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天启二年的殿试

而张鹤鸣接到任命后,迟迟不肯动身,说是要做准备。他在京城准备了十七天后,见皇帝催得急,才慢吞吞地去了山海关。

到了山海关,他也不说去打探敌军情况,练练兵呀什么的,每天只是喝喝酒,要朝廷给蒙古人送好处,想让蒙古人顶在前面去和建奴拼。蒙古人现在狡猾得很,好处当然是要的,但打仗吗,可以,你们先打,我们会襄助的。

搞了些日子,张鹤鸣可能觉得这样下去也不太安全,于是就称病想要调回来,同时让一些东林言官弹劾他无所事事,朱由校接到奏折后,只好让他回来养病。

内阁又推荐解经邦接任,于是朱由校将宣府巡抚解经邦升为兵部右侍郎,兼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但解经邦三次上疏,力辞重任,不管皇帝怎么说,都不愿意去辽东这个死地。朱由校不由得好笑,这就是大明朝的士大夫呀,于是下旨将他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没有办法了,只好由大臣们开始廷推。忙了半天,这个重任就落到了兵部左侍郎王在晋身上。

天启二年三月,皇帝下旨:升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特赐蟒玉、衣带和尚方宝剑。

袁崇焕也升为宁前兵备佥事跟着王在晋前住山海关。

送走了王在晋后,朱由校登基后的第一次殿试就要开始了。

天启二年的会试已经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场举行了,和历史稍有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主考是方从哲而不是叶向高,叶向高只是同考。

天启二年的殿试和以往一样(成化八年后),都是在三月十五日举行。因为是自己登基以来的第一次殿试,所以朱由校很重视,他先将自己的经筵老师袁可立擢升为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并且让他充廷试读卷官。

他向袁可立仔细询问了殿试的程序过程,结果却发现根本没自己什么事,殿试只是最后名次的决定,而题目内阁已经帮他出好了,他只需要在考试时出一下场,表示殿试后的各位都是天子门生即可。

不过他还是很兴奋,因为他觉得现在有些官员擅长互相攻讦而不干实事,象东林党的杨涟左光斗之类专门攻击李选侍有垂帘嫌疑的不用说,就连身为次辅的叶向高老先生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弟子而不断攻击熊廷弼,至于如何对付建奴,如何增加农民的产出,是一点建议都欠奉。张鹤鸣,解经邦这些人甚至都不敢呆在辽东。他想要找一些真正能够办实事的人,而不要这些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无能为力的嘴皮子官员,所以他把内阁出的题目改了。

三月十五日晚上,殿试开始了,朱由校待考生入场后终于隆重登场。众人行礼山呼万岁后,袁可立宣布了题目:王阳明先生主张知行合一,多年以后诸位俊杰或为巡抚,或为言官,或为经略,即择尔等志向,言明为官之方略,钦此。

袁可立将题目宣读了三遍,各位考生都还没反应过来,平日殿试总是从三代之治呀,圣人语录呀中出题,即便是从政事方面出题,也都是问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象这样自己选择志向,阐述施政方略的从来没有遇到过。不过皇帝最大,既然出了这样的题目,那当然就要按皇帝所说的来答。

考生开始答题后,朱由校百无聊赖之下,就想下去看看考生答的什么,袁可立连忙阻止了他:“陛下不可下去观看,会影响考生的。”无奈之下,只好东张西望,只见大多数考生都在思考,却有一个考生在奋笔疾书,心中大为好奇,就盯着他看,看着看着,总觉得这个人很眼熟,却不知道是在哪里见过。

那个考生似乎是感受到了他的目光,抬起头来朝这边看了一眼,朱由校却惊得站了起来,朱啸天,竟然是哥哥朱啸天,他迈步向前走去,才走一步反应过来了,他现在是在明朝,哥哥怎么可能会在明朝呢,只是一个长得象哥哥的人罢了,他颓然后退,重重地坐在了椅子上。

那个考生正好抬头,他很奇怪皇帝的异常举止,不过也只是奇怪了一下,就重新低下头来开始答题。皇帝身边的官员们虽然奇怪,却也没有人说什么,顺着皇帝的视线看去,却只是看到了正在答题的众考生。

考试时间到,众考生站起来给皇帝行礼,朱由校看到那个考生站起来后和哥哥更象了,一样肤白而瘦,一样的双目炯炯有神,唯一不同的只是哥哥颌下光光,这考生蓄有短须。而哥哥如果不是每天都剃须的话,也应该是这个样子呀。

