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翌日,直到快午时,王月生才从宿醉中真正清醒过来。

她问崔鱼儿,昨夜郑姑娘离开时,面色如何。

崔鱼儿道:「郑姑娘就是叹了几口气,让我守着你,莫呕吐秽物时呛着了。」

「她没有恼火吗?」

「昨夜?没有啊。今日也没有,方才我还见她了,挺高兴的,带着拉车的汉子。应是买了新的铁疙瘩。」

王月生急忙梳洗停当,不施粉黛,不戴钗环,素衣素裙,去复园的铁匠铺找郑海珠。

却仍是只有卢象升和葛家的师傅们在。

「卢公子,郑姑娘呢?」

「她放下铁料就走了,说要去求见庄知府和黄老爷。造火器,不管用哪种样式,都要火药铅弹。民间打铁还成,若做药丸,郑姑娘说,官府不点头,她不敢试做。」

卢象升当然立刻就看出王月生双眼浮肿、面色疲惫,却不好过于显露关切的心思,只尽量用温醇的嗓音、轻缓的语调,与她对话,以期令她能感到舒服一些,轻松一些。

距离初见王姑娘,才过去了短短的六七日,卢象升却已开始意识到,在每个崭新的一天里,能够见到王姑娘,好像,都比见到珍藏版的兵书更欢喜。

他一大早,就在葛师傅的叮当锻铁声中,精益求精地车好了两个六边形的百衲木块。

倘使王姑娘验收后满意,他愿意包揽剩下的一百多块木片,不用王姑娘动手指来做这样的粗活。

卢象升何尝意识不到自己不对劲。

若是在从前,他顶看不上同龄人那种为尹消得人憔悴的调调,即便偶有与文友同年去青楼应酬,他也不过是勉为其难地到场点个卯,便找个由头回府看书去了,更别提对那些眠花宿柳之辈的鄙夷。

到如今,自己真的遇到婉兮佳人,才知多少诗词曲赋,都唱不准心头那一寸莫名燃起、欲说还休、且试且惧的情丝。

然而王月生面对卢象升时的目光,仍是静潭般没有涟漪。

她听完卢象升的叙说,目光便越过眼前车床上那两个相当优秀的木疙瘩,落到火光红亮的铁坊外,堆起来的铁疙瘩。

那应该就是郑海珠刚刚买来的铁料。

王月生记得昨夜在郑姑娘面前的每一刻失态。

一位曾经的秦淮红倌人,已然脱离泥淖,却将过去那些欢场里的爱恨,翻来覆去地讲给郑姑娘这样一个忙碌的良家女子听,自然是出于完成上峰交给她的任务。

不过王月生也由衷感慨,郑姑娘的世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郑姑娘这一大早,已经做了这样多的事。

王月生短暂地出神后,走到车床边:「多谢卢公子援手,帮着切料。」

又扳着手指算时间:「过了七月,「荫房」里就能合琴了。百衲琴的黏合断面多,面板底板完全合拢,松江的天气,大概须一个月。然后是上灰胎,那个有些久,得刮十几二十遍,然后再进荫房,明年端午出来,研磨、擦光、定徽这些,就快了。那么,一年又两个月,我囤的料子若可以出四张琴,我托从前故人们吆喝吆喝,就可以换回二百多两银子,可以给你们做三十把合机铳吧?」

卢象升一愣,继而大为感动。

王姑娘果然不是庸脂俗粉。

萍水相逢,就能全力支持他们的理想。

大为感动的卢公子,决定在自己离开松江去应天府参加乡试前,殚精竭虑地切料子。

这种与同道中人双向奔赴的感觉,棒棒哒。

直到不久后的一天,说好来调大漆的王姑娘没有出现在复园,而东边的清园,传来琴箫合奏的乐音。

卢象升循声而去

,远远地望见,自己曾带着娃娃们试验水战火雷和撞舟的池塘边,王姑娘在抚琴,身旁立着一位儒巾男子执箫应和。

一曲终了,男子又拿起薄薄的册子,开始唱:

