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听证会

南方的事皇帝心意已决,具体负责的是东厂,廉政公署和经济调查统计局负责协助。而现在讨论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出最后结论:到底收不收回东方领土。

皇帝和将领们只能交换意见,而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皇帝和内阁。所以第二天皇帝召开了一个有限度的官员会议,名叫听证会。

听证会参加的人是内阁及七部尚书,这在各种大事商议时是常规配备,但这次还加上了在京的所有中将以上的军官,这就有些不寻常了。

自土木堡之后,明朝武将被文官打压,已经沦为文官的下属了。朱由校登基后,先是让鲁钦和周遇吉常京营事,后来又创立近卫军由皇帝亲管,杜绝了以前的以文御武恶习,使得武将地位大大提高。特别是卢象升以探花之尊,竟然成为武将,还被封为大明第一位上将,这彻底使得文臣明白,文官以武将如马弁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即便文官已经没有了直接指挥武将的机会(孙传庭也不能直接指挥),但大明的总趋势还是文官决定做什么,武将来具体怎么做。现在武将竟然能参与到国家基本政策制定方面,那文武并列之势已经不可更改了。

开会之前,朱由校道:“今日之议,便是前面提过的东方领土是否收回之事。此事与国土有关,所以这一次的会议需要有武将参加。以后都是这样,牵涉到哪些部门,便由这些部门来参与会议,这就是朕所谓的听证会。大家都讲出自己的证据,然后来投票决定。”

方从哲道:“陛下,这投票决定是如何决定法?”众臣也很感兴趣这个问题,都看着皇帝回答。

朱由校沉吟半晌道:“当各方陈述理由之后,我们通过举手来表示赞同某一方案,举手人数多的一方的方案获得胜利,这一方案就正式实施。”

方从哲想了一想道:“臣以为,这样举手之后,还要由陛下来做决定。如果陛下同意,则此事可施行,如果陛下反对,则此事择日再议。”

叶向高,徐光启,毕自严,孙传庭,杨涟等人一起道:“首辅高见,臣等附议。”武将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大家有些新奇,有些紧张,结果便只有卢象升一人道:“臣附议。”

朱由校稍微一想,就明白了这个修改确实很有必要。如果按照自己的方法,最后是一个自己不愿意的方案胜利了,比如这次讨论大多数人不同意收回奴尔干城,那自己岂不是要同意不收回。加上这一条后,自己就可以不同意大臣们的讨论结果,等于是否定了大臣们的不收回,这好象是皇帝的一言而决。

而更妙的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如果大臣们一致反对收回奴尔干城,那么自己就没有办法要求一定要收回奴尔干城,因为自己只能否定大臣们的结论,不能用大臣们结论的反面来实施。这样大臣们不再是应声虫,也能够有一定的方法来和皇帝进行对抗。

他一直在寻求一种既能让大臣们的意见发挥作用,又不能大幅度地削弱皇帝威权的折衷办法,这时听到方从哲的话,心里不由大为高兴,这种方法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实行,对于自己想要实行的民主制度,实在是一个极好的启发。

他笑道:“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那就这样吧。朕可以否定你们的结论,但朕不能实行你们所反对的提议,只有我们君臣达成一致,这个结论才会有效。”

这下不仅文官,武将也都反应过来了,一起拜服道:“陛下圣明,惟陛下能作威作福。”

朱由校又道:“以后开听证会,一定会有一个人主持,当然,不是朕,而是由朕指定一个与此事密切相关的文臣或者武将,这个主持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主席。这件事主要与军队有关,也牵涉民政,所以这一次听证会的主席便是兵部尚书孙传庭。”

孙传庭出列,这时太监将孙传庭的座位搬到皇帝龙椅台阶下面右边,与龙椅和大臣们的位子都成四十五度角。孙传庭先向皇帝躬身行礼:“谨遵圣谕。”然后又对下面的同僚们作揖道:“奉圣谕,兵部尚书孙传庭主持此次听证会。非经本人指定,其余人等不得发言,别人发言过程中不可打断,如有违反,则视为君前失仪,扣除俸禄一个月。”

众臣拱手还礼,孙传庭坐在位子上道:“先请东海都督颜思齐中将讲述其前往奴尔干城的过程。”

颜思齐讲完后,孙传庭道:“各位文官武将,如果有什么想要问颜都督的,可以举手示意,经过本人准许后方能发问。”

杨涟道:“颜都督,奴尔干城可以种植水稻吗?”

