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实弹测试

单单是这份严谨态度就值回炮价了,这一份严谨可是形成了一整套的标准化体系,不仅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发火率,还能让福王世子实现了绝密的炮表。

大明的匠人们在铸造火炮的过程中看心情也就罢了,还把这些落后于西洋的火炮技术视作秘法,当做家传之密。

技术的革新在于交流两个字,匠人们别说与旁人交流了,就算自家人也秉承着传男不传女的态度。

只要是没有儿子或者侄子,情愿这门家传秘法失传了也不会传给女婿,在匠人们眼里女婿终究是外姓人。

朱舜面前的这门千斤红夷大炮不凑巧的是个残次品,只能拉回去熔炼成铁汁重铸了,为了给他演示接下来的步骤,一名老实巴交不爱说话的铸炮匠头拉来了他那门合格的火炮。

在行吊的吊动下,缠着粗大铁链的红夷大炮,在刺耳的‘吱呀’作响声音中落在了朱舜面前的混凝土平台上。

这时,外面隐隐约约传来了钟声。

老百姓家里连吃的都吃不上,更没有钱采买日冕和滴漏了,基本上没有时间的观念,秉承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习惯。

在田地里做活没有时间观念可以,但在蒸汽工厂里做工,时间观念就很重要了。

工业时代紧张生活和农业时代的散漫有很大区别,蒸汽工厂讲究效率,需要养成息刻必争的新风俗,改变过去在田间的得过且过。

为了让工人们养成息刻必争的新风俗,每个蒸汽工厂里都配备了西洋自鸣钟,还修筑了一座钟台,专门有工人根据时辰撞击铜钟。

大明的繁华城池在时辰观念方面,与乡野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比较繁华的城池都有晨钟暮鼓的规矩。

每个繁华城池的晨钟暮鼓还各有特色。

杭州晨钟是前三十六下,后三十六下,中三十六下。

绍兴晨钟是紧打十八下,慢打十八下,一共六遍。

到了浙江沿海的台州又不一样了,先七,再八,中间十八,最后三,一共三遍。

各地不同的晨钟造就了各具特色的风俗,这也造就了很多喜欢听不同晨钟暮鼓的名士,时常远游各个繁华城池就为了听当地十分有特色的钟声。

蒸汽工厂没有搞那么复杂,使用二十四时制,这样就能更加高效的利用时间了。

一点到二十四点,几点了就撞几下钟,工人们刚开始还有些不习惯几年过去了已经逐渐习惯了。

工人们的做活效率明显也比十二时辰制高了很多,二十四小时制不仅让他们有了紧迫感,还让他们有了地域观念的改变。

只要听到蒸汽工厂的钟声就想到了自己在蒸汽工厂,不是在闲散的田间,多做一样工业品就多挣一分的银子。

忙活了大半天了,这道钟声就是中午吃饭的声音,随着工人协会的待遇不断提高,中午提供一餐饭。

朱舜也不搞特例,排队领了四个馒头,一份六必居的酱菜,坐在长条木桌上和赵斗米师徒二人一起吃了午饭。

其他枪炮车间的熟工们在食舍瞧见了朱舜这才知道工业侯来军火公司了,惊喜万分,纷纷去找相熟的铸炮车间熟工打听情况。

关于赔偿的事宜,很快就在熟工们之间传开了。

吃过午饭,朱舜在所有熟工的目送下离开了食舍,熟工们眼里的敬仰比见了皇帝还要更甚。

回到铸炮车间,那名老实巴交的铸炮匠头早就在红夷大炮旁边等着,瞧见朱舜过来了也没去说些虚头巴脑的奉承话,也没有贬低学徒抬高自己。

铸炮匠头开始目测红夷大炮的身管,观测有没有明显的缺陷,这门红夷大炮的身管并没有凹痕或者不平整的地方。

铸炮匠头又拿出了一个小铁锤,不停的敲击在红夷大炮身管上,伴随着‘叮叮呤呤’的清脆声响,勘察身管上有没有裂纹或者其他瑕疵。

直到勘察完所有部位,没有发现任何的裂纹,肉眼观测就结束了。

铸炮匠头拿来木塞堵住了炮尾用来插入火绳的火门,红夷大炮在粗大铁链的拉扯下竖了起来。

几名学徒提着水桶从炮口往里面灌水,进行最后的裂纹勘察,灌满了以后并没有发现漏水的地方。

操纵行吊把红夷大炮给放倒,里面的水通过地面的下水道排了出去,一根炮管就算是正式制造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进行实弹测试了。

