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这就是大明

第291章 这就是大明

远洋使节团只不过是美化的称呼,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清楚,那就是朝廷组织的远洋商队。

朝廷组织如此庞大的海贸商队,在华夏历史上还是首次,自然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大多数官吏其实都是反对的。

一来成本实在太高,光那些船就是天价。

采购的大批物资,也同样占用了朝廷本就紧张的财政资金。

且能不能回本还是未知。

大家认为海贸赚钱,那是只看到了个别大海商,又有谁去关注因此家破人亡的人?

出海风险太大了,出去三艘船能回来两艘就是运气好,回来一艘是常态。

弄不好血本无归,这就是现实。

二来是觉得朝廷经商,会带坏社会的风气,影响农耕。

毕竟粮食才是国家的根本,大家都去经商了没人种粮食,会亡国的。

这一条才是根本原因,古典社会本就以农业为根本,重农抑商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

只不过因为朱元璋的强势,群臣也不敢过于反对。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接受了这个现实,而是蛰伏起来等待最终结果。

也就是远洋船队返回。

如果一切顺利还好,但凡有所不顺,必然会遭到激烈反扑。

所以,远洋船队回来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强烈关注。

百姓关注此事,单纯是出于好奇,百官关注则是等待最终的结果。

陈景恪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对此他的做法是,宣传。

使劲宣传此事,最好弄的人尽皆知。

并且还让远洋商队回来的时候,尽量将声势闹的大一点。

“把外面带回来的好东西都展示出来,给天下人看看。”

“我们要用这场盛事,为万民启智,为古典世界敲响丧钟。”

朱雄英说道:“你真的是不放过任何机会,连此事都要利用一下。”

陈景恪笑道:“这么好的机会,不利用一下岂不是浪费了。”

“华夏文明在摇篮里生长了数千年,已经长大成人,是时候睁开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朱雄英也非常认同的道:“是的,以前我也以为,眼前这一隅之地就是天下。”

“认识了你之后才知道,原来世界竟然如此广阔。”

“我们眼前的‘天下’,不过是一个摇篮而已。”

“想要走出去,不能光靠我们几个人努力,而是要让天下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陈景恪长叹一声道:“我们曾经有数次机会走出去,但华夏文明太骄傲了,不屑于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

“不过还好,利益最能动人心。”

“只要我们能让天下人看到走出去的利益,自然会有无数人效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保守势力再强,面对利益之时,也完全不值一提。”

朱雄英非常认同的点点头,然后提醒道:

“你可别把利益挂在嘴边,小心被人抓住把柄。”

陈景恪说道:“嗯,对外我的理由永远都是为了传播华夏文明。”

朱雄英说道:“这不是借口,而是事实。”

“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华夏文明更加灿烂辉煌。”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个人也能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名垂史册。”

——

接到中枢传来的命令,赵秩和耿子茂虽然不知道朝廷深层次的谋划,却也能猜到让他们这么做的目的。

如果是以前,赵秩或许会不以为然。

甚至一开始他本人也并不支持朝廷经商,之所以还揽下这个活儿。

一来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毕竟机会难得。

二来也想亲眼看看,外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他看到了,想法也改变了。

大明……不,华夏文明必须走出去。

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只有了解过外面的历史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其实一直在频繁的交流。

而华夏文明,始终没有真正走出过那一隅天地。

唐朝确实走出去过,可时间太短暂了,短到几乎没有留下太多痕迹。

虽然和域外文明比起来,华夏文明依然是最繁盛的,可将自己与世界孤立并非长久之计。

他也真正理解了,朝廷为何要开海,为何要组织如此庞大的远洋舰队。

他由衷的,为大明有如此远见卓识的君主感到高兴。

所以在接到命令,猜到朝廷的打算之后,他立即就做出了安排。

搞,必须要将场面搞起来。

将这一行的成果,展示给大明的子民们看一看。

准备好一切,船队才驶入泉州。

虽然朝廷没有组织人来迎接,早就接到消息的当地百姓,自发的前来看热闹。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终生难忘的一幕。

一车车的金银珠宝,没有做任何掩盖,就这样大咧咧的暴露在世人面前,招摇过市。

一队队长相奇特衣着怪异的域外人,从船上下来,让百姓们大开眼界。

当然,更加震撼的是那些外国商人和使节。

这座城市太繁华了。

听说这只是南方的一座不大的港口城市,那大明的国都该是何等的繁华。

然后是各种从未见过的飞禽走兽,被从船上拖出。

其中带给大家最大震撼的,当属狮子。

不是因为它的凶猛,而是外貌。

这玩意儿咋这么奇怪?

