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分田

唐寅对吴行之点点头。

不知道是不是唐寅为了自清,他从江南找来很多人,这些人天然是唐寅一派的。这些人充斥着雍国上下。唐寅特地将吴行之从澎湖调过来,从新成为雍国的户部尚书。当然现在没有这个官称。因为整个雍国比较正式的,也就是澎湖县。而大员这里,根本就是军事化管理。还没有开衙建治。

吴行之点头,说道:“分田了。”

唐寅在主持开荒的时候,从来是按军队来编制民壮的。以百户为单位一起劳作,此刻所谓的分田,也不过是将开出来的生田分给各人。将开出的荒田。

本来朱厚煌想分田每人十亩,这个数字是朱厚煌拍脑门想起来的。事到临头却发现,根本不行。一来一人十亩地,未必够一家人吃。二来,东雍的荒地太多,一人十亩,根本分不完。东雍是田多人少,故而唐寅与朱厚煌商议过,大手一挥,一丁百亩地。不过十亩之外的田地需要用钱来买,没有钱暂时欠着,粮食有了收成之后,再补上便是了。

这些细节大多是唐寅的提出的,按朱厚煌原本的意思,直接分下去就行了,哪里有这么多的问题,但是唐寅却不这么认为,一来是,许栋南洋之行还没有回来,朱厚煌的财政问题,没有根本的改善,这么多天拖下去,吴行之手里面只剩下四五万两银子了。

这些钱对一个人来说,很多。但是对雍国这一个初生的政权来说,却少之又少。

唐寅在任何方面都很节省,他的财政观念就是熬,熬到秋收之后,有了一季收获之后。财政危机就缓解多了。

这田地划分,吴行之带着手下的人,没日没夜忙活了好十来天,终于安排好了。将田地均分成一块百亩,任每一家去挑,挑过之后,在自己选中的田上,插上自己家的标志。然后吴行之亲自去亲自确定,并一一登记造册。分发地契,这一件事情就算完了。

朱厚煌与唐寅不需要做什么,只需主持一个仪式就行了。

朱厚煌战在高台之上,看着所有百姓都非常高兴,一个个高兴的涨红了脸,好像是过节一样。即便是老人小孩妇人也都来看,因为这田地是一家人的最重要的东西,怎么不选清楚吗?

时不时闹出一些小乱子,比如两家因为争一块临水的田地,大大出手,这边选中的又反悔了。因为有朱厚煌与唐寅看着,这些人不敢大大出手。如果没有两人镇,说不定都打出人命了。

“恭喜殿下,有斯土有斯民,雍国算是站稳脚跟了。”唐寅说道。

朱厚煌说道:“是啊。”

从出京到现在,虽然只过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但是这半年时间,对朱厚煌却比两辈子过得都充实。特别是开始分田之后。朱厚煌走到大员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向他跪拜,这些并不是仪式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拥戴。虽然大员不过有数万人,丁口不过一万出头。但是有这一万人的衷心拥戴。雍国才所是站稳脚跟了。

有斯土有斯民才能算得上一个国家。

“只是并不是将田分下来就完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朱厚煌说道:“要建立健康的财政体系,要保证能从田里面收上来税才行。任何人都不能免税。”

唐寅虽然腹诽朱厚煌想得太远,想要收上来税,最少也在明年了。因为生田非耕种几次才能变成熟田,否则根本收不上来多少粮食。明朝制度,开荒免税三年,就是这个原因。

唐寅说道:“臣制度,吴行之在这么上面很有天赋。这件事情可以让他来做。”

朱厚煌点头,说道:“的确,吴行之很得力。”吴行之这一辈子或许不能在数学上有什么建树了。不过朱厚煌吴行之其他天赋很在意。也许吴行之是数学世家出身,他吴家弟子一般都给人做账房先生,对数字非常敏感,在澎湖就建立起一个基础账目体系。凡是吴行之处理过的账目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他用得是四柱记账法。还在朱厚煌的启发之下,做出报表,让朱厚煌几乎无可挑剔。这一段时间,吴行之一边自己管理账目,还教授自己的手下,给朱厚煌培养出好几个人才。

“回去,将史记张丞相列传,送给吴行之。”

古代皇帝似乎都喜欢让人猜自己的心思。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只不过是隐晦的表达一些意思而已。比如现在朱厚煌明明白白的给吴行之打鸡血,许吴行之有宰相之位。

正如前文说过,在中国做任何改革,最好的方法就是复古,为什么是这样,因为但凡你想到的方法,在古代都已经尝试过了。就拿国企拍卖这样的事情,在宋代都已经有了,连侵吞国有资产的手段,都大差不差。朱厚煌对吴行之的期许,就是希望吴行之能如张苍一样,为雍国确定一个完整,快捷的财政体系。

