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

大朝会来得人很多,东雍各级官员都有人来,似乎府一级的正印官都来了,此外还有军队上的人。

大家都议论纷纷。

有无数流言在传递,有雍王殿下有正式开国,有的说雍王殿下要打仗了,如是等等。

但是朱厚煌却没有功夫理会。

朱厚煌忙得不可开交。

甚至朱厚煌都有些后悔了,他没事玩什么大朝会啊?

很多礼仪上的东西都找上门来了,甚至王阳明对制定雍国的礼仪也非常的热衷。

很多事情,朱厚煌都需要定夺。

比如说东雍的官服。

东雍的官服之前与大明的官服,几乎是一摸一样的,根本没有任何区别,而东雍的官服改还是不改。

按理说,正德给朱厚煌的权力,朱厚煌改服色什么的,都很正常。但是朱厚煌决定,不去刺激嘉靖了,所有东雍文官的服色都没有该。但是所有官服都进行了紧身射击,袖子从开口变成了收口了,从整体气质上变得干净利落了。

但是武官的服色却变动很大。

军中装束尚红,所有的军中都是红衣。但是所有军装都以方便为主 而起军中标识却是却把在胸前,看胸前的标识辨认官阶。

而不是以衣冠禽兽辨认。

其实有一个问题,要朱厚煌一定解决,就是官阶问题。

东雍的官阶到底有几品,到底谁的官阶比谁的大?这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朱厚煌建立的官制,在县府一级别,是非常明白的。

县令是七品,县丞是从七品,或者是八品,县尉与县丞一样,从七品或者是八品。县令下面的各级主事,也都是八品,或者从八品,至于当差的人,都是九品,或者从九品,再下面就是临时工。

虽然朱厚煌没有规定临时工,但是实际运作之中,他们总能冒出来,朱厚煌也没有办法。

府一级别,一般来说知府是五品上下浮动,而知府助手,府丞,府尉与县丞,县尉一样比知府低一级或者半阶。都是从五品,或者六品。各级主事也都是从六品,或者七品,与县令相差不多。

然后是省一级别,现在东雍没有设省,唯一近乎省级别的官职,是朱厚煌曾经设立过的东雍留守。

不过,朱厚煌预定的是三品。

但是中央官职上没有确定什么。

因为按大明官职,雍王长史不过是五品官而已。朱厚煌设立的府级别的官员,不过五品。还没有超出这个限制。

而朱厚煌如果设一个三品,或者一品的雍国相,那么自立门户之心,或者说北京方面认为的不臣之心,就昭然如揭了。

所以,朱厚煌在东雍的时候,是有所保留。

但是限制朱厚煌迁都南都,不就是要向北京证明,他没有北向之心,向天下人证明,雍王没有靖难之心吗?

所以,自立之心,根本不需要掩饰了。

朱厚煌与所有商议过了。

设立国相,三品,王阳明担任。

该御史大夫为廷尉,王九川担任,三品。

设枢密院使,掌管枢密院,三品,戚景通担任。

设六部尚书,从三品,各有分派,其中设吴行之为户部尚书,为三品。

这些要害部门定下来,其他非要害部门就好定了,比如说府学。

但是还有一个部门,就让朱厚煌为难了。

那就是少府了。

按说少府,应该与长史府分庭抗礼啊。长史府摇身一变成为了丞相府,而少府不应该也成为一个三品的衙门吗?

但是少府已经够庞大了,如果再让少府继续庞大下去,难免要影响朝中的势力平衡,最后,少府或许会夺取丞相府的权柄也说不定啊。

看汉代历史就可以知道,内廷如何将外廷架空的,汉武帝如何将一个个丞相变成牵线木偶的,东汉的宦官如何与外戚相争的。

这归纳起来,就是内廷与外廷的争斗。

朱厚煌作为人君日久,越发明白,制度治国,以法治国,都是很美妙的事情,但是却很少能做到,国家的根基是人,不是机器,法律条文不过是政治-争斗的确定文件。自然会因为政治-斗争的胜负而改变。

