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看中你是个心定之人

马祥麟与郑海珠,来到吴地都只不到一年,对于江南形胜的苏松二府颇多新鲜的共鸣。

而他们的家乡,蜀地与漳州,亦是繁华的所在,各自的风物人情很有说头。

如此,二人相谈甚欢。

直至数驾牛车上的布匹被军士们陆续领走,马祥麟瞟到车轮上那个“韩”字,忽然想起一事,笑容转淡,对郑海珠正色道:“郑姑娘,那日你们走后,我审问了几名活下来的残匪,都说不知道是什么人出钱请邱万梁对韩府大小姐动手。他们都是小罗罗,平日里最多打劫丝船,确实不晓得。可惜邱万梁和徐阿六他们,都死了。”

郑海珠点头道:“徐阿六劫船时,张口就能叫出小姐的闺名,这样蹊跷,定然有鬼。我与小姐如今虽已归家,亦不能就此高枕无忧,总要设法弄清端倪,否则便还有下一次。”

马祥麟语调谆谆:“好在黄兄是松江推官,他亲身所历那科考舞弊的沈家如何下作,又亲眼所见宵小之辈陷害董府,应最明白你们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贵府家业不在董府之下,韩老爷又并非寻常文士,这棉布生意做得这样大……郑姑娘若有机会,不妨多问问黄先生,或能发现蛛丝马迹。”

“马将军说的是,黄先生有股刚严正气,我们信他。”

“嗯,惟愿我大明,多些这样的好官。”

“听闻黄先生的家眷还在余姚,不知何时过来。”

“哦,昨日酒席上,我倒是问了,家眷应已启程。他长子叫黄宗羲,已经五六岁。三个月前,次子也呱呱坠地,倒是正好来松江做百日酒。”

“那太好了,我今日回去便禀报小姐,看看备些什么贺礼。对了,冒昧一问,马将军可成家了?”

“呃,嗯,还没说亲……”

浓荫深处,蝉鸣阵阵。清浅池塘,睡莲绽放。

马祥麟多希望,这宁和景致中的交谈,能再持续得久些。

恬淡也好,热切也罢,哪怕时而有几分淡淡的窘意,也强过那些充斥着诱惑与威胁的谈判。

奈何,太阳总是要落山的。

松江棉布总是要发完的。

顾家老太太的马,也总是要画成的。

文哲书院门口,马祥麟目送顾府的马车和韩府的牛车走远后,略带怅然地轻叹一声。

正要转身进去,一个手拿莲蓬、剥着莲子的小娃娃,蹦跳着过来,仰脸对马祥麟道:“大将军,山雀从柳枝上飞下来了。”

马祥麟心神一凛,问道:“你说什么?”

娃娃一指不远处河塘边的大柳树:“那边,大将军去看看。”

说罢便仍低头专心剥莲子,吃得噶嘣嘣,显见得就是个来传话的懵懂小童。

马祥麟摸摸小童的头,蹲下来帮他剥了几颗莲子,才直起身,闲庭信步般往河岸踱去。

夕阳下,一个头戴竹编凉帽的老翁,在钓鱼。

马祥麟驻足于他的身边,望着那细细的鱼线,似在出神。

凉帽下传来细柔平和的声音:“马将军今日怎么不穿飞鱼服了?那身多威风。”

马祥麟淡淡道:“御赐的物件,马某自会珍惜,为了救人,才不得不拿出来,亮亮相。”

渔翁轻轻笑了笑:“马将军救人,真是救上瘾了,微末文官也救,弱质女流也救,碰上董其昌那样和国本牵牵扯扯的老儿,也不看是不是好人,便连问都不多问几句,套上飞鱼服就去救。”

马祥麟听到“国本”二字,面色一沉。

河面上,白昼将尽前最后一幕波光迷幻的景象,令他想起京师的波诡云谲。

也令他陡然醒悟过来。

父亲出事后,本就少年老成的他,更留心起历代朝堂内外那些仿如河底淤泥的勾心斗角故事来。

那日在董宅前,他就觉得蹊跷。官至知府和同知的那些老爷们,哪个不是人精,他们怎么可能由着一个连官身都没有的吏员,煽动一群地痞无赖,去围攻给当朝太子讲过课、从前也官品不小的董其昌?