孙传庭道:“杨尚书未经示意,更没有通过准许便擅自发言,依例应扣除俸禄一个月。”

杨涟满脸苦笑,他只顾着弄清楚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却根本没有听到孙传庭刚才说的规矩。朱由校这时插嘴道:“孙卿,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不关杨尚书的事。”这句话很有意思,因为这话本来是孙武所说,而孙传庭又正好姓孙,所以很多听懂了的大臣们都笑了起来。

孙传庭面孔微红道:“臣未三令五申,是臣之过。各位同僚,传庭再说一遍,必须先举手示意,然后经本人同意后才能发问,传庭再说一遍……皇上说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传庭已经说了四遍,再有不守规则者,可就真的要扣俸禄了。”

杨涟再举手示意,孙传庭道:“杨尚书请讲。”

杨涟道:“颜都督,奴尔干城可以种水稻吗?”

颜思齐道:“可以种水稻,也可以种小麦。且其周围有大量平地,水源充足,稍加开垦便是良田。当地人主要以渔猎为生,这些平地倒成了最没有用的地方了。”

杨涟又问道:“那么可不可以将当地人变成种地的农民呢?”

颜思齐想了想道:“只要诱之以利,应该是可以的。”其实他还想说的一句是胁之以武,但他知道文官们不喜欢这样的词,所以只说了诱之以利。

各种求,谢谢支持!这些天在外面陪家人旅游,我会尽量正常更新。如果没有时间更新,请见谅!

第一百四十八章 烟草第二十五章 廷推与五年计划第三十二章 经抚之争第两百六十章 林丹汗的野望第六章 检举箱第三十四章再议收税第七十七章颜思齐的野望第七十一章谈判(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冬天之争第一百二十三章 追击与反追击第一百四十三章 直面贫穷第一百一十八章 东林人不得报考大学堂第两百六十三章,牧羊行动前奏第五十四章 刑罚世轻世重第一百一十二章第三份和约第一百三十七章 西班牙人投降第七十四章移民小硫球第一百九十六章 收复河套(一)第一百一十三章新州府第两百一十七章 殷地安(二)第两百三十六章 《忠贞大将军》第两百七十五章 攻下旧港第三章 鲁钦的进击第一百四十二章 议院(中)第两百零七章 收复河套(十二)第二十四章 沈有容第一百一十五章杨涟也会杀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觉华岛之战(下)第两百二十一章 私有财产保护法(中)引子(主角不会重用东林党,更不会重用圆嘟嘟)第七十七章颜思齐的野望第九十四章 老奴之死第一百四十九章 苏禄求援第一百二十二章 《妇女儿童保护法》第两百七十章 严峻刑法第两百四十二章 林丹汗的决定第二十五章 廷推与五年计划第三百一十七章 说服察哈尔第五十三章戴春风的春风第七十七章 捕鲸第四十五章 苏州抗税(一)第一百零三章 新的币制第两百三十二章 太子上学(五)第八十四章辽东与西南第两百二十九章 太子上学(二)第两百零四章 收复河套(九)第三百六十三章 租界第一百七十二章 路通天下(二)第两百七十三章 固始汗称臣第十一章碧云寺游记第一百四十八章 烟草第一百七十二章 路通天下(二)第三百章 史可法知海西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宁愿对你不好第二十六章 搞定东江第一百二十八章 论功行赏第五十一章 专利第一案(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察里津和喀山第七章朱徐再会第八十五章 孙得功之死第两百三十四章 太子上学(七)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古成功在尝试第三百三十四章 奇葩家长第三百零三章 甘肃镇第一百三十七章 朕要微服私访第八十四章 大战之前第三十五章 讲武堂第五章 哭太庙第八章火器改革第两百二十四章 倭国的劳工输入第五十二章 专利第一案(二)第九十七章 献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论二代的正当性第一百三十九章 戴春风的演讲第一百五十三章 赌博第十章 减租行动在继续第三十六章 东林应对第七十章谈判(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冬季攻势的失败第两百五十八章 拍卖开采权第五十五章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龙的决定第一百二十八章 来援第一百四十二章 实地考察第二十一章 红丸案第八十四章辽东与西南第三十四章 研究院的新科目第四十章 廉政公署第两百七十三章 固始汗称臣第一百四十九章 黑峪第三百四十二章 还有这么穷的地方?第三百五十五章 铁道连通两洋第八十四章 大战之前第二十五章 廷推与五年计划第一百八十八章 用红薯喂猪第九十六章 树倒猢狲散第一百一十一章惧内的德川秀忠第五十五章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第两百零四章 收复河套(九)第一章 朱徐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