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试多是一件美事

听完朱升的话,张希孟倒是笑了……这老爷子一惯足智多谋,思虑周全,怎么会出这么不靠谱的主意。

就算刘福通答应了,那也没用啊!

他们能怎么监督?

派人过去吗?

这不是和笑话一样吗!

发现张希孟另有心思,朱升也笑了,“张相,莫非你觉得老夫糊涂了?”

张希孟连连摆手,“枫林先生爱民之心,人尽皆知,而且我们说了,总比没说要好,是吧?”

朱升呵呵一笑,“没错,其实只要刘福通能把这事公之于众,让下面的人知道也就够了。至于他给不给百姓发粮食,老夫反倒不怎么在意。”

张希孟低头蹙着眉头,稍微一想,竟然明白了朱升的用意……这老头,简直坏透了。

其实从如今刘福通的处境来看,他要派兵北伐,本身又缺乏粮食,征战越远,消耗的粮食就越多,几乎是指数增长。

在这个情况下,就算再过分的条件,刘福通都会答应。

事实上他过来就是准备挨宰的。。

这时候朱家军提出要顾及百姓,发粮赈济民众。

刘福通照办了, 这是他出钱, 朱家军得人心。

他阳奉阴违,老百姓拿不到粮食,怨气都会落到刘福通的身上。

怎么算,朱家军都赢了, 而且还赢麻了。

朱升这老头, 简直就是个千年狐狸,谁都逃不过他的算计。

“哎, 非是老夫工于心计, 只是当下社稷分崩离析,百姓颠沛流离。能结束乱世, 一统江山,救民水火, 非上位不可。我们也是为了尽快统一天下!”

朱升的话, 引来了贾鲁的赞同, 他沾沾眼泪,轻叹道:“前面治理黄河, 还有些不足之处。如果上位能尽快一统天下, 老夫在闭眼之前, 能把剩下的事情做完,就算是死了也得好处!不然留下黄河为祸, 我心不甘啊!”

贾鲁忧心忡忡,他真怕自己这把老骨头, 等不到那一天。

张希孟把几个人商议的结果,尤其是关于中原水患的看法,告诉了朱元璋,老朱听过之后, 顿时神色凝重, 带着强烈的忧虑。

“竟会如此严重?如此说来,就算咱以后集结全国之力, 也很难解决水患了?”

张希孟沉吟道:“修好堤坝,不让黄河泛滥,或许不难,但是治理风沙盐碱, 恢复民生, 只怕再有几十年,也未必能成功。只有持之以恒,用几代人的付出,才有机会。”

朱元璋没有说话, 只是默默站起,沉吟了许久,他突然转身,等他再过来,怀里多一个一个孩子。

老朱抱着他到了书案上,随后抓着小家伙的手,用毛笔在纸上缓缓写下了两个字:治水!

朱元璋咧嘴笑了,“咱的好儿子,你可要记住了,你爹没有治理好黄河,你要接着干……咱们朱家,世世代代,务必要治理好黄河。咱们出身寒微,是上天赐给了咱们机会,咱们不能有负天命,有愧人心啊!”

朱元璋絮絮叨叨,跟儿子念叨着。

朱标刚刚一岁多,他哪里听得明白这些,只是“爹爹”地叫着,弄得老朱喜笑颜开。

跟一个小崽子说这些话,简直就是脑子坏了,朱元璋这是发疯吗?

很显然,这个长子在老朱的心里,有着太不寻常的地位,虽说子女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是毫无疑问,朱标是嫡传正统,日后就算有再多的孩子,也没法和他相提并论。

张希孟很懂朱元璋的心思,但是他也清楚,就算朱标能顺利成长,接替老朱,他也未必能超过父亲。

搞不好这小子长大以后,还会形成众正盈朝的局面,说到底老朱都是唯一的。

最紧要的还是多培养一些人才,只有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拥有新思想,接受新观念,能够主动延续治国理念,那才是未来可期。

想到了这里,张希孟就忍不住发笑了。

李善长还真是精于算计,他提议给粮长高官。

这一手简直妙不可言。

由于张希孟和宋濂等人把持了学士院,掌握了人才培养,就算李善长怎么折腾,也很难扩充势力。

既然如此,那就引入一支全新的力量,利用各地粮长,占据高位。

这些人是他建议提拔的,又是效力六部,谁敢不听他的!

