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陶公子

这一日夜间,韩希孟屏退了院里的婆子丫鬟,在绣绷前坐下来。

郑海珠一五一十地将鹤鸣楼那番横生枝节,简短地说完,轻声告罪。

韩希孟拨弄着各色丝线的葱葱玉指抬起来,虚摆几下,温和而诚挚地说道:“我怎会叱责你糊涂?你今日出头帮那茹韭儿,实则与当初在船上没有丢下我去逃命,是一样的心性。我自己因你的侠气硬气得过好处,回头却对你欲救别人而不以为然,这不就是双标?”

“双标”这么现代的网络用词,是郑海珠说给韩希孟听的。

她穿越后,来投奔这位正史上留有美誉的江南名媛,便有意地灌输后世现代人的语汇。

语言的本质是思维沉淀,如果一个读书人,在潜移默化中,融合了你的语言习惯,往往也意味着他或她接受了你的思想。

而韩希孟这样从小读书识字的闺秀,理解新事物,既不困难,也无犹疑。

皆当作是福建商贸发达的沿海所习以为常的舶来语言。

郑海珠目光盈盈,笑得十分舒朗:“小姐这样说,我比得了金山银山还欢喜。”

韩希孟低头思忖片刻,面上欣然之色更浓:“徐府果如兰室,众馨盈家。徐翰林出钱雇人,种那番薯,以防饥荒突至。徐家媳妇也是个有担当的,她那样剔透的心思,怎会不知今日缘由,她是出头作主,为你挡了一顿大责罚。”

郑海珠恳切道:“阿珠明白。所以,阿珠斗胆与小姐说得深些,信土教、信洋教,和学汉画、学倭画一样,未必就是判断人之善恶的纲常规矩。关键还是要看,信了以后、学了以后,用来干什么。”

韩希孟点头,起身走到堂屋一角另一架绣绷前,掀开盖在上面的绢纱。

那是一副主旨宏大的绣品,主仆二人在完工之前,却不想在宅子里声张。

韩希孟仔细打量着彩线演绎出的战争画面,缓缓道:“是啊,譬如那些信土教的,原本也是穷苦出身,但聚在一起,便打着这个公神那个母神的名号,四处劫掠,欺负起百姓来,凶狠异常。而徐翰林他们呢,信了洋教,哪有如外头瞎传的那般,将百姓挖心煮肺去供奉洋神,分明做了不少善事。”

歇了歇,她又转了喜滋滋的容色,婉婉道:“顾二哥的娘,没有嫌弃我脚大,还偷偷与我说,羡慕我走路利索。那位当家的沈大伯母,也是和和气气的。小婶娘嘛,说话有些冲,但人好像也不坏,真的坏人不会像她那样傻不愣登的。”

郑海珠正盼着女主人转到这个话题上来,遂走过去,正色对韩希孟道:“小姐,顾家的奶奶们究竟是什么性子,阿珠不好没规矩地评说。但下山后,我将黄夫人送回宅邸时,她问我,你家小姐可是得了蛮夷之地的花样子,在学着绣,回头给她瞧瞧稀罕。她说是三小姐告诉她们的。”

韩希孟转身,在琉璃灯的烛火中看着郑海珠。

阿珠那最后一句,语含他意,流露出提醒警示,韩希孟岂会不察?

“阿珠,你认为希盈往外说是非?”