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咋这么像狻猊啊?莫不是真的抓到神兽了?

然后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很快,远洋商队抓来了神兽狻猊的消息,就传遍了泉州。

越来越多的人跑来,只为一睹神兽的雄姿。

即便衙门的人出来辟谣,说这是狮子,就是高门大户门前看大门的石狮子。

百姓们依然不相信。

石狮子、舞狮,他们都见过,和真的狮子也不一样呐。

分明就是狻猊,衙门肯定是故意隐瞒的。

至于隐瞒的原因,很简单啊。

外面竟然有神兽,那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东西?

更准确的说,是不是真的找到了海外仙山?

倒也不怪百姓们愚昧什么的,而是石狮子确实很抽象,除了叫石狮子之外,模样实在和狮子关系不大。

中国是没有狮子的,最早接触狮子应该是西域各国进贡来的。

就有人觉得很威武,就将其雕刻下来放在门口。

后来就成了习俗。

但见过狮子的人太少了,大家只能参考最早的石狮子进行仿制。

过程中难免会加上一些个人的想象。

比如将狮子头上的毛弄成自然卷。然后,石狮子越来越不像狮子。

以至于大家见到真狮子,反而不愿意相信它是狮子了。

反倒是觉得和狻猊很像。

不过不管怎么说,陈景恪的目的是达到了。

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使节团在泉州展览了这次贸易的收获,还拿出了一部分进行售卖。

来自域外的奇珍异宝,着实让百姓们开了眼。

尤其是拿出来售卖的东西,引起富豪们的追捧,基本都卖出了天价,更是让百姓们兴奋。

赵秩还让人写了几块牌子,上面简单介绍了几个域外主要国家的风土人情。

这些来自域外的信息,确实勾起了百姓对外面世界的兴趣。

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百姓,本就是中国最喜欢冒险的群体。

或是出于对外界的好奇,或是被那些财宝吸引,很多人都生出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

三天后,使节团再次出发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这次他们兵分两路,赵秩带领一路从大运河北上。

耿子茂则带领另一路,沿着海岸线北上。

沿途的各大港口、各大城镇,全都要去一遍。

每到一地,都会引起巨大的轰动。

大多数人都第一次知道,原来大明之外还有如此广阔的天地。

这不是华夏文明第一次和域外文明接触,相反,华夏与外界的接触相当频繁。

即便是南北朝时期,也和中亚国家有着频繁的交流,更别提唐朝时期了。

可是这种交流,只存在于高层和局部,大多数百姓是无法接触到的。

别说是古代,二十一世纪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没有互联网,大多数百姓恐怕这辈子也无法获知太多外国信息。

像现在这样,由国家组织的,如此大规模的,向普通百姓展示域外信息。

在华夏历史上还是首次,带给百姓的冲击也是无与伦比的。

当然了,受震撼最大的还是随船队而来的外国人。

以前他们没少听闻关于中原,关于东方大国的传说。

很多人相信,大多数人保持怀疑态度。

现在他们亲眼见到了。

和传说中确实有区别,但依然是他们见过最繁华的地方。

本来他们以为泉州已经足够富裕的了,等见到了扬州、杭州等城市才知道,什么叫做繁荣。

当他们以为,苏杭已经是终点的时候,又再次被应天所震撼。

沿江而卧,虎踞龙盘,数十万人生活在这里……

这不仅让他们想起了传说中的长安。

据说是一座百万人的大城市,以前他们不信,现在则不停的自嘲见识少。

当他们得知,大明的新都城是百万人规模之后,彻底麻木了。

一般人只关注城市的繁华和富庶,有心人则震惊于大明的文明。

比如阿扎萨,他一直在悄悄的观察大明的风土人情,想办法了解大明的文化和律法。

了解的越多,就越是震惊。

科举?遍布天下的书院?均田制?摊丁入亩?