少府的强大,不符合朱厚煌的政治预期。毕竟少府太过强大会压制民间资本的兴起,单单依靠皇室资本,到底能不能将社会推动到资本社会,朱厚煌自己都不明白。

所以,皇室资本需要有,但是必定要约束在一定范围内。

但是因为东雍开创的种种问题。少府在东雍的政治体系之中作用很大,少府根本不满足于现在的位置了。

他们想要更大。

而丞相府这边,也觉得少府被限制。

怎么说,很多时候思想决定很多问题。

少府这么强大,在文官的心中,却都是权宜之策。是特殊时期不得不为的做法,并不是长久之策。

将少府很多东西纳入丞相府的管辖,对他们来说也是自然而然的抉择。

所以对少府令许松定官阶,就是对少府的政治定位。朱厚煌想了又想。以他的本意,少府令最后没有官阶,不过少府令本身应该有爵位在身。

少府与丞相府是完全不同的体系。完全分割开来,对朱厚煌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如此一来,又有一个问题了。

爵位的问题。

朱厚煌十年苦功,有了这一点基业。已经有很多人已经上书让朱厚煌建号开国了。当然他所想的不是建号开国的问题。

而是如何酬功的问题。

特别是爵位问题。

朱厚煌的本意,是裂土封侯。接南洋大片荒芜的土地封过功臣,不过为了限制,却不能世袭,只能世袭三代,或者因为功劳,被特许世袭,否则只能降爵继承。

但是要不要限制就大封群臣。

也是一个问题所在。

朱厚煌知道东雍虽然是一国气象,但是根基太浅了,而且下面还有一场大战。就是靖难之战。远远没有到天下安堵的情况,现在分封功臣,恐怕这些功臣都会将心思放在建设领地之上了。

朱厚煌决定,封侯,先封数位,让所有人看到念想,一来解决这个问题,二来也算是为将来的大战做准备。

爵位朱厚煌大致划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中在朱厚煌看来,子,男两爵,不临土。所以不过是加年俸而已。唯独伯,侯,公,三爵才是真正封土。

伯爵,封一乡之地,侯爵封一县之地,公爵封一府之地,王爵封一省之地,不过,同姓亲王,等同公爵。异性王不封,当然这个不封是潜规则。

朱厚煌整理一番,不过仅仅是一个大纲而已,将这个大纲交给了礼司,礼司立即疯狂起来,然后上书反对,被朱厚煌拒绝。

消息瞬间传出来,让冷清的南都迅速热闹起来,再怎么冷清,也挡不住他们火热的心,都在纷纷议论,封谁,或者他们能得了什么爵位。

甚至吴太后也知道,叫朱厚煌去问,他舅舅,吴凤仪到底能有一个什么爵位。不过都被朱厚煌挡过去,只有在正旦大朝上决定。

嘉靖四年的正旦大朝,要决定很多事情。

不过,私下里朱厚煌也很苦恼,到底该封谁,他确立几个原则,死去的先封,因为人死了,再也没有建立新功劳了,所以先封。也算是酬谢功臣。

第二就,是几个大佬先封了。比如王阳明,戚景通,吴凤仪,等人,这算是确立他们的政治地位,绝对不能忽视的。

然后是从老早的先封,这都知道资历问题。什么时候都不会没有的。

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二百三十章 安庆攻防战五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议二第一百零三章 人之将死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阳明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归五第八十六章 勾心斗角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战升龙四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仪的野望二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庆攻防战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宝座的诱惑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诚第四百七十三章 厦门湾之战三第八百五十四章 仇华守福宁四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晋之变四第六百四十五章 经济危机第三百二十五章 吴太后的命令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军第四百零二章 善后三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访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战七第八百三十四章 东雍之战八第六百八十章 炮轰长崎第一百六十七章 扫平矿区二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山追逐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响二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三百六十五章 白藤江三第四百一十一章 托梅的宏愿第七百七十章 与淡目国的交涉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国人在西班牙三第六百一十章 升龙围城战十五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卫第二百三十章 安庆攻防战五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战二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战七第八百七十一章 胜负手六第六十八章 许栋【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总结成败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问题第二十章 经纬【3】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十二章 托梅-皮雷斯第二百三十七章 安庆攻防战十二第六百三十五章 海盗复起第六百零二章 升龙围城战七第八百六十二章 宁波现状第一百二十章 天钟法的实践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传来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战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战八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八百八十一章 胜负手十六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温州二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会议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庆攻防战七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归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云海关下二第三百五十章 军法司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 八百零六章 东雍的政策调整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试第一百八十九章 征蛮八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国水师出动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四百七十一章 厦门湾之战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群岛之战二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六百二十六章 归来的舰队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烧泉州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战四第四百五十三章 犹如此案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烧泉州第三百一十七章 苏禄五第八百六十九章 胜负手四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战四第一百三十九章 到达战场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战二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庆攻防战九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桥之战八第四百二十四章 决策二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战三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一百一十五章 杨慎到来第五百六十一章 瘟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