“小姐,她不仅仅是个是非精,她对你是笑面虎。顾家那般好,嫁过去的却是你,不是她。她根本不愿意承认你与顾二公子情投意合、天造地设,她对你这桩姻缘的看法只有:我姐姐不就仗着当家的二婶宠她、才寻得这门好亲事嘛。”

“阿珠!你把小丫头想得不堪了些。”

“小姐,她及笄了,不是小丫头。我也不是空穴来风地想出一头笑面虎,是我看到、听到的情形,让我作此定论。”

韩希孟语塞,继而叹口气。

郑海珠于她而言,与其说是女仆,毋宁说是女伴。

这个女伴,很多时候都会发出并不阿谀顺从的声音,韩希孟反倒更敬她几分。

沉吟须臾,韩希孟才说道:“阿盈妹妹本性不坏,爹娘的情形害了她。我当然信你不会信口雌黄,所以这幅绣样成画之前,我也未让她瞧见过,免得生事。最多让她看到我对着那些风景翎毛的倭画描的样子。家中仆妇众多,太瞒着反倒古怪。”

郑海珠道:“小姐与三姑娘是手足,天然地对她宽怀,也是人伦常情。但我是小姐的仆婢,为人臣属的本分,只看主人安危,不虑其他。”

韩希孟扑哧笑了:“晓得晓得,你就是我的门神。哎,但有一桩,只你我二人的时候,你莫要一口一个臣属、仆婢的。虽说如今大明时兴的是长雇,不都是家奴了,但你见过哪家的主人,与自己的长雇合计着开书院的?嗯,用你的话说,叫什么,合伙人?阿珠,我是真的将你看作手帕交了,不可继续与我生分。”

……

过得两日,申时,郑海珠去黄府给姚氏送完刺绣的花本子,往回走了一程,忽听身后有人喊:“阿珠小姐。”

竟是岱山岛上伺候过自己的盐场女管事,石月兰。

石月兰当初对郑海珠的印象不错,只有一点不解:颜大当家那般好的男子,这位阿珠小姐为何就不跟了他。

石月兰与丈夫老唐说起此事,老唐笑话自己婆娘脑子笨,言道必是陆地上有更富贵的姻缘在等着阿珠小姐,说不准就是东家的少爷。书香人家出来的女子嘛,看不上海商也不奇怪。

但今日瞧来,郑海珠仍是简素的装扮,面上不施脂粉,走路大步流星风风火火,显然仍是为东家出门办事的仆妇,哪里是做了什么奶奶姨娘的模样。

石月兰不觉松一口气。好事多磨,说不定兜兜转转,颜大当家还是能与阿珠小姐做成鸳鸯的哩。

郑海珠见到石月兰也很惊喜,问她来岸上的缘由。

月兰拉她到墙角,轻声道:“老唐要替颜大当家走些银子到江南各处的票号去,我也跟着。大当家离岛时吩咐过我两公婆的,但凡有机会,须来瞧瞧阿珠小姐。颜老爷他,总还是怕小姐你受委屈。”

月兰特别强调了最后一句,郑海珠却大咧咧笑道:“我好得很,东家从老爷奶奶到小姐们,都是善人。颜大哥担心我,我还担心他这趟买卖呢,莫将我的本儿蚀进去。”

月兰是有分寸的人,咂摸着郑海珠没有旖旎之色,便不再自以为是地说叨大当家的情谊,只恭敬道:“南汇咀那边的唐家宅子,是自己人,大当家回头走船顺当,若有花红给阿珠小姐带上岸,那边会有人来请小姐给个示下。”

郑海珠很认真地点头道:“想到这一节就好。咱们虽不偷不抢,靠的下血本、辛苦跑船贩货去挣银子,但我毕竟是缙绅家的仆妇,颜大哥真与我分润的话,银子怎么个提法,须小心合计。对了,月兰你吃过点心没?我陪你吃两屉蟹粉小笼,不费时辰的,我酉初回到韩府就行。”

石月兰忙道:“小姐的心意领了,但我身上还有个急事。你可还记得在岛上给你治伤的邵郎中?唉,都说医者不自医,他秋后病重,眼看着熬不住,就起了叶落归根的念头,求我们载他回宁波,不想今早船刚靠岸,他就咽了气。我们乡下人的规矩,今夜要给他念经超度,不然那游魂就会变成恶魄。我现下,得去寻个佛门师傅。”