「栏杆月上两更天,别郎容易见郎难,

朝来书信,约我重谐凤惊,眼前不见,教我泪痕怎干,

挑起子个红灯,重把书上归期仔细看,计程应说到常山。」

男子才唱了两句,侧头聆听的王月生,仿佛就找到了灵感,开始抚动琴弦,弹奏出一阙与方才琴箫合奏时全然不同、却与这山歌合得天衣无缝的曲调。

卢象升呆立着。

在他身后,从门外货郎出买来芦根汁消暑的郑海珠,看得分明。

郑海珠走上前,轻声道:「这是绍兴的张岱公子。」

卢象升僵直的胳膊肘一松,小臂垂了下来。

他无法不自嘲。

半个多月前见到张燕客那位「张公子」时,他从王月生疏离的客气中,还天真地认为,就算王月生来历暧昧,也与张燕客无甚缱绻瓜葛。

或许,张燕客的祖辈,与这位王姑娘的祖辈有旧,燕客公子为世交之谊、出手救风尘而已。

殊不知,眼前这位张公子,才是「正主」。

鸾凤和鸣的,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正主。

卢象升心底深深喟叹一声。他扭头看向郑海珠。

这位相逢有些传奇缘由、相交却倾盖如故的小阿姐,递上来一罐清香的芦根汁。

卢象升们心自问,不能怪郑海珠没有一开始,就向自己披露张公子的存在。

这女子就是这样,赚钱很巴结,但在人情季动的隐约兆头前,澹澹观望,不掺合,似乎无论什么结局,她都无意点头,也不会摇头。

其实这某种意义上与卫道士们唱反调的表现,反倒令卢象升越来越适应。

卢象升向郑海珠笑道:「阿姐,我还是头一回晓得,琴是能为山歌伴奏的。」

郑海珠也微笑着看他:「万事都是如此,做得好不好,要看做事的人,合不合适。嗯,你可要随我进去打个招呼?」

卢象升点点头。

……

这个夏天,郑海珠的大部分精力,并不会放在学堂里这段男配女配们的情感故事上。

她只舍得分出一点点时间,引张岱去拜会了黄尊素夫妇。

毕竟在大部分人的眼睛里,元配教和外室教势同水火,遑论拉在一起做同事。

姚氏这样嫡妻身份的奶奶,现在可算得是学堂实质上的二把手,郑海珠安置了张岱的外室在学堂,怎能不和黄家老爷奶奶打招呼。

所幸张岱情商及格,先将姿态放得很低,却也坦诚,强调了王月生原也是给朝廷效力的官匠人家出身,又叹息有情人拗不过命途枷锁之类。

如此一番苦水倒足,姚氏先就发了话,道是,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留一两分善缘结在郑姑娘的学堂里吧,自己心软,郑姑娘更不是个削刻的人,王姑娘安心住着便好。

此一节关系理顺了,郑海珠立刻拔腿,匆匆赶往镇江。

为了尽快落实航运保险商社的业务。

这个时代,文盲占九成以上,船老大和水手自然都是目不识丁,那些富商派出来运货的手下,也未必认得几个字。

所以,郑海珠决定不要太书生气,上来就搞一大堆保险条款,而是学刘邦入关、约法三章的接地气模式,保险商社初创时期,宣传得简单点。

「先估算货值,再视路途远近,得出个银钱数目。凡纳此数者,若船翻货损,郑氏赔钱。」

标语是这般通俗

易懂地对外讲,待有货主上门问时,郑海珠再准备带着郑守宽,一单一单和对方谈。

譬如,小船,旧船,风险大,得加钱。

沉船和失火都管,得加钱。

沾水就完蛋、不可能挽回残值的货,得加钱。

沿途盗匪劫走货物,加钱没用,不在承保范围。

与此同时,并不在商社露面的吴邦德,依着先前与郑海珠所商议的,训练招募的男女纤夫,乔装打扮,演了场翻船、捞货、折价出货、郑氏理赔的戏,在镇江交运货的货主间传了开来。

