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博望侯

如果是以前,朱元璋肯定会问:

你将华夏文明说的这么好,为啥面对那两个宗教时还要如临大敌呢?

况且,思想该怎么武装?总不能在脑袋上带个铁盔吧?

和陈景恪认识这么久,也断断续续听了许多课。

不论是眼界还是思想,都开阔了许多。

他很快就自己想清楚了其中的缘由。

为何要如临大敌?

因为大明确实还没有做好准备。

七千余万人口,真正对华夏这个概念有清晰认识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

大多数普通百姓,对国家对族群对文明,并没有什么认识。

虽然这几年,朝廷有意识的普及‘华夏’这个概念。

朱雄英还搞了个抚慰使制度,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可因为时间太短,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

若是毫无防备就让那两个宗教传入国内,恐怕会引起不小的麻烦。

况且就算真的全民普及了华夏概念,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无父无母吃里扒外的人。

而且基教、伊教和佛教还不同。

佛教是多神教,教义偏向于温和。

佛教东传,只是佛学先贤的自发行为,仅仅只是为了传教,与政治无关。

佛教和华夏文明的碰撞,并没有引起激烈的斗争。

佛教主动吸收了华夏文明的精华,经过自我改良之后,把自己变成了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后来道教借鉴了佛教的制度体系,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体系。

韩愈、柳宗元吸取了佛道两家的精华改良儒学,为儒家大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至此华夏文明彻底消化了佛教。

然而,这种情况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再也找不到第二例。

至于佛教是外来宗教……这完全不是问题。

把天竺打下来,将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家纳入大明的统治范围,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但基教、伊教不一样,他们是一神教,且教义更加极端更加有侵略性。

他们背后都有武装势力支持,传教是带着政治目的的。

东进的目的不是与我们和平相处,而是想要在文化上灭绝我们。

所以,对这两个宗教必须要提高警惕。

至于如何武装思想,其实之前陈景恪也已经说过答案了。

教化。

让百姓了解自己文明的历史,增加文明认同感。

当百姓都认同自己华夏人的身份,并为此感到自豪时,外来宗教再想洗脑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朱标和朱雄英,说道:

“这就是你们父子两个的任务了,大胆的去做吧。”

朱标自信的道:“您放心,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

朱雄英更是直接道:“我早就让人将相关书籍编撰好,只是不想引起大家的反感没有拿出来。”

“现在也顾不上这些了,等回去就命国子监将其列入必学科目。”

朱标摇摇头说道:“将书给我吧,此事我来办更合适。”

朱雄英还处在养势阶段,不宜表现的太过强势。

大势已成的时候,表现的强势,别人会说你有主见。

威望不足的时候表现的太强势,别人会觉得你不好相处,心里还会抵触。

虽然朱雄英的地位不可撼动,可也没必要头铁瞎折腾。

那纯属给自己制造困难,没有任何意义。

朱标就属于大势已成的那种,朝野威望十足。

他表现的强势群臣只会敬畏,不会有别的想法,也不敢有别的想法。

朱雄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即就表示,会将教材给朱标送过去。

这时陈景恪说道:“太孙编写的那套教材,可以稍微修改一下,再增添一些内容。”

朱雄英问道:“哪里需要改?”

陈景恪说道:“编写教材的时候,使节团还没有返回,咱们对外界的情况还不太了解。”

“所以里面没有关于外界的信息。”

“现在既然了解了外面的情况,又确定要走出去,就应该将一些情况告诉大家。”

“这样大家心里就有了准备,等真的要面对外界信息的时候,不至于茫然无措。”

“而且我们主动去宣传这件事情,就可以有选择的,将我们想要让他们知道的情况告诉他们。”

“不想让他们知道的情况,就少提或者不提。”

“比如,我们可以强调,不论是基教还是伊教,都不允许祭祀祖先。”

“他们每到一处,就会毁灭其文化,强迫信仰他们的神,否则就会被杀掉。”

“然后再找一些大儒抨击这种无父无母的行为。”

“当这个认识深入人心的时候,大家先天就会对两种宗教产生厌恶感。”

“等文明发生碰撞的时候,因为这种先入为主的厌恶感,任由他们说的天花乱坠都没用。”

试想一下,当西方传教士吹的天花乱坠,描述他们的神多么伟大,信仰他们有多少好处的时候。

华夏百姓冷不丁来一句:听说你们的神不让祭祀祖先,真的还是假的?