郑海珠了然,给月兰指点了几处东边的正经佛寺,与她道别。

……

翌日,郑海珠得了韩系孟的体恤,以配丝线为由,坐船到月河,想打听打听茹韭儿被捉回去后的情形。

青枫楼的门子本就识得郑海珠,今又得了她五分银,十分巴结地报告道:“这几日韭儿姑娘没挨打,更没寻死觅活地,天天都由那陶公子请出去散心,今也是一早就出去了。”

郑海珠略宽心,踱到巷子外。

月河地处闹市,地屋牙行也在河畔。郑海珠寻到个面目斯文的年轻牙人,仔细打听租赁城东北场院的价码。

郑海珠设想中的义塾,是接收城市小手工业者和城郊农民的孩子的,越是女娃,越要收。

要在女子学校教育为零的时代,让开局顺利点儿,义塾就不得不先打着“设帐授女红”的擦边球旗号,并且注意安全。郑海珠此前询问黄尊素时,黄尊素也叮嘱她,义塾的选址,尽量远离教授制艺(即科举应试)的书院,又因女娃扎堆,最好避开军士和打行青皮聚集之处。

松江城的南边是府学和各间私家书院。北边和西边和东南,则都有校场军营。

只有东北片是寺院庵堂、园林山水,又离顾府不远,最合适。

郑海珠向那地屋牙人咨询良久,约定腊月前给他准信后,送上一钱银子表示感谢。

牙人虚意推辞道:“我们这一行,不成交,不好拿客官银子的。”

郑海珠起身福礼:“岂能白白占用足下半个时辰。”

牙人眉花眼笑地接了银子,心想这韩府的郑氏女果如传言,行事像男儿,蛮利落大气。

做掮客的,最是心思活,念头一转,便进一步攀搭道:“郑姑娘,你那义塾若收女娃娃,在下可以送家中小妹去不?”

郑海珠莞尔:“当然欢迎,足下这般明敏,令妹定然也是甚肖兄长的好苗子,不出来读书,可惜了。”

“哎,”牙人摆手笑道,“一个女孩家,哪敢谈什么读书,学点上品的针线功夫,说婆家时能有拿得出手的绣活,就上上大吉喽。”

郑海珠也不与他深辩,只端起茶盏啜饮一口,见行里来客多起来,体恤道:“足下且去忙吧,小妇吃两口茶,润一润喉咙,就告辞。”

“好,好,姑娘自便,万勿拘礼。”

郑海珠临窗而坐,观赏月河岸边熙攘男女的群像。

没过多久,她便探身出去,唤道:“韭儿!”

茹韭儿正由那陶公子搀一把,从一条三橹雕梁船上下来。

茹韭儿虽不算松江烟花柳巷里顶尖的清倌人,也是有几分心气的,这一回遇着阮郎的情劫,所托非人,神思大殇,区区数日哪里就真的缓过精气神来。

但她感念郑海珠的侠义与关切,强作几分笑颜道:“郑姑娘信我,韭儿不傻,此番纵然沦为曲中笑柄,亦不会想不开。”

郑海珠轻吁一口气,柔声道:“人生在世,如船行江河,风之顺逆、水之深浅,哪有次次笃定的。我是舍弃姻缘的自梳人,却也多嘴劝你一句,莫要因这一回的行差踏错,就此闭了心门,立誓再不入情关。”

“郑姑娘说得极是,”一边的陶公子浅笑点头,又从跟过来的童仆手里接过一个小小的布包,交给茹韭儿,“韭儿姑娘,在下过几日就要离开松江,无以为勉,这草衣道人所编的这几册游记,便赠给姑娘吧。”

“草衣道人?”郑海珠眸色一亮,问道,“可是应天府旧院的王微先生?”

王微,乃晚明江南名妓,“草衣道人”是她的号。王微长于诗文,与诸多文人有来往,名气不在柳如是之下。

郑海珠上辈子到底毕业于史地研究所的明清史专业,虽然为了糊口,主要写古偶流量剧,但知识面绝不止于“秦淮八艳”这点大路货。

那陶公子却奇道:“郑姑娘也晓得她?”