他记住了考生的位置,收卷以后,将他的卷子拿了过来。这个考生叫卢象升,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看他的答卷,竟然是自己若为辽东经略,当如何抵御建奴,他提出应该练精兵,练奇兵,练精兵要选用最好有亲戚关系的士兵,这样可以使士气上升,且士兵之间能守望相助,而将领必须与士兵同甘共苦,这样才能得到士兵的拥戴,并对现在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而练奇兵则是用来劫营和奇袭,所以对士兵的要求较高,他认为这样一支奇兵,如果用得好,可以决定战场的胜败。

对付建奴,他认为先要练兵,练好之前都应该在辽东大城用火炮及火铳主守,练好兵之后,兵分三路,一路出兵辽西威慑建奴,一路从朝鲜处骚扰建奴后方,主力则可从辽南一路打上去,凭借明军的水军优势,当可在不长的时间内将建奴势力压缩到辽阳和沈阳附近,然后从辽西和辽南两路攻击,当可将之驱逐出边墙之外。

第三百四十一章 移民与分家第三百零八章 全军动员第八十二章 对女真的分化第一百零七章 身体发肤论第一百一十九章 战前准备第十一章 军制第八十一章朝鲜政变第一百四十七章 准备战斗第一百四十六章 汤九州第九十一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五)第三十五 户部尚书第一百七十三章 路通天下(三)第一百七十三章 路通天下(三)第两百六十五章 牧羊行动之外喀尔喀第一百零三章 新的币制第一百五十六章 虾夷岛可以成为农业基地?第一百六十四章 冬天之争第三百六十六章 大结局(中)第七章朱徐再会第六十六章开学演讲第二十一章 孙传庭归来第十五章 赏灯赏月赏宝珠第七十七章颜思齐的野望第三十九章辽东开发公司第六十八章 安南(三)第两百一十六章 殷地安(一)第三百零六章 围攻府衙第四十章 廉政公署第一百六十八章 沟通松辽第十九章 三观不合(先更一千,下午三千)第一百四十四章 农业合作社第十五章 年前杂事第四十九章近卫军的初次失利第九十五章打下鹿儿岛第三百零一章 曹变蛟第一百五十六章 虾夷岛可以成为农业基地?第七十章 “八大皇商”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下主宰第两百八十三章 东枝第两百一十六章 殷地安(一)第一百一十六章前赴后继地贪污第三百四十二章 还有这么穷的地方?第一百零八章德川家光的决定第二十一章 筹备报纸第五十五章奴酋的自卑第十三章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第一百七十九章 查税(五)第三百零二章 温泉城第三百三十五章 小岗学堂调查第两百九十九 科举与文化第十五章 年前杂事第一百零四章谈判第十三章 大撤退第五十九章 蒸汽轮船第十六章矿税之议第一百零八章 论孝第两百零一章 收复河套(六)第一百六十一章 攘外必先安内第四十三章 战成 都第一百五十一章 新村新貌第十章袁崇焕的旅程(为感谢朕躬钦处军国事加更,一并谢谢各位亲的支持!)第一百五十九章 中华多俊才第一百五十二章 远洋舰队第四十九章近卫军的初次失利第七十九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十三章 大撤退第两百二十二章 私有财产保护法(下)第四十一章 新纪年第两百八十九章 打开交流之门第一百九十四章 粮食储存署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要开启民智第一百二十章 觉华岛之战(上)第七十一章谈判(二)第三十九章 常识课本的争论第一百五十四章 再败西班牙人第九十八章 取沈阳第两百九十六章 准备发行纸币第两百六十三章,牧羊行动前奏第一百一十八章 东林人不得报考大学堂第两百九十七章 与权阉的对话第七十章 “八大皇商”第两百零三章 收复河套(八)第六十一章 征途是大海第九章 一月平教乱第一百三十三章 准备突围第三十五章近卫军回京第七章朱徐再会第七十四章 安南(九)第两百一十八章 殷地安(三)第十五章 赏灯赏月赏宝珠第八十九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三)第四十三章怕痛不怕死的金应魁第九十一章讲道理的白健森第六章 对广宁失守的处理结果第一百七十二章 路通天下(二)第八十四章 大战之前第三百五十七章 袋鼠和黑人第一百零六章守城第一章 翻身噬主第六十章 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