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节三足·鼎立

别人不屑理会化外之地,熊文灿则不傻,他知道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统治工具,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民族认同感,也使得统治阶级更加容易得去统治一个国家。

颜常武复信,用上了朝鲜之例来解释。

原来在公元15世纪之前,韩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以汉字为书写文字。但朝鲜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能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多是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多为文盲。朝鲜王朝第四代大王世宗大王以“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为由命令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等一批优秀学者,在多年研究朝鲜语的音韵和一些外国文字的基础上,这期间朝鲜学者曾几十次前来中国明朝进行关于音律学的研究。

1443年朝鲜公布了创制的文字,称为”训民正音”,意为“教百姓以正确字音”。

瞧,世宗大王说了“……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说得很清楚,给愚民用的语言文字,其又可称为“谚文”,即俗语,乃小民用语也!

“……台湾卫如朝鲜一样,上流社会用繁体,民间用简体,两体并用,巡抚大人不必过虑!”以此进行搪塞。

同时,颜常武吐槽说起了他所受到的委屈:“……我也欲让台湾卫民众受圣人之教,然则大陆读书人多不理会我,既不给我面子,我就另作他法,方便我台湾卫民众之间交流。”

接到了颜常武的复信,熊文灿再来一信,要颜常武不可忘本,不可低俗,汝毕竟是大明官员,岂可与凡夫俗子混为一体!

颜常武再度复信,表示虚心接受。

但坚决推行简体字!

哼,看不起劳资,劳资还看不起那些所谓的读书人,颜常武给那些上流社会科举出身的读书人贴上标签是“坚定的爱国者”,表面上非常有风骨,等老野猪皮一来,统统投降!

老野猪皮的子孙建国,那些读书人的风骨荡然无存,还敢象之前犯颜直谏?个个当缩头龟。

严重BS他们!

道不同,不想为谋,干嘛要给好处给他们?

做个八股文章就能够当官,天底下有这么好的事!

说什么仁人君人只需上应天命,下抚黎民,则自然万方归心,他们对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这些只在故纸堆里翻东西的腐儒能有什么推动力!

就用简体字打翻整个大明读书人阶层,让他们万劫不复!

当大家都识字了,那些读书人还可以矜持自傲?

到了满街都是大学生,硕士多如狗,博士都不能抖三抖的时候,读书识字只是一种基本的技能,再也无法骄傲起来。

……

熊文灿接到颜常武的两信,深深地叹气,知道东南府与大明渐行渐远了。

先不论内容,在信中他自称都是“我”,而在闽省任何一个实职官员给熊文灿写信都是自称“下官”!

可是他能拿东南府怎么着,福建水师试探东南府,给东南府下达命令,要他们某日派两条巡航舰到中左所(厦门港)接受检阅,东南府置若罔闻。

对于大陆官场来的公文,都是不理不睬,自成体系。

东南府从来没给他们的官兵换上明朝衣袍,穿的都是他们的“军装”,顶多需要到大陆公干时才换上明朝官衣

熊文灿只能自我安慰,相比于朝鲜文字,简体字只是繁体字的笔划少写,终究不脱繁体字的底子。

嗯,东南府的简体字,还是有点水平,比方说这个“国”字,框中有玉,为国,玉是好的,国家美好!

熊文灿心中一凛,搞不好这简体字,真的可能取代繁体字了。

……

除开小学教育,东南府的职教蓬勃发展,有工程建筑学院、医科、农工商学、航海学院、海军学院五大专业兴起,同时建立起“国学研究院”,论语、四书五经一样还是要教,忠孝仁义是中国人的文明传承,万万不能丢掉。