马祥麟于是微微侧头,问道:“崔老公,董府这场无妄之灾,莫非,是贵妃乐见其成的?”

那渔翁,正是郑贵妃的亲信内侍崔文莘。

万历帝独宠郑贵妃几十年,数次要将与郑贵妃所生的三皇子朱常洵封为太子,朝中东林党出身的大臣们竭力反对,穷尽各种手段向万历帝施压,要拥立皇帝与宫女所生的大皇子朱常洛为太子。

历代将储君成为“国本”,所以万历时这场绵延十几年的争吵,被称为“争国本”,方才崔文莘提的“国本”二字,也是指此事。

崔文莘调整了一下鱼竿,不再卖关子:“马将军,董其昌为人圆滑,为官深沉,既不是东林派,也不是浙派楚派,却交游甚广,门生故吏众多,京师居高位者,不少都卖他面子。莫看他回乡归隐十年,毕竟曾是东宫的人,又和同乡徐光启一样,在江南膏腴之地很有威望,太子那派的老家伙们,很看重他。”

崔文莘说到此处顿了顿,口吻越发变得冷森森地:“可是马将军,这一回,本来可以让黄尊素那个东林学派的后起之秀一命呜呼在匪窝,你却把人给救了。本来可以狠狠教训一下东宫那边,你又莫名其妙地给董其昌出了头。你啊,真是伤了贵妃和福王的心。”

马祥麟闻言,静默片刻,复又开口,声音里也透着寒霜之气。

“那就劳烦贵妃下次,先叫胡芳公公来知会马某一声,好让马某知道,哪些场子是她和福王的。不过,就算耳提面命地说清楚,马某也未必就不管闲事了。”

“马将军!做人要知恩图报!”

崔文莘的口吻里怒意明显,手中鱼竿一抖,甩上来一条不大的鱼儿。

马祥麟俯身,取下鱼钩上的鱼儿,扔到崔文莘面前,带着讥诮道:“松江的四鳃鲈鱼名扬天下,崔老公不要错过。马某先回去歇着了。”

……

“郑姑娘,立秋后的四鳃鲈鱼正要往长江口去,最是肥美。竹香,你快给郑姑娘夹一块鱼背脊上的肉。”

城北醉白楼的包间里,缪氏坐在上首,吩咐丫鬟竹香为郑海珠布菜。

黄昏时,韩府的牛车车队,离开文哲书院后,慢吞吞地才走了半里路,就见顾府的轿子在前头等着。竹香亲自来请,说缪老太太就是福建人,得知郑海珠老家在漳州,今日看她本人言谈举止十分利落清爽,便要请她吃个夜饭、叙叙闽地乡情。

这番由头一摆,老彭一个管家自然不好说什么,韩希盈虽是主家、辈分却低,只得气鼓鼓地由郑海珠随着竹香跟在轿子旁边走了。

此刻,郑海珠细瞧竹香,虽和自己差不多年岁,但举手投足娴雅又老练,显见得不是顾家普通的婢女,好比《红楼梦》里贾老太太的鸳鸯了。

自己的身份,说来也是韩府的下人,怎好坐在那里由着顾府的“鸳鸯”来伺候。

郑海珠忙起身,拖着竹香的袖子,向缪氏央告,自己受用不起。

缪氏也不坚持,笑吟吟道:“你这孩子对规矩看得重,也是好事。这样吧,竹香去外头候着,就咱俩个吃吃鱼,说说话儿,你也自在些。”

