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螺旋浆

只是陕西现在饭倒是有吃的了,但因为交通问题,在陕西栽种的红薯和马铃薯不能都运出来,所以才会有杨涟所说的农民用红薯喂猪的事。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陕西至少饱腹的粮食已经没有问题了。

杨涟道:”陛下,臣准备在全国各地开展培高造田,这需要户部和兵器局及农业合作社的协助,户部臣倒是可以与毕尚书沟通,只是这兵器局和农业合作社,倒是有些麻烦。“

兵器局和农业合作社并不是朝廷管辖的机构,前者属于皇家所有,后者是一家股份制的大商行。所以杨涟没有办法直接命令他们如何做,必须要通过皇帝下命令才行。

朱由校道:”兵器局下属的大明民用机械及工具合作社现在是魏忠贤所管,朕会吩咐厂臣与杨卿紧密合作的,而农业合作社也是他管的,一事不烦二主,杨卿找他就行了。“

杨涟不情愿地答应下来,他与魏忠贤有宿怨,当年整魏忠贤太厉害,有些担心这时候魏忠贤使绊子,但在皇帝面前又不大好说。

不想第二天魏忠贤便来到农业部求见,态度谦恭地询问要求自己配合的地方,对于杨涟所提的要求满口答应,倒是让杨涟唏嘘不已。从农业部出来后,便有魏忠贤的心腹手下问道:”老祖宗,当年杨涟对老祖宗可不大友好,现在我们又不怕他,为何对他如此客气呀?“

魏忠贤没好气地说道:”当年是当年,今日是今日。杨涟当年所做之事,并非与我有私怨,乃是出于公心,那便不能全然怪他。我心中当然难免会有气,但如今大家是为公事,便不可因私而废公,阻碍了圣上的大业。“

这话不知道怎么传了出去,杨涟听到后道:”胸襟气度,涟竟然不如一个内监,惭愧惭愧。“

有了魏忠贤的全力支持,杨涟很容易通过农业合作社赊欠到了大量的工具,这些由大明民用机械及工具合作社制造的工具轻巧灵便,最重要的是耐用,使得农业部的培高田地计划进行得很是顺利。不过朱由校强调,只能根据具体情况,符合培高条件的才进行,不要为了培高而培高。

而南方官员的大换血,使得朝廷的命令在南方受到的抵制太为减少,新上任的心向朝廷的官吏们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保证本地农业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抽调组织了大量的精壮农民,组成了农民务工队,参加农业部的田地改造计划,这可是能大大增加当地经济总量的好事情,谁都知道管辖的府县有钱了,如治安,普及识字方面会有多大的好处。

看到这个态势,这时候杨涟才知道,这天下还有多少人力资源被浪费掉了。根据下面报上来的农民务工人数,他估计在一年之内,全国至少可以将一千万亩低产的田地改造成培高田地,而全国总耕地不过是九亿多亩,其中还有很多是不适合改造的高产的平原田地。

朱由校事情都交待给别人后,便来到了兵器局。兵器局已经将大明民用机械及工具合作社单独划出来,形成了一个民用商社。而研究制造蒸汽火车的部门则归铁路部直管,印刷机械的研究制造归报社直管,现在兵器局专心研究制造兵器。

朱由校设立了一个水力运输局,方以智和朱之瑜的蒸汽轮船则被划归到这个局里,局长暂时由孙元化兼任,也还在兵器局里办公,但应该很快就会搬出兵器局,自立门户。

方以智拿到了大明皇家科学基金会的资金后,又进行了很多次的试验,最后沮丧地回到老路上——用木船。不过也不全是老路,而是在船前面用铁皮造了一个船头,这样可以减少阻力而且能够起保护作用,造出了速度达到十六里的铁头木船。

☢ тт kán☢ ¢ o

朱由校看了方以智的木头船和朱之瑜的木船航行比赛后,问孙元化道:“两位爱卿觉得这两条船哪一个比较好。”

孙元化道:“陛下,如果说民用的话,朱之瑜的比较好,因为不用铁皮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不过方以智的铁头船的想法倒是可以用在军船上,如果我们在军船四周都包上铁皮,那么至少可以使船更加安全,一般的炮弹可以抗得住,而且不容易受到火攻的影响。”

毕懋康道:“陛下,方船为三百五十料,朱船为三百料,两船航行两个时辰,所用煤相同,方船还多了四里,故臣以为方船的蒸汽机效率要强于朱船。但是臣坐过两船,朱船的舒适性又要强于方船。故而臣有些不知如何取舍。”