“嗯,”郑海珠自自然然道,“草衣道人与韭儿一样,诗文佳美,你们这些大才子自然懂得欣赏,我们这些识文断字的女子,也很喜欢呀。”

陶公子展眉。

这位韩府的婢女,不但有几分义气,还挺会说话,简简单单的一句,就把在场的和不在场的人,都夸了。

但也夸得真挚,不见酸媚样儿。

茹韭儿听郑海珠将自己与赫赫有名的王微相提并论,心情于怅然中,也回暖了几分。

又想到,陶公子不计前嫌,还出资来邀,游河论诗,给自己在行内挽回诸多颜面,茹韭儿遂向郑海珠道:“阿珠姐姐,我央你帮个忙。陶公子今日要寻访一位故人,住在城北的九莲庵。我现下实在乏力,撑不住身子了,可否拜托阿珠姐姐引陶公子去一趟?”

郑海珠当即明白了,故人应是尼姑,陶公子不便单独去拜访,于是看看日头,爽快道:“好,我左右是要搭船回韩府的,正可给陶公子做一回向导。”

243章 刘都督的寒舍第385章 工作放松两不误第八十章 血战(中)第380章 穆枣花的战场第一章 求救的少年第373章 下一站263章第329章 入城166章 谈判(上)第303章 出塞(上)158章 抚顺保卫战(六)第九十一章 毛文龙的分红第102章 水落第363章 十二平均律第101章 蚕神的惩戒(下)第117章 太仆寺财神爷第二十章 水下秘密255章 辩诬139章 力挽惊马第379章 文武双管(完)285章 楚门的世界第102章 水落第397章 建奴也有奏凯时第四十二章 相识虽新有故情第438章 干场狠的,军饷哪儿来126章 小殿下朱以派第十章 复仇的少主138章 马屁股出面268章 郑师傅,请与我一道收拾她(下)第七十章 娘娘腔的领子、打硬仗的布甲第310章 怎地就赢了?第306章 崔都督128章 不是普通的人贩子286章 拷打(上)第四十九章 探监(上)第八十五章 北冥有鱼第五十三章 听讼(下)124章 兖州煤业第八十七章 出路(中)第二十三章 打开石门第五十四章 痕迹如白骨,无言能诉冤第115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第五十一章 我帮你第九十二章 创业布局第307章 出去一趟,要办好几件事156章 抚顺保卫战(四)第八十九章 要红茶不要绿茶(上)第五十八章 破案(上)第367章 前夜第七十二章 接头280章 宫中转场(中)第365章 扎针第407章 客印月的决定194章 人尽其用143章 议抚顺第359章 何为帝师本分第402章 不告诉你259章 鸿胪寺丞与小男孩第六十六章 北清复交137章 登州城第302章 月夜详谈(已修)第301章 骆驼炮架和叶向高的苦心(今日二更209章 上钩了238章第九十三章 大明的最后一张脸面255章 辩诬128章 不是普通的人贩子131章 演戏第335章 我来缝吧(完)190章197章 至亲至疏夫妻第四十三章 救风尘(上)第九十六章 顾家长媳第407章 客印月的决定262章第九十九章 燃烧的花车(下)第305章 出塞(下)277章 银子第八十四章 西拉雅人(下)132章 擒贼254章 一进宫就遇诈152章 好险第二十七章 给董其昌救火226章 技术入股290章 坐不上龙椅,我也不会灰溜溜地走164章 争海权208章 见面(下)第四章 匪翡难辨第十一章 都是名将229章 还人情的引路262章256章 因材施教第365章 扎针第二十四章 与你合伙第六十九章 巴洛克连衣裙155章 抚顺保卫战(三)第四十二章 相识虽新有故情267章 郑师傅,请与我一道收拾她(中)第369章 里子都没了,还要啥面子第五章 灭灭大小姐的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