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上天示警

这则读者来信可就捅了马蜂窝了,大量的读者来信通过驿站来到了报社。这些来信中,大都对佃户的悲惨生活表示同情,但对于呼吁朝廷建立堆满租佃的律条这事,大多数人都是持反对态度。

这些人认为,自秦置郡县以来,历史上从来是皇权不下县。在农村里,一直以来都是维持乡村自治状态,地主与自耕农纳税,贫雇农则只交租。几千年来都是如此,为什么现在竟然想让朝廷来代替佃户和地主之间的协商呢?

还有些来信中认为,朝廷改革的步子太大,这样会使天下动荡,希望朝廷里的大人先生们能够多读点史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些信让王承恩大为恼火,这话明里暗里就是在讽刺皇帝,但却又没办法因言罪人。他小心地将读者的反应报告给了皇帝。

朱由校笑道:“能够想明白,能够看报的大多是地主,他们当然不愿意朝廷插手到租佃之间,善财难舍,这是人之常情,不过朕是一定要把这事推行下去的。”

下一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篇措辞严厉的文章,以内阁的名义,指出减租之行势在必行,此事必须要朝廷参与其中,最后用《吕氏春秋》里的一句话结尾:“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更多的信涌进报社,让报社专门看信的小太监忙得不可开交。这次来的都是匿名信,大家一致认为,朝廷干涉乡村里的租佃之事,有失气度。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预示天下将乱。

朱由校听了王承恩的汇报后,不由得哈哈大笑:“朕就不相信什么兆头的事,我看能乱到哪里去。”

魏忠贤也跟着笑道:“如今天下太平,建奴指日可灭,民众皆有余粮,怎么乱得起来。”

突然宫殿动摇有声,用做灭火的铜缸中的水腾波震荡,魏忠贤一个虎扑,将皇帝抱在手中,向殿外跑去,王承恩大叫:“都出去,地龙翻身了。”

朱由校练了这么久的功夫,终究还不如魏忠贤这个野路子来的,等他反应过来时,魏忠贤已经将他带到了殿外空旷处。将皇帝放下后,魏忠贤道:“王承恩,你去太子处看看,要方正化小心在意些。”

王承恩听命而去,朱由校道:“你也去坤宁宫保护皇后和太子。”

魏忠贤摇摇头道:“有方正化在,皇后和太子必然安然无恙。内官之中,方正化武功第一,比他师兄曹化淳都要高。我只要保护好圣上这里就行了。”

朱由校道:“两位贵妃处快点派人去看看。还有康妃端妃等处,都要仔细保护着。”

天启四年二月三十日,在朱由校强硬地要求朝廷插手地主和佃户之间的租率后不久,京师大震。不是人心大震,是真的出现了大地震。

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屡震,震坏城郭、庐舍无算。至是,滦州大震,坏庐舍无数,地裂涌水异物。乐亭旧铺庄,地裂涌黑水,高尺余。迁安声如巨雷,塌坏城垣民舍无数。卢龙震倒官民房舍甚多。

朱由校命令各受灾地开仓放粮,并紧急出动官员到受灾之地监督赈灾,还把锦衣卫也派出到各地,发现贪污官员立即逮捕送到京城。

但这一场地震却让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皇帝德行不修,强要插手租率之事,引得上天震怒示警。当东厂番子把京城人的议论汇报上来后,朱由校沉默了。

而在朝会上,以王洽为首的一批官员,话里话外是因为皇帝想要减租引起上天不满,要求皇帝下罪己诏,并在报纸上申明不再插手佃租之事。

王洽他们是御史或者六科中人,也就是俗称的谏官,他们这样说,让方从哲等人也无法为皇帝辩白。不然他们的矛头就会转向方从哲,参他“以谀事君”。

朱由校一直没有理会他们,却也没有训斥他们。有些官员见这架势,也慢慢加入王洽的行列。黄克缵曾经怼过他们一次,但很快被群臣骂得狗血淋头,狼狈不堪。

朱由校召集内阁和六部于云台开会讨论此事,朱由校烦噪地说道:“天人感应这事,可以说它是假的吗?”

方从哲连连摇头道:“陛下,这种话可不能乱说,天人感应必须是真的。”

叶向高道:“陛下,天人感应是董仲舒学说的基石,他认为,君之为君,乃是上承天意;君之为君,又当效法上天之道。为此,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独尊儒术、三纲五常、阳尊阴卑等一系列主张。如果否定了天人感应,那君权神授也就立不住脚了。”

徐光启知道自己这个学生有时聪明得可怕,但有些事还是不大明白。于是说道:“叶师所说甚是,天人感应乃是皇权的基础,陛下千万不可自毁根基呀。”

朱由校道:“那现在怎么办,这地震实际上是地壳运动而已,与上天示警根本没有关系。如果不否定天人感应,那朕难道真的要下罪己诏吗?”

