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

屋内众人这才发现他的到来。

都是长辈,搁在以前他要是这么说话,定然会遭到训斥。

但今天所有人都像是没发现他的失礼,纷纷嘘寒问暖:

“许大郎你回来了?”

“大郎辛苦了,快进来。”

有几个以前看他很不顺眼的人,也表现的非常亲切。

许柴佬知道是为什么。

越是如此,他就越能感受到,大明对他们的影响有多深。

一名老人慈祥的道:“大郎啊,你是如何知道大明要开海的?莫非在朝廷有什么特殊渠道?”

不就是想知道,我和大明朝廷是不是有联系吗。

然而许柴佬接下来的操作,更是让这些人气愤。

可以独立经营这两艘商船,利润和许柴佬分成。

真的要开海了?

仔细询问了开海的情况,许柴佬察觉到了此次开海的不同寻常之处。

“而且鲸鱼可以赶跑别的猎食者,保护它们的安全。”

许柴佬笑道:“你多虑了,大树底下好乘凉。”

现在却说政令已经下达,果然是有所隐瞒。

许船木高兴的道:“谢大郎,船木永远效忠大郎。”

这是明摆的要藏私。

“现在几大港口全都停满了商船,朝廷打造了六十余艘宝船,护航战舰二十艘……”

“我怕误了大郎的大事,就赶紧回来了。”

如果经营的好,没几年就可以购买属于自己的商船,实现阶级的跃迁。

“六十多艘五千料宝船,二十余艘一千料到三千料战舰护航……”

“本来我还想多打听一些情报,中途听说朝廷正式下达了开海的旨意。”

各种改革都真实存在,他最关心的开海之事自然也是真的。

许家是南洋最大的豪商之一,许柴佬又是年轻一代的话事人。

“看来朝廷也看中海洋贸易的暴利了……”

他没有当堂问话,而是将许船木给喊了出去。

“因为鲸鱼嘴边随便漏下一点残渣,都够它们吃的脑满肠肥。”

“咳。”许光宪干咳一声,说道:“赵兄莫急,等柴佬了解了状况,自然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鲸鱼捕食的时候,会有很多小鱼跟随,连天上的水鸟都会参与进来。”

“不错,你此次打探消息有功,我做主调拨两艘五百料商船给你作为奖赏。”

许船木担忧的道:“那……会不会影响到我们?”

许柴佬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将许船木喊出去仔细询问了大明当前的情况。

推测得到验证,许柴佬非常激动:“好好好,大明解开海禁,我们明人又可以挺直胸膛做人了。”

许柴佬只是神秘一笑,说道:

在屋内,他给众人说的分明是朝廷旨意还未下达,大家都在等政令。

“大明禁海才只六年时间,咱们在南洋的形势每况愈下。”

“我才刚到,还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且等我先了解一下情况。”

“大明就是鲸鱼,我们就是那些小鱼和水鸟。”

许船木敬佩的道:“还是大郎看的透彻,如果我们能和大明搭上线就好了。”

偏偏不回答你们。

“朝廷在泉州、福州、宁波、青州等地建造了船厂,允许百姓重回海边谋生……”

所谓调拨商船给他,就是让他当二船主。

那老人只能悻悻的坐下。

“想想以前,再想想现在。”

“现在大明重回大海,且准备主动引导海贸,对我们来说只有好处。”

加上大家都摸不清他和大明是否有联系,不敢再轻易得罪他。

可是他们除了生气,却也无可奈何。

对于许船木来说,意味着从奴仆变成了股东。

碰了个软钉子,老人眼睛里出现一抹怒意,就准备强行追问。

“听说魏国公他们十几家勋贵,也弄了几十条船随行。”

“再加上其他各家船只,此行至少有两百艘船……如果我们也能加入其中就好了。”

许柴佬笑骂道:“混账,竟敢试探起我来了。”

许船木打蛇随上棍,赔笑道:“外面都在传,大郎和大明一直有联系,您就和我说说呗,是不是真的。”

许柴佬叹道:“我只是接触的人多,从别人那里听到了一点风声。”

“如果我真的有这种渠道,哪还用派你去打探情报。”

许船木有些失望,但对许柴佬更加敬佩:“能准确捕捉各种信息,将来大郎一定能有一番大成就。”

许柴佬心下苦笑不已,什么大成就?

不过是一个低贱的商人罢了,这辈子顶天也就是当个有钱的海商,仅此而已。

真正的大人物大事业,还要在应天城。

一句话就能决定天下的走向,影响无数人的生死存亡。

“再给我讲讲大明的情况。”

许船木就将他了解的情况,大致讲了一遍。

比如去年清查人口和土地,打击了南方士绅宗族。

对此许柴佬唯有沉默。

他祖籍浙江,家族大概率也在打击之列。

但朝廷的决策,他什么都做不了。

不过接下来几个消息,又让他振奋了起来。

天命太孙的传说有,应命贤臣的传说也有。

太孙果如传说里那般贤明,外出巡查期间,展开了惠及整个南方的除血吸虫活动。

还安抚整个南方异族……

至于为何要如此郑重的介绍太孙,皆因他们都是南方人,对他的政策更加的感同身受。

许柴佬也同样如此,对这个从未谋面的太孙,充满了崇敬:

“果然是天命太孙,有此明君在世,何愁天下不兴。”

“对了,应命贤臣呢?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迹?”

