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雍制

朱厚煌一起话头,立即兴致勃勃的说道:“国朝最大恶政,是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

“好见地。”唐寅不由拍案称奇,一时间觉得面前坐着不是一个藩王,而是一个士子。

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这一点古人早有见识,从南宋事情的陆象山,到明末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都有论断。这些东西,有些是唐寅看过的,有些是没有看过的。但是朱厚煌所得到这个信息,不过是后世提纯总结出来的东西,而唐寅却在大明治下生存,从少年得志,到临老的穷困潦倒,大风大浪,什么没有见识过,对这一句话的感触很深。

朱厚煌见唐寅称赞自己,心中更是得意,总算是找出一些自信,说道:“故而,孤认为雍国之制当官吏一体。但凡官员都有从小吏做起,故韩非子之言,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拔于行伍。这是孤雍国之制的核心。”

唐寅的脸一下子沉了下去,说得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

当年唐寅在舞弊案之后,有人给他找一个差事,就是在浙江布政使府做一名小吏,但是唐寅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去。

朱厚煌提出问题容易,但是解决问题从来是不容易的。

“殿下,如今殿下乏人。想招揽人才,必以高官厚禄。没有任何一个士子愿意来到这偏远之地。来做一小吏。士林之中,视吏职为侮辱,还请殿下慎言之。不可轻起此论。”

说的好又能怎么样?如果让那些天子门生,去做区区小吏,怎么可能啊?有些东西,大家都知道是对的,但是从来无法改过来,就是因为损害太多人的利益了。最少朱厚煌这一条整个翰林院都不同意。如果朱厚煌的想法在大明成为现实,翰林院那些所谓的储相之才,该从哪里找出路啊。所以这样的事情,只能说不能做。雍国是海外之地,朱厚煌悄悄做了,没有人注意。但是如果大声嚷嚷,说不得有人从北京给朱厚煌一棒子也不一定。

朱厚煌说道:“孤知道现在并不是时候,但是请唐先生设置雍国之制,就将这一点考虑过去。”

唐寅心中暗道:“所谓雍国不过两县之地,加起来都没有十万丁口,哪里用的上那么繁琐的制度啊。”只是朱厚煌说得如此兴高采烈。不能打断。

朱厚煌拍着脑袋,忽然想到了什么,说道:“对,大明县令应该总理一县事务,反而将时间耽搁在审理案件上,再者大明的官员有几个是包青天,狄仁杰吗?故而,我雍国制度,应该将办案与行政分开。”

唐寅说道:“臣明白,照搬宋制就行了。”

朱厚煌却不明白了,说来惭愧,他不明白宋制里面是怎么处理案件,他说得这个原型是司法独立的思想,只是绕到宋制上面了。朱厚煌不敢在唐寅丢脸,略过不提,不过记下来这一点,等一会儿,有时间再去查查。

“再然后,国库与本王私库要分开。要互不相通。”

“这本来是应该的。”唐寅点头来。

除却满清的皇帝之外,汉人皇帝从来没有富有四海过,国库与皇帝私人的财产从来是分开。早有成规,唐寅一点也不吃惊。

“然后是赋税问题。太祖皇帝英明神武,但是在赋税制度上,弄得一塌糊涂。”朱厚煌长叹道。但是唐寅不敢接这个话茬。不过朱厚煌也制度赋税制度是一国大政,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他对赋税的要求只有一点,一定一定能收上来税。不能像江南拖欠的税粮不知道有多少百万石了。并不是没有,而不过是不想交而已。

“孤的雍国,百姓没有任何劳役,但是唯一一样役,就是兵役。仿汉制,一定让孤的子民习惯征战,不用则矣,一用,能做到八百万丁口,支撑六十万大军的水平,这是秦朝的水平。

唐寅目瞪口呆,“啪。”毛笔掉在地上了,唐寅说道:“还请殿下另请高明吧。”

朱厚煌与唐寅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唐寅对朱厚煌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朱厚煌是一个想法很多,但不固执的人。这一次长谈之后,唐寅也正式成为雍王相,总理百官,礼绝百僚。说得厉害,其实雍国上上下下称得上官吏的还没有一百个之多。

唐寅接任之后,连一个像样的印玺都没有。第一件事情,就回到了澎湖。设立了澎湖县。

虽然之前朱厚煌,也说设立澎湖县,但是之前朱厚煌不过是说说而已,根本没有什么仪式什么的。再加上澎湖人口不多,不足万余人。还比不了现在一个大村。吴行之还能管理过来。但是根本没有什么章法便是了。

唐寅一来就设立吴行之为县令,并分立县尉,县丞。其中按照朱厚煌的意思,县令主理全事务,主要注意力放在粮食生产,和赋税征收之上。而县尉则专门负责训练衙役,并负责治安,清缴盗贼之类。并且征兵,退役士兵都归县尉管。而县丞主管断案,处理刑名之事。而且澎湖县所有的小吏,都是官身,而不是吏身。