而且能当粮长的,都是丁多粮多,最低也是富户,把他们拉拢过来,遥相呼应,有些事情也就有了重温旧梦的希望。

不得不说,老李的算盘就是精明。

可惜的是他遇上了朱元璋和张希孟。

老朱直接来了个考试……这些人可不是你李善长直接提拔的,非要经过考核才行。

而如何考试,又落到了张希孟的手里。

这可不只是多了一道程序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选才标准的大事。

很快就有一道命令下达,最先将粮食送入金陵的三十位粮长,做好准备,要去学士院,接受考核。

这道命令很快传到了那些先进入金陵的粮长手里。

其中名列第三的“江柯”自然跑不了,也接到了命令。

她拿着命令,有些犯晕了。

这可如何是好?

“七叔,你看我能不能不去啊?”

老七咧嘴苦笑,“姑娘啊,这是命令,可不是请柬,不去怕是不行的。”

原来江家的粮长不是江柯,而是替兄前来的江楠,她发愁了,“七叔,科举都是要验明正身的,我去了岂不是露馅了!”

老七怔了怔,还真摇了摇头,“姑娘多虑了,我打听过了,人家说上位把粮长视作官职,等于已经入仕。既然入仕,就不用那么仔细搜身。这一次属于测试官吏。人数只有三十,上位又会亲自监考……说起来就跟殿试似的,考出来就是天子门生啊!”

江楠忍不住苦笑,“是吴国公的门生,不是什么天子门生!”

“一样的,早晚的事!”七叔笑呵呵道,显得信心十足。

江楠越发忧虑了,“要真是这样,那就更不能去了,那可是欺君之罪啊!”

七叔也吓了一跳,果真如此吗?

他还是有些遗憾,忍不住道:“姑娘,你这一路运送税粮,滴水不漏,尤其是交割的时候,你提前多买了一千石,当真是滴水不漏。就算是大少爷办事,也未必有你的心细。”

江楠的眉头动了动,脸色泛红,一个女孩家,能得到七叔的肯定,自然是高兴的。

可不管她多高兴,以女儿之身,跑去参加学士院的考试,万一露出了身份,那可就后患无穷。

她仔细思量许久,决定还是写一封文书,递到学士院,把事情说明白了,可别自作主张,给家里惹祸。

江楠写好之后,再三交代七叔,务必要送去学士院。随后她就准备回家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她这才押运粮食进金陵,虽然已经多准备了两成,但是由于路上遇到了雨水,有几车的税粮浇湿了。

江楠就觉得未必能顺利送入粮仓,因此她特别交代,让七叔多买一千石,有备无患。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收粮和储粮,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为了长时间保存,收入粮仓的都是带壳的谷物,这一点从含嘉仓里面找出来的粮食就能知道,隔了一千多年,居然还能发芽,堪称奇迹。

收上来的谷物,也不是随便堆放起来,就能保存长久的。

首先,大型的粮仓必须保持干燥,在没有那么多先进手段的条件下,只能用土办法,挖地窖保存,首先要选择地势较高的所在,避开地下水。

等地窖挖好之后,要先用火烘干,随后把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上铺木板,木板之上铺席子,席上垫谷糠后再铺席子,窖壁也用两层席子夹一层糠,这样才能在里面装粮食,而且窖口还要仔细密封覆土。

总而言之,要穷尽一切办法,才能保存好粮食。

只要有一点疏忽,就很容易造成一窖的粮食,全数腐烂。

这还只是窖藏的部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要在收粮的时候,就保持粮食干燥,尽量减少水份……

