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什么吕宋,叫楚国

新任礼部尚书言中虚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可效法朝鲜王国旧例,册封一位亲王于此。”

“亲王藩国自然亲近大明,可以就近维护大明威严。”

“还可以更好的教化当地蛮夷,使其明大义懂礼仪。”

这其实就是大家心中所想,可从礼部尚书嘴里说出来,属实有点违和。

你不应该维护宗藩关系吗?怎么支持朝廷吞并藩属国了?

朱元璋也大为意外,看来这言中虚虽然是儒生,但也没想象中的迂腐吗。

不过他也没有直接表露出心中所想,而是问群臣道:

“诸卿以为此法如何?”

很多大臣附和道:“臣等附议。”

武将见文官这么积极,也不甘人后,纷纷站出来支持。

于是此事就此通过。

少数反应比较迟钝的,虽然觉得这么做不好。

可见大家都同意了,也没敢站出来反对。

接下来就是讨论将哪个亲王封过去。

一开始还很正常,上一次封的是皇八子,皇九子早夭,这一次应该封皇十子鲁王。

群臣就开始吹捧鲁王,谦恭下士,博学多识,琴棋书画无不精通。

这倒也不是尬吹,至少目前为止,鲁王的表现完全对得起这么赞美。

朱元璋也非常欣赏这个儿子,听到众人如此夸赞心中非常开心。

将鲁王朱檀封过去,其实也是他的想法。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哪知道偏有人唱反调。

国子祭酒龚敩站出来说道:“陛下,鲁王虽然聪慧博学,然太过年轻缺少理政经验。”

“且吕宋乃蛮荒之地,其国虽灭,其民却多躲入山林。”

“新建的藩国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些叛民,恐少不了征伐之事。”

“鲁王擅文而不通武,能治民却不善征战。”

“将其封往吕宋,对大明对他自己皆非善事。”

“臣以为,当册封一位能理政,又能征善战的亲王过去。”

朱元璋本来还很不喜,但听他分析过后,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这个道理。

倒也不是说鲁王一点军事都不懂,只是相对而言没有文采那么突出。

最关键的还是他太年轻,没有亲自统兵上过战场。

是真通军事,还是纸上谈兵,没有经过验证。

吕宋是大明经略南洋的起点,这第一步必须走好,否则后续会有很多麻烦。

分封一位能力出众的亲王过去,更加稳妥一点。

想到这里,朱元璋脸色和善起来:“龚祭酒言之有理,然年长的皇子皆已分封,如之奈何啊。”

龚敩胸有成竹的道:“这有何难,将一位年长的亲王,改封过去就可以了。”

“我相信,不论哪位亲王被改封到吕宋,都会很开心的。”

那可不是很开心吗。

大明内部的藩王,要被文臣武将盯着,要被朝廷忌惮,甚至还要被后来的皇帝嫉恨。

分出去多好,天高皇帝远,自己就是老大。

而且那可是真正的封王建制,拥有完整的君王权力。

谁不想去啊。

话说到这里,聪明的臣子已经猜到他的意思了。

对啊,先趁这个机会,将年长的已经封藩的亲王弄出去。

后面的亲王到时候再说,大不了多弄点地。

听说海外岛屿很多,找几个能住人的封一下不就完事儿了吗。

想到这里,礼部尚书言中虚立即说道:

“龚祭酒真乃老成持重之言,臣以为可行。”

“年长亲王,论能力和才学首推晋王,臣以为可以将他的封地改在吕宋。”

