐崩坏。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古人比我们更加务实。

至于原因,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

吃饱穿暖,才能去追求礼节,才会去在乎荣辱。

古代人饭都吃不饱,拿什么来重视礼节和荣辱?

还有一点,受教育开化之后,才能更清楚的明白很多道理。

就古代那种识字率,很多事情不提也罢。

尊古崇古思想,不只是古代人有。

现代人有时候也会下意识的,将古代想的很美好。

至于头发,在古代的地位确实被提的有点高。

根子还在《孝敬》上,一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就奠定了它的地位。

曹操割发代首,巩固了这个地位。

但将头发提高到民族特性高度,还是要等到明末清初。

满清强迫汉人剃头,以此作为征服奴役汉人的象征。

大批的汉人,也将发型视为捍卫汉人尊严,反抗满清的象征。

从此时起,头发才被赋予了更高的含义。

之后满清朝廷继续维护他们的辫子,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个概念。

等到清朝末年,革命先辈将辫子视为落后、奴役、压迫的象征。

以割辫来表达自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决心。

辫子又进一步被赋予了更高的含义。

但此时还是明初,头发只与传统、孝道有关,还没有被赋予那么多意义。

孝道这一点,已经被陈景恪给攻破了。

因为古人也是理发剃须的,再扯孝道就是打自己的脸。

至于传统……王朝中后期这俩字确实能压死人。

但现在是开国之初,是传统最不重要的时候。

大一统王朝开国之初,往往是新传统形成的时期。

打着传统的幌子,对陈景恪来说根本就没用。

或者说,传统这俩字,对朱元璋没有任何约束力。

他更在乎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只要不威胁皇权,又利国利民,他肯定会支持的。

儒生的反对?

胡惟庸案杀了几万人,赵瑁案又杀了几万。

有勋贵,有官僚,有读书人,有大地主……就是没有几个普通人。

这么多权贵官僚被杀,大明国祚照样稳如泰山。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某些事情很重要,只是我们将其想的太重要了。

实际上,它并没有那么重要。

这个道理,是陈景恪在推广剃发的过程中,想明白的。

也是他同意方孝孺的计划,抢在迁都前,全力在河南推广短发的原因。

接下来的几天,他表现的很平静,没有一点焦虑的样子。

每天在船头看看风景,和徐允恭探讨一下兵法,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而他的这种表现,在徐允恭看来,就是临大事而处惊不变,这是能成大事的性格。

心中对他更加的佩服。

回来是逆流而上,所以多走了两天才到达开封。

陈景恪没有下船,只是让人给方孝孺送了一封信。

告诉他一切顺利,按照计划行事。

而后继续前行,去往洛阳。

到达郑州地界的时候,能感觉到河面上往来的船只增多。

运载的基本都是各种物料。

不出意外,应该是送往洛阳的。

越是靠近洛阳,船只就越多。

等到达孟津,河面上排满了大小船只。

作为新都,自然不能随便什么船都能进,需要接受检查才行。

这道关卡就被放在了孟津。

这里是伊洛河和黄河的交界处,只需修建一道水闸,就能控制船只通行。

而且还不影响黄河自身的航运,可以说非常方便。

陈景恪乘坐的是官船,自然不用和商船一起排队。

找到负责水面秩序的官吏,亮明身份之后,直接就通过了闸口。

之后一路来到洛阳,见到了一片规模庞大的工地。

新都到了。

看着这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工地,陈景恪心中非常的激动。

亲眼见证一座新城的修筑,且还亲自参与的选址和设计,这种成就感实在难以为外人道也。

也因此,他对这座洛阳城,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徐允恭也同样非常的兴奋,说道:

“我之前去过凤阳皇城,那里的规模远不如洛阳城啊。”

陈景恪笑道:“凤阳皇城是按照三十万人的规模修建的,而且还未建成就停工了。”

“洛阳城可是按照百万人规模修建的,两者自然没有办法做比较。”

徐允恭赞叹道:“我之前只听说,新都是按照百万人规模修建的。”

