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都是来买粮的(新年第一更)

长江流域多采用稻麦轮作,一年两熟,也就是种植冬小麦,收获一季之后,再种水稻,当年收成。

也就是说,夏粮是以麦为主,而秋粮是以稻谷为主。

李善长率领他的六部地方官吏,负责征收税粮,是完全绰绰有余。张希孟并不需要太过在乎,可很快张希孟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盯着朱家军夏粮的人实在是有点多。

首先就是方国珍,这家伙把儿子方关派过来,这位方大少爷成天四处吃吃喝喝,宴请宾客,使劲儿巴结朱家军的上上下下,当然主要都是能管到粮食的文官。

福建的陈友定也派人过来,价钱好商量,他们也想要二十万石。

在陈友定之外,令人最诧异的是,张士诚居然也派人过来了。。这位不在提杭州的事情,也不管苗兵,甚至不在乎那幅世界名画,张士诚只讲当初双方划分两淮,定下的盟约,他们出淮盐, 希望朱家军给他们一批粮食, 越多越好!

这已经有三家来弄粮食,胃口最大的还要数刘福通的韩宋政权,他们很不客气,一张口就是二百万石。

不管什么条件, 只要有粮食, 他们就会答应。

刘福通完全是摆出了一副随便开刀,我就是上门挨宰的, 你们说了算吧!

环顾周遭, 除了天完之外,其他的势力全来了, 都能凑成一桌麻将。

张希孟再迟钝,也知道事情不简单。

虽然缺粮食常态, 但是缺到了这份上, 却是让人目瞪口呆。

张希孟觉得不能等闲视之, 他立刻把贾鲁和朱升都请来,随后又找来了汪广洋, 咱们赶紧商量一下, 到底是遇上了什么事情……

“根据我的估算, 江南江北之地,仅仅夏粮一项, 就能拿到一百八十万石以上。不过粮食再多,也架不住这么多张嘴……而且现在看起来, 粮食已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武器了。这武器到底厉害在哪里,咱们要有个数,可别把金子卖出铜子的钱!”

张希孟这么一说,几个人都为之一振, 朱升就是提出高筑墙, 广积粮的,他对粮食的见解, 自然十分高明。

“方国珍和陈友定,他们倒是未必缺粮,别看浙闽沿海山多田少,但是想要养活自己, 还是足够的。如果我没猜错, 他们弄粮食,除了自用之外,就是想高价卖出,毕竟他们手里都有船队!便是送去大都, 也是可以的。”

张希孟点了点头,“没错,现在元廷断了江南的漕粮,又要养兵,又要打仗,粮食的缺口的确非常大。我记得当初脱脱南征之前,大都的粮价就飙涨十倍,现在只怕也不会便宜。不管咱们开多少价钱,这俩二道贩子都能成倍赚回来。”

朱升点头,“的确如此,接下来就是张士诚了,我看他的情形或许不是这么简单……张士诚吞下了苏杭,这两处光是城市百姓,就有百万,苏杭之地,虽然不缺土地,但是张士诚贪图利益。他不但不会停下海外贸易,只怕还要变本加厉,这样一来,粮食缺口也就显而易见了。”

朱升分析到这里,也有些困惑,“这三家都是首鼠两端,贪财好利,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可刘福通占据中原之地,我听闻他也弄了些轻徭薄赋,给百姓授田的事情,他的粮食缺口似乎不该这么大,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汪广洋沉吟道:“枫林先生,我去过亳州,倒是听人说这几年水旱灾害不断,良田减产,风沙盐碱,都十分厉害。老百姓走死逃亡,到处要饭,宁可讨着吃,也不愿意耕田……总而言之,刘福通那边,的确很难!”

耐心听着汪广洋的描述,张希孟下意识看了看贾鲁,如果没猜错的话,这些情况听着耳熟,贾鲁应该最清楚!

果然,贾鲁长长叹了口气,脸上尽是无奈凄苦。

“民生艰难,害在黄河……老夫愧对苍生啊!”