这一切的一切,都带给他无与伦比的震动。

这一刻,他终于感受到,什么是文明。

他是宗教学者,足迹踏遍了中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国家,却从未见过有如此文明的地方。

而且对方的文明,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切实的施行了。

最简单的例子,这里的人更自由。

百姓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去管理机构申请,可以游遍全国。

在其他地方,只有贵族和官僚家族才有这样的权力,普通百姓都是被约束在当地的。

尤其是这种几万乃至十几万百姓,聚集在一起看热闹,更是不被允许。

除非是统治者为了炫耀功绩,组织百姓聚集。

而这个叫大明的国家,普通百姓竟然就拥有如此多的自由。

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至于其他的权力,就更不用说了。

百姓头上没有贵族主人,都是国家的公民,拥有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利。

就连奴仆,都是契约奴,拥有最基本的保障。

在信仰上,没有宗教压迫,百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信什么不信什么。

宗教之间的争执,也多是语言辩驳,而不是诉诸武力。

当然,对于一个虔诚的伊教徒而言,这里的人对神灵对信仰太不忠诚了。

可无法否认的是,这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明。

这种和谐的文明,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见到过的,他所知道的历史上,也从未存在过。

现在,就这么突然出现在眼前。

作为阅历丰富的宗教学者,他自然知道事情不可能如此完美。

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剥削和不公肯定普遍存在。

但能将这些东西写入法律,并作为标准在全国执行,依然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

此时他也终于知道,为何当年自己的祖先,明明建立了强大的萨珊王朝,却还要对中原如此谦卑。

面对如此强大、富饶而文明的国度,谦卑是理所应当的。

他现在迫不及待的,想要与这个国度的贤者会面,聆听对方的教诲。

当然,那位赵秩大使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是那么的博学、谦虚。

本来他以为,对方已经是大明有数的大贤。

后来才知道,对方只是薄有才名,在他上面还有很多大贤。

在大明称之为大儒。

连‘才学一般’的赵秩都如此厉害,真想看看那些大儒是如何的高明。

——

每到一地都要停留几天,所以赵秩等人的行程并不快。

如果不是马上就要过年,他们需要回去给天子贺岁,这一条路估计他们能走两三个月。

即便如此,也是卡着年关才来到洛阳。

赵秩出发的时候,洛阳城还没有修建完成,京师还是应天。

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洛阳城,不禁为这座宏伟的城池感到震惊。

连他都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外国人了。

他们敢对天发誓,这是他们这辈子见过的,最庞大最宏伟的城池。

阿扎萨不禁想起了传说中的长安城,应该也是这个样子的吧。

这个国度,真的太强大了。

听到周围人的惊呼声,赵秩也由衷的感到骄傲。

这就是大明,我们的家园。

 

第250章 南洋攻略第312章 敢于打烂一切第269章 好男儿,当如是。135.第135章 太孙天命在身第8章 御下第7章 将计就计197.第196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202.第201章 摊丁入亩第308章 新书构思第6章 锦衣卫带来的危险210.第209章 阳谋第52章 解决之法103.第103章 我搞定无酸纸第310章 蓝玉超进化229.第228章 万物之理第79章 扩招的缘由172.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151.第150章 内部提纯第47章 货币第294章 又一新课程第66章 傲娇的父子俩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第67章 温馨的一家四口第236章 我去第311章 用工荒第302章 窃取国运第348章 屠杀继续第277章 内阁的核心问题第75章 竹书纪年157.第156章 蓝玉:请太孙示下第294章 又一新课程第345章 血染淡马锡第260章 无题122.第122章 百姓眼中非良法235.第234章 谁最会讲荤段子第237章 无题212.第211章 用木牛流马耕地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第82章 心眼真多啊第351章 无题第64章 朱雄英突袭方孝孺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第289章 政变223.第222章 心怀鬼胎第271章 进退有据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125.第125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第69章 唯有景恪一人第284章 给朱标上课第34章 新篇章176.第175章 黄河决堤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个屋檐下第64章 朱雄英突袭方孝孺第299章 继续无题178.第177章 独眼石人第24章 奇药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第341章 挖坑杀人第283章 留声机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120.第120章 神乎其技107.第107章第34章 新篇章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202.第201章 摊丁入亩185.第184章 什么重要?101.第101章 我朱元璋岂能让百姓吃亏第342章 无题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第323章 安置成年亲王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第303章 你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153.第152章 你就这么想喊我姑父?第55章 正义执行第25章 明心志157.第156章 蓝玉:请太孙示下173.第172章 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第300章 闪电战229.第228章 万物之理169.第168章 毛骧:好像哪里不对第83章 让他当驸马?第52章 解决之法第267章 合格的宰相第341章 挖坑杀人214.第213章 来自日本的情报第344章 血染淡马锡(上)215.第214章 太孙出巡220.第219章 打交趾?第29章 惊叹的朱重八第73章 皇恩浩荡第292章 河西战略112.第112章 方孝孺疯了?第329章 提防瓦剌第14章 生活处处是神话183.第182章 秃驴,竟敢勾引公主。第237章 无题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