“只是没想到,竟然如此宏伟。”

“虽然才只起了一圈墙基,我已经看到修成后的样子了。”

陈景恪说道:“修成后比你想象的还要宏伟无数倍。”

两人发表了一会儿感慨,就启程去拜见朱标。

在官吏的引领下,很快就见到了朱标本人。

他的皮肤比以前黑了许多,但身体壮硕了许多,目光炯炯有神。

显然在这里他过的很不错。

想想也是,修宫殿哪需要他这个太子亲自负责。

只需要抓个总,具体工作自有别的官吏负责。

而且躲在这里,也等于是躲开了朝堂纷扰。

每天少了勾心斗角,耳朵根子也清净。

他来这里,与其说是监工,不如说是来休养生息的。

当然,这也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本意。

自从知道朱标得了高血压,两口子就没少操心。

生怕他太过劳累,导致病情加重。

干脆就借着修新都的名义,让他到洛阳这里躲躲清净。

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双方见过礼之后,朱标看着徐允恭的寸头,有些惊讶的道:

“没想到魏国公竟然决定亲自下场了,这可不符合他一贯的作风啊。”

徐允恭恭敬的道:“父亲认为短发势在必行,作为勋贵当起表率作用,于是命臣将头发剃短。”

朱标赞道:“魏国公忠贞为国,乃百官楷模啊。”

又说了几句场面话,他才看向陈景恪,说道:

“给我说说你的具体计划吧,我好决定如何配合你。”

(本章完)

第39章 圣人言可杀人191.第190章 海贸啊102.第102章 假钞第56章 别拍咱的马屁第289章 政变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第307章 一刹那的英雄154.第153章 这画面不对啊第265章 直捣黄龙第275章 百万常备军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马耕地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这种病第50章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第84章 徐达还朝第261章 乱认祖宗第329章 提防瓦剌第268章 无题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第289章 政变136.第136章 扒皮王110.第110章 别人不配让陛下去赌第341章 挖坑杀人101.第101章 我朱元璋岂能让百姓吃亏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第281章 自绝于军方171.第170章 如何动摇儒家地位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101.第101章 我朱元璋岂能让百姓吃亏第282章 来自学生的质疑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327章 时代的尘埃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215.第214章 太孙出巡第297章 建文?嘉文?217.第216章 生产力改变生活136.第136章 扒皮王第64章 朱雄英突袭方孝孺第335章 永恒的变161.第160章 皇权不下县?第260章 无题98.第98章 掀起医学革命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第326章 有钱任性第83章 让他当驸马?86.第86章 我能治啊114.第114章 历史没有立场第273章 大课堂218.第217章 无题第81章 老朱觉得自己又行了222.第221章 太简单了没意思88.第88章 我徐达同意他做伴读第58章 唯儒独尊第299章 继续无题第290章 布局和收获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谱批发的?第8章 御下208.第207章 禅让就是笑话第338章 设立新衙门第313章 见闻第333章 没有龙傲天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198.第197章 儒家不可废第334章 我们已经被渗透了135.第135章 太孙天命在身第335章 永恒的变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205.第204章 某高丽(完)171.第170章 如何动摇儒家地位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第258章 得偿所愿第280章 你的心真脏啊194.第193章 琉璃动人心第351章 无题第38章 圣人言98.第98章 掀起医学革命123.第123章 你说的对,但我很难受第255章 我毕生的追求第343章 火烧锦衣卫衙门第60章 老狐狸170.第169章 江南重税第15章 太孙伴读第304章 气运196.第195章 徐家要出皇后啊146.第145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抢女婿88.第88章 我徐达同意他做伴读第304章 气运190.第189章 无不怀念我大元啊151.第150章 内部提纯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113.第113章 这些可都是棋子210.第209章 阳谋137.第137章 朱标酿成的恶果(求月票)229.第228章 万物之理第60章 老狐狸第343章 火烧锦衣卫衙门第55章 正义执行第321章 不会写,是真的不会写157.第156章 蓝玉:请太孙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