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无心之过

别说是老朱和马娘娘他们,这个问题就算是到大明灭亡,应该都没人意识到。

否则不会到最后都没有改变,连提都没人提过。

不是他们迟钝之类的,而是时代局限性。

这也是陈景恪现在最大的优势,现代思维。

当时代被改的面目全非,前世的知识逐渐失去作用的时候,现代思维就成了他最大的依仗。

他的身份地位,让他有条件可以了解大明的一切。

然后用现代思维去剖析,能得到许多这个时代的人很难发现的问题。

发现廷推和打击结党的弊端,就是成果之一。

不一定百分百正确。

毕竟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不可能是一两个因素造成的,都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但总能提供一个不一样的参考意见。

很多时候,这个‘不一样’能起到关键作用。

陈景恪说道:“首先说说廷推。”

“从始皇帝开始,命官的产生方式一般有三种。”

“其一,君主直接任命。”

“其二,丞相推举,君主任命。”

“其三,吏部推举,丞相讨论,君主任命。”

“通常情况下,这三种方式是同时存在的。”

朱元璋三人微微点头,确实如此。

始皇帝完成中央集权,将命官的任命权收归君主手里,县令都要皇帝亲自任命才有法律效力。

虽然有些时期出现过例外,比如西汉前期丞相也有权力任命官吏。

甚至明朝初年的丞相,也能不经皇帝允许任命部分官吏。

胡惟庸就是靠这个权力培植党羽的。

但这都是特殊情况,很快这种权力就会被君主收回。

从始皇帝之后,官吏任命的流程大体上就这么固定了下来。

当然,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

全国一千多个县,几百个州郡府,数万命官。

除非皇帝是计算机,否则根本不可能管得过来。

所以,一般只有重要官员皇帝才会亲自任命,比如丞相、三公九卿、封疆大吏等等。

相对重要的官吏,比如州郡长官、主要衙门的主事一类的,由丞相举荐皇帝审核之后任命。

当然,吏部也有举荐权。

尤其是低级官吏以及不那么重要的职务,基本就有吏部举荐,丞相讨论然后上奏皇帝。

皇帝象征性的看一看,然后盖章任命。

可这么做很容易养成权臣。

尤其是在皇帝暗弱无能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强势的丞相,反过来压制皇权。

也会让吏部的权势过重,吏部尚书和侍郎,就是事实上的半相。

老朱解释道:“所以,咱才更改了任命官吏的流程,有了空缺让群臣共同举荐讨论人选。”

“皇帝只需要掌控大局即可,能省去不少心力。”

陈景恪暗暗摇头,太想当然了啊:“问题就出在这里。”

“前朝任命官吏的流程决定了,这个权力掌握在皇帝、丞相和吏部手里。”

“普通官员是没有资格插手的。”

“一个职位出现了空缺,谁都不知道最终会由哪个人来填补空缺。”

“对普通官吏而言,即便职务出现空缺,也很难轮到他。”

“一个人想升官,要么好好干拼政绩,要么走门路攀关系。”

“可是廷推之法施行之后,所有人……至少有资格上朝的人,都有了插手的权力。”

“这就意味着,一个职务出现空缺,‘我’就有机会自己坐上这个位置,或者举荐我的朋友坐上这个位置。”

“廷推看的是谁的声音大,官吏为了增加胜算,就会拉拢更多人。”

“这也意味着,有野心的人必然会结党。”

“最致命的还不是百官结党,而是廷推逼着他们必须要进行党争。”

有空缺的职务,大家结党去抢这个空缺。

那如果没有空缺,而我又恰好有个朋友想升官,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拉一个人下来,职务不就空出来了吗。

“以前山东的官和广东的官,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大家你好我也好。”

“现在不一样了,只要两个人不是一派的,就有可能下死手去整对方。”

“因为只有对方下来了,自己派系内的成员才能晋升。”

“自己派系的力量强大了,自己升官的概率就变高了。”

“所以,哪怕两个从来没有见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对方的官吏,都能成为死敌。”

你说我不结党行不行。

不行。

只要你当官,就挡了别人的路。

别人就会把你搞下去,把这个位置抢了。

一旦这种局面形成,那么只要是当官的,就必须要结党。

有人说了,海瑞,他总没结党吧。

对不起,海瑞也有自己的朋友互相帮扶。

那个朋友就是朱衡,一个名声不显的大佬。

没有他一路的提拔保护,就海瑞的性格,早就被人陷害死了。

更准确的说,海瑞是举人的身份,在明朝没有人提拔,连县令都很难当上。

是朱衡将他从教谕一步提拔成县令的。

他出仕后,几次大的危机都是朱衡帮他化解的。

比如他担任县令时候得罪鄢懋卿,朱衡当时恰好担任吏部侍郎。

严党不想得罪朱衡,就没有动他。

直到他上了《治安疏》名震天下,有了名气作为护身符,才算是没人敢动他。

当然,他们两个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

朱衡欣赏海瑞的性情和操守,海瑞对朱衡非常尊重。

属于互相提携帮扶的楷模。

但海瑞在朝中有人帮扶也是事实。

明朝中后期,已经到了不结党就没法活下去的程度。

听到这里,朱元璋三人恍然大悟。

但理解了之后,老朱却更疑惑了:

“既如此,那咱打击结党,不正好能遏制党争吗?”

