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节三圣经

推行新教育体系,重点在于识字。

摆在诸人面前的是一份简体汉语初级教程和一本“新华字典”及一份简体的“三字经”!

颜大少自神降以来,长期做着一件事情:简繁体字对照,即找来一个繁体字,他写他所熟悉的简体字,对该字进行注音,引用历史、解释。

例如“国”字为简体,而繁体字则为“國”,再有“华華、怀懷、礼禮、丽麗、厉厲、励勵、离離……”

简繁体字对照主要是他的工作,而考证,注析等工作则是在办公室里的徐柏森和张小石两位先生的心血。

他们都是秀才出身,三更灯火五更鸡,文字功底相当扎实,但是天资有限,仕途无望。

颜大少请不来大高手,就聘到了两位秀才。

虽说他们考不到举人,但不代表他们没水平,关键是他们做事踏实,能静得下心来做事。

两位秀才帮助颜常武,盖因他们都是海澄人!

许多读书人根本看不起颜常武这个野人头领(他们认为),最终还是乡党可靠,

数年来,他们编著新华字典、三字经和简体汉字初级教程(合称三圣经),终于成功!

工作不容易,颜常武军政事务繁忙,他们瞅着空子,来找颜常武进行工作,而颜常武,则给他们极大的优待,吩咐侍从只要他们一来,有空的话即行接见,开展工作。

三字经是小童蒙学材料,亦是扫盲读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都是简体字,琅琅上口,易学易懂。

三字经中文字,都加了拼音!

儿童可用些少时间学会汉语拼音,然后用汉语拼音来帮助识字。

“繁体字太难学!我东南府只争朝夕,能用就行,把文字普及,人人会读,个个会写!”

至于简体汉字初级教程,则出现了汉语拼音,是辅助汉字读音工具,用于并写中文,此乃一个天翻地覆的识字利器!

学生懂得拼音之后,自己查字典,即可识字。

能够自学,彻底打破必须先生教读的垄断行径。

再有标点符号,亦是初级教程的重点内容,中国繁体字文章往往没有标点符号,写的书本难读,晦涩难懂,本来字就难懂,再来句读难,便是认识那字,句读的不好,仍不知其意。

以文言文写的文章全然没有标点符号,是以古人读书识字,全凭死记硬背。经常学习若干年之后,却连篇完整的文章都背不下来的事是司空见惯,毕竟世间记忆力好的人不多。

有了明确的标点符号,说明用法,以后东南府所出的印刷品,都要加标点符号。

字、词、句子的认识和使用,主谓宾等等,都是颜常武从他记忆深处里挖掘出来,然后由两位先生加以完善。

新华字典则是释义,配合汉语拼音,按音序排列,收列常用单字五千个,有简繁体对照表,在释义中分别标出了申义、比喻义和转义,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思,

白话释义,白话举例,用来取代文言文,成为汉语学习必备的工具书!

三份东西摆在大家面前,在场人士,都敏锐地清楚了这三份东西的意义,甚至可以倾覆大陆的教育体系!

“仓颉造字之后,有颜常武的新字!”洪升评价道。

“这是造字?这是革故鼎新!”陈衷纪说道。

总编辑是颜常武,主编是徐柏森和张小石,负责推行工作的则是陈衷纪、洪升和陈和彬!

后三者争先恐后地加入推行工作中,不遗余力,想的是在历史上留名!

……

督军府下令推行新华字典、简体三字经和简体汉字初级教程,重大举措有:

大量印刷三项东西,三字经给每个家庭免费派送!

军政方面,全面实行简体字!

方法超简单,那就是“考试!”

令人闻风丧胆的考试制度固然有它的可恶之处,但促进的好处也毋庸置疑。

行政中心公务员必须识字过关,而军官也要求识字,看得懂公文,之后组织所有水兵都会。

兴建小学(这项工作一年前已经在准备了),叫做学校,不叫学堂,于每年的九月一日(公历)入学。

要求吃公家饭的军政系统的家庭,所有六岁和七岁儿童全部入学!

每个在册百姓家庭,一家送一个孩子入学。(这就不是义务教育制了)

计划内入学孩童免费,东南府送书包、书墨纸张还有校服!

并且学童的午餐免费!