不少大臣也纷纷站出来支持。

晋王好啊,文武双全,肯定能稳定吕宋,能在南洋维护大明的威严。

吕宋新王,非晋王莫属啊。

不只是文臣,很多武将一样支持。

至于原因,那自然是塞王权力太大,威胁的不只是文官,而是整个朝廷。

赶紧弄出去对谁都好。

朱元璋这会儿也反应过来了。

咱就说你们咋一反常态,不讲什么仁义道德,反而支持吞并吕宋。

原来是在这里等着咱呢。

好好好,你们真是好样的。

但事实上他并没有生气。

将诸王分封在国外,是早就决定好的事情。

人就是这样,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绪和认知里,无法自拔。

以前他就是如此,无视封藩的风险一意孤行。

谁劝他就生气,为此还杀了不少人。

现在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他反而开始反思。

自己以前确实太任性了,给子孙留下那么大的祸患。

而且他也能看得出,这些人确实是出于一片公心,是为大明好。

自然不会生气。

不过朱㭎和朱棣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前者正在经略中南半岛,后者坐镇北平。

按照他的长远计划,日后朱㭎往西域打,朱棣往北打。

朱标坐镇中央,朱㭎朱棣开疆拓土,三兄弟一起为大明打下一片足够大的疆土。

给所有的子孙都弄一个藩国。

当然,朱㭎和朱棣的封国也肯定会有的,而且还要是最好的那种。

不过他们的事情先不急,大明更需要他们。

等朱济熺和朱高炽长大了,再考虑封国的事情也不迟。

到时候让这俩臭小子去管理封国。

这计划,朱元璋早就想好了。

所以,尽管不生群臣的气,但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将朱㭎封出去。

“北元在外虎视眈眈,西域亦有强敌在侧,大明还需要晋王稳定边防,暂不可分封。”

群臣一听,还以为他不想将朱㭎封出去,就有些急了,想要站出来争辩。

龚敩却早有所料一般,先一步出声道:“陛下英明,臣也以为塞王不可轻动。”

“非但晋王不能封,燕王也不能封。”

朱元璋对龚敩更加满意,果然不愧是曾经的四辅官,就是懂咱的心意啊。

“龚祭酒所言甚是,大明离不开两位塞王……”

龚敩立即接话道:“故,臣以为楚王是最适合的人选。”

“其一,年长有理政的经验。”

“其二,军事能力出众,多次率军平定蛮夷作乱,对蛮夷作战经验丰富。”

还真不是尬吹,朱桢洪武十四年十八岁时就上战场,洪武十五年二次征战。

洪武十八年,一年内征战贵州和湖南,平定当地番蛮作乱。

现在正在云南围剿北元残存力量。

别的不说,对蛮夷作战的经验那是相当丰富。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了,晋王确实不能轻动啊。

换成是他们当皇帝,也肯定不会在这个时候将晋王封出去。

现在已经就藩的藩王总共也没几个。

秦王朱樉被废,齐王朱榑死于大火。

周王朱橚沉迷医学研究,没有任何威胁。

潭王朱梓……不对,现在是朝鲜王了,已经封王建制不算。

剩下的也就晋王朱㭎、燕王朱棣、楚王朱桢。

前两个塞王不能动,周王没必要动,那就只剩下楚王了。

先将他弄出去也是个成绩。于是群臣纷纷表示支持,楚王好啊,那块地天生就是给楚王准备的。

陛下赶紧顺应天意民心,将楚王给封过去吧。

朱元璋嘴角不停抽抽,这群人还真是煞费苦心啊。

不过朱桢也确实是他心目中的人选,就顺水推舟的道:

“既然诸卿都以为楚王合适,那就将他封在吕宋吧。”

将一个藩王给弄了出去,群臣成就感满满。

喊“陛下圣明”的时候,声音都比平日里洪亮许多。

这时礼部尚书言中虚再次站出来,说道:

“陛下,吕宋乃蛮夷国号理当废除,新国当为何名,请陛下示下。”

这话正如了朱元璋的意,想了想说道:

“就以楚王封号命名吧,此地为楚国。日后再有封藩者,皆以此为例。”