反正唐寅将朱厚煌的很多思想都落实了,至于州县之上如何构筑上层建筑,就出乎唐寅能力之外了。

在唐寅的处理之下,数万移民的流动,变得井井有条起来,福州三卫数万人,有得在澎湖安家,更多的去了大员与台湾。甚至有一些福建的穷苦人家,也跟着移民过来。虽然人不多,但是代表朱厚煌的雍国,已经是福建人出海的一个目的地了。

唐寅也从写信从江南找来很多人。这些人虽然没有什么大才华,但是用来充实雍国的基层还是可以的。

在大员也建立起了雍国的官职,现在的雍国不过是一个空架子,但是唐寅还是分为内外庭,外庭是丞相府,内庭是少府,当然了现在少府令是朱厚煌自己担任了。

匆匆一月过去了。在唐寅的主持之下,整个人大员的发展都大为不同,顺着海岸线分布这数十个庄子,每个庄子多则千余人,少则百余人。开垦出了数万亩田地。虽然这数万亩田地,还是生田,但是所有人都在眼巴巴的看着,等着分田了。

这一月以来,朱厚煌并不是什么也没有干。他将他的三百火枪手再次召集起来,然后从移民之中,选出精壮之人。补足了千人军队,不过这剩下的人都没有燧发枪,全部用得是长枪大刀。用来辅助三百火枪手进攻。而且朱厚煌这一段时间之内也安排晒盐之事,与造船之事。

朱厚煌吸取教训,不再插手具体事务,反而是提出要求,让下面的人去做。如果做不出来,再去了解原因,看看能不能用现代思维解决。不过这都是刚起步,还没有什么成果,比如说,晒盐,晒盐的工序都需要摸索,比如晒多少时间,什么成色算是好了。更并不要说造船了。

凡是造船的木头,都需要阴干。所以朱厚煌除却让那些他从清江浦带来的工匠,做一些木样,试试新式船只的用途,比如说朱厚煌提出的炮舰。怎么让一条木船上装上上百门火炮。而剩下的人都在伐木,对伐木,为将来造船,储备木料。

唐寅的脸色又苍老的几分,不过看上去精神很好。一点不像快要六十的老翁了。

唐寅说道:“请殿下主持分田。”

朱厚煌说道:“唐先生开始吧,孤看着就行了。”

第八百八十二章 胜负十七第四百六十七章 亚伯奎的行动方案第三百二十五章 吴太后的命令第六百三十五章 海盗复起第八百九十九章 准备第一百五十章 和议第三百八十七章 升龙会战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庆攻防战八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庆攻防战二第九十四章 分田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海战第十六章 先北后南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杀与招抚第一百五十章 和议第五十章 封赏第五百九十九章 升龙围城战四第二百八十二章 东雍现状第三百零三章 占城三第五百六十三章 东雍近况四第三百零八章 暹罗四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马六甲海战二第二十八章 云飞扬第一百四十章 金铃铛第四百零二章 善后三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三百一十五章 苏禄三第三百八十七章 升龙会战第三百七十六章 夺升龙第四百零二章 善后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臣群集二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给出的出路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矿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战升龙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庆攻防战九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战第六百六十八章 与朝鲜官僚的接触第七百七十章 与淡目国的交涉第一百六十八章 扫平矿区三第八百四十五章 西路军二第七百八十六章 金洲战事八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八百六十二章 宁波现状第六百八十三章 关门海峡之战二第二百二十三章 宁王之乱之圣旨到第四百零四章 回归东雍第八百五十一章 仇华守福宁第二百二十四章 宁王之乱之王命旗牌第三百四十一章 东雍与大明二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归来第五百六十六章 沈希仪的野望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袭完第五十六章 杨慎相助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内的对策第四百六十四章 亚伯奎的远征第二百一十七章 宁王之乱二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战六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战八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战八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战争五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八百六十四章 杨一清的困境第一百零八章 吴氏出京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烧赣江三第八百七十八章 胜负手十三第一百八十七章征蛮六第八百三十章 东雍之战四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八十九章 财政问题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三十三章 应州之战 王勋【一】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满刺加第八百三十二章 东雍之战六第七十七章 李良钦【二】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战四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国人在西班牙二第二百二十三章 宁王之乱之圣旨到第七百九十一章 亚齐的覆灭一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气象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庆攻防战十四第七百零八章 后宫琐事二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给出的出路二第八百七十九章 胜负手十四第七十八章 李良钦【三】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马六甲第八百零五章 奴隶法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桥之战十三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国人在西班牙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山追逐二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马六甲第八百四十七章 福建二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温州二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温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