琴棋书画,茶艺什么的,都要发扬光大。

颜常武有了官身,比起以往读书人不甩他的境遇要好上许多,只要花钱,终究还是能够找人来帮助他干活。

再有“西学”,大量招募西人教师,把他们的科学理论、文史哲等分科办法,还有那数学、几何学、化学、物理学,都尽数请西人教师前来教授。

兴建大图书馆,收藏西方典藉,同时到大陆去买书、抄书,重点以北方和江南为主,这项工作长期开展。

……

颜常武启动小学教育和推动职教发展上天,东南府高层们之心落地。

首席执行官陈衷纪认为文武之道,一张一驰,过往颜常武专注兵事,军队强大,但失之于刚硬,不可持久。

现在有了文事,则东南府基业大鼎第一足为武,第二足为文柱地。

第三足则是颜常武的两个妾侍双儿和颜张氏双双产子,颜家有后,则东南府不怕无继承人,如此三足鼎立,东南府稳妥!

第1688节 我太难了(二)第1073节 发动机大撤退(一)第133节倭奴第850节 花匠雷蒙第851节 下乡第407节 巴伐维亚城之殇第1659节 留下来未必是坏事第1351节 杀,不杀!第1312节 灭虏会议(一)第928节 锡兰人的国宝第126节久米村条约第159节天下哪有攻不破的关隘!第2068节 杜亨·哈提婕·苏丹第1550节 我军进攻之突破第1379节 带路第568节 驱虎吞狼之舰长们逞威第465节 万人之王不万人1801节 “帝国”号战列舰出动(一)第13节月港第104节张伯出马交涉第1191节 枪与甲第738节 疯狂的颜常武第1232节 贼势炽第2034节 窦名望进行考古工作第1608节 甲醇取了大汗的命第899节 新朝事务(二)第1170节 大明史上第二奸臣第594节 长官的召见第742节 多铎之忧第1430节 攻打德里第1884节 十天破城第1677节 阿拉斯加的开发(二)第572节 驱虎吞狼之虎败第445节 救女神第434节 新兵一枚之加入工程兵第2027节 太后的开导第2038节 堆山好啊第372节 倭人在安南第1571节 运河之成功经验第565节 驱虎吞狼之亚齐掐柔佛第740节 进徐州第336节 贺胜利第2014节 郝摇旗差点学了夏侯惇第102节张龚氏(一)第766节 吴三桂咎由自取第911节 锡兰海战之准备打了第644节 亚齐人的悲歌第1713节 争地第853节 黄金之液第1880节 吃饭要紧第1309节 部队出动第1283节 大明第一忠臣第1989节 我军损失很小第1056节 麦斯欧德·帕夏!第2197章 朱和坪登基第116节往琉球而去第1594节 改进型毒药第1556节 被阿三吓到的黄淳耀第2180章 定名分第683节 谁是猎物(一)第1524节 领袖奇谈第1100节 攻城战八之乐与苦第440节 新兵一枚之土著本色第1487节 伏击之缅甸人Hold住第2013节 猛攻堡垒第1627节 俺是射雕手的师傅!第1723节 攻下关隘第298节 好在他们是官军第1843节 中国人在马尔马拉海第1782节 为反对而反对的维特议员第475节 种岛、海图第461节 声声入耳第1561节 运河之准备一第272节巴达维亚港口的混乱第1581节 狮子不吃肉第2098节 希腊人的搅局第1101节 差点被晒成肉干的领袖第1455节 畅通无阻走在路上第1050节 战土耳其人之火力第1608节 甲醇取了大汗的命第1299节 瞎操心的蒙古人第723节 新军校学习(一)第1节亲不亲,故乡人第1992节 聪明的叶素甫·乌依古尔第1890节 第六天的战斗第284节 从军记之女学霸第1243节 夜茶第1367节 夺命双英(一)第310节 德川秀忠的忠告第941节 治理印度的三句话第1681节 中国人的优良品质第822节 攻打盛京!第1844节 高雄169号舰的胜利第1786节 物质战胜精神第1216节 女军官与会第350节 督军大婚!第1662节 我是一个勇敢的哥萨克第1648节 出兵黑龙江去打老毛子(五)第485节 万丹内乱(二)第2050节 两军斗志