叶向高道:“下罪己诏是不行的。减租之事,本来就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大明江山。下了罪己诏就表示这事是错的了,无论如何不可。”

方从哲道:“为今之计,就是硬顶着。救灾是救灾,但不讨论这种事,我想他们总不会直接在朝堂上提出要让陛下下罪己诏吧。”

朱由校问道:“想不到更好一些的办法吗?”

徐光启道:“上次本兵不过说了句未必就是上天示警,便被他们骂了一通,我们开口显然是不行的,不如从别的方面来下手,让其他人来说。”

朱由校奇道:“你们都不能说了,谁说能够管用呀?”

徐光启和方从哲都看向叶向高,叶向高有些尴尬地说道:“礼部主事刘宗周,其与高攀龙为至交,被时人视为东林人。但其为人持正,一直反对党争,希望朝廷化偏党而归于荡平,不必以门户分邪正。此人对王洽等人有极大影响力,只是臣担心此人不易说服。”

朱由校笑道:“叶老都说服不了他吗?”

各种求,谢谢支持!

第八十六章太子第两百七十七章 北大年的汉人第六十九章 范永斗第三十三章东林分裂迹象第六章 对广宁失守的处理结果第六章 检举箱第六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二十八章 宝钞司第八十章 天启二年的殿试第二十七章京师大学堂第十八章 情浓第五十一章 专利第一案(一)第七十一章 安南(六)第三百三十六章 自行修路的想法第八十一章 想法的改变第一百八十九章 螺旋浆第三百五十八章 察里津和喀山第一百四十五章 安排卧底第两百八十三章 东枝第一百零二章 避讳之争第三百三十七章 锤子和钉子第八十三章 生日蛋糕第六十五章办工厂第一百一十五章 论二代的正当性第一百四十七章 袁崇焕再次出场第八十六章 大家一起赌第两百七十二章 西北局势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国有必伸之理第一百零四章谈判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会第二十五章 西南不稳两百八十六章 东吁局势第一百四十一章 贫穷是万恶之源第两百三十四章 太子上学(七)第六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三十二章 研究院的学生们(一)第两百四十四章 开始谈判第四十章辽南有变第七十章 “八大皇商”第七十二章廉政公署第一击第两百九十四章 尘埃落定第九十五章 多说无益第四十三章 国文院与讲武堂第两百三十七章 戏剧的宣传作用第一百三十三章 嫡长子继承制第一百五十一章 不枉穿越一场第一百二十一章 稳定军心第一百零四章谈判第六十四章大考试第三百五十八章 察里津和喀山第五十章 专利法颁布第十八章选辽民入军第七十六章 袁崇焕出场第两百七十八章 北大年请降第九十九章 辽东策略第四十八章苏州抗税(四)第三章兵仗局第八十三章 生日蛋糕第十七章 币制改革第三百四十八章 占领鄂木斯克第两百七十四章 进攻亚齐国第二十八章 威武曹文诏第一百三十六章 皇太极的京师行第一百四十四章 农业合作社第十八章 再驱东林第三百三十四章 奇葩家长第三百零一章 曹变蛟第一百六十一章 攘外必先安内第一百零一章 毕业典礼第两百六十六章 牧羊行动之漠南蒙古第十二章 攻山第三十三章东林分裂迹象第两百六十章 林丹汗的野望第七十九章 问话熊廷弼(感谢第一护法朕躬钦处军国事支持)第八十八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二)第一百一十三章新州府第一百五十一章 不枉穿越一场第两百一十八章 殷地安(三)第四十九章 造币机来了第两百零四章 收复河套(九)第一百一十七章 皇太极之死第两百零三章 收复河套(八)第两百五十八章 拍卖开采权第五十三章 带路党引起的思考第两百五十八章 拍卖开采权第七十八章海军都督第一百零五章 阴谋第八十五 另一个屠夫的产生第两百零四章 收复河套(九)第一百三十三章 准备突围第十七章 游击战第一百章 多铎进京第二十五章 廷推与五年计划第五十二章 大明皇家银行(二)第两百零一章 收复河套(六)第两百五十五章 罗刹并不可怕第两百七十一章 军事安排第三十六章 东林应对第二章 魏忠贤出场第一百零七章 身体发肤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