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大明周报

很快,报馆将清样送了上来,朱由校只能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这份清样。他只好亲自动手,将鲍郎中及报馆几个负责的佥事一起找来,按照他前世看到的报纸样子详细地讲了一遍。并找来内阁几个人和徐光启,让方从哲照自己的意思写了一个编者按,刘一燝、韩爌、徐光启等人冒充普通人写议政文章。并且下了一个在北方推广玉米和红薯马铃薯的圣旨,直接加在圣旨那一版里。

于是大明周报第一期就隆重地出版了,由于一个版一次只能印一千多张,然后要放着处理几天后才能用,所以每版都刻了八块,共印了一万张,保证每张都字迹清晰。

报首是方从哲写的大明周报四个字,下面是编者按,写明了办报宗旨,征订方法。然后是圣旨部分,近期的圣旨都登在上面。时政讲了皇帝大婚的情况,传教士七千部书的翻译情况,军政讲的是辽沈之战的情况,特别是象秦邦屏,周敦吉等人的英勇事迹,并对忠烈祠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议政则是对以上各方面都进行了一些讨论,当然对圣旨不外乎天子圣明,圣天子明见万里之类的话,但象新作物推广则由徐光启写了一篇长长的文章来阐明其意义。最下面还写了征稿方法,出售方法等,落款是礼部大明周报馆。

京师预计是三千张,南直隶也是三千张,其它地方分其余四千。各地官衙,亲王公候府中,国子监都要优先保证,下面州县教谕也是必须要保证的,这样一来就没有拿来卖的了,不过第一次也没有准备卖。

外地周报是通过驿站来传送的,所以很多地方收到周报时已经离发行十几天了。虽然如此,周报还是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最早从发行第二天起,大量的信件涌进了报馆,据统计,至发行第三十日止,报馆共收到信件一千一百八十三封,里面大约四成的是议论朝政部分的文章的,三成是赞扬为国捐躯的英雄的,一成半是拍皇帝马屁的,一成是攻击朝廷官员办事不力的,还有半成就各样都有,其中大多是自己投稿的。考虑到一万的发行量,这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

半月后,第二期报纸发行了,里面在议政中加了一个小栏目叫读者来信,选了几封京师的来信登在上面,还是一万份,都是免费发行。

一个月后,第三期报纸发行了,这次发行了一万二千份,因为这时已经收到了几百份征订,所以这次除了免费的一万份外,还加上征订的几百份,另有一千多份是以售卖的形式公开发卖,在京师就一抢而空。

一个半月后,征订已经到了二千多份,增加的大都是南直隶的商人,于是发行了一万四千份,免费发行的只有六千份,象原来一个部都有一百份,现在就减少到只有五十份,售卖的增加到六千份,南北京各三千,还是一抢而空,而且还有人高价收报纸。导致征订成了一件既能自己第一个看到最新消息,事后又能以全额甚至高于全额的钱卖掉的有利可图的事情,于是征订迅速增加,达到三千多份。

鲍郎中进宫向皇帝报告,如果按现在这样的形式发展,增加报纸发行数量,很快就能够使报馆的收支平衡了,当然没有计算官员的薪酬和场地等,只算人工费用。朱由校指示,现在还是最多只能发行一万五千份,不要多发,要营造一种物以稀为贵的印象,并加紧对铅活字的改进,尽快用铅活字代替雕版印刷,到时报纸概念深入人心,费用下降后再增加份数,到时广告也可以加进去了。

果然,以后征订数量增加缓慢,一直到第八期时才到四千,然后每期不过是几十的人数增加,但报纸确实已经影响到了大明的方方面面,这从读者来信虽然缓慢但是持续地增加是可以看到的。

朱由校下令,读者来信每一封报馆都要看,而且写得比较好的要拿进大内来,由他亲自选择后再登在周报上,这一习惯持续了大约一年,直到他确信王承恩已经完全明白如何当好周报检查官后才光荣退休。

铅活字在常州师傅和礼部召来的工匠合作之下,终于取得很大进展。铅活字比铜活字便宜,比木活字耐用,比锡活字更容易和油墨结合,从第十三期开始,试用铅活字印刷部分周报,质量已经接近雕版印刷,所以从第十四次开始,全部使用铅活字印刷。

从第十五期开始,引入了周报的第一支广告,是由著名的荷包店“刘林记”打的,朱由校要鲍应鳌找个人打广告,鲍应鳌就找到了他的歙县老乡刘林,朱由校审核时才发现就是自己与皇后以前相遇的那个荷包店,于是这一期的周报上就出了一个小小栏目叫广而告之,然后里面一行小小的字:刘林记的荷包,皇上都说好。

