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安南(六)

崔呈秀道:“既然现在不能用武力征服阮氏,那就更需要我去和他们斡旋,为以后的武力占有做好准备。”

郑咤敬了一个军礼道:“那就祝御史一路顺风了。”

崔呈秀征用了海军的一艘运输船,带着他的随员前住费福港口,郑咤则开始与莫敬宽进行战后的分赃协商。

莫敬宽答应在红河出海口划出一块地方给大明移民居住,以供养大明海军的粮食需要。黄克缵派出特使,带着广东雷州府的移民来到了红河口。

莫朝官吏带着特使和郑咤等人仔细地勘查了当地情况,这里只是一个小渔村,不过一百多人口。两方协商后,划出了一个东西长二十三时,南北长十九里的范围给中国移民居住。至于原来居住在这里的渔民,在特使征询他们的意见时,都表示愿意加入大明国籍,成为一名大明国人。特使将此地暂且命名为河口,正式的名字要等皇帝钦定。

移民一共有三千多人,每人分到五十亩地,一共也只占了极少的一部分土地。所以特使只好立即回去请示黄克缵,要从雷州府或者琼州府招收更多移民前来,把这里占住再说。

黄克缵于是行文广东雷州府、琼州府、廉州府,要求每府提供三千名以上的移民,农民或者渔民均可。并允诺这些移民每人分得五十亩水田,五年不用交纳赋税,渔民也照此办理。

这三府都靠海,而且人口较多,听说有这样的好事,自然大家竞相奔走,想要移民到此地。结果在三州一共招得移民一万两千多人。而南海经略衙门又委托农业合作社收购大量的水牛一并运到河口。

农业合作社河口分社正式成立。水牛并不是免费发放给移民,而是以租赁的形式交给农民使用,每年一头水牛租金是稻谷一石,五年后要交还给农业合作社一头三年到四年龄的强壮水牛。

一人五十亩水田,没有水牛仅靠人来耕种几乎不敢想象,因为这里一年三熟,劳作时间较长,所以水牛租赁的生意极好,每家都愿意租牛,搞得合作社不得不又在大陆和安南收购了一批水牛,才勉强满足了需要。

河口很适合建造码头,但现在人手不足,所以暂时只修了一个临时性的泊点,供海军船只短暂停靠。而原来的清化港口则由莫朝移交给大明海军,郑咤的船队就停泊在这里。

莫敬宽两次见识了明军的大炮威力,对于一统安南充满了信心。他也知道如果没有明军的帮助,是不可能打败阮氏的,所以他让皇太子莫敬宇交好郑咤,明军但有要求,无不满足。

当然,他也知道,决定权还在明朝皇帝及其下的南海经略黄克缵手中。于是他让次子莫敬完以进贡为名出使明朝,先请郑咤派人护送到台湾。

莫敬完被他父亲教训了几次后,又目睹了明军的武力,所以他现在也成了坚定的亲明派。见到黄克缵后,他首先施礼道:“安南大莫朝皇子莫敬完拜见上国钦差大人。”

黄克缵连忙上前扶住他不让他行礼道:“皇子殿下,这可使不得,你是莫朝皇帝特使,外臣应该先行礼才是。”

莫敬完哭道:“我莫朝被叛逆所逼,退守到高平一地,还是得大明所赐。今日我朝打败郑氏,亦是大明海军帮忙才能得成。我朝愿永奉大明为主,世世代代为大明藩属。”

黄克缵劝道:“莫朝之忠心,本经略已知,当上本禀奏我皇,我皇定会嘉奖莫皇。”

莫敬完道:“可恨横山一带,阮氏叛逆未消,我朝欲全定安南,只是力有未逮,欲从大明借兵,还请钦差一并陈述。”

黄克缵笑道:“皇子放心,我皇虽然年轻,但主意极稳。你这次上京,直接陈述你们的想法,我皇自然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莫敬完见他不松口帮腔,但他不在中间阻挠已经让自己很满意了。他相信到时候自己提出的条件绝对会让明朝皇帝满意,从而答应出兵帮助剿灭阮氏。到时候就可以一统安南,雄视占城,真腊,哀牢诸国。

而这时的崔呈秀则已经来到了费福港口,费福是西方人的叫法,本地叫会安镇,他进港口后,发现这里竟然有很多的中国商人。

会安离顺化还有一段路,崔呈秀准备第二天去顺化见阮主。吃过晚饭后,天渐渐黑了,他正坐在房中思量明天的策略时,突然听到了敲门声。

他一跃而起,手握住剑柄道:“谁?”他的随从求见都会在外面出声,绝对不会敲门。

“锦衣卫小旗王剑雄求见钦差大人。”外面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

崔呈秀这才稍微放心,他一手拿剑,一手将门打开,一个三十来岁的汉子躬着身子一动不动。

崔呈秀退后坐到椅子上,王剑雄慢慢走了进来,敬了一个军礼。

崔呈秀收起剑来道:“在这里不得不警惕一些。”