许船木想了一下,说道:“应命贤臣叫陈景恪,据说是一名郎中,两次救太孙于危难之中……”

“血吸虫就是他发现的,除虫之法也是他所献……”

他就将陈景恪的事情讲了一遍,因为血吸虫的原因,他对陈景恪也同样充满了感激。

不过碍于陈景恪太低调,且他打探的方向主要是朝政,所以了解并不深。

稍微隐秘一点的情报,都没有打探到。

许柴佬却察觉到了异常,追问道:“大明是从何时开始变革的?”

许船木被问住了,道:“大明从立国起,就一直在尝试新法啊。”

许柴佬也意识到自己问的有问题,大明立国才二十年,采用了许多新制度。

变革是时刻在进行的。

想了一下,他改变了提问方式:“最近几次的大变革,比如修筑黄河、宝钞新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许船木挠了挠头,他还真没留这个问题。

许柴佬也有些无奈,进一步问道:“这些变革是陈伴读入宫之后开始的,还是他入宫前就有的?”

许船木恍然大悟,说道:“陈伴读是洪武十五年入宫,变革都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情。”许柴佬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推测,这些变革即便不是陈伴读提出来的,也参与很深。

否则绝不可能让皇帝破例下嫁公主。

才十几岁,就拥有如此高超的医术,还拥有这般能力,果然是应命贤臣。

接着许船木又讲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情报。

比如今年朝廷宣布了全新的税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商业税等等。

摊丁入亩?

听到这个政策,许柴佬第一个念头就是,圣君再世。

第二个念头就是,工商业要大兴了。

以前限制工商业的,不只是政策,还有人手。

百姓都被人头税和徭役给捆绑住了,工商业自然就无人可用。

现在人头税和徭役全都折合成田赋,就等于是解开了百姓身上的枷锁。

获得更多自由的百姓,就有条件去从事更多的工作。

再想到同时颁布的商业税法,他心中对提出政策的人充满了敬仰。

为万民解绑,还能预见到商业大兴,提前一步制定好相关税法。

这该是何等的胸襟气魄,又是何等的高瞻远瞩。

本来他以为这项政策是那位陈伴读提出的。

仔细一问才知道,摊丁入亩竟然是太孙在南方巡查期间所提。

一条鞭法、商业税之类的,有传闻陈伴读也参与了,但未经证实。

不知道为什么,许柴佬对此没有丝毫怀疑。

定然是太孙和陈伴读两人一起商量出来的。

太孙灵光一闪,想到了摊丁入亩,陈伴读根据此法完善出了新的税法。

心中再次对两人的能力感到震惊,对大明也更加的向往。

“明君贤臣,天佑大明啊。”

许船木又介绍了一些别的事情,比如司法独立,比如税务稽查司组建,比如辽东纳哈出军团不战而降等等。

最让许柴佬感到震惊的,是高丽亡国的消息。

高丽也是区域强国,拥有数百万人口,竟然如此突兀的就被灭了?

大明的兵峰竟然强盛到了这种程度吗?

关键是,大明表现出来的侵略性,让他感到无比的陌生。

汉人王朝上一次如此强势,还要是数百年前的隋唐。

大明真的要重现汉唐雄风了啊。

这让许柴佬对大明更加的向往。

等全面了解过大明当前的情况,时间已经过去小一个时辰。

想到堂屋那群各家的代表,他意犹未尽的中止了谈话。

返回堂屋,那些老家伙竟然一个都没走。

要搁在平日里,自己敢让他们等这么久,早就闹翻天了。

不过也能看得出,这些人都面色不善。

那位赵家主更是嘲讽道:“许大郎真是好大的架子,让我们这么多人等你这么久。”

许柴佬不卑不亢的道:“赵伯父真是冤枉我了,事关重大我必须要了解清楚,才好向诸位叔伯汇报。”

“否则误导了诸位叔伯造成损失,我可承担不起后果。”

许光宪自然要捧自家儿子,眼见还有人想找毛病,就抢先说道:

“许船木那狗奴,我们问了几天总是吞吞吐吐没一句干脆话。”

“伱若是问出了什么,就赶紧说于诸位家主听。”

“是。”许柴佬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道:“大明开海已成定局,朝廷组建了一支三百艘船的舰队。”

“其中只五千料宝船就有百艘,三千料战舰四十艘,随行人员超过五万人。”

“轰……”各家主再也顾不上形象,纷纷讨论起来。

就连许光宪都有些没绷住,连忙追问道:“消息可属实?”

许柴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等众人安静下来,才说道:

“属实,许船木自幼跟随在我身边,为人靠得住。”

“且这个情报与我之前听到的风声相符,做不了假。”

之前听到的风声?