“为何你还要说会加剧党争?”

陈景恪长叹道:“问题就在这里,什么是结党?标准是什么?谁来判定?”

“我和他是同僚,一起吃了几顿饭,算不算结党?”

“我和他政见相近,为了推行一个政策,在朝堂携手合作了一次,算不算结党?”

“我拉一个人下马,只是空出来一个位置。”

“如果我给他打上结党的标签,就能拉下来一大群人,空出来更多的位置。”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有人故意搞扩大化?”

老朱三人都不说话了,他们太了解官场的情况了。

不是会不会搞扩大化的问题,而是肯定会。

陈景恪顿了一下,给他们思考时间,才继续说道:

“以后有官吏犯事下狱,审讯的时候问的第一句话,可能就不是他犯了什么罪,为什么犯罪。”

“而是先问他的同党都有谁。”

“你和他一起吃过饭,结党,抓。”

“你曾经在朝堂帮他说过话,结党,抓。”

“仅仅是结党还不够,必须要变强,让自己的党派变得足够强大。”

你说我们几个人抱团结成小圈子,不搞事情只自保行不行?

对不起,不行。

你们当官就挡了我的路,必须要给你们搞下去。

你们抱团成小圈子那更好了,罪名都有了,结党。

官吏哪怕只是为了自保,也只能拼命扩大自己党派的势力。

党派实力越强,在党争中活下来的概率就越大。

“职务就那么多,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就必须去争去抢去偷袭……”

“想尽一切办法去攻击别人。”

“到那个时候,上上下下都只有一个念头,结党营私。”

“没有人会再想着去干实事。”

“因为不做就不会错,做的越多错的就越多。”

“所以,朝廷明牌打击结党不但不会遏制党争,反而会激化党争。”

“让朝堂变成类似于乱世的状态。”

马娘娘和朱雄英都脸色凝重,他们没有想到,以前以为的两条良策,竟然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而且他们敢肯定,陈景恪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的会演变成这种情况。

道理其实并不复杂,推演一下就能得出结果。

只是以前大家陷入了思维误区,没有往这方面想罢了。

老朱眉头紧皱,说道:“你说的确实有道理,可陷入乱世有些夸大了吧?”

陈景恪说道:“您以为乱世和治世最大的区别在哪?”

老朱说道:“乱世自然是礼乐崩坏、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治世律法健全,百姓安居乐业……”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这只是表象。”

“乱世和治世的区别,在于乱世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治世是相对确定的。”

朱元璋、马娘娘和朱雄英都很茫然:“确定性?何意?”

陈景恪说道:“先说治世,因为有相对稳定的秩序,大多数东西都是相对确定的可预见的。”

“比如,我努力种田,一般都会有不错的收成。”

“我建一所青砖瓦房,就能传承两三代人。”

“我是个当官的,清廉爱民保一方平安,就算不能升官也能平稳做到致仕。”

“再说乱世的不确定性。”

“我建了一所房子,第二天就被劣绅恶霸给抢走了,告官的地方都没有。”

“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田,即将收获的时候,又被人给抢了。”

“我是个当官的,保境安民……突然来了一波匪兵,将一切付之一炬。”

“如果大明的官场陷入全面党争,那么一切就会变的不确定起来。”

“我辛辛苦苦做了官,啥都没干,突然有一天就被人给扣了个帽子抄家灭族了。”

“这种不确定性,会让百官心里惶恐不安。”

“为了消除惶恐获得一点安全感,他们只能拼命结党去攻击别人。”

“最终让大明陷入永无止境的党争泥潭。”

老朱、马娘娘、朱雄英三人都露出深思之色。

这个说法确实很新颖,给了他们很多灵感。

但他们思考最多的,还是党争的事情。

过了许久,老朱才长叹一声,开始了反思:

“若不是你提醒,恐怕咱这辈子都捉摸不透其中的道道。”

“当初赵瑁案的涉案人员如此之多,咱心里就很奇怪,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今日总算是有了答案。”

“是咱的恶政,逼迫着他们结党。”

“等这件案子爆发,他们的政敌又联合起来落井下石。”

“或许很多人都是无辜被牵连进去的……不,不是或许,是肯定如此。”

“还有前两年咱巡视地方,每次咱都能轻易发现部分官吏的小尾巴。”

“派人去查的时候,几乎都是一查一个准,很容易就能揪出一大串贪官污吏。”

“当时咱还以为是蒋𤩽和锦衣卫能力出众。”

“现在想来,咱这是被人家给利用了啊。”

额……陈景恪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老朱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就他的铁腕统治,动不动就抄家灭族,有几个官吏敢公然结党的?