群臣自然没有意见,和朝鲜那边不同。

朝鲜是故国名字,恢复国号是符合礼法的。

吕宋算什么玩意儿啊,一听就是蛮夷,肯定要改。

至于改成啥并不重要,叫啥名字不是叫呢。

叫楚国也好,还省了许多麻烦。

于是,朱桢还在云南打仗的情况下,他的封国就这样建立了,连名字都取好了。

接下来群臣就商议了一下如何建立楚国。

对于大明君臣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朝鲜王国不同,它本身就深受华夏文化影响,百姓都是现成的。

朝廷打下来,建立新秩序就行了。

吕宋……楚国这边,除了一块地,全都是蛮夷。

有些流落南洋的大明百姓,数量也非常少。

而且有一说一,能流落到南洋的,没有几个是安分守己的。

靠这群人来建设一个国家,那是真的有点想多了。

所以,楚国等于是从零开始。

官吏的任命和培训、迁徙百姓、建立安置点……

农具、种子、耕牛等等,全都要从大明运送过去。

这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

不过这些可以稍后慢慢想办法,当务之急有两个。

其一,派人过去接管楚国土地,不能一直让使节团代管啊。

其二,火速召楚王回朝。

毕竟这是他的封国,不能完全不考虑他的意见。

退朝之后,陈景恪跟在朱雄英身后,俩人慢悠悠的往干清宫走。

朱雄英乐呵呵的道:“啧,百官当廷吵架,可真是太热闹了啊。”

陈景恪也笑道:“是啊,也就是现在陛下脾气有所收敛,换以前……不敢想。”

朱雄英说道:“换以前他们也不敢这么干啊。”

“不过我也算看出来了,百官是会得寸进尺的。”

“以前皇爷爷性情严厉,他们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气儿都不敢喘。”

“现在只是稍微有所转变,他们就敢当廷吵架。”

“这还只是礼仪上的小事情,涉及到别的事情,恐怕会跟严重。”

“难怪历朝历代,但凡是‘仁君’当政,财富兼并就会加剧。”

陈景恪惊讶的道:“这么点小变化,竟然就能让伱有这么大的感悟?”

“知道什么叫天才吗。”朱雄英拍了拍自己的胸膛,得意的道:

“这就是。”

陈景恪:“……”

行,知道你脸皮厚了。

两人一路说说笑笑,都有意避开了分封楚王的事情。

这个事儿朱雄英还真不好说什么。

支持?

有可能被曲解成容不下藩王。

咋,将藩王封到海外,你就这么开心?

别人误会都好说,朱元璋误会就难受了。

反对?

别开玩笑了,他怎么可能反对。

有一说一,将藩王弄出去,他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说。

反正海外分封诸王已成定局,他没必要落那个口舌。

等楚国建好,此事为所有人所接受并成为定例,他就可以谈了。

不过他们不谈,有人却想找他们谈。

俩人刚到干清宫,就被朱元璋给叫了过去。

“你们俩看了一上午的戏,说说有什么感想?”

朱雄英多机灵啊,直接就将方才那一番,百官会得寸进尺的感触说了一下。

“所以,作为君主要保持威严,如此方能震慑百官。”

朱元璋大为高兴:“哈哈……乖孙果然聪明,像咱……以后你一定能当个好皇帝。”

然后他又问陈景恪道:“你有啥想法……别给咱整那些虚的,咱问的是楚国之事。”

陈景恪心道,你也知道你宝贝孙子故意岔开话题啊。

“陛下你是知道我的,在外域为亲王封国的策略,就是我提出来的。”

“楚王对蛮夷之事,有着丰富的经验,将他封过去再合适不过。”

“现在咱们该考虑的是,如何将楚国建好。”

朱元璋点点头,陈景恪确实从不隐藏自己的想法。

他就是反对在大明内部分封诸藩。

所以,问他的意见等于没问。

不过他的本意也不是这个,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国家,大明也没经验。

他希望陈景恪帮他出出主意。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他的意思,但这事儿他也没经验啊。

想了想,就只能从别的地方着手:

“我建议,多派一些官吏过去。”

“其一,将楚国之前的风土人情,全部都记录下来,作为资料进行保存。”

“以后这些资料,可以作为我们研究人文社科的重要依据。”

“其二,将建立楚国的过程详细记录下来,以后再建立别的封国,就有例可循了。”

“其三,这也是磨砺官吏的过程,等楚国建成,这些官吏也锻炼出来了,可以直接授官。”

“其四……”

虽然他没有说具体的策略,却也在大方向上提了不少建议。

有些朱元璋能理解,比如记录建国全过程积累经验,磨砺官员等等。

但将土人的风土人情记录下来,他有点无法理解。

这玩意儿有什么好记录的?