那种场景想必是极有意思的。

朱标思索道:“有道理,一味的隐瞒反而不是好事,是时候让他们了解一下外界信息了。”

“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教化百姓,强化华夏文明的概念,就相当于是为我们穿上了盔甲。”

“但只有盔甲还不行,再坚固的盔甲总有被攻破的一天。”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所以在穿好盔甲后,我们还要有锋利的武器。”

朱雄英眼睛一亮,追问道:“武器从何而来?”

陈景恪说道:“宗教。”

朱雄英疑惑的道:“宗教?”

朱标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陈景恪点头道:“对,就是宗教,对付宗教最好的武器就是宗教。”

“基教和伊教在互相碰面之前,可以说无往不利。”

“可等他们碰面之后,却谁都奈何不了谁,然后陷入了无止境的拉扯战。”

“我们也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招术来对付他们。”

朱雄英恍然大悟,激动的道:“对啊,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大明有佛道两个宗教,让他们主动出击,去和基教伊教碰一碰。”

朱元璋眉头一皱,说道:“他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小心被反噬。”

朱雄英冷笑道:“嘿,不听话抽两鞭子就好了。三武一宗能做的事情,咱大明可以做的更彻底。”

朱标关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佛道两教太过于温和了,恐怕不是西方二教的对手。”

陈景恪颔首道:“确实如此,被驯化的太久,佛道作为宗教确实有些不合格。”

“不过问题不大,鞭子可以让他们变成温顺的绵羊,自然也能让他们变成吃人的狼。”

“就看朝廷准备如何用他们了。”

朱标深以为然的道:“也好,找个时间,我召佛道两家过来谈一谈。”

陈景恪说道:“不,要让他们来求我们。”

说到这里,他对朱元璋说道:“要劳陛下出一次手了。”

朱元璋秒懂他的意思,笑骂道:“嘿,臭小子,脏活累活就想起咱来了。”

陈景恪笑道:“洪武大帝威震天下,一句话就能给佛道两家吓瘫了,最适合做这个事情。”

朱元璋笑道:“别拍咱的马屁,咱不吃这一套。”

“说吧,让咱做到什么程度?”

陈景恪说道:“狠狠的往死里打,只要给他们留一口气就行。”

朱元璋指了指他,说道:“你小子才是真的吃人不吐骨头,就这所有人还都夸你心善。”

陈景恪知道他在开玩笑,所以也没有解释,而是顺手拍了一记马屁:

“都是在陛下您的羽翼庇护下,才有我今日啊。”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你小子不学好,越来越会拍马屁了。”

大家也都跟着笑了起来,大殿内紧张的氛围一扫而空。

接着四人一起讨论了如何施行教化,如何敲打佛道两家,又如何让佛道两家走出去。

等事情有了头绪,朱雄英见时机差不多,就主动将话题扯到了河西走廊上面。

把陈景恪在城门楼上的话转述了一遍。

陈景恪又补充道:“西域是我们走出去的陆上通道,只有掌握了这里,才能掌握对外的主动权。”

“河西走廊是西域的桥头堡,想要经略西域就必须掌握此地。”

“而且河西也是重要的产粮基地,能就近为西域大军提供后勤保障。”

“张掖的删丹山最适合养马,最早冠军侯霍去病在这里设置军马场。”

“唐朝时期也是最重要的养马地,据记载巅峰时期,同时在这里饲养了七万匹马。”

“唐末之后中原失去了对这里的统治,马场也被废弃。”

“如果重设军马场,每年至少能为朝廷提供超过万匹战马。”

“对大明的马政是个极大的补充,也能缓解百姓的压力。”

“拿下这里,远比派遣大军深入草原,更符合大明的长远利益。”

朱元璋说道:“咱不是不知道河西的重要性,只是这里汉人太少了,无法维持长久驻军。”

“当年让冯胜撤军,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朱雄英插话道:“今日不同往日,这几年朝廷陆续往那边迁徙人口。”

“据我所知,嘉峪关以内已经有了超过五千户人口,足以支撑一支军队常驻。”

“而且为了应对河套和陕北高原荒漠化,我们即将对那里的人口分布进行调整。”

“可以将一部分人迁徙到河西去。”

“前两年可能还需要朝廷支援一部分粮草。”

“等那些人扎根,河西将再次繁荣起来。”

“到那时我们应该也完成休养生息了,正好出兵西域。”

朱元璋思考许久,依然没有做出决定,而是问朱标道:

“伱如何看?”