竹香躬身退出包间,只一个影子淡淡地印在门格上,一动不动。

郑海珠挪了挪身子,双手端过老太太面前的莲瓣碗,用筷子轻巧地挑出鲈鱼的两片鳃肉,放在碗里,又拿起调羹,舀半勺汤汁淋在肉上。

那汤汁里,渗了火腿的鲜、姜片的暖、葱丝的香,和鲈鱼的鳃肉拌在一处,自会令滋味相得益彰。

寻常鲈鱼,只两鳃,松江鲈鱼却长得像塘鳢,主鳃上头另有两条火焰纹,人们便称为四鳃鲈。这种鲈鱼,鱼头宽扁硕大,鳃肉十分鲜美腴嫩,入口即化,给牙口欠佳的老人家吃,再好不过。

缪氏神态安详地看着郑海珠,她举止里的习惯和分寸,传递的讯息,果然与自己打听来的一样,是出身体面人家的孩子。

缪氏夹一口鱼肉,优雅地品咂着,咽下后,才对郑海珠笑道:“鱼身上最好的两瓣肉,已教我老婆子享用了去,你也莫作筋作骨地站着了,快坐下趁热吃。”

却之不恭,也非礼数,郑海珠遂依言去夹了一块鱼背肉。

缪氏抿一口米酒,缓缓道:“阿珠姑娘,我是宫里出来的人,若论对规矩的在意,只怕不论顾家、韩家,谁都没我规矩大。但立规矩的本意,无非是教人在分寸之内过得舒心。有的孩子,明明已通人事,却对瓜田李下这样简单的规矩视而不见,不去管她无意还是有心,总之是太没分寸。而老婆子我,作东请你吃一口时令鲜鱼呢,我乐意、你开心,并未妨碍到旁的人,这便不算破了规矩、失了分寸。你当真不必太拘束。”

郑海珠今日突然被缪氏请来叙话,本已十分诧异。

这时听缪氏的话分明在点出韩希盈的举止不端,竟是交浅言深的意思了,她越发惊讶老太太为何要与自己说这些。

郑海珠垂眸须臾,猜测出一星半点的缘由,决定干脆大胆探寻几步。

遂语气笃诚地向缪氏说道:“夫人今日赐给阿珠的,何止春风化雨的教导和叫人齿颊留香的珍馐,更要紧的是,方才阿珠有幸走在夫人的轿子旁,能得竹香姐姐笑语盈盈的照拂,行过的又是闹市,城中士庶尽皆观瞻。这才是真的令阿珠大受恩惠。”

缪氏笑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没错,我就是做给外人看的。希孟和你毕竟是去匪寨走过一遭的女子,纵然有马将军和黄老爷为你们说话,有阿潜回护希孟,顾家还是应当有个长辈站出来表个态度,阿潜与希孟这段姻缘,仍是铁板钉钉,旁人,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官带绅士,都莫要惦记着看笑话了。”

郑海珠这回完全听懂了,一时之间喜意盈胸,忙又起身,毫无迟滞地跪下,感激道:“阿珠斗胆,替我家小姐谢夫人体恤。”

缪氏将她扶起来,示意她坐回去,继续听自己说话。

“阿珠姑娘,我本是福州府宁德人,幼时随父母去上清寺进香,机缘巧合,见到一件绣工极其精美的袈裟,据说是宫中赐给前代方丈的。我自此对绣技着迷,央求父母送我到苏州拜师学绣,又被织造局送入京师。进宫后,我才晓得,这人心呐,绝非绣品那样纯美干净。所幸,王皇后疼惜我,将我指给尚宝丞为妾,让我得以在妙龄年华,就走出紫禁城,回到东南。我皇后当然感恩,对顾家也分外感念。我打心底里盼着顾家能越来越兴旺。阿珠姑娘,我看人的眼光,不会错,希孟和你,都是好孩子,你又已自梳,不会再嫁人,心是定的,都是在希孟身上的。一户人家,门前光鲜不作数,后宅安宁才是福。顾家迎进来的,应是你们这样的女眷。”