还作为以后研究人文社科的重要资料。

区区蛮夷,有什么好研究的。

我华夏几千年文明史,还不够你研究的?

但正因为无法理解,他反而认为这一条更加重要。

这也是经验了,陈景恪的建议,越是他无法理解的,在以后往往会起到重要作用。

以至于他都产生了一个想法。

陈景恪提的建议不是没用,而是他看的太远我们无法理解。

只要没有害处,照做就可以了。

不就是记录土人的风土人情吗,那就记呗。

就是派遣几个官吏的事情,不值什么的。

下午,照例给徐妙锦上了一节课,一天的班就混完了。

下班之后回到家中,屁股还没坐稳,就有人送来拜帖。

本来他很少私下见客的,但看到拜帖以及拜访人的姓名,就产生了兴趣。

“岑信通、许柴佬,他们两个来拜访我做什么?”

“拿的还是杜同礼的名帖,他们是怎么认识的?”

第258章 得偿所愿185.第184章 什么重要?第16章 李善长的怨愤111.第111章 出关第263章 无名宰相第282章 来自学生的质疑89.第89章 恩及父母第257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这种病86.第86章 我能治啊第83章 让他当驸马?第23章 再出手108.第108章 自己人好办事第34章 新篇章第43章 暴毙第337章 解缙的震惊第11章 鸵鸟朱标第250章 南洋攻略90.第90章 做人第321章 不会写,是真的不会写第45章 葬礼?秀场!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第83章 让他当驸马?136.第136章 扒皮王207.第206章 妙锦让问的111.第111章 出关第258章 得偿所愿173.第172章 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190.第189章 无不怀念我大元啊138.说下加更的事情吧第265章 直捣黄龙第85章 咱的乖孙怎么样第333章 没有龙傲天第290章 布局和收获第311章 用工荒第30章 预见能力187.第186章 定黄第8章 御下第9章 脑回路不正常的陈远第17章 六部全军覆没175.第174章 送子伴读183.第182章 秃驴,竟敢勾引公主。154.第153章 这画面不对啊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第252章 构建帝国体系214.第213章 来自日本的情报第34章 新篇章第42章 惬意的朱标111.第111章 出关第70章 开启华夏纪元第253章 帝国时代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吗?132.第132章 因为尊重第42章 惬意的朱标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113.第113章 这些可都是棋子第3章 夺嫡旋涡134.第134章 天命加身197.第196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第82章 心眼真多啊第306章 师徒谈心99.第99章 你们父子逗大家玩是吧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29章 惊叹的朱重八第44章 这孩子,能处90.第90章 做人第50章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第278章 朱标的五条措施159.第158章 蓝玉:谁敢居功自傲我杀谁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吗?第280章 你的心真脏啊214.第213章 来自日本的情报176.第175章 黄河决堤209.第208章 无题161.第160章 皇权不下县?第306章 师徒谈心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这种病第10章 险恶的政治斗争第285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102.第102章 假钞第299章 继续无题193.第192章 化学源于爱情?第54章 目标,倭国第348章 屠杀继续102.第102章 假钞第67章 温馨的一家四口166.第165章 新都设计图第303章 你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第242章 新罗婢第249章 传说中的大人物第280章 你的心真脏啊第57章 实践155.第154章 两个亿啊两个亿第7章 将计就计第10章 险恶的政治斗争第264章 动起来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