如此约莫大半个月,开始有头脑灵活的徽商货主,来问承保事宜,继而,淮扬商人也跟上了。

郑海珠最担心的,倒不是这种模式马上有人学,毕竟铺那么多银子的业务,这个时代的人还有点心里抖霍霍,更愿意拿这笔钱去倒腾实实在在的货物。

她警惕的,是出现保险诈骗。行事草莽、心术不正的船老大,或许会与货主的手下串通,谎报事故,私下吞了货物,反正有保险商社赔钱。

郑海珠与吴邦德谈了这种隐患,吴邦德直接回答,这不是隐患,这就是明患。

「郑姑娘,民间有句话,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咱们可莫信了仗义每多屠狗辈、无情最是读书人这样的话。」

郑海珠点头道:「世间善恶,本就挤挤挨挨层出不穷。我们做买卖,只看到恶,这买卖就不敢开张了。我们要做的,是以狠制恶。你带的那些探子,正好历练历练,后头若发生险情,货主来索赔的同时,探子就应出马,刺探沉船现场究竟如何,以及船家水手在出险后,日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倘使真的有诈,替我们商社挽回损失的,重重有奖。」

想一想又道:「哎,探子二字不好听,斥候二字又不至于,咱们养的那十个男子、三个女子,就叫情报员。」

吴邦德笑:「那不如学着京师兵仗局、针工局、皮作局那样,设个情报局。」

郑海珠却不笑,只盯着他:「吴公子,你说的,正是我想的。燕雀也可有鸿鹄之志,咱俩搞的这一套暗卫似的机构,我相信有朝一日,必能派得上大用场,而不是只给咱们调查保险桉子。」

吴邦德听着「咱俩」二字,心头微动,但面上毫无异样,反倒直截了当道:「那这个局的堂尊,非我莫属吧?」

郑海珠展颜:「是,不过,兵仗局、针工局、织造局的头儿,都是内官,以提督为名。吴公子怎可与他们相提并论,咱们手里的人,就叫你局座吧。」

吴邦德看起来很满意:「这个名号不错,听着像座主。」

气氛松弛,郑海珠终于决定问一个此前还不到火候问的问题。

「吴公子,你怎滴还未成家?」

吴邦德闻言,带着一个上扬的声调,轻轻发出一个「嗯」。

郑海珠自与他打交道以来,十分专注他的语气词。

以她的有限的相处经验,吴邦德习惯用一个有些愣怔的语气词,来掩盖他正在斟酌答桉的状态。

这往往意味着,答桉并不像去国子监买儒巾那样稀松平常,比如「大丈夫应先立业后成家」之类反正不会出错的口号。

吴邦德顿滞须臾,道:「原本三四年前就该娶妇了,是戚总兵作的媒,从前抚顺一个参将的嫡女。参将临阵脱逃,死了不少战兵,李永芳给他定了罪,斩了。妻女送到京师,没为官奴。」

郑海珠猜到答桉并不怎么好,但没想到会听到「李永芳」三个字。

她双眸中忽起波澜的变化,令吴邦德以为她是在歉疚自己的莽撞打听。

吴邦德于是主动又加了几句戚金曾试图营救的细节,以示没有厌恶回答这个问题。

郑海珠意识到,与正确的文官武将群体打交道,像今日这样的机会,往往不期而至。

她于是眯了眯眼睛,露出「我不信那些鬼话」的神色,非常直率地说道:「焉知不是这个李永芳自己怯战,事后找手下挡枪?」

吴邦德没有立刻接话。

郑海珠笃诚地截住对方的目光:「我想得很简单,老爷子把你当亲生的幺子一样,在结亲之事上怎会马虎。他相中的亲家,绝不会是鼠辈。至于李永芳,我不晓得是谁,他是朝廷派去领兵的文官吗?」

