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第186章 定黄

第186章 定黄

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要放假了?还一放就是一个月。

新都的工期本就挺赶的,后面每个月都有两万人轮休。

现在再集体放假一个月,别说两年完工,三年能不能修好都不好说了。

面对疑问,朱标给出了解释:

“冬日寒冷,施工速度本就缓慢。若再赶上降雪,就要彻底停工。”

“几十万人在这里无所事事,很容易生出事端,不如放假回家。”

“这次集体放假,以后的轮休取消。”

“诸位可以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是以后轮休,还是集体回家过新年。”

结果自然是毫无疑问,回家过年。

中国人对年是非常重视的,但凡有选择,都会回家过年。

官吏们见此也只能同意放假一个月。

离家近、交通方便的,可以回家过年。

离的远交通也不便的,可以留下看守工地。

凡是看守工地的,朝廷发放一份过年补贴。

消息一出,整个工地都陷入了一片欢腾。

陈景恪却知道,朱标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是在帮他推广剃发。

朱橚那边进展缓慢,眼看在地方上的推广陷入困境。

而洛阳这边,二十万军卒已经全部剃发,且接受了一个多月的防疫培训。

已经娴熟掌握了防疫手册上的内容。

此时给他们放假,就是让他们给家里人传授防疫知识。

平时民间交流也很少的。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这句谚语就是这么来的。

但节日例外,尤其是过年这样的重大节日。

百姓普遍会去集市售卖自己的商品,然后购买年货准备过年。

哪怕是再穷,也会给家里添一点喜庆。

说的心酸点,过年的时候,杨白劳还会给喜儿买一根新头绳呢。

集市就是一个促进交流的场所。

到时候这些剃了发的军户们,一起出现在集市上,将会给地方带去无与伦比的冲击力。

官僚士绅们将再也无法阻止,剃发思想进入民间。

不过这种事情全靠自觉可不行,最好让他们以任务的形式去完成。

否则就浪费了朱标帮忙争取的机会。

于是陈景恪又把将领们,召集到一起:

“告诉将士们,回家之后一定要将防疫知识告诉家里人。”

“明年复工之后,我会派人随机抽查。”

“如果查到哪一家不知道,会有相应的处罚。”

“如果有条件,我希望你们能组织人,在当地集市上宣传一下防疫和剃发……”

最后一句话才出口,陈景恪就知道多余这么一说。

以这些将领的风格,肯定会强制摊牌。

果不其然,会议结束后这些将领就给部下下令:

回家后必须将防疫知识告诉家里人,家中男丁全都要剃短发。

如果发现谁家没做到,回来重重处罚。

不光要教自己的家人,逢集市还要去集市上做宣传。

不过去集市上宣传比较麻烦,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将会由总旗官负责组织。

总旗下辖五个小旗,共计五十人。

五十名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即便不允许穿甲回去,手中只有一杆长矛,也不是地方宗族能动的了的。

陈景恪虽然不喜欢这种强迫摊派,但也知道这是效率最高的办法。

况且很多时候革新必须强制推行,否则很容易陷入无休止内耗。

二十万将士,分批次离开洛阳返回各自的新家。

然后就是部分官吏和工匠。

很快整座工地就空了下来,只留下了一个千户所的人看守。

朱标是最后一批离开的,陈景恪和徐允恭也跟随他一起离开。

他们没有直接回应天,而是乘船进入了黄河新河道。

作为皇太子,朱标要趁这个机会,亲自巡视新河道。

李祺和白英早就得到消息,早早在新河堤入口处等待,朱橚和方孝孺也在。

众人登上船,白英负责介绍道:

“为了稳妥起见,新河道现在只引入了三分之二的水量。”

“还有三分之一的水量,继续沿着旧河道进入淮水。”

“等到河堤被水浸透,所有的隐患都排除,再将所有的水都引入新河道。”

“如此黄河改道工作就正式完成,旧河道就可以废弃了。”

李祺插话道:“旧河道也不是完全无用,可以缩窄河道,作为连通黄河和淮水的漕渠使用。”

朱标赞许的道:“李都尉倒是与景恪想到一起去了。”

“当初他设计黄河改道计划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可以将旧河道改造成漕渠。”

闻言,除了白英、徐允恭和李祺,其余人无不露出震惊之意。

什么意思?黄河改道计划是陈景恪提出来的?

朱橚震惊的道:“大哥,你说黄河改道计划是老师提出的?”

朱标笑道:“怎么样,没有想到吧?”