刘林本来是看在老乡的面子上才忍痛出了二十二两银子(一字二两银),不想广告登出后效果奇好,先是京师的人大量涌入这家皇上都说好的荷包店,然后外地来的人也要来看看皇上都说好的这家荷包店,一个月内,老板算了一下账,除掉多请人工的费用,比上月多赚了二百三十五两。这个消息传开后,想打广告的蜂拥而至,有些卖家用品的也想象荷包店一样用“XX店的XX,皇上都说好。”王承恩拒绝了,出加倍的钱也拒绝,然后周报上就多了一条编者按:本报广告必须真实,皇上确实说了好才能说皇上都说好。严禁虚假广告,保护皇家尊严。这让刘林记的生意再上一层楼,当然刘林又付了七十两广告费。

到第二十期时,报纸已经变成了了一月三张,而报馆已经能依靠征订和广告自给自足了,然后就是赚钱而且是赚大钱的日子了。因为是用内帑的钱办的报馆,所以收入也全归入内帑,直到天启七年时,户部实在忍不住了,上奏要求将报馆部分收入归于户部和礼部,朱由校才决定将报馆以股份制的形式卖了三成给户部,两成给礼部,内宫只占一半股份,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户部和礼部出了多少钱,据坊间传说,应该是天文数字。

第八章火器改革第三章 大饼第一百一十八章建奴要攻觉华岛第一百八十六章 朕想改变东林第七十二章廉政公署第一击第三十六章 野猪皮要发疯第三十五 户部尚书第一百二十章 安定宫内第四十三章怕痛不怕死的金应魁第十六章矿税之议第一章 没人把皇帝当回事第两百一十八章 殷地安(三)第三章兵仗局第一百零一章味精第十七章 大婚第三百三十五章 小岗学堂调查第一百三十四章 孔府低头第一百一十七章 皇太极之死第二十七章 讲武堂第六十七章 安南(二)第一百一十章 中体西用第六十四章 颜思齐第一百三十八章 出城第两百二十四章 倭国的劳工输入第三十七章 请陛下重收矿税(庆祝第一舵主“朕躬钦处军国事”诞生)第两百六十七章 贼不走空第一百二十七章 围城第两百二十六章 《儿童保护法》(下)第二十四 说礼第两百二十七章 新年祝词第七十七章颜思齐的野望第一百六十六章 军区第一百五十九章 中华多俊才第四十一章王丙第三十九章 常识课本的争论第九十一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五)第二十二章辽民安置第六十六章 安南(一)第八十三章初战平户第一百二十七章 农部第一百三十九章 清河店第三十二章 研究院的学生们(一)第九十一章讲道理的白健森第九十三章 大难来时各自飞第一百六十三章 培高田地法第九十三章南蛮胴第两百四十二章 林丹汗的决定第二十四 说礼第八章 孙屠夫的第一击第八十九章准备攻打萨摩第两百二十三章 橡胶在大明的应用第一百七十二章 路通天下(二)第两百四十九章 雇佣军的组成第三百五十一章 教廷退让第两百三十七章 戏剧的宣传作用第六十四章 颜思齐第四十三章怕痛不怕死的金应魁第一百四十章 宗教与教育第一百三十九章 清河店第一百四十七章 准备战斗第一百六十八章 沟通松辽第八十七章六科教授朱由校的日常第两百九十章 向小海而来第七十八章海军都督第六十二章 卖地的设想第二十三章 京营现状第四十四章 败奢军第一百二十三章 追击与反追击第一百一十章签订和约第一百五十五章 向五鬼宣战第五十七章海州撤退第十六章 建奴求和第十七章 游击战第八十九章准备攻打萨摩第九十八章 取沈阳第六章科学实验第七十五章淡水和鸡笼第三百零六章 围攻府衙第一百九十六章 收复河套(一)第八十二章进攻前的准备第三百二十六章 票拟第三百零三章 甘肃镇第一百六十二章 听证会第一百三十七章 朕要微服私访第七十一章再见故人(为第一堂主“朕躬钦处军国事”加更)第六十章 减租遇到了新问题第八十六章太子第三百四十七章 建设化龙城第三百零七章 安甘公路和肃王第十六章矿税之议第十三章 宝珠的礼物第三百三十七章 锤子和钉子第九十三章南蛮胴第两百八十五章 血战东枝第五十九章 黄花峪歼敌第九十五章打下鹿儿岛第六十七章 安南(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议院(中)第十七章 大婚第三百零一章 曹变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