吴邦德扬了扬眉毛:「他是武将。你的世伯,毛文龙,没有与你讲过这个人?」

郑海珠摇头:「没有。」

吴邦德嘴角露出古怪的笑容:「那我讲给你听也一样,他才是个鼠辈。」

郑海珠在心底给吴邦德点了一个赞,暗道,对,这李永芳,不仅是个鼠辈,还将会是大明帝国第一位投降后金军的高级将领,我们后世许多人,都知道。

郑海珠继续问道:「那此人,现在还在任上?」

「是,还在守着抚顺。「

郑海珠道:「如果没记错,抚顺是不是在沉阳东边?是不是阻挡后金的门户?」

吴邦德道:「对,抚顺关再往东没多远,有个叫萨尔浒的地方,听闻实际已是努尔哈赤所控。」

「如此,」郑海珠皱眉道,「抚顺关怎能叫一个鼠辈去守?」

吴邦德不置可否地叹口气。

郑海珠忽然冷冷地,半带着谐谑半带着认真道:「倘使那李永芳有怯战的先例,保不齐会向***献城。」

吴邦德也现出类似的口吻:「将来的事,保不齐的太多了。保不齐届时我们正好在辽东。郑姑娘上回不是说,上阵冲杀也是杀,暗杀也是杀么?」

郑海珠正色道:「吴公子,我是真觉得,抚顺关如果放这样的将军来守,会是个大祸患。山东饥荒,那些原本老实巴交、只会使锄头的农人,都会造反。现下万一建州女真那里闹饥荒,他们直接带弓策马、来扣抚顺关,怎么办?」

吴邦德盯着郑海珠,意味深长道:「可惜你我现在坐的地方,是郑氏保险商社,不是京师的内阁。」

「嗯,我们不能换人,难道还不能杀人么。」郑海珠浅浅地露出笑容,并没有激烈的语气。

吴邦德站起来:「现在说这些还太早。对了,你如后头有货去你毛世伯那里,我倒可以帮你押过去。」

郑海珠抿嘴:「是个好主意,带上几个情报员,青州兖州的口音,与胶辽口音,差得不太大。」

第九章 穿越后第一次杀人273章 你以为我恋爱脑?201章戏台(下)第二十八章 董宅前空降锦衣卫第373章 下一站169章 明荷海战(一)第373章 下一站第407章 客印月的决定218章 映在窗棂上的人影213章 露馅第二十五章 借你本钱第五十三章 听讼(下)第378章 度牒背后的利益第414章 “户部额真”穆枣花203章 冲突161章 兜生意与复仇(下)261章第八十六章 出路(上)第311章 成了154章 抚顺保卫战(二)169章 明荷海战(一)第115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第435章 佟家这么过分?第306章 崔都督183章 又见故人第七十五章 我们明人不是这么好骗的第113章 她不是我拴的小猫小狗150章 栽赃(上)第411章 我不是王化贞第五十五章 何以为报165章 我要去见许心素第112章 铁匠,火铳与美人第442章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克的(上)第383章 她要往京里塞人第347章 司礼监不是你现在该去的地方第425章 几条腿走路第413章 钓你们的谍探220章第424章 要带荷卓出差第十六章 上岛第388章 复仇的女孩第八章 竟是君子232章 三个女人一台戏(下)第一百章 蚕神的惩戒(上)第四十七章 晚明名士第317章 拉开步弓的复仇者155章 抚顺保卫战(三)170章 明荷海战(二)第313章 扎营待兔244章 小马将军,等你回来细问第104章 原委155章 抚顺保卫战(三)第七十三章 洋商205章第六十一章 古刹密谈257章 合拍第357章 与何士晋的饭局237章 想将妻女托付于你150章 栽赃(上)第三十章 小改历史,董家得救215章161章 兜生意与复仇(下)第414章 “户部额真”穆枣花第七十九章 血战(上)第377章 你们礼部干的好事第350章 东李娘娘与张嫣202章 楯车第四十七章 晚明名士第108章 天选的情报员183章 又见故人194章 人尽其用215章第七十三章 洋商128章 不是普通的人贩子第308章 满桂176章 明荷海战(八)今晚第一更161章 兜生意与复仇(下)236章 放人第117章 太仆寺财神爷第十三章 方向不对277章 银子120章 松石间意184章 智囊团第357章 与何士晋的饭局第297章 魏忠贤也不是不能用第428章 哥萨克243章 刘都督的寒舍第三十九章 黄家后宅第114章 不要轻易定义别人是懦夫第386章 全新的认知第348章 “为国为民”的东林派197章 至亲至疏夫妻226章 技术入股第415章 敌后战场第355章 我有个条件第六十二章 书院定址154章 抚顺保卫战(二)第四十章 教妻,行山第一百章 蚕神的惩戒(上)第351章 骆驼炮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