贾鲁取来了一幅地图,几个人都凑了过来,包括朱升在内,他也不太懂这些事情,故此竖起耳朵,仔细听着。

“你们看,这黄河一旦决口,水淹中原大地,这害在哪里?可是水患吗?”

汪广洋道:“老大人,水火无情,难道不是水灾最严重吗?”

“不!”

贾鲁摇头,“要让老夫说,这水灾还是最轻的,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

朱升也好奇道:“人常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可是瘟疫?”

贾鲁还是摇头,“这都是一时的,真正要命的还在后面。黄河水中,一半都是泥沙,河水决堤,泥沙外溢,就会淹没良田,等水退去,沙土就留了下来。这些沙土才是真正的大患!”

朱升心中一动,忍不住道:“能不能说得详细点?”

“沙土盖住了原来的沃土,如果继续种粮食,就会减产,而且沙土还有个毛病,就是遇到雨水的时候,存不住水,长不出草木……这样的结果就是每逢旱灾,旱情会更重,遇到洪水,水势也会更猛!”

朱升吸了口气,“竟然还有此事?”

贾鲁又凝重道:“不只是如此,沙土地多了,风灾就会增多,卷起漫天沙尘,种粮食也会损失。另外还有凡是沙土多的地方,蝗灾也会增多,这个道理老夫还一时参悟不透!”

耐心听着的张希孟突然咳嗽了一声,“这个……跟蝗虫的习性有关,在沙土地产卵,孵化幼虫,形成蝗灾。”

贾鲁也是一惊,他见张希孟说得笃定,也知道这个年轻人家学渊源,必定是有道理的,等有空了好好请教就是。

“除此之外,有些州县地势低洼,洪水积存,排泄不出去,长久下来,地面竟然和陕西等地的盐池差不多,盐碱贫瘠,更加没法耕种!一旦到了这一步,当真就是山穷水尽,就算种粮食,也未必能收获,别说上缴田赋,就算养活自己也是十分艰难。”

贾鲁耐心讲解,张希孟不时插话,他们渐渐的,竟然把中原的遭遇分析个明明白白……一切的源头都在黄河之上,而黄河决口造成的灾难,绝不是一场大水,冲毁了房屋,冲走了多少人那么简单。

黄河水泛滥之后,摧毁的是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的是全方位的灾害。贾鲁作为当世最厉害的水利专家,也把事情的方方面面看到了。

泥沙泛滥,首先摧毁的是肥沃的良田……虽然富含营养的河泥能作为肥料使用,但是洪水冲下来海量泥沙却不是这样,这些泥沙携带的养分不多,覆盖在土地上,造成土壤沙化。

而沙土地又没法存水,也生长不出浓密的植被。

结果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土壤沙化之后,风沙,蝗灾,接踵而至,再加上一些地方积水排不出去,又造成了盐碱化。

一重又一重的灾难,全都落在了老百姓的头上。

所以说黄河泛滥的后果非常严重,通常几十年,几百年,都未必解决得了。

如今黄河的泛滥,就能追溯到北宋的黄河决口……而北宋回河之争,黄河折腾的还只是河北之地。

而随后南宋杜充又掘开了黄河,秀了一把以水代兵。

结果就是两淮之地,也深受水患之苦。

在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一个扇子面形状的巨大黄泛区。

这一片区域,绵延数省,期间有千万生灵,全都因为这条黄河,苦不堪言。

历史的教训就摆在这里,某位花园口战神,情何以堪!

不然的话,兰考就在中原腹地,本该是水美土肥的宝地,结果却常年被盐碱,风沙,洪水旱灾困扰,原因就是黄河决口之后,造成的生态崩溃。

哪怕倾尽全力,也要耗费几代人,才能勉强恢复一些元气。

不是身在其中,真的很难体会其中的艰辛。

“老夫当初塞北河,疏浚南河,引黄河水从故道入海,就是想保住万千生灵,结果却因为老夫治河,酿成天大灾祸,无数百姓,陷入兵戈之苦,中原之地,尽是流离失所的饥民……老夫,老夫有罪于天!不当好死!”