为此张希孟给粮仓设计了一套评估粮食水份的办法。

首先就是做两个能装五石粮食的木箱,放在特制的天平上面。

一面放着已经满足入库标准的粮食,在另一面,随意从运粮的粮食里,抽取五石,倒入木箱。

如果两边平衡,自然是送来的粮食合格,如果送来的粮食偏重,则是水份过大。

注意一件事,古代常用石来衡量粮食,而这一石也能换算成多少斤……但是这个并不严谨,其实石是容积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斗就是那种木制的方盒子,装满就是一斗。

如果想欺负人,就把斗做大一些,就可以多骗取粮食,地主坑人,也才有大斗进,小斗出的说法。

相同体积,如果湿度太大,自然会重,这样的粮食是不符合入库标准的。

但发现粮食水份过大,下一步就会取一斗粮食,然后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木箱里,隔着一定距离,用火炉烘干。

等谷物不在冒气,重新计算重量,然后得出大致的含水率。

朱家军虽然对老百姓很好,但是做事也相当严谨,粮食的水份太高,入库之后,会腐烂变质,这是绝对不行的。

江楠到金陵排在十名之后,但是由于她提前采购了一批粮食准备,竟然超过了前面的人,排在了第三位,顺利让税粮入库。

想到这些,江楠还挺满意的,反正这次金陵之行,也该结束了。

可就在她准备返回的时候,学士院突然送来了一道文书。

“此番考试,并未限制男女,请按时参加考试,不得有误!”

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赐金笔第七百六十五章 张家也有逆子第五百五十六章 今日,超越大宋矣!第六百五十四章 写入大诰第五百三十九章 门下省考试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两桌客第七百七十九章 这日子没法过了第五百二十二章 给官吏来场大考试第五百三十九章 门下省考试第七百零六章 师表大明第六百五十三章 立规矩第四百五十四章 聪明的孔家人第三百六十七章 愿意追随咱的,留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为圣贤第八百四十七章 勋章来了第四百四十六章 金牌第四百一十四章 岭南工商畅想第七百三十九章 老朱被抓了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五百七十三章 父慈子孝的大元朝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号汉王?第三百二十三章 脸都不要了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孙的无为而治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试第一百六十三章 轻松出狱第五百六十四章 痛饮燕山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脱险了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当亡国之君第三十一章 吃朱家的饭,使朱家的钱第五百一十章 有教无类第八百九十八章 拿国家抵债第三百九十四章 国号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一百九十九章 格局打开了第四百八十四章 贾鲁河第七章 狠人朱重八第六十五章 屯田养兵第六百六十七章 在大明,人最尊贵!第三百零三章 即吴王位第八章 名满濠州的朱公子第五十四章 杀出来的公道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辅佐太子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家都缺钱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礼来降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变第八百一十七章 夫人的新官第四十二章 张家老仆第九十八章 元军六十万第四百七十七章 河南大捷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宋亡于此,大明兴于此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八百七十八章 教化即开疆第八百一十四章 张太师的高招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线出击第十四章 工科男的可怕第二百零九章 法度第一第二百五十二章 联手李善长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个旧世界第一百零七章 五大主力第七百五十九章 李善长的选择第四百三十章 你不配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时雨张先生第八十三章 好姐夫第五百三十九章 门下省考试第一百八十六章 张先生来了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阶段战术第七百一十九章 来自李善长的一击第三百章 真孔孟之道第一百八十五章 后继有人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应,可以休矣第八百一十六章 好好辅佐太子第二百五十三章 吓坏的百官第七百七十八章 老朱又输了第九十一章 龙王也低头(五更到)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学正统第九十一章 龙王也低头(五更到)第一百七十四章 咱是来立规矩的第三百六十九章 济民学堂第四百九十七章 迎亲队伍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号汉王?第二百六十六章 才子们的第一课第七百六十九章 张庶宁的苦读计划第八百六十九章 疯狂的大明科学家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贼第一百零八章 又升官又娶媳妇第二十一章 杀出去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七百零九章 我们不会让父皇失望的第一百五十五章 朱元璋的大胃口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朱元璋第八百一十一章 小儿辈的婚事第七百九十章 公主北上第五百零八章 问道孔夫子第一百五十章 菩萨兵来了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谁?第二百三十七章 赘婿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