朱舜从头看到尾,土法铸炮看似简单,只需要浇铸出来一个身管,再安装一个木架子就可以了。

但只是一个合格并且标准化的身管想要出厂,就需要这么多的步骤,很多事情知易行难了。

朱舜等人一起来到了空旷的靶场,红夷大炮用行吊放在了一个骡车上,由骡子拉到了靶场。

靶场里同样有一个用来吊起沉重红夷大炮的行吊,还有很多铸炮匠头带着学徒们进行实弹测试。

朱舜等人的耳边不停传出来火炮的轰鸣,耀眼的火光从一排水泥炮台上喷射出来,俨然就是正在大战的辽东战场。

铸炮匠头使用行吊把千斤红夷大炮落在如一线堤坝的混凝土炮台上,找到一个坑位落在了炮坑里面。

直到这时正在测试火炮的铸炮匠头和学徒,还有一些正在修补混凝土炮台的基建工人们,才发现朱舜来靶场了,全部停下了手里的活计望了过去。

实弹测试不能着急,需要一步一步的慢慢来,铸炮匠头首先装了少部分火药,进行引爆。

一步步的增加火药的份量,增加到可以放置炮弹的份量,放入了一颗熟铁炮弹,继续进行测试,直到用红夷大炮所能承受的最大火药份量测试过后。

铸炮匠头停下了测试,观察红衣大炮是否出现了裂纹,没有任何的裂纹,这门红夷大炮装上炮架就可以出厂贩卖了。

朱舜看完大明的铸炮法,从技术上而言,确实找不到增加火炮使用寿命的办法,除非七弟子徐积薪研究出来特种钢材,用更为耐用的特种钢材进行铸炮。

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明机械学院第三百一十七章 女真建国第五百七十二章 正赋、耗米、私费第三十九章 西洋礼服636.第632章 大明土改第五百章 造纸工厂对满清的影响第八十五章 好清新的纺纱厂第四十三章 三代火枪第四十八章 王恭厂的火药地窖第四百四十章 抓个典型第三百二十六章 硫酸的置换反应六百零六章 未来第一百七十九章 蒸汽时代第一百五十二章 京城勋贵第八十章 高炉水塔第二百五十七章 经济奇才第三百二十章 攻占南洋计划第二百零八章 机械锯齿打造成功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钱砸死你第三百七十九章 太子以后……第二百三十章 买矿山第四百七十七章 蒸汽化的大明造纸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明的化工厂第一百零四章 崇祯的人情第五百三十二章 东林党的憋屈第一百四十六章 蒸汽机的价格第三百六十九章 郑员外:你们不懂第四章 线膛枪的连锁反应第四十三章 三代火枪第三百六十八章 新任火箭营营长第三百四十六章 股息制度第三百八十八章 火炮标准化流程第一百一十八章 一万匹布第二百四十七章 火箭新品种第二百五十八章 丧失的铸币权第三百九十二章 铸新炮第四百七十三章 铅室法第三百七十章 实业家的气节第六十二章 第三台珍妮机第三百二十六章 硫酸的置换反应第四百一十二章 05型野战炮的神威第二百五十六章 南方的新式学堂第二百九十三章 军工体系第三百七十二章 情绪失控的东林党第七章 科研流程第六十三章 火器局的危机第五百零一章 皇太极的丢脸第一百一十七章 来买近代纺布了第三十二章 处理匠头第五百二十五章 朱舜这个香饽饽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箭燃烧弹的威力第三百二十三章 军火公司的成果第三百九十五章 最大使用寿命第四十五章 偷走线膛枪第五百三十章 杀光西方骑兵第二十一章 崇祯飘了第一百四十三章 蒸汽机的排水效率第五百七十八章 人民之子第二百四十章 廉价瓷器买卖第二百二十二章 缺木材的新宁伯第三百六十章 天然复合肥第五百四十八章 粒装火药的诱惑第二百零二章 氪金真爽第三百章 标准化+炮表的威力第三百三十三章 一起学驴叫第一百七十六章 工业革命的改变第四百二十一章 太子的培养结果第五十章 扶植实业家第三百九十一章 技术突破口!第一百四十五章 启动十台蒸汽机第二百零二章 氪金真爽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明机械学院第一百二十八章 朱舜的面子第一百零六章 收俩小弟第六百二十二章 京城大掌柜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明重工业中心的工厂规划1第二百二十七章 顺圣川的出路第六十七章 火器局的小人物们第三十九章 西洋礼服第五百三十二章 东林党的憋屈第一章 改进火绳枪第五百八十七章 高压蒸汽机第二百七十章 步兵营对八旗兵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堂争密云第一百五十九章 解决旋转运动的办法第五百五十三章 顾炎武的归属感第三百六十二章 东林党争密云第四百九十八章 欢腾的京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开始招生第二十二章 建立军工线第十六章 衙蠹第五百零三章 朱舜的赏赐第二百五十六章 南方的新式学堂第九十三章 我有米涅手枪第四百三十一章 东林党的柴薪作坊主们第二百三十章 买矿山第八十四章 施粥第二百四十三章 三处六署第二百五十八章 丧失的铸币权第四百一十章 火器的历史性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