朱标说道:“接下来几年朝廷以休养生息为主,不会发动大规模战争,有能力支撑对河西走廊的开发。”

“但前提是,军队必须要保证百姓的安全,不能被北元袭扰。”

朱雄英说道:“此事简单,堡垒计划先在河西施行。北元敢来,牙都给他们硌掉。”

朱标点头道:“那我没有什么意见了。”

朱元璋这才点头,说道:“好,就这么办了,咱这就……嗯,标儿你看着办吧。”

朱标也没有推辞,当即说道:“好,我这就将魏国公他们找来商议,制定全盘计划。”

接着几人就河西战略进行了讨论,完善了许多细节。

顺便还聊到了西域战略该如何施行。

陈景恪提出了一个建议:“将西域战略全权交给晋王实施,朝廷只要给予支持就可以了。”

朱标也非常支持,说道:“三弟想在碎叶川建立自己的封国,想必他会很乐于接受这个任务。”

朱元璋自然更不会有意见了,甚至对陈景恪的建议,他还十二分的满意。

没有因为立场关系,就随意猜忌打压别的宗亲。

事实上陈景恪让朱㭎去西域,还真有自己的小心思。

那边宗教氛围浓厚,用暴力手段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

但又不能彻底将那里摧毁,否则重建会很麻烦。

朱㭎是最适合执行这个计划的人选。

一来他塞王的身份,不用害怕背黑锅,敢于下手。

二来能力确实很出众,能掌握好那个平衡。

之后大家又追溯了一番汉唐时期,经略西域的往事。

朱元璋等人说的基本都是班超,西域都护府,安西军,屯田之类的。

陈景恪则重点提到了一个人:

“博望侯张骞,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华夏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他不只是看,还身体力行的去做。”

“若没有他的开拓,华夏不知要何时才会将目光放在那里。”

“以他的功绩,完全有资格在史书里独享一篇传记。”

“只可惜,他的行为与儒家思想不符,功绩被掩盖了。”

朱雄英立即说道:“那就给他加上,大明单独为其列传。”

朱标也没有反对,说道:“为他写一篇传记,倒也不是不行,还能激励大明子民勇敢的走出去。”

这时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咱本来还在想,应该给赵秩什么样的封号,不如就封他个博望侯吧。”

154.第153章 这画面不对啊第268章 无题204.第203章 谋高丽第250章 南洋攻略第354章 无题第79章 扩招的缘由第13章 思烹狗119.第119章 新钞问世惊群臣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第263章 无名宰相108.第108章 自己人好办事第37章 需要拉拢的人才194.第193章 琉璃动人心87.第87章 病之源第273章 大课堂124.第124章 从批阅奏疏开始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181.第180章 培养圣人?157.第156章 蓝玉:请太孙示下第252章 构建帝国体系171.第170章 如何动摇儒家地位205.第204章 某高丽(完)188.第187章 党同伐异第77章 成为时代的探索者第2章 大明嫡长孙第11章 鸵鸟朱标第295章 思想武装第24章 奇药91.第91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第248章 什么吕宋,叫楚国第318章 洛下学宫第276章 朱标要强化内阁208.第207章 禅让就是笑话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谱批发的?第304章 气运100.第100章 廷议第247章 比武将还激进的文官集团第22章 突破口第251章 新的课题第252章 构建帝国体系第19章 当然听皇帝的第247章 比武将还激进的文官集团第309章 那啥无题第340章 方孝孺也配写史?86.第86章 我能治啊第60章 老狐狸第302章 窃取国运194.第193章 琉璃动人心179.第178章 福报?剥削!第319章 天竺攻略第10章 险恶的政治斗争225.第224章 此生仅有的机会106.第106章 再搞定变色油墨第254章 何为盛世第354章 无题第6章 锦衣卫带来的危险第291章 这就是大明136.第136章 扒皮王154.第153章 这画面不对啊第32章 马皇后一刻三惊第59章 无意中改变历史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谱批发的?第360章 无题第283章 留声机第268章 无题132.第132章 因为尊重153.第152章 你就这么想喊我姑父?116.第116章 老朱的文学天赋第50章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105.第105章 十年后让位给你第336章 人才掠夺计划第252章 构建帝国体系146.第145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抢女婿179.第178章 福报?剥削!第329章 提防瓦剌第362章 大明周报112.第112章 方孝孺疯了?103.第103章 我搞定无酸纸203.第202章 没那么简单(新年快乐!)第44章 这孩子,能处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108.第108章 自己人好办事第239章 下次一定第295章 思想武装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吗?第321章 不会写,是真的不会写第21章 从调教太孙开始第328章 神灵就是小偷第68章 小小朱驳老朱217.第216章 生产力改变生活第54章 目标,倭国107.第107章180.第179章 蓝玉竟成嘴替185.第184章 什么重要?第80章 发个单章第244章 陌生的大明第22章 突破口第302章 窃取国运192.第191章 不结婚就想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