如果百姓想让更多的家里的孩子入学,则要交费,不过费用只收成本价,同时,所有的学童的午餐免费,对于自费生也是如此,算是东南府给大家的优惠。

按照颜常武的计划,儿童七岁入学(将来),学习五年小学,然后再用三年进行职业教育,即在十五岁可以做工。

此乃短平快的教育策略,至于大学、义务教育制则是以后的事,长远来说,准备建立一个系统的,中西并举的先进教育体系,

学校也讲忠孝仁义道德的教育,不过这“忠”字,学校室内最显眼的地方挂着颜常武的军装画相,忠于谁是毋庸讳言的。

……

这是一个倾覆性的举动,东南府民众一如既往地,平静地接受了督军的安排。

督军是没有错的,按督军指示行事,大家都有好处!

消息传到大陆,大陆上层的读书人把此举当成颜常武的自嗨不予理睬,照样马照跑舞照跳,倒是熊文灿写了一封信,询问此事,问他为什么要自立体系,继不用大明衣冠之后,又改大明文字?

莫非?

第1785节 奥斯曼使者给圣座讲中国的三国故事第317节 阮朝识相第1852节 两老贼第151节捉到鹿儿不会脱角的李魁奇第1425节 北方无援第8节初建军(一)第1581节 狮子不吃肉第1013节 领袖的铁腕第1774节 奥斯曼人要和平第1079节 海黛入乡随俗第2009节 哈立德·奥利夫帕夏的不解第386节 孙承宗是奸臣!第1899节 烟客必胜!第757节 入川之斗将第1294节 打了条恶狼!第638节 骑兵师登台第728节 制度大改革第1266节 降与战第1274节 心灵炸弹第1933节 下官愿降!第368节 给大少的回报第1682节 拜访总督大人第1707节 去找老毛子谈判第24节尔虞我诈第251节到吕宋之上舰参观第114节征服中的战斗(二)第1685节 皇太孙朱和坪第1761节 黄金舱第387节 吾儿不食明栗第839节 大明明的发展(二)第1687节 往川西去第844节 燃烧我的卡路里第293节 往北途中(求订阅)第1386节 惊天的军官大下岗第1467节 谈及殖民地第1955节 马惟兴一身担纲第152节越来越强大的东南府第210节颜常武的回答第755节 最后一次生日宴第1799节 送货上门的陈德第1560节 运河之钱不是问题第516节 两枪取了素丹命第153节民众需要崇拜第1999节 东南国炮声正隆第2005节 战地温情第1004节 三锅的智力第1096节 攻城战五之白热化第1290节 全民发枪第1346节 千叶合战之炮决猛将兄第575节 打亚齐(二)第638节 骑兵师登台第172节南海风云欲来第1001节 蓝军在行动(三)第1007节 王上万岁!第906节 开国诸事第422节 莫忘浑河!第994节 印度式的抗争第1159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第2095节 酂伯爵第1051节 胜利的源泉第1825节 教皇发大招第573节 各有算计第756节 粮寨被焚第1949节 沙漠中的君子协定第1968节 面子害人第629节 明军雄起第1767节 一招鲜吃遍天第457节 运牲船运人第879节 印度离上帝太远,离华人太近第322节 第二次巴达维亚会战之殇痛第510节 颜大少的不满第949节 立足亚丁第575节 打亚齐(二)第552节 在南京之面子之争第921节 七天下城之火油桶的压力第688节 华人的腰杆硬起来第676节 伯爵夫人的睿智第1329节 东南王征倭第1362节 这是报应啊!第1566节 运河之善待民工第1613节 银元砸屎部族去(二)第1398节 毒舌两兄弟度假记第2051节 咱也成为了骑兵达人第1234节 战斗的反转第893节 马六甲城的悲歌第1740节 汉藏交战(三)第48节过春节第2097节 红海垂钓第1666节 挨不到边第1059节 麦斯欧德的悲喜剧第867节 北方胜利鼓士气第391节 东南府阅舰式第1504节 三小时的战斗(二)第1079节 海黛入乡随俗第1972节 上了一课第1081节 法哈德·帕夏的班底第1046节 战土耳其人(一)第1793节 太后杜亨·哈提婕的智慧第239节文赵氏第35节赎回荷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