众位家主都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难怪之前顶着那么大压力,非要派人去大明打探情报。

看来他真的有别的渠道,可以获得大明的情报。

许柴佬自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就是故意这么说的,好引起这些人的误会,方便自己做事。

“诸位都是长辈,有些话我本不该说。”

“但现在是生死存亡的时刻,我就斗胆多说几句。”

赵家主皱眉道:“什么生死存亡时刻,许大郎你莫要危言耸听。”

有人附和道:“是啊,大明开海,咱们不过是回到从前罢了。”

“而且有了大明水师震慑,咱们在南洋的生意更好做。”

不少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

朝廷开海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怎么就和生死扯到一起了?

竟然不想着从中牟利,甚至搭上朝廷的顺风船,这些人过来老了。

许柴佬心中鄙夷,面上郑重的道:

“朝廷此次开海表现的非常主动,规模如此庞大的船队,还有战舰护航。”

“大家不会以为,朝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经商吧?”

赵家主嗤笑道:“呵呵……朝廷的目的不外乎是经商的同时出使列国,宣扬大明威风罢了。”

“你不会以为,皇帝想靠这几百条船,将沿途各国全都灭掉吧。”

“哈哈……”他的话引得在场不少人大笑。

许柴佬眼神里浮现一抹怒意,却隐而不露,淡淡的说道:

“就在一个月前,大明灭了高丽。”

堂屋霎时间变得落针可闻,很多人脸上还挂着僵硬的笑容。

高丽虽然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但也是传承数百年的大国。

且海贸一直很发达,是海商的重要贸易地点。

尤其是对于他们这些流落到南洋的海商,高丽更是庞然大物。

此刻骤然听说它被灭了,都有些不敢置信,也有些无法接受。

赵家主激动的道:“胡说,去年大明才往高丽派遣了使节团加以安抚……”

“辽东还有北元太尉纳哈出的二十万强军,没有三两年大明休想拿下……”

“拿不下辽东,他岂敢对高丽动手?”

赵家的主营业务就是高丽航线,每隔一两个月,都会有几艘商船过去贸易,所以对那边的情况了解比较多。

只是今年大明对辽东用兵,封锁了所有航线。

他们自然不敢和朝廷对着干,就暂时停止了高丽贸易。

也因此,无法获得高丽那边的情况。

可大明是正月出兵,现在才六月份。

除去路上行军时间,双方交战满打满算也就三四个月。

明军的战斗力再强,也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接连攻克辽东和高丽。

根据以往经验推测,大家自然认为他在说谎。

许柴佬摇摇头,说道:“纳哈出不战而降,明军王师水陆并进奇袭高丽。”

“大将军李成桂被俘投降,有他帮助大明几乎兵不血刃拿下开京……”

“这个消息应该很容易打听到,诸位不妨派人去打听一下。”

不理会众人的反应,他提高声音说道:

“诸位,现在还以为大明的这支舰队,仅仅是为了经商吗?”

第321章 不会写,是真的不会写第8章 御下110.第110章 别人不配让陛下去赌第65章 组建海军第70章 开启华夏纪元165.第164章 谁说儒生讨厌改革第282章 来自学生的质疑134.第134章 天命加身第267章 合格的宰相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55章 正义执行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第46章 回家第276章 朱标要强化内阁145.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217.第216章 生产力改变生活第330章 什么帝国主义行径啊200.第199章 钱钱钱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计164.第163章 功勋九转190.第189章 无不怀念我大元啊第277章 内阁的核心问题151.第150章 内部提纯第8章 御下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第260章 无题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这种病235.第234章 谁最会讲荤段子108.第108章 自己人好办事第15章 太孙伴读111.第111章 出关87.第87章 病之源第42章 惬意的朱标219.第218章 改土归流181.第180章 培养圣人?135.第135章 太孙天命在身224.第223章 太孙长大了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42章 惬意的朱标第10章 险恶的政治斗争第60章 老狐狸203.第202章 没那么简单(新年快乐!)第59章 无意中改变历史第318章 洛下学宫第316章 伟大思想162.第161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第330章 什么帝国主义行径啊第11章 鸵鸟朱标第38章 圣人言第240章 你的算计也太可怕了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第44章 这孩子,能处第66章 傲娇的父子俩232.第231章 扣你一个月俸禄197.第196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第70章 开启华夏纪元第264章 动起来的大名173.第172章 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第260章 无题第73章 皇恩浩荡第55章 正义执行第289章 政变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么?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275章 百万常备军232.第231章 扣你一个月俸禄第321章 不会写,是真的不会写第253章 帝国时代第285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第37章 需要拉拢的人才第330章 什么帝国主义行径啊第279章 海盗代表自由?第287章 朱元璋的无力175.第174章 送子伴读108.第108章 自己人好办事213.第212章 麻六甲海盗第343章 火烧锦衣卫衙门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第263章 无名宰相188.第187章 党同伐异第326章 有钱任性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213.第212章 麻六甲海盗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第237章 无题第317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第292章 河西战略133.第133章 天降异象第322章 卡制度漏洞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这种病102.第102章 假钞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开线了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142.第141章 被吓出病的李文忠第318章 洛下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