王剑雄道:“钦差大人细心如斯,小的敬佩不已。小的带锦衣卫十人,以商人身份已经来到会安两年,任务便是要打探南方阮氏的情报,以便提供给大人决策。”

崔呈秀道:“两年前就来了?锦衣卫准备得倒真是充分呀。”

王剑雄道:“两年前何中蔚之事后,皇上就让我锦衣卫派遣人员来到安南三方。搜集情报,以待我军前来。今日小的手下见到我明军兵船,便注意上了,于是跟着钦差大人一行直到行馆,小的得到消息,便是来给钦差大人汇报阮氏情况的。”

崔呈秀正忧心自己对阮氏一点情况也不了解,听到这个消息,自然大喜过望。

王剑雄递过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道:“这是近两年来锦衣卫查探到的情况汇总副本,正本已经在不久前送往京城。里面记载复杂,军队,地理,经济都有涉猎。本来是给军队准备的。但钦差大人来出使,应该感兴趣的是南方的朝政情况,小的先将基本情况说与钦差大人来听,说不定能够有用。”

各种求,谢谢支持!

第一百九十九章 收复河套(四)第两百四十一章 汉蒙联手第六十八章要钱不要官的满桂第四十七章撤海州辽民第一百四十一章 贫穷是万恶之源第一百七十七章 查税(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收复河套(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溯游而上第八十一章 卢象升第两百七十九章 云南备战第六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二十五章 西南不稳第二十三章 开花弹第十八章 冶炼钢铁第两百零一章 收复河套(六)第三百零八章 全军动员第两百三十二章 太子上学(五)第三十六章 东林应对第一百零九章 没有人永远正确第一百六十三章 培高田地法第一百零二章 避讳之争第十五章贪生怕死第二十章 辽事第十二章 挑选军官第两百五十七章 修铁路的钢也有了第七十三章前倨后恭第四十九章 造币机来了第一百四十七章 袁崇焕再次出场第一百四十八章 烟草第七十七章 捕鲸第四十六章计划有变,要守海州第一百七十八章 查税(四)第三百三十七章 锤子和钉子第三百四十章 田间话桑麻第两百八十章 金字红牌第三十二章 经抚之争第两百二十四章 倭国的劳工输入第两百三十六章 《忠贞大将军》第三百零三章 甘肃镇第一百八十三章 查税(九)第一百五十八章 溯游而上第一百六十章 东方领土问题第九十四章 老奴之死第一章 翻身噬主第两百七十六章 金洲和渤泥第四十二章刘兴祚第两百零四章 收复河套(九)第一百四十章 宗教与教育第二十二章辽民安置第六十八章要钱不要官的满桂第两百六十五章 牧羊行动之外喀尔喀第六十七章 张家口第两百零四章 收复河套(九)第八十一章 卢象升第一百二十四章 无条件投降第五十章 专利法颁布第二十三章 京营现状第一百五十四章 再败西班牙人第三百五十一章 教廷退让第一百四十三章 直面贫穷第九十二章协从军第七十四章移民小硫球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城第十五章 赏灯赏月赏宝珠第二十二章 茅元仪的妾室第一百四十九章 苏禄求援第一百四十三章 议院(下)第三百一十三章 惨胜第四十二章 败奢寅第九十一章讲道理的白健森第二十七章 讲武堂第二十章 辽事第四十二章刘兴祚第两百三十六章 《忠贞大将军》第三百三十八章 修桥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历法实施第六十七章南海有事第五十八 北虏犯延安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遇哥萨克第六十章 减租遇到了新问题第一百六十二章 听证会第两百零三章 收复河套(八)第一百七十二章 路通天下(二)第十七章 由之知之第两百四十一章 汉蒙联手第两百五十二章 攻占雅库茨克第两百四十六章 雇佣军第两百三十三章 太子上学(六)第两百五十五章 罗刹并不可怕第三百一十八章 白城会议第三百六十章 张宗灵的进击第二十章 火车火车第一百三十九章 清河店第三百六十一章 不收白不收第二十一章 对袁崇焕的安排第一百六十六章 军区第两百三十六章 《忠贞大将军》第两百四十八章 对蒙古策略第五十二章卢象升的应对第两百一十六章 殷地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