Wωω ¸тт kán ¸c o

尤其是赵瑁案,发生在大明初建时期,不太可能是廷推造成的。

更何况,这个案子直接将朝堂给清空了,人人自危。

大家自保都来不及,谁敢在这个时候搞党争。

前两年反腐,确实有力量在推动。

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党争,而是革新派和保守派互相打击的结果。

不过他也没有安抚老朱,因为这两条政策,确实让官吏之间有了党同伐异的趋势。

尤其是朱标当政这几年,他希望通过柔和的手段,建立健全国家各项秩序。

营造一个正常有序的君臣氛围。

只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在廷推和打击党争这两条政策的驱使下,他的一系列善政,给百官创造了结党的机会。

不过还好,老朱尚在,朱标本人也是英明的君主,百官也只敢私下搞小动作。

不敢明目张胆的搞党争。

可恶果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百官已经意识到,只有结党才能在朝堂争取利益并存活下来。

在面对竞争对手的时候,他们抱团。

当竞争对手是皇帝的时候,他们更会抱团。

就连从来都不站队的孔家,都在这次变革中,站在了保守派一边。

这才有了现在理学空前团结的局面。

他们内部之间,肯定是有竞争的,还很激烈。

可是在面对皇权的时候,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当然,将这一切的恶果,都归结于老朱和朱标是不应该的。

可他们的行为,却在事实上造成了这个结果。

不过陈景恪并没有将这些话说出来。

一来老朱已经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后续肯定会改的,没必要再苛责于他。

二来朱标也是无意为之,更何况他已经这样了,随时都可能退位。

还是给他留点面子吧。

等后续这两条政策废除,大明的官场习气慢慢被纠正。

就不会再出现,前世明朝中晚期那种党争局面。

就让这个微不足道的小黑点,掩盖在历史长河里好了。

想到这里,陈景恪说道:“结党可以很唯心,很容易扩大化不可收拾。”

“历朝历代虽然打击结党,却从来不将之摆在台面上。”

“更不会主动去搞扩大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陛下打击结党的想法是好的,只是手法有些瑕疵。”

“所幸还没有造成恶果,找个机会将这两条政策废除即可。”

朱雄英眼珠子一转,忽然说道:“这两条政策也不是没有好处。”

三人都看向他,等着他的高见。

朱雄英嘿嘿笑道:“如果不是这两条政策,理学派怎么会如此团结。”

“咱们的计划,也不可能进行的如此顺利。”

明知道他是故意安慰自己,老朱还是笑道:

“哈哈……乖孙你这么一说,咱这心里好受多了。”

众人都笑了起来。

有一说一,还真是如此呢。

第368章 谨言慎行第281章 自绝于军方第255章 我毕生的追求第256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第249章 传说中的大人物第361章 各人的命运第311章 用工荒219.第218章 改土归流228.第227章 力学第415章 最后一块死角第279章 海盗代表自由?第380章 凿穿战术再现第406章 父母之爱子第440章 我都想弄死他第384章 两极反转第34章 新篇章228.第227章 力学第85章 咱的乖孙怎么样142.第141章 被吓出病的李文忠第52章 解决之法第79章 扩招的缘由226.第225章 我不养闲人第268章 无题第412章 一票否决权205.第204章 某高丽(完)第431章 良种第396章 你们太欺负人了第301章 去阎王殿开会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马皇后第1章 揭皇榜第366章 法178.第177章 独眼石人第46章 回家147.第146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434章 学傻了97.第97章 继续说啊第389章 大明二代之臣纷登场第434章 学傻了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193.第192章 化学源于爱情?第253章 帝国时代168.第167章 吾死,汝等自为之。104.第104章 大户就是养肥的猪第324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150.第149章 太孙好像有点不正经第49章 给老朱父子上课第50章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第391章 你是什么人第280章 你的心真脏啊第394章 一国两分治第50章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第480章 李善长眼中的大同第39章 圣人言可杀人第263章 无名宰相第410章 造体系198.第197章 儒家不可废第433章 无题第261章 乱认祖宗222.第221章 太简单了没意思第425章 朱老四好样的啊第342章 无题第451章 勋章第334章 我们已经被渗透了192.第191章 不结婚就想生孩子?第417章 给过年增加点颜色第418章 死亡名单第58章 唯儒独尊第281章 自绝于军方第376章 老朱亲自斟茶第339章 属于华夏的学问177.第176章 异常第405章 操控舆论第329章 提防瓦剌第335章 永恒的变第384章 两极反转第359章 南洋清除计划第360章 无题第63章 政治幼稚方孝孺第10章 险恶的政治斗争第410章 造体系第3章 夺嫡旋涡第281章 自绝于军方215.第214章 太孙出巡第251章 新的课题第381章 屠鱿令第427章 奇观加信仰第43章 暴毙201.第200章 税第399章 血债血偿第255章 我毕生的追求第397章 死有余辜第18章 和朱元璋住一个屋檐下第353章 社会模型第316章 伟大思想197.第196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马皇后150.第149章 太孙好像有点不正经第430章 大洋彼岸第296章 博望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