琉璃灯影中,缪氏的面庞仿佛又镶了一层柔和的光晕,观之可亲。

老人便如此这般,说一阵体己话,抿几口酒,吃两口菜,平易和蔼,娓娓道来,令郑海珠数次产生错觉,仿佛面对的,是自己前世在现代时的外祖母。

如此过了酉时,缪氏招呼竹香结了账,派她与一个家丁送郑海珠回韩府。

刚走到府门口,灯笼下蹲着的郑守宽就欢叫一声,迎了上来。

“姑姑,大小姐也在前厅等你,说你不回来,她睡不着。”

郑海珠客气地与顾家仆婢道别,携着侄儿走进府门。

初秋的夜空,星辰闪亮,园子里,桂花树已挂蕊,空气里浸润着缕缕甜香。

郑海珠抬头望着一弯月牙,眼前出现了一帧帧画面:岱山岛上颜思齐宅子里的锦绣华服。

鸟船的风帆和辽东兵的背影,马祥麟说“倘使有一天我们川军要挥师北上”时的眼神,黄尊素说“我办事只论是非曲直”的面色,顾寿潜与韩希孟并肩而立的模样,最后是缪老太太望着自己的笑容。

她在心中对自己说,这个时代,其实,也没有那么坏。

第400章 再次自上而下地启蒙第314章 满怀仇恨的男人第346章 会整小人的魏公公第303章 出塞(上)第386章 全新的认知第七十三章 洋商275章217章195章 穿越神器(上)228章 王府赘婿(下)第八十章 血战(中)126章 小殿下朱以派191章 大明女律师第383章 她要往京里塞人第四十四章 救风尘(下)第115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第448章 先分一部分第五十一章 我帮你263章120章 松石间意第七十章 娘娘腔的领子、打硬仗的布甲135章 八府巡按第三十章 小改历史,董家得救226章 技术入股136章 御史朋友也交上第442章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克的(上)第101章 蚕神的惩戒(下)第六十六章 北清复交第353章 嘴炮爱国第459章 味儿一样150章 栽赃(上)第389章 你可能戴绿帽子的脑袋都没了第455章 另一处的局第431章 分兵会宁第424章 要带荷卓出差186章 万历朝的最后一年226章 技术入股第438章 干场狠的,军饷哪儿来254章 一进宫就遇诈第五十九章 破案(下)189 落户崇明岛123章 北上第六十五章 黄金坑里的弃婴247章 辩杨涟(下)第八十七章 出路(中)第420章 另一对CP的动静第二十三章 打开石门第五章 灭灭大小姐的傲气第一章 求救的少年261章203章 冲突第376章 松了一口气的汪主事287章 拷打(中)218章 映在窗棂上的人影第340章 程某敬佩夫人167章 谈判(下)第五十一章 我帮你291章 刘时敏你留下第400章 再次自上而下地启蒙第353章 嘴炮爱国第五十五章 何以为报第六十七章 范思哲和范破虏第359章 何为帝师本分225章 与君一别第397章 建奴也有奏凯时第310章 怎地就赢了?155章 抚顺保卫战(三)第435章 佟家这么过分?第六十三章 不讲道理的黄大人第398章 翻云覆雨第412章 一圈看下来,锁定你这个同乡第112章 铁匠,火铳与美人193章 把兵额给我第十八章 前缘难续202章 楯车第363章 十二平均律第453章 冬月秦淮桃花扇第五十章 探监(下)175 明荷海战(七)第六十八章 去月港191章 大明女律师124章 兖州煤业220章第428章 哥萨克210章 轰死他们第302章 月夜详谈(已修)第415章 敌后战场第333章 荷卓的命运(下)第116章 有请徐光启第426章 沙俄使者(上)第六十七章 范思哲和范破虏145章 入辽(下)282章 听你们的第454章 浙兵与台湾水师第312章 又要开打了第十一章 都是名将214章第二十五章 借你本钱第377章 你们礼部干的好事第300章 宣府镇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