“景恪可不只是医术高明,他的本事大着呢。”

“有些事情现在还不方便让你们知道,伱们只需要知道,他是我大明不可或缺的肱股之臣就可以了。”

朱橚不可思议的说道:“老师,你到底还有多少秘密啊。”

陈景恪心下得意,面上装作淡定的道:

“一点小小的建议罢了,不值一提。”

“多赖陛下和殿下信任,才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方孝孺先是惊讶,然后露出释然之色。

确实,以陈景恪的才华,在宫里那么久岂能一点作为都没有。

虽然不知道他具体做了什么,但肯定不只是黄河改道这一件事情。

之所以没有传出风声,不过是陈景恪低调罢了。

而且一直以来困惑他的几个问题,也有了答案。

陈景恪身为太孙伴读,凭什么能随意离开皇宫?

还能组建算学小圈子,光明正大的拉帮结派?

凭什么敢不经皇帝允许,就擅自将头发给剃了,还要大张旗鼓的推广剃发。

又凭什么能得到魏国公的青睐……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对他另眼相看?

难道就因为他医术好?

现在终于知道原因了。

他还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之前骂人他都是收着的。

就怕骂的太厉害,那些文官集体请愿罢免了他的官职。

他倒不是舍不得官职,而是没了官身做很多事情都不方便。

现在好了,既然自家好友的后台这么硬,那还怕个啥。

以后火力拉满,狠狠地骂那些腐儒。

船队沿着新河堤顺流而下,沿途能看到许多百姓在开挖水渠。

而且不是一处两处,而是到处都是。

白英兴奋的道:“这是地方衙门组织百姓开挖水渠。” “现在将水渠修好,开春就可以引黄河水灌溉田地了。”

“黄河沿岸千万亩旱田,都将变成上好的水浇田。”

“明年河南、山东和北平南部(河北),就能实现自给自足,无需朝廷救济。”

“三年之后,北方就可以重新变得富庶……”

听到这番话,随行官员皆窃窃私语。

黄河改道,从原本的风传,到最后的落实。

其实大家心中都很担忧的,怕黄河失控,怕最后做了无用功。

现在计划平稳落地,黄河改道顺利完成。

是好是坏不用等几年后,只看冒着严寒还热火朝天,修水渠的百姓就能知道。

此真乃万世之功也。

一名官员心中一动,站出来大声说道:

“人为使黄河改道造福万民,此乃亘古未有之事。”

“此等壮举在我大明完成,皆赖陛下和殿下英明……”

“天下万民,必将世世代代感念陛下和殿下恩德矣。”

不少人心中懊悔,这么好的拍马屁机会,怎么被他给抢先了。

但嘴上却不敢慢,一起跟着说道:

“陛下、殿下英明。”

朱标笑了笑,说道:“真正应该感谢的是陈伴读和白郎中,以及所有为此付出汗水的人。”

陈景恪趁机说道:“殿下,不若竖立一座碑,以纪念此次壮举。”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朱标也很是意动,左右看了看,说道:

“也好,希直的文采最好,这碑文就由你来写吧。”

方孝孺没有推辞,虽然修黄河没他的事儿,可如此盛事他岂能不参与一番。

陈景恪又说道:“但‘黄河改道纪念碑’这几个字,一定要有殿下亲笔才行。”

其他人自然也知道该说什么,纷纷表示必须殿下亲笔。

朱标知道他的意思,笑道:“你呀,也学会溜须拍马了。”

陈景恪一本正经的道:“这是全体臣工的心意,请殿下顺应民意,莫要凉了人心啊。”

其他人纷纷道:“是啊是啊。”

朱标无奈的道:“真是拿你没办法,以后不许如此了啊。”

陈景恪笑道:“是……那谁,还愣着做什么,快吧笔墨拿过来。”

马上有内侍取来笔墨,朱标挥手写下了几个大字。

不过不是什么‘黄河改道纪念碑’,而是‘定黄碑’三个字。

“虽然知道是奢望,但我还是向苍天祈祷,从此黄河能再不起祸患。”

众人自然又是一片马屁声,殿下宅心仁厚什么的。

之后方孝孺又一气呵成,写下了一篇碑文。

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赞美了朱元璋和朱标,又表彰了陈景恪、白英、李祺等人的付出。

竖碑的事情自然不需要他们操心,自有李祺这个名义上的总负责人去操办。

顺着新河道一路向东,进入山东地界。

朱标没有停留,而是直接进入了大运河,准备南下返回应天。

之前大运河山东段一直半通不通,究其原因还是北方缺水。

少了黄河这个主要水源,靠零星的河流,根本不足以支撑大运河。

前世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用了永乐年间。

朱棣派人修缮山东段。

白英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才出仕,帮助朝廷成功修好了大运河。

结果自己也累死了。

可是这次修缮大运河,是以牺牲整个山东的水资源为代价做到的。

本就稀缺的宝贵水资源,就这样顺着大运河流入淮水,然后流向大海。

加剧了山东地区的旱情。

这一世黄河改道成功,完美化解了所有问题。

虽然黄河的年流量并不算特别大,却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既能灌溉土地,还能支撑起航运事业。