贾鲁说到这里,已经是痛哭失声,说不出话。

朱升深深吸口气,他这才清楚,黄河泛滥如此可怕,治理黄河,又是如此紧要!

“事到如今,皆是元廷昏聩,遗祸无穷。我们早晚要想办法,收拾残局……对了,濠州等地,也有黄河泛滥,情况如何?”

张希孟道:“自从几年前,刚刚分田的时候,就兴修水利……同时主公鼓励种植果树桑麻,每家每户,最少种树百棵,勉强还能维持……从这几年的产粮数量来看,影响不大。可是其他地方,水患更重要,又无人治理,加上战乱频繁,黎民苍生,水深火热,饱受涂炭之苦啊!”

张希孟顿了顿道:“等日后一统天下,必须倾力治理黄河,在中原多种树木,保持水土,这个祸患,不能继续留下去了。”

几个人一起点头。

张希孟又道:“只是当下我们要怎么办?刘福通的确缺粮,只是他买再多的粮食,只怕也会用在北伐上面,不会在乎百姓死活的。”

朱升眉头紧皱,突然道:“那就逼着刘福通管百姓……咱们卖给他十万石粮食,就要拿出五万石,救济百姓,治理水患!他要是不听,我们就不卖粮!”

第六百一十五章 皇子教育等不得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两套体系(三更到)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三百三十三章 来自张夫子的教诲第七百八十九章 驸马牵连其中第四百八十五章 均田新政第一百二十七章 馒头能破城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七百九十章 公主北上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义第七百八十八章 还是儿子第一百六十二章 狱中悟道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将入相第一人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带货了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儿大孝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将第十五章 挺住了番外篇:爱钓鱼的老张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战场第五百四十八章 轰轰烈烈的祭祀行动第七百零七章 愤怒的张希孟第七百九十七章 查案小能手第四百四十一章 平分华夏第八百一十九章 真正的天子门生第五百四十七章 文丞相,可以告慰了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养兵第四百七十五章 御驾亲征第三百九十三章 劳动无价第五百八十七章 张希孟的小发明第六百九十六章 家父张相公第七百九十二章 驸马上门第二百四十九章 毕业了第三百二十七章 君臣和睦第四百零六章 国公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三百二十五章 简朴的张先生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朱元璋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为本,日用为道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决战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为难第九十二章 大海第八百零八章 第一个公国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四十章 郭子兴的馈赠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国第八十九章 宝钞第八百五十九章 变法强国第二百四十六章 咱们赢了第四百三十六章 最难的考试第八百四十章 聪明人第四章 汉高祖如何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是大明忠臣啊!第一百零二章 朱元璋做好了战斗准备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场胜利第二百四十三章 我们并肩作战吧!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着老朱做生意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开禁酒令第四十五章 李善长第六百九十八章 纨绔子弟张庶宁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无所不能的二叔第一百章 军中不许赌博(三更求票)第一百零三章 决策第五百四十五章 赔了朱棣又折兵第三百二十三章 脸都不要了第三百七十三章 华天夏地大明朝第一百三十九章 主动送上门第十九章 贾鲁病了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线出击第六百四十一章 勋贵出路第三百三十四章 脱胎换骨第四百零九章 最强防刺杀衙门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儿大孝第五百四十二章 最强鲶鱼效应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孙的无为而治第三百三十一章 起义第二百四十一章 败得真惨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坏了第七百四十章 陛下脱险了第一百九十五章 刘伯温归心第五百七十章 换了人间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五百九十五章 弹劾太子的猛士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为天下正统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带货了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一百六十三章 轻松出狱第七百六十章 陛下叫我陛下第七百七十七章 贫家子的胜利第三百四十三章 不要当亡国之君第六百四十七章 你们对得起我爹吗?第八百七十二章 应天上空的眼睛第八十八章 粮长第五百七十章 换了人间第七百一十八章 第一大案第八百八十七章 清算皇家资产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们不是饭桶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二百五十九章 张夫子第一百七十章 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