朱由校看着紧张的方以智和朱之瑜,笑道:”为什么要取舍?水力运输局既可以造货船,也可以造客船。既然两船各有特色,那就从这两个方向着手,都做到极致。另外,蒸汽船的速度还要增加,没道理火车都四十多里的速度了,船还只有十几里呀。我看你们在船旁边加浆的方法不好,兵器局不是说滚珠轴承没有用处吗?朕给你们找一个用处。“

他让人拿来纸和铅笔,简单地画了个图道:”这个东西叫螺旋浆,放在船的后面,转动的时候就可以让船快速前进。你们去研究吧,滚珠轴承用在这里应该适合,不说四十里,速度到二十多里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方以智和朱之瑜目不转睛地看着皇帝画的草图,心里在快速地分析这种新物品的可行性。朱由校道:”看什么看,这个一定比你们的船浆要好,你们的船浆回来的时候力气是浪费的了,这个可一点点也没有浪费。仔细记住,下次朕要实物。你们两个分别造吧,看谁造出来的效率高,速度快,就用谁的方案。“

孙元化和毕懋康仔细看了草图,同时施礼道:”圣天子无所不能。“

朱由校挥了挥手道:”这个朕今天才想起来,不然早就拿给你们看了。水力运输局的新地方建好后就让他们搬出去吧,河道清理后码头的建造也要提上日程了,还有码头上的煤储备,航路的作图立标,都是很麻烦的事,不知道到时让谁负责才好。新船研究出雏形后再告诉朕,朕来看看你们的研究成果。“

各种求,谢谢支持!

第二章 魏忠贤出场第十四章 独断专行第二十三章 京营现状第七十八章 朱氏昆仲第二十一章 红丸案第十七章 游击战第七十八章 失广宁第一百零三章朝堂议日和第一百一十九章 战前准备第一百五十七章 虾夷和苦夷第二章 初见第两百四十四章 开始谈判第七十四章移民小硫球第六十二章兵器的进化第三十三章 功罪一体第三十三章东林分裂迹象第八十二章若非同道,即为仇敌第一百四十八章 烟草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宁愿对你不好第三十五章近卫军回京第两百一十八章 殷地安(三)第九十九章上下同欲者胜第两百六十章 林丹汗的野望第三十七章 杨三的遭遇第七十七章辽东大败第一百五十八章 溯游而上第三十五 户部尚书第八章 进展第二十六章 京营拉练两百八十六章 东吁局势第一百九十八章 收复河套(三)第二十章 大丧事第一百六十二章 听证会第三十四章再议收税第一百五十五章 向五鬼宣战第一百章兵器局里论气压第十七章 由之知之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思第七十八章海军都督第一百一十章 中体西用第一百六十六章 军区第七十九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五十二章卢象升的应对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战一百零二章养廉银第五十八章 火柴造出来了第三百五十一章 教廷退让第三百一十三章 惨胜第三十二章 研究院的学生们(一)第二十九迁安铁矿第四十八章李延庚第一百八十四章 查税(十)第两百八十二章 再下莱林第八十五章谁是郑成功第三十五章近卫军回京第三十四章 研究院的新科目第六十一章 征途是大海第两百一十八章 殷地安(三)第七十八章 朱氏昆仲第四十一章 新纪年第一百二十五章 降了吧第三百六十五章 大结局(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用红薯喂猪第七十四章 查抄余波第二十六章 京营拉练第两百七十二章 西北局势第一百三十五章 剑指南海第二十二章 大明周报第一百四十四章 吕宋的反华运动第三十九章辽东开发公司第三百二十三章 激战第一百一十七章 皇太极之死第三百一十二章 孙抚民的失败第四十六章 苏州抗税(二)第十八章 情浓第六十九章蓄势待发第两百八十八章 底定中南半岛第七章 清京营第一百九十五章 小海第一百二十二章 《妇女儿童保护法》第二十三章 开花弹第一百零八章德川家光的决定第一百四十七章 准备战斗第一百四十九章 黑峪第三百六十六章 大结局(中)第两百四十章 近攻第一百零六章 细胞学说第六十九章 范永斗第二十四章 沈有容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龙的决定第十三章 传教士(一)第十章备忘与进展第三百零九章 北海将军曹文诏第六十八章要钱不要官的满桂第三十章开平煤矿第六十七章 安南(二)第六十一章抗金援蒙第四十九章 印刷机第两百九十五章 送不出去的支票第三十八章杨嗣昌的后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