“对了。孤记得这一次,也给唐先生分田了,只是唐先生没有接受?为什么?”朱厚煌知道,要想马儿跑,就要马儿吃草。朱厚煌也不会白使唤人,这一次开垦出了来的田地,朱厚煌没有给自己留一亩,但是却给自己手下的所有人都分了地。比如分给唐寅的地,是整整一千亩。其余的人,是三百亩与一千亩之间,当然了这仅仅是开始。如果将来雍国有所发展,自然有更多的赏赐。

“臣家中无人,一时间也不知道找谁来打理这些田地。所以暂且不要,等家中人来了,再领田便是。”唐寅说道。

朱厚煌说道:“唐先生何不将家人从家中接过啊。分下去的田地,唐先生不取,让下面的人无所适从啊。”

唐寅一时间也很苦恼。是啊,他是朱厚煌手下职位最高的官员,上面分得地,他不去领,下面的人怎么敢越过他去领地。而他领了,也没有给他种地,哪怕他亲自出手,也种不了一千亩地,他叹息一声说道:“臣膝下无子,老妻已丧,女友已经出嫁,家中无人主持,即便是有千亩良田也无人照应,如果领了田地之后,荒废了,还不如不领。”

“归根结底,还是缺人啊。”朱厚煌感叹道。“等许栋南洋回来之后,孤就让他去北方,将北方流民迁到东雍,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朱厚煌忽然想起了什么,说道:“唐先生,东雍岛上并不是没有人。”

唐寅立即明白过来,说道:“殿下是说东雍上的野人吗?”

朱厚煌在岛上这么多天,也将岛上的土人摸清楚了。虽然说是土人,其实很多都是福建移民,分散在东雍西岸平原之上,当然越往北,越往东,土人也就越多,这些土人好像是上古夷人一脉。对于福建移民,这些人是可以收买的,其实与大员相距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些福建移民的村落,这些天来,朱厚煌早已摸清楚了,不过这些人都是举族而居的。朱厚煌觉得自己人口优势不够大,最好不要对付这些人,但是那些野人,却不一样了。抓过来当奴隶再好不过了。

唐寅说道:“教化蛮夷,也不失为补充丁口的好办法。只是这事情需要从长计议。不可草率。”

朱厚煌见唐寅没有反对的意思,心中也安定了几分,看来明代的文人,也不是什么圣母婊。

第七百零八章 后宫琐事二第四百七十五章 厦门湾之战五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蝉脱壳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战四七百八十三章 金洲战事五第八章 练兵第二百二十三章 宁王之乱之圣旨到第三十七章 应州之战决战之前第一百七十四章 朝鲜倭乱第八百四十章 沈希仪之死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七百二十七章 杨廷和之死第一百八十六章 征蛮五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国吏试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一百六十八章 扫平矿区三第五十八章 东雍第七百七十章 与淡目国的交涉第八百八十五章 胜负手二十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姜谋略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六百二十九章 黄士龙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终结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后?二第一百零五章 太医令第七百四十章 东雍新印象三第一百四十章 金铃铛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从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群集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阳明第九章 打虎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与财富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战余波第三百六十三章 白藤江第六百零三章 升龙围城战八第六百零六章 升龙围城战十一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顺水师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来第六百八十四章 关门海峡之战三第八百四十章 沈希仪之死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问题第三百五十八章 云海关下六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绝我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战五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云动三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三百一十五章 苏禄三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群岛结束战斗二第七百八十六章 金洲战事八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绝我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养生息第六百五十章 倭乱之谢氏灭门案四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一百七十七章 阳春三月第四百八十九章 铸炮问题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五百六十三章 东雍近况四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五百六十五章 张璁第六百四十四章 东雍与大明五第七百五十五章 杨一清督师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势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国水师出动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八百三十六章 东雍之战十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一百零一章 许栋归来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计划第五章 演武第六百零五章 升龙围城战十第八十九章 财政问题第二百九十七章 安南三第三百二十六章 扩军二第五百六十一章东雍近况二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一百九十六章 许栋的行动第四百四十一章 总结成败第七百九十一章 亚齐的覆灭一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东雍四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姜谋略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龙城下二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战三第六百零六章 升龙围城战十一第六百零二章 升龙围城战七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战略第三百六十三章 白藤江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庆攻防战十九第二百六十二章 定计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变应万变第三百零一章 占城第七百九十三章 亚齐的覆灭三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七十二章 银子【二】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一百三十章 邵县第四百五十九章来之不易的胜利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