虽然多年后,黄河还会面临泥沙淤积的情况。

生活在两岸的百姓,时刻都要担心黄河决堤。

可比起没有水,所有的灾难都是可以忍受的。

更何况,下一步就是在黄河上游植草种树。

尽最大可能减少泥沙淤积,控制决堤的次数。

所以,对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来说,利是远远大于弊的。

穿越这么多年,经过这么久的谋划,终于为北方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看着新黄河,陈景恪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到了这里,白英和李祺一起下了船。

他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眼下还不是回京复命的时候。

朱橚则要跟着一起回京去过年。

方孝孺也决定回应天去看看,用他的话来说,去会一会那群‘老朋友’。

陈景恪知道,这是嫌写文章骂不痛快,想当面去喷人了。

陈景恪本来决定留在河南,他要亲自盯着防疫推广工作。

但朱标却将他劝了下来:

“事情到了这一步,你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交给将士们吧。”

徐允恭也劝道:“是啊,二十万将士,加上他们的家眷就有百万人。”

“这么多人要是都做不成,你留下也是无用。”

陈景恪知道他们说的是对的,就收起担心,跟随船队一起返回了应天。

——

事实上,情况比他想象的要顺利的多。

而且任务完成的还很戏剧化。

经历过数百年动乱,北方被人锐减。

洪武十四年河南才只有三十一万户,一百八十几万人,堪称是地广人稀。

所以,在这里安置二十万军户超百万人口,是很轻松的事情。

根本就不会出现土地不够用的情况。

因为这里是未来的京畿之地,户部和五军都督府都非常用心。

掺沙子的时候一点手脚都没敢动。

那真的是每一个普通村子旁边,安插一个军户组成的村子。

军户虽然是外来的,可他们都经历过军事训练,战斗力更强,也更加的团结。

真要打起来,普通村子根本就不是对手。

这些将士回家后,先是跑去查看了分配给自己的土地。

每一户都是足额三百五十亩。

都是上好的土地,只是因为无人耕种荒芜了。

只要勤劳一些,不出几年就能成为当地殷实人家。

看到实打实的土地,将士们顿时就动力十足,对朝廷的忠诚度也是直接拉满。

然后就热血沸腾的,投入到防疫宣传中去了。

(本章完)

第287章 朱元璋的无力第81章 老朱觉得自己又行了第300章 闪电战153.第152章 你就这么想喊我姑父?98.第98章 掀起医学革命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第79章 扩招的缘由第328章 神灵就是小偷207.第206章 妙锦让问的第285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第243章 吕宋第4章 力挽狂澜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195.第194章 组建水师衙门第254章 何为盛世第15章 太孙伴读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116.第116章 老朱的文学天赋90.第90章 做人162.第161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205.第204章 某高丽(完)第251章 新的课题200.第199章 钱钱钱231.第230章 无题第301章 去阎王殿开会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206.第205章 陈景恪的成长禅位大典第252章 构建帝国体系102.第102章 假钞第2章 大明嫡长孙第68章 小小朱驳老朱第80章 发个单章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这种病197.第196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第291章 这就是大明第263章 无名宰相第29章 惊叹的朱重八第300章 闪电战第331章 陛下,时代变了172.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第347章 明朝的苏武第338章 设立新衙门151.第150章 内部提纯163.第162章 抠抠搜搜的像什么样子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157.第156章 蓝玉:请太孙示下第351章 无题138.说下加更的事情吧93.第93章 妖僧姚广孝第269章 好男儿,当如是。第238章 没有枪头一样能杀人105.第105章 十年后让位给你109.第109章 他是最高明的棋手93.第93章 妖僧姚广孝第328章 神灵就是小偷174.第173章 蓝玉宝刀未老啊第326章 有钱任性第279章 海盗代表自由?121.第121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138.说下加更的事情吧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141.第140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第349章 政治是妥协的产物207.第206章 妙锦让问的105.第105章 十年后让位给你第248章 什么吕宋,叫楚国第14章 生活处处是神话112.第112章 方孝孺疯了?第45章 葬礼?秀场!第269章 好男儿,当如是。125.第125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第78章 混乱的计官体系第236章 我去第340章 方孝孺也配写史?93.第93章 妖僧姚广孝第328章 神灵就是小偷151.第150章 内部提纯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第19章 当然听皇帝的第280章 你的心真脏啊183.第182章 秃驴,竟敢勾引公主。187.第186章 定黄179.第178章 福报?剥削!第312章 敢于打烂一切第82章 心眼真多啊158.第157章 蓝玉:太孙心里有我第16章 李善长的怨愤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第237章 无题第268章 无题第33章 学问哪来的?第291章 这就是大明第316章 伟大思想第328章 神灵就是小偷106.第106章 再搞定变